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和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每时每刻都离不开数学,生活就是数学的源泉。所以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注意引导孩子们从生活的源头汲取活水,让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从而让他们真正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
前两天儿子放学回来写家庭作业,过了一段时间,他来到我身边,说有一道题目不会做。我看了看,题目是这样的:在一个长方体中,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线段的长度分别是a厘米、b厘米、c厘米。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是( )平方厘米,体积是( )立方厘米。仔细看完题目后,我叫儿子拿来一个长方体的纸盒,问他长方体一共有几个顶点,他很熟练地告诉我正确答案。接着我叫他用手接触其中的一个顶点,然后让他看一看、摸一摸相交于这个顶点的线段。他告诉我一共有三条线段相交于这个顶点,还说出自己的发现:哦,这三条线段分别是宽、高、长。我没有就此罢休,接下来叫儿子相继触碰其它7个顶点,让他一感觉其它7个顶点分别是有哪些线段相交而成的。儿子认真地完成了这项实践,他总结出一个理论:长方体的8个顶点都是有长、宽、高相交而成的。
接着我还跟儿子讲,遇到这样的题目,我们还可以通过画图来解决问题。接着,我不厌其烦地叫儿子在草稿本上画一个长方体,让他用手上的铅笔一一从顶点出发,查找相交于此顶点的线段。儿子深有感触:有些不会的题目通过实际接触,或是画图就能轻松解决!
要知道孩子们的数学题目源于生活实践,人们常说的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身为孩子的父母和教师要教育孩子多实践。生活中要实践,孩子能做的,家长千万不要包办代替;学习中要实践,要在实践中学习;另外,孩子在解题时光靠思维探索解不出来,那我们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实践来解决,只不过在数学课堂上最好的实践就是举些生活中的例子,动手画画图、折折纸,等等。
记得我小学毕业考试的数学试卷上最后一道题是这样的:有一根2米长的绳子,如果把这根绳子剪成每小段都是4分米的短绳子,需要剪几次?当时看完这道题目,我很快就列出式子解答:4分米=0.4(米) 2÷0.4=5(段) 心想不就是把2米长的绳子平均分成5段嘛,分成5段剪5剪刀不就完事了嘛,这不,还怪老师把题目出得太简单了。题目全部做完后,我便从头开始认真地检查起来。当检查到最后一题时,我把考桌的长当这根绳子,然后把尺子当作剪刀,在桌上“剪开了”。可是剪来剪去发现只剪了4次就把绳子剪成了5段,怎么回事呢?我不解地又在草稿纸上画了一条线段,然后用手上的铅笔“剪绳子”,结果还是发现只要剪4次就行了。不放心的我没有罢休,反复“剪”了很多回,可是最后的答案就是4次。怎么办呢?是改还是不改呢?但是通过多次剪绳子的实践,我发现:剪1次就把绳子分成了两段,剪2次就分成了三段……为此,我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段数总比次数多1,所以认为剪4次就能把绳子分成5段。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大胆地增添了一道算式:5-1=4(次) 另外把答题改成了4次。时间到了,虽然觉得自己有理,但还是心神不定地交了考卷。出了教室我就急着找老师。我先看到语文董老师,董老师说这还不简单,他说的就是我一开始的方法。我又忐忑不安地去请教数学陶老师,并把我前前后后的思路都跟他讲了。陶老师没有立刻回答我,而是翘起脑袋认真地思考起来。不一会儿他高兴地说:“对,对,你后来的思路是对的。”听了陶老师的回答,我真的放下心,笑了!这时站在我们身边的小聪明——阿勇却用一只手指抵着下巴犯傻了,“坏了,我怎么没有想到呢?”
后来我才知道,我们这届学生,除非复习的时候听老师讲过类似题目的做对了,其他的绝大多数都没有过关,就连老师们心目中的小聪明也没有逃过这一难。现在想想也是,假如当时我没有动手实践,是不可能查出问题的,这 6分肯定保不住,那我也就不可能以全校第一的成绩到镇上的中学读书。
我们伟大的毛主席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通过这件事情,我扎扎实实地理解了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毛主席还说过:“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亲口尝一下。”这也足以证明实践这一不可替代的力量。所以,我们有理由教育我们的孩子要多实践!
江苏省镇江市解放路小学 陈惠玲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