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沁春读书沙龙第2期感悟
9年前 [05-14 00:21 周四]
最近有点忙,每每在读书沙龙报名了,但到了时间却抽不开身,参加不了。今天是第一次参加闵行-沁春读书点的活动,我在想无论如何我也要去,结果因路不熟迟到了,刘芝老师的开场白我没听到,但幸好读书没耽误!
今天读了《不输》的《陪伴孩子需要智慧》系列,这个系列的文章我是第二次阅读,这次阅读还是有新的感悟。
《陪伴》之四提到“人的倾听状态有五种:一是心不在焉地听;二是假装在听;三是专注地听;四是把自己想象成对方,设身处地地听;五是创造性地倾听,从语言、动作、表情到自己的内心,都在理解中倾听。”我是一个有工作的妈妈,朝九晚五的工作还是挺忙的。我尽量不把工作带回家,也不把工作情绪带回家,但我回家还是有很多家务要做。每当在做饭做菜时,孩子有话要说,我就没时间听他说,孩子想说话的那种热情洋溢的情绪也被我打击了。我和孩子商量能不能等妈妈有空的时候再说呢?孩子有时候会体谅一下,但更多的时候就开始闹情绪,不再愿意说给你听。我的做法是充分运用这五种倾听的方式,满足孩子愿意说给你听的情绪。忙的时候“假装在听”,或商量一下等有时间了再听;有时间的时候就“创造性地倾听,从语言、动作、表情到自己的内心,都在理解中倾听。” 这样做岂不两全其美,孩子的情绪照顾到了,我的家务也顺利完成了。
《陪伴》之五提到“最好的教育是一起吃饭聊天”,而美国教育学家莎莉·路易斯也曾提到“得高分的孩子都经常与父母一起吃晚饭”。第一次阅读时,我觉得餐桌上吃饭时说话会有碍健康,且小时候的家规也不允许吃饭的时候说话。在仔细阅读后,我发现文章中所说的吃饭聊天应该是指说一些轻松的话题:“或一篇报道,或工作上的事,或朋友的谈话,或一个笑话。”因为“这些对话,虽没什么微言大义,不用每场都贯彻教育意义,餐桌对话重在心灵养护,重在气氛。”吃饭聊天也不提倡说些教导性的话语,因为“谈话再多也不嫌多,谈话变成教导,再短也嫌长。”
“家庭是温馨松弛的场所,训戒越少越好。如果每句话都暗藏教育目的,总是试图灌输道理,这种谈话一定会令孩子望而生畏。” 家里吃饭的时候,因为我不愿意聊天的习惯,只剩下先生训戒孩子的话,孩子其实真不愿意吃饭的时候听训戒,快速地吃,快速地离开餐桌……第一次阅读完后,我想可以用轻松的话题引开,让先生说些开心的话题,让孩子聊聊学校里发生的有趣的事,这样的餐桌聊天应该皆大欢喜的场面。
其实,往往因为我自己先改变了,才有了家人的改变;因为家长改变了,才有了孩子的改变。坚持是美德,读书周周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