首先是物质需求。很多家长发现不少进入青春期的孩子经常要求买这个买那个,爱攀比,花钱大手大脚。这源于青少年从众、竞争、追求自我认同的心理特征,他们希望被群体接受,因此行为与同龄人趋同,通过外在的物质条件赢得在同伴间竞争优势的需要。对于成人、家长而言,无节制的满足并不合适,而应该在了解孩子心理的基础上予以引导。
其次是爱与被爱的需求。虽然他们经常拒绝家长、成人表达亲密的举动,与家长好像产生隔阂,但从内心而言,他们更加需要成人的关爱、指导。但自我意识的发展、追求独立自主的特征,使这种需要变得模糊。对于家长而言,当表达的关爱被孩子拒绝的时候,不必伤心,因为这时的孩子需家长站在稍远的地方来爱他们。
另一种爱与被爱的需要表现在青春期少年的异性交往中。青春期的孩子对异性原本朦胧的感情变得明确,他们对异性的好感,从最初的外貌吸引变成分享共同的兴趣。但青春期的异性情感还处于比较初级阶段,过于投入,会影响个体的健康成长,而成人的强制干预又容易引发反感,家长应尊重孩子的情感,引导孩子进一步成熟。
第三是自尊与自主的需求。青春期孩子自我意识萌发,他们更需要被尊重,但又由于内环境的不稳定,情绪也容易不稳定。强烈的自尊需求和不稳定的情绪状态容易给他们带来很多焦虑,家长应宽容孩子的波动,帮助他们确定连贯一致的自尊体验。
第四是被同伴接纳的需求。青春期的孩子常常拒绝父母,而希望与同龄人相处。因此在这一阶段,同伴对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影响要远高于父母,父母应该重视孩子对同伴的选择,早期灌输健康同伴关系的概念,帮助孩子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朋友。
此外,青春期的孩子要求对自身的生活有更多的掌控感,需要自己做主,虽然选择容易偏差,但对家长的告诫只当耳边风,成人的经验分享比告诫更有影响力。总之,面对孩子问题,堵不如疏,多点耐心,引导是关键。
文章来源:梅州日报 张瑜良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