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家庭教育读书沙龙学习思考20150503
读书内容: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二十三卷)之
《我和“三个孩子”的故事》/朱凡
《优秀的理由很平常——对农家走出优秀大学生的思考》/来晓梅
参加人员:
潘春英、常霞、陈晓容、吕瑞、伏芹英、徐磊、何瑛、王永权、张玲
(共9人)
学习思考:
成人与成才
首先是成人。
第一个问题:陪伴,还是不陪伴?
月台上的意外和面对不良社会现象是否挺身而出,藉由这两个故事,引发出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保护命题。安全感的背后是安全观念意识、安全措施对策,最后引申出陪伴。
这个牵涉到生命安全、健全的问题,因此,我将其列为“必须做”。至于陪伴还是不陪伴,则需要规则和智慧来支撑啦。
第二个问题:做,还是不做?
随着年岁的增长,孩子毕竟要离开家庭走向学校、社会。面对无聊、自己不喜欢的事,做还是不做。“我们也不喜欢上班,但是我们必须这么做。你也有责任,就是写作业。”是啊,当孩子对没完没了的作业苦恼时,其实不用讲什么大道理,把很现实的事摆在孩子面前推心置腹如实相告即可。
这个牵涉到责任意识、意志的问题,因此,我将其列为“应该做”。那么,到底该做,还是不做,我们先把自己每天该做的事认真做好,孩子或许就不会那么纠结了。
第三个问题:坚持,还是放弃?
有人说,现代教育的特点之一就是“穷教育”变为“富教育”。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自然会产生多样化的需求,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就是延伸出普遍的对音乐、舞蹈、美术、书法、体育等的“业余”追求。
虽然经过精挑细选,经过取舍并由孩子决定保留最后的兴趣项目,但是毕竟路漫漫其修远兮,困苦而坎坷。这个过程中最难的就是坚持,既然孩子那么喜欢而非家长强迫,那就让孩子学会坚持。“最重要的,孩子当初承诺的东西,一定要陪他坚持到最后”。
这个牵涉到自我完善、发展的问题,因此,我将其列为“可以做”。坚持,还是放弃?这时的陪伴或许才是最重要的。
然后是成才。
“优秀的理由很平常”。我喜欢把厚的书看薄,把长的文章看短,个人觉得这篇文章的精华就在题目里,“很平常”。
社会环境的发展、生活条件的改善,不应该成为拒绝孩子干活、做家务的理由。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强调,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任何人对社会的真正贡献是劳动。孩子从早期的帮妈妈拖地板、自己整理房间、洗衣、做饭,虽然与过去的农地庄稼活已大有不同,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生存发展能力,恰恰都是在这些最日常、生活化的细节里,逐步得到锻炼和提高的。
联想到古时候讲的“五常”,生命的五种常态“仁义礼智信”中的“信”,与五脏之“脾”是对应的关系。脾主四肢朝百脉,主运化。“人无信不立”,作为身体状态也是这样的,一个人假如他特别诚信,特别笃实,行动力特别强,心里从不计较,他的肠胃就特别好。就特别想去做事,把事做好。
第二篇文章,其实讲的就是这个。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