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一谈教育,过去我们更多关注的是学校教育,经过大家对教育的理解认识不断深化,我们现在意识到教育是由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构成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近几年有个流行的口号:不要让学生输在起跑线上,由此带来很多对教育的误解。教育行为的错乱或者说不科学,导致家庭教育实际上鱼龙混杂,有“虎妈猫爸”,也有完全放任的,但也有越来越多的家长反其道而行之,要让孩子的成长像呼吸一样正常、自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各自的功能是什么?什么样的家庭教育是正确的、科学的,是对孩子的成长有益的?绝不输在起跑线上爱的名义下“家长的焦虑”陆士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教授、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副会长):
有位记者经常采访我,每次说起教育问题来就义愤填膺,但是他自己有了孩子后,老师不给孩子留家庭作业他还不干。所有的家长都说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那我问一个问题,你准备让你的孩子往哪儿跑?终点在哪儿?
家庭教育实际上有两个含义,一种是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家长、长者对子女实施的教育;一种是广义的家庭教育,指渗透在全部家庭生活当中的、来自家庭的人和物对儿女的积极或消极影响。现代开放的社会实际在每个家庭里实施的就是这种广义的家庭教育,不单是家长告诉孩子怎么办,更多是孩子跟父母相处,跟社会碰撞,在这个过程当中获得教育。
不少家长觉得教育孩子越来越难。我认为家长首先应该了解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之间的关系。在社会分工上,教育是学校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形式。相当一部分家长认为我把孩子交给学校,学校管了,我可以不管,这是一种误区。学校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文化知识的传授是第一位的。社会教育和社会影响相互渗透不可分割,有个3岁半的孩子请妈妈代写“情书”,向班上最漂亮的女生“示爱”。妈妈问写什么?孩子答写两条,“第一条,告诉她,我爱她。第二条,你一定要写上让我爸给她买房。”现在是信息化社会,学校和家庭对孩子的全面认识必须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可是好多家长就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不管其他的。家长一定要充分利用社会正面教育的资源,教会孩子选择和抵制负面影响。家庭教育以抚养和教育为主,它渗透在日常生活里,具有随意性、零散性。
它对孩子最重要的影响有三条:第一是价值观,父母的每个行为告诉孩子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第二是行为模式,当孩子遇到一个情况的时候,以什么方式来应对的原始模式一定是受家庭影响最深;第三是情感,情感表达和情感的那种丰富性。因此,家庭教育的影响超过学校和社会。周鹏程(华中师大一附中校长):
小孩出生后的最初一两年,家长的想法一般很简单,都希望孩子快乐健康成长。但是孩子一旦进入幼儿园,家长的观点就慢慢变化了,就开始琢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去家长对起跑线的琢磨是两个方面,第一是让孩子上什么学,现在上哪个幼儿园,将来上哪个小学,小学之后上哪个中学,于是,就有了高价位的学区房,屡禁不止的择校热……第二是安排孩子学什么,从幼儿园开始,年轻的家长们就在爱的名义下让孩子到各种培训班学习,一个礼拜五天几乎都在外面培训。在爱的名义下,家长的焦虑一直伴随着孩子到十八岁……当这一代为人父母的时候,他们又会用习自父母的焦虑培育自己的下一代……麻立红(北京汇文中学心理教师):
在西方某些国家,家长的教育现在已经立法了,比如美国很多州法案里都有家长教育的相关规定,政府或企业会为家长教育提供经费支持,他们有的大学里还设有家长教育的相关专业。中国家庭是特别需要有家长教育的,有一些老年人想不通:我那时候也没有什么家长教育,孩子也照样拉扯大了。那是因为之前中国的社会发展特别缓慢,几百年社会都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现在社会发展特别快,所以父母和孩子之间所谓的“代沟”特别明显。来做咨询的家长有三类,一类是家长自己想来找我做咨询,一类是班主任或其他老师推荐过来的,还有一类是孩子给领过来的。
这些家长的问题比较常见的有几个:第一是家庭教育的缺失。新时代的留守儿童不一定是农民工的孩子,还有一些是高文化素质的人的小孩,父母把孩子交给保姆或老人、自己忙于打拼或者出国了。第二是家庭教育的不当,比如家长有很多的焦虑,工作上、社会上的焦虑,还有代际沟通与交流的焦虑,老一代人的教育方式、生活方式与年轻父母不同,所以年轻家长会面临和老人、和孩子的冲突,一旦没有办法管理自己的压力,没有办法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怎么办?这些情绪就会跟孩子去发泄,这是家庭里特别常见的。对大人来说最安全的就是孩子,家长总认为跟孩子发脾气不会有太大的问题,甚至认为“这是为孩子好”,但这种发泄往往导致孩子在身心上受到很大的伤害。另外,很多父母因为缺乏教育孩子的正确理念与方法,也容易造成教育的失误。第三是重智轻情。现在的家长太重视智商,但很多研究发现,一个人的幸福感还有未来的成功、成就,智商只占其中一小部分,还有一大部分是由情商决定的,仅从智商上比拼是否输在起跑线上太“窄”了。
爱≠溺爱,严厉教育=危险教育伪概念让家庭教育走入误区尹建莉(教育专家、《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作者):
任何的美好教育目标,绝对不能用错误的手段达成。当下很多教育伪概念,就是把一些错误的行为合理化。比如说哭声免疫法,任由幼小的孩子哭泣悲伤,美其名曰培养独立性。严厉教育是危险教育,教育伪概念会带给孩子很大伤害,比如很多家长把爱孩子误以为是溺爱。溺爱和爱不是一个程度的轻重,是两种相反的东西,真正的爱一定是给孩子自由的,溺爱则充满了对儿童的控制,要关心孩子吃多少、追着喂孩子吃饭,规定你多长时间写作业等等。儿童实际上是需要爱的,正常的爱给再多也不会形成溺爱,反而那些以爱为假象的控制使孩子出现很多问题。
很多家庭因为孩子看电视的问题打骂孩子。孩子害怕家长监督他看电视,当家长摸到电视机后盖是热的的时候,发现孩子说谎就打了他。但我们背后纠结过那个时候孩子为什么想看电视吗?或者我们为什么不容许他在那个时候看一会儿电视?家长现在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无意识当中在追求培养完美的孩子,我们总认为自己没有追求完美啊,我不要求孩子考试考多少,但是没有意识到在人格或者品德的培养方面,有的时候我们会陷入追求完美的状况之中。我也不希望我的女儿看电视,但是如果她哪天想看电视,我会很高兴让她看一会儿,我相信人性,一个孩子不会轻易地堕落,我不会因为孩子经常看电视就一味放纵自己看电视,如果我们从小能够给孩子一个非常好的教育的话,孩子这种上进心和自控力会慢慢形成。观察一下那些自甘堕落的孩子,他们一定是处于一个强有力的控制当中,这种强有力的控制会让孩子向两个极端发展,要么过分苛刻要求自己,逼自己上进,要么过分堕落,这两种极端都会导致孩子心灵崩溃,很多上了重点大学但不再愿意学习或者自杀的这些孩子,追究一下家庭背后的原因,基本上都有这样的问题。林静(学生家长、北京星之光文化传播有限公司音乐总监):
我们的学校教育比较缺乏个性化的教育,因为学校是共性的,老师备课、上课等所有东西都是共性的,但每个孩子却是不一样的,孩子的个性化教育需要我们家长去做。家庭教育具有终身性,也具有细节性,我们不能忽视艺术教育,更不能只抓成绩而忽视了品格教育。以前有一个家长是做生意的,他不管孩子,找了专门的老师教他,但他的孩子一直缺乏教养,如果家长的教育不跟上的话,其实孩子的教育是很难有成绩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现在的孩子太早熟,网络信息泛滥,儿童的性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配合,迫在眉睫。家庭教育的要义,最重要的就是以身作则,让孩子身心健康发展。教育应该把品德放在首位,家长与孩子共同成长。好的教育应该是:培养习惯与能力,让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培养孩子爱的能力、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反思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关注孩子身心健康。帮助孩子发现自己的长短板,找到自己的优势和弱项,扬长避短。培养自信心和怜悯心,培养抗干扰能力与抗压能力。我女儿中学六年就读中央音乐学院附中作曲专业,一个学音乐的孩子,要报考常青藤大学非音乐专业,与全国各个著名高中的优秀学子PK文化课很吃亏,她考耶鲁大学的时候,托福110多分,SAT不到2100,但这些分数是她几乎靠着自学来获得的,因为她有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能够身心健康地应付繁忙的学业,所以尽管入学考试成绩不那么高,但她依然把这种能力包括爱的能力带到耶鲁去了。
家庭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学会遵守社会规则,尊重他人,因为无规矩不成方圆,一个有教养的孩子才能受到大家的欢迎,也会获得更多的学习机会和展示机会。家长应该教孩子学会自我管理和对自己负责。家长要学会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不要等孩子出现问题才开始重视。防患于未然,教养孩子也像经营公司一样,有目标有规划要付出精力。要培养幽默感,家长不是神,也会犯错,在与孩子交流时能够幽默和“自黑”,可以培养良好的亲子关系。我认为家长无论在单位多么强,在孩子面前都要学会示弱,给孩子思考和展示的机会,向孩子学习,让孩子在家中有地位,才能让他们自发产生责任感。麻立红:
我带家长小组时,经常给他们做“情绪反映倾听”训练,我举例问,假如孩子说“妈妈,我今天不想上学了”,家长会如何反应?其实当孩子这么说的时候,他可能很烦躁,可能很绝望,可能很无助,但是家长们的反馈却显示,家长把注意力都关注在“事”上,会马上问昨天出什么事了,而很少关注孩子的情绪和情感。我曾经问过一对焦虑中的年轻父母,如果和孩子聊天时的内容分成三个方面,一是学习和人生发展话题,二是生活话题如吃喝穿玩,三是孩子的情绪情感话题如今天高兴不高兴或表达欣赏与爱,这三个方面的话题占聊天的比例是多少?爸爸的回答是学习占60%,生活占35%,情绪情感占5%;妈妈的回答是学习和人生发展占80%,生活占20%——没有情绪情感的交流!于是我问这对家长,假如有三个人与你相处,你跟甲只能聊工作上的事情,跟乙可以聊生活上的话题,跟丙能经常告诉他我高兴什么,不高兴什么,我今天想什么了,你觉得你跟哪个人是最亲的?他们也知道,是丙。现在的家长对孩子的学习和个人发展的关注、对生活的关注远远多于他们对孩子情绪情感的投入。所以这就会造成孩子很多的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又会影响到他们的学业和方方面面。
家长的学习小组是特别好的形式。家长要探索个人成长,学会情绪管理和压力管理,掌握家庭教育的知识比如应对青春期,掌握积极倾听的技能等。既要说“你真棒”,还要说“不可以”家庭教育是终生教育,呼唤专业化陆士桢:
家庭教育是把双刃剑,它必须“全面”地给孩子实施影响,但是恰恰因为不够专业,有的时候会影响效率;它的情绪感染性令家庭情感因素加大了教育的效果,但同时会造成很多家长的失控。在当代家庭里,不能总跟孩子说“你真棒”,还要说“不可以”。对孩子应该两只手,第一只手接纳,家长要经常抚摸孩子,让他感觉到温暖;要蹲下来和他说话,让他体会到平等。另一只手控制,从小就告诉孩子,有些事是不可以做的,做了要受到惩罚、惩戒。这两只手相辅相成,接纳不足就是疏忽,接纳过分就叫溺爱;控制不足是放纵、没规矩,控制过分就叫暴力。当家长不容易,两手都要硬,而且两手都还要适度。
我们很多家长对于孩子都有一个自己的设计目标,一个完美的、固定的“苹果”模式,觉得只有千方百计把自己那个“土豆”培养成能出口“苹果”才是成功,其实,“土豆”也有自己的发展之路,长好了照样能够出口。孩子是“能动的”,他是发展的主体,不该是被你塑造的;他是“有潜能的”,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未来和发展;他是“独特的”,别老想着把孩子培养成什么样,如果他是“土豆”,你就让他是“土豆”,“土豆”也可以全面发展,适应社会,活出属于自己的快乐和舒服。尹建莉:
有一个孩子大约三四岁,很爱吃糖,妈妈严格控制数量,规定孩子每天只能吃两块,可是孩子经常在吃完当天限额的两块后,觉得不够,缠着妈妈想得到更多的糖,家长坚持原则,一块都不多给,并把糖筒放到高处,不让孩子够着。可是有一天,家长发现了问题,糖筒里的糖在急速减少,再仔细观察一下,发现放糖筒的柜子前多了一个凳子,这下才大吃一惊:本意是要孩子少吃糖,学会自我控制,可这样看来,孩子不但没少吃糖,还多吃了;自制力不仅没有发展,却多了一个弄虚作假的坏毛病。这位家长没有马上去批评孩子,而是开始反思自己对孩子的管理。她没有揭穿孩子偷糖的事,而是很真诚地给孩子道歉说,你这么爱吃糖,可妈妈每天总是忘记主动拿糖给你吃,以后宝宝自己管糖筒,想什么时间吃糖,就自己去拿,不过多吃糖的坏处已经给你讲过,所以你还是每天吃两块,好吗?妈妈又打开糖筒看看说,我们一起数一下还有多少块,还能吃几天。和孩子一起数了,妈妈说,这些糖还够你吃10天,到时候妈妈就买新的回来。然后放心地把糖筒交给孩子。过了几天,妈妈悄悄去数糖筒里的糖,发现孩子真的一块都没有多吃。家长只是改变了一下方法,就达到好几种教育效果。第一控制了孩子的吃糖数量,第二发展了孩子的自制力,第三防止了孩子撒谎和弄虚作假的行为。表面看来,不过是一句话、一个方法的改变,背后却是教育思路的完全更改——家长把信任还给孩子,让孩子获得自我管理的权力。“自由”这两个字,是教育中最伟大的原则。周鹏程:
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如何经营好家庭。家庭教育的土壤是家庭关系,家庭教育的重心不在“教”而在“育”,良好的家庭关系、温馨的家庭环境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前提,正所谓“环境育人”。家庭教育专业化迫在眉睫,能否在政府主导下,开设父母学校,规定未经父母学校必要的学习,不能做父母。做父母之前的培训为父母学校0.0,做好心理准备,学习怎么样做父母。0到6岁是父母学校1.0,6到12岁是父母学校2.0,12到15岁是父母学校3.0,15到18岁是父母学校4.0。如果我们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那样来普及哪怕是“父母学校0.0”,几十年后的中国,估计会呈现出更好、更美的景象。
我认为移动互联网时代所需要的人才应当身心健康,具备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小学到大学一直都有体育课,但是没有几个人养成终身锻炼身体的习惯,我们的家长非常重视孩子的身体健康,但忽略了孩子的内心世界;学校历来重视学生的品格培养,但“得之于庙堂,失之于江湖”,没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内化,还应培养学生的幽默感,秩序感,责任感。白宫的清洁工会说:我从事的工作跟普京一样,普京清扫俄罗斯,我清扫白宫。我们要增强这种豪迈、自信与幽默。身心健康,具备必备品格,是学生成人的前提。
美国前教育部长Richard Riley曾指出,“我们必须教导现在的学生,毕业后投入目前还不存在的工作,使用根本还未发明的科技,解决我们从未想象过的问题。”作为一所中学,我们培养的学生一般十年之后才走向社会,如果我们具有社会责任感,着眼于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就应该关注起码十年之后的中国需要,要培养全球通用的中国人。我们应当由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培养,尤其是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我们的家长也不要把孩子视为自己的财产,他们是国家的未来。我们要从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有效沟通能力、生活管理能力(时间管理、情绪管理等)等。具备关键能力,是成才的要求。总 结:家庭教育深受社会文化的影响,家庭教育的质量取决于家长(父母)的价值观、成才观、责任感、道德水准、教养态度和自身的行为模式;家庭教育的最高准则是教会孩子做人,家庭教育的基本功能(或者说家长的主要责任)是通过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情感、恰当的人际交往方式和文明的生活(行为)习惯,而不是把着眼点更多地放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培养上;对孩子的“完美期待”,对孩子人格、独立性和选择性不够尊重是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通病。
家长与孩子交往过程中忽视对情绪和情感的关注,也是当前家庭教育一个突出的问题;家庭教育应当成为家长的必修课,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首先要提升家长的素质,让家长获得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和方法;家庭教育的复杂性、随意性和多样性要求家庭教育要专业化,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和效果,全社会都有责任,而家庭教育的专业化应当由政府来主导。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jM5ODIxNTQ5Mg==&mid=205461841&idx=1&sn=13c3dffddc24dc71e7b14701f9b9b8c8&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晓岩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