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李开复:放手,父母不要替孩子做决定

9年前 [03-25 16:32 周三]

※别当听话的小孩

别当听话的小孩!中华文化教孩子要“听话”,文、理科提早决定,但孩子读书被逼得更紧,世界就看得更少,迟早需要改变。

在我看来,今天的世界已经不一样了,那些消极被动,只是听话,或害怕处罚的孩子,他们进入社会往往会觉得非常迷茫,不知所措,会习惯性地需要别人告诉他们怎么做;但当一个孩子有积极性的时候,无论是要读书、要实践,或者找工作、找兴趣,都可以自己安排、自己设计。董进宇博士说到,有了积极性,其他的特质如理智、快乐、自信等等,就可以自然而然掌握。

许多父母希望孩子乖,如果乖就是听话,要你做什么,你就做什么,但我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太乖,相反地,我希望他们有独立思考的能力。做最乖的小孩,绝非是我培养小孩的目标。

我很幸运在美国读大学,入学时只要依照兴趣选择主修,两年后才确定科系。但台湾孩子在高中就须抉择大学要读文科、理科,选错了想转系又很难,这是非常糟糕的系统,这种系统非常需要改。

 

※培养自主独立的孩子

在中国,父母对孩子的关爱特别深,生怕孩子受一点伤害。所以他们对孩子更多的是保护,放不开手脚。这样导致了孩子有很大的依赖性。也有些父母会帮助孩子设计人生规划,但是这通常会使很多人忽视了自己真正的兴趣和选择的能力。

但是,二十一世纪将是“自主选择”的世纪。在这个世纪里,人将拥有更多的选择,他们必须积极地管理自己。进入了社会后,孩子必须自己决定自己的行业,自己的老师,自己的老板,自己的公司……每一天面临的都是选择。一个孩子如果长大了还是只会背诵知识,听话被动,等着别人帮他作决定或做事情,那他进入社会就算不被欺负,也不会被重视。

 

※父母要学会放权,不要为孩子做决定

所以我说,父母必须被点醒,十年前的建议,现在看是否依然是最好的?父母总是依自己体验给建议,或是将自己错过的要孩子来补偿失落。我认为,父母的建议可以参考,但当科技人都无法预测未来,父母怎么有办法为孩子做决定。

在我看来,家长应该随着孩子的长大而逐渐放权。三五岁的时候告诉他们怎么做,七八岁的时候给他们一些授权,读了大学以后,他们就应该完全做自己的主人。董进宇博士继续说到,很多父母认为自己是为了孩子好才要去管他,但是我有四个应该放权的理由。

第一,父母不见得懂孩子的这一代,可能并不像孩子那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第二,如果父母帮孩子做了太多决定,反而会造成他们日后责任心的缺失。

第三,如果父母管教太多,就会淹没孩子自己的声音,他们会找不到自己的兴趣,失去自信。我在大学演讲的时候,常常有学生说你总告诉我们要追随自己的心,可是我不知道自己的心是什么。如果太严管,可能就会把孩子变成这样的机器。

第四,如果施压太多,会给孩子沉重的负担。

 

有一次女儿问我是学日文还是韩文好,我跟她说两个都没有用。但是后来我很后悔,就告诉她虽然你的父亲说日文韩文都没有用,但是你都可以去选。我告诉她要追随自己的心,去尝试很多事,因为每一件事情都是一个点,在人生未来的某一天,你会有机会把这些点连在一起,画成一条优美的曲线。在我个人成长过程中,有件事意义重大,就是四岁多时我决定不要读幼儿园而去读小学,我的父母答应只要考得上就让我读,最后我考上了。这是我第一个重要的人生决定,我因此意识到自己不是父母的附属品,而是一个有决策权力的人。放权会培养孩子的自信,在信赖中长大的孩子会相信自己,以后也会相信别人。在放权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也会具有独立自主的能力,深具责任感。

 

※青年须把格局放大

另外我提醒想创业的青年须把格局放大,当拿出一笔钱创业,若选择相对安稳的决定,只思考如何养活自己,视野相对会缩小。

格局感就是别人看到树,你看到树林,当别人看到今天,你看到未来。有强烈使命感的创业者,第一天就该往外闯,当市场变大,思想也会更广阔。

大学毕业后十年是黄金时期,还没有房贷、车贷的压力下,青年应该把握这段时间学习与成长,活在当下,想做一件事就去做,不要留瓶好酒以后才喝。

 

※人生碰到低谷才是学习的最好时刻

我想以我自己的抗癌经历叮咛各位年轻人,除了工作还有更重要的事情,如与家人相处的时光,在睡眠、压力、饮食和运动等四件事及格的前提下,才努力拼工作。

我觉得人生碰到低谷才是学习的最好时刻,碰到最大的挫折可能才是最好的老师,生了病才了解世界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期望未来会用更平和的眼光,让全世界变得更美好.

 

※不要那么想要有影响力

我的微博粉丝数破5000万,有人打趣说,“比两个台湾总人口数还多!”但从小求学、求职一路顺遂的我,因2013年确诊罹患淋巴癌,人生有了巨大转变,我开始反归思索人生中真正的价值。

我认为,不要那么想要有影响力,当你想有影响力,表示没有完全放下“名”这件事。董进宇博士最后说到,只要想每个人做了,世界会不会更好,如果它是好的事情就去做吧。不要用数字去衡量影响范围大或小。

 

本文来源于董进宇博士博客http://www.dongjinyu.com.cn/转载请注明出处。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