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是专业的,可以提升我们育人素养
家庭教育是朴素的,可以服务于每一位家长;
家庭教育是实用的,可以解决身边具体问题;
家庭教育是科学的,可以改变我们生存现状。
——顾晓鸣
第36种沟通方法 引导
(2010-12-28 23:43:50) [编辑]
1 of 1
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
——中国教育家 叶圣陶
父母应从孩子的言谈中结合家庭情况,引导他。父母的耳朵永远俯在孩子的心灵上,他们的智慧火花应该永远照耀着孩子前进之路。
——科威特作家 穆尼尔?纳素夫
曾仕强教授在《组织行为学》视频讲座中举了一个教育孩子的例子。
小孩子在墙上涂鸦,生气没有用,骂他也没用,但也不能放任。怎么办呢?
曾教授的做法是这样的:
爸爸:(以欣赏的态度告诉儿子说)你画得真好啊,我怎么没发现。我们应该把这个带回去给祖父看好不好?
儿子:画在墙上怎么能带给祖父看呢?
爸爸:你真聪明啊,我怎么没想到啊?那怎么办?
儿子:画在纸上啊,就可以带过去了。
爸爸:好。(拿张纸给儿子)
儿子画完以后,爸爸下次带儿子去祖父那里时果然把画拿给祖父看,而且百分之百地获得了祖父的大力赞扬。儿子非常高兴,很有成就感,回到家里后——
爸爸:在墙上画画吧。
儿子:我不要在墙上画,要在纸上画,画了带给阿公看。
爸爸:那随便你吧。
曾教授得出结论:不能给小孩子讲道理,给孩子讲道理是讲不通的。要根据孩子的心理需求选择更好的沟通方法。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老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这个“导”就是引导。
引导是一种根据孩子心理进行启发的教育方式。在教育学原理中,一直非常强调教育者要学会引导孩子,引导应该是教育的一种最主要的方法。
当孩子不会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需要向孩子示范,引导孩子学会如何做;当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情的时候,你需要引导孩子自我反省,找到错误的地方,从而改正过来;当孩子取得一点成功的时候,你需要引导孩子看到更高更远的目标,从一个成功走向另一个成功。
反之,当孩子不会做某件事情的时候,你呵斥他,孩子就会有一种受挫感;当孩子做错了某件事情的时候,你责骂他,孩子就会觉得非常委屈和无助;当孩子取得一点点成功的时候,你生硬地说道:“一点点成功,有什么好骄傲的!”孩子的情绪一下子会非常沮丧。长期生活在这种环境下的孩子,必然对父母产生了极大的怨恨,亲子关系必然不可能和谐。
教育上有句话叫做“教育是为了不教”。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教育者之所以要教育他人,目的是引导他学会学习的方法,养成自我学习的能力。
一个人总是要走向社会的,不可能永远在父母的保护和指示下生活,他必须独立地处理各种事情,因此,引导孩子养成正确处事的方法非常重要。
那么,父母应该怎样引导孩子呢?
建议一:善于引导孩子学习
学习是孩子走向成功的基础,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学习的时候非常努力,能够取得好成绩,这也是为什么每个父母都把“好好学习”这句话挂在嘴上的原因。实际上,不断地唠叨往往让孩子感到巨大的压力,在心理上产生反感。明智的父母会以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引导孩子学习。
2002年以653分的高分考入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贸专业的张涵冰谈起父母对自己的教育时,认为优秀的父母并不需要很高的学历,关键在于善于引导孩子。
她是这样说的:“虽然妈妈没有上过大学,但是她的一些教育方法却是很独到的。比如说在我上小学的时候,为了鼓励我背唐诗背宋词,妈妈就和我一起背,我背一首她背一首,像竞赛一样,看谁背得特别准确特别长。很长一段时间她就是用这种方法引导我。我觉得这种方法特别新颖,很符合我当时小孩子的心理,整个过程我都是在主动学习。而有些家长则是把一本书硬塞给孩子,命令他们在规定时间之内背会。这样的话,孩子的学习完全是被动的,不会收到很好的效果。就在妈妈这种方法的推动下,我的进步很快,后来慢慢地就对诗词发生了兴趣,也就不需要妈妈再付出这么大的劳动了。我每隔几天就会找到妈妈,对她说‘妈妈,我又背会了几首诗,我背给你听吧’。这个良好的习惯我一直保持到高中。”
张涵冰的妈妈是明智的,她知道利用孩子的好胜心来引导孩子,并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好好学习的榜样。一旦孩子爱上了学习,父母就不用再督促孩子了,孩子自然会努力。这样,相对于整天督促孩子学习的父母来说,张涵冰的妈妈与女儿的关系自然要融洽得多。
建议二:引导孩子努力上进
每个孩子都有上进心,只是有时候孩子把心思用在了别的地方。父母不能单单用学习成绩来衡量孩子。成功的概念是非常宽泛的,古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只要孩子愿意努力做一件事情,他就有可能获得成功。父母不要把自己的价值观强加到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往往是不切实际的,这也是导致亲子冲突的原因之一。
著名表演艺术家陈佩斯的父亲陈强也是一位著名表演艺术家,如今,陈佩斯的成就似乎有盖过父亲之势。这与父亲从小的引导教育有关。
陈佩斯小时候非常喜欢思考,总是不断地问父亲“为什么”,父亲尽管每次都认真回答问题,但是,陈佩斯的问题总是会难住他。
陈佩斯问:“树上的果子熟了为什么掉到地上,不掉到天上?”
陈强回答:“因为有地心吸引力。”
陈佩斯追问:“那为什么天上的星星那么多,怎么不掉下来?”
陈强回答:“那太远太远了。”
陈佩斯可不满意:“太远了有多远?”
陈强被儿子问急了,说:“傻小子,你问我,我问谁去?”
尽管陈佩斯从小喜欢思考,但是,他的学习成绩却不好,作业本上总是布满了红叉叉,成绩单上经常挂红灯。
有一次,陈强问儿子:“孩子,你为什么不肯学习?”
陈佩斯说:“爸爸,我只是书没念好,我学习挺用功的呢!”
陈强忙问:“那你学什么了?”
于是,陈佩斯不慌不忙地表演起来。他模仿着《龙须沟》里程疯子指责打过他的二流子时的样子,说:“把你的手伸出来……哦,原来你的手也是人手啊?”
陈佩斯学得惟妙惟肖,陈强都看呆了。原来,儿子的兴趣在学戏,而且,这小子还有学戏的天赋呢!
表演完后,陈佩斯还问陈强:“爸爸,您说这是不是学习?”
于是,陈强语重心长地对陈佩斯说:“爸爸不反对你学戏,但是,文化基础必须打好,看来你这孩子太笨,读不好书了。”
一听爸爸这么说,陈佩斯就急了:“我笨?谁说的?”
“我说的,你要是不笨,能让成绩单上红灯挡道吗?”陈强故意激将道。
在父亲的激将下,陈佩斯加紧了文化课的学习。
1973年,陈佩斯进入了八一电影制片厂演员剧团。这时,陈强又一次语重心长地对他说:“你小时候学戏,模仿这,模仿那,只是好玩,不算什么。现在不同了,是工作。以前你的观众只有爸妈,今后上银幕,观众是几千万。你必须以狮子搏兔的灵巧劲,全力以赴,才对得起观众。”
陈佩斯不明白父亲的教导,说:“爸,狮子是百兽之王,老虎都怕
它三分,小小的兔子,一口一只,小菜一碟罢了!”
陈强却一本正经地说:“你错了!一来兔子非常灵活,二来由小见大。你今后即使跑龙套,也要有狮子搏兔全力以赴的劲头,不能掉以轻心,才能把戏演活演好……导演说戏,只是引导一下,关键靠的是自己,要把自己化进去。”
陈佩斯有陈强这位父亲非常幸运,父亲不仅没有像其他家长那样责骂他,反而耐心地引导他,激发起儿子的上进心,使原本不爱学习文化课的儿子也刻苦学习。如今,陈佩斯已经是有名的演员了。可见,在这样宽松的亲子环境中,孩子往往有更大的主观能动性,更能够激发孩子的潜能。
建议三:引导孩子改正错误
孩子做错事是难免的,有位哲人说:“孩子是伴随着错误长大的。”做父母的责任就是不断纠正孩子的错误,让孩子从错误中学成长。
每个孩子都会经历第一次,第一次做一件事情总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就连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都会出现问题,更何况是年幼的孩子!他们身心发展不健全,动手能力差,做起事来总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面对精彩的世界,他们想做一点事情,或者他们想帮大人做一点事,但是,他们总是做得不太好,尽管有良好的动机,往往把好事变成坏事。比如,孩子第一次帮父母洗碗却打碎了碗,孩子第一次帮父母做饭却把饭煮焦了,等等。
面对这种情况,许多父母会呵斥:“叫你不要洗你偏洗,现在把碗打碎了吧?快走开,我来洗!”“连饭都不会煮,真是笨呀!”……
许多父母责问的目的是想用直接的方法让孩子自我反省,但是孩子在反省之前,往往已经在心中产生了反感及反抗的心理。因为孩子是有自尊的,如果父母在孩子做错事的时候,对孩子严厉责备,甚至动粗打孩子,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对父母产生不满甚至是仇恨,会有意无意地做出更多的错事来,而且,孩子会失去尝试的勇气。
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生来就会做事情,在第一次做的时候必然会犯错误。当孩子有过错的时候,其内心肯定会出现自责和冲突,针对这种情况,父母要抓住时机,以宽容的心态对孩子进行正面教育,以引起孩子情感上的重视,这样反而能够让孩子学会如何做好一件事情。
有位妈妈看到孩子在洗碗的时候把碗打碎了,就和蔼地对孩子说:“没关系的,打碎一只碗算什么呀?每个人第一次洗碗的时候总是会打碎碗的,妈妈第一次洗碗还打碎了两个呢!只要你像妈妈那样抓住碗的边缘,就不会掉下来了!”这位妈妈边说边给孩子示范正确的洗碗方法,结果,孩子把剩下的碗洗得很干净,从此再也没有打碎一个碗。
高明的教育方法应该是“感化→说服→感化”,就是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重视情感的沟通。
比如,父母可以先夸奖孩子说:“你做得不错。”“你已经很努力了。”这就是前段的感化,因为这些语言对孩子来说比较容易接受。
然后父母再指出孩子失败的原因,帮助孩子不断进步,这是教育的目的。
最后父母不要忘了安慰孩子:“如果你再努力一些,你就能做得更好!”这样的正面教育能使孩子自动地检讨失败的原因,减少下次犯错误的机会。
正面引导是孩子比较容易接受的一种方式,当然,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时候要入情入理,注意感情的沟通,千万不能讲大道理,空洞说教,引起孩子的反感。
建议四:引导孩子树立良好的品格
孩子良好品格的养成有赖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引导。简单的说教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感,引导则不仅能够让孩子更容易接受,而且能够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这样做的道理。
晚饭后,一家人正坐在客厅里看电视,这时,隔壁的刘奶奶带着一篮橘子来看4岁的阳阳。阳阳最爱吃橘子了,他高兴地把一篮子橘子藏到自己的身后,然后,剥开一个橘子吃了起来。这时,爸爸走了过来,他也拿起一个橘子准备剥开吃,却被阳阳发现了。阳阳大叫起来:“这是我的,不给你吃!”
面对这种情况,大多数父母可能会说:
“这没良心的小祖宗,亏我对你这么好!”(责骂)
“呵呵,这小鬼倒挺精的。”(纵容)
“谁说这是你的!橘子上有写着你的名字吗?”(对抗)
“小兔崽子,不给老子吃,老子就揍你!”(恐吓)
这些消极的沟通方式不会让孩子明白爱心的重要性,甚至会让孩子产生一种误解,想要获得东西,就需要通过暴力。
我们来看看阳阳的爸爸是怎么引导孩子的:
爸爸:为什么不给我吃呀?你每天吃的东西都是我给你买的呀?
阳阳:这是奶奶给我吃的,是我最喜欢吃的,你就是不能吃!
爸爸:如果别人送我许多你爱吃的东西,你想不想吃?
阳阳:这个……想吃!
爸爸:就是嘛,有好东西要学会与人分享,这样大家一起吃起来才高兴。而且,好孩子要有爱心,要懂礼貌,给爸爸妈妈、奶奶都剥一个。
阳阳:好吧。
当孩子在年幼的时候,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这并不是孩子的错,而是孩子的心理决定的。这时候,父母的引导是非常重要的。如果父母对于孩子自私的行为视而不见,或者纵容,甚至责骂、恐吓,不仅不能引导孩子为别人着想,关心爱护他人,而且还会加剧亲子之间的隔阂。
建议五:用写信引导孩子
父母还可以通过写信的方式来引导孩子。写信往往能够让孩子更深地领会父母的教诲。
在小斯宾塞13岁的时候,父亲给他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
亲爱的小斯宾塞,这一天终于来了,不管我们是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从此,你将踏入一个新的世界,开始新的生活了。
我无法牵着你的手把你安全地从这里带到那里,这条路你必须自己走去。我能够真正向你承诺的,只是对你坚定不移的支持——即使在你希望我走开的时候。我还会给你一些指引,把我的经验告诉你,但这代替不了什么,一切得由你自己决定,作出选择,并承担责任。
我最满意的是,你已经具备了起码的科学精神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我希望你能好好运用它。
苏联伟大的作家高尔基也非常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有一年,高尔基在意大利一个岛上休养,10岁的儿子跟着妈妈一起来看望他。
见到儿子来看望自己,高尔基非常高兴,他给儿子讲自己童年的事情,鼓励儿子好好学习。在高尔基的带领下,儿子还学着老花匠的样子,在父亲的窗前种了许多花。
儿子走后,高尔基给儿子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中这样写道:
“你走了,可是你种的花留下来了,我望着它们,心想,我的好儿子在岛上留下了一样美好的东西——鲜花。不管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要是你留给人们的都是美好的东西,那你的生活该是多么愉快呀!那时,你将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要知道,给予远比索取更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