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父母之后,对于“父母”这一新身份的理解欠缺或偏狭,很容易导致亲子关系紧张,甚至使得孩子出现不该有的行为问题。造成这些不良后果,原因基本都在:孩子一直在成长、在向前,而父母却无法适应新的角色变换,始终原地踏步。
父母不成长,最严重的后果莫过于我们今天要聊到的。
前段时间,一位妈妈在后台有这么一段特殊的留言:
我家孩子脾气坏得很。什么事情都需要立刻满足。我大部分时候都会尽力满足,但也在尝试给他定规则,不过每次涉及到遵守规则时,他就发脾气。我如果态度稍微强硬点,他就用那种威胁式的口吻对我说:你们对我不好,我不要你们了!再或者会说:等我长大了,不要跟你们一起生活。这些话我听了都觉得特别不舒服。我不明白,这孩子为什么会这样?是不是跟之前我没有带他有关系?我又该怎么办?
后来了解到,案例中的这个孩子4岁之前,父母都把他丢给老人带。4岁以后,才开始自己带。这位妈妈说:
“从怀孕到把孩子生下来,没有一点做父母的概念。心里想着,多赚点钱,给孩子提供好的物质条件不就可以了?那会儿自己年纪也还小,不愿意呆在家里,只想往外跑……”言语中透出浓厚的悔意。
那么,为什么这个妈妈花了这么大心力,在孩子面前说话也经常斟酌再三,仍然会导致孩子的抵触、甚至直接对着父母说狠话呢?根本原因是,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还远未重新建立起来。他们当前的关系中,仍充斥着大量“不信任”的、隔阂的因子等待化解。父母任何一个对孩子表示“拒绝”的动作,都可能造成孩子的误解:你看,你就是不爱我,就像你之前抛弃我一样。从孩子的角度看,他不是在“威胁”父母,只是在表达内心深处对父母的不信任。
用生活中的一句俗话说,这样的孩子就属于“打不得”、“骂不得”的那种,他们很容易记恨父母。相反,由父母从小带大的孩子,就不容易出现这种让父母伤心的情形,因为他们早与父母建立了深层的链接,可以笃定父母是爱自己的。即使偶尔父母“打骂”自己,也不至于对父母生发类似上面的“恨意”。
在后台接到的问题中,上面这位妈妈问到的这类问题其实不多。之所以不多,不是因为这问题不严重。事实也许恰恰相反,问题太严重了。严重到大量父母根本不认为这是一个问题。
保守估计,中国农村留守儿童超过6000万,并且在日益增多。事实上,在城市中,这样的留守儿童仍然大量存在。这些孩子的父母,的确有一大部分是出于经济原因。但是,更多原因在于,这些年轻父母们没有意识到自己身为父母的责任,或者只把自己当成了孩子的“取款机”,而不是父母。
我见过太多生而不养的父母。他们甚至收入条件很不错。仅仅是不愿意被孩子捆绑了自己的自由,就把襁褓中的孩子潇洒地丢给老人抚养。很多人甚至分工做得还不错。孩子的爷爷奶奶负责带一段时间,然后孩子的姥姥姥爷再负责带一段时间。这种不断更换抚养人的方式,会给孩子的安全感建构,带去更大的伤害。
对于那些生而不养的父母,我们只能做到劝告。如果父母仍然意识不到问题,那么总有一天,你的孩子会用自己的行动让你看到问题到底有多严重。我从身边所了解到的事实是:我的一位法院工作的朋友,她所经手的青少年犯罪案,几乎百分之百都曾经是留守儿童。我认识的在高校做心理咨询的朋友们,他们所接触的那些心理成疾的学生,百分之九十都曾经是留守儿童。
而对于那些能够意识到问题,且中途把孩子从老人/老家接回自己身边的父母,请不要内疚、或者因此而过度补偿孩子。我们给出的建议如下:
1、与孩子重聚后的前半年到一年之内,或者更长一点,都不要批评孩子。请克制你对孩子身上某些行为习惯的不满。你的每一次纠正,都不能让孩子真正意识到问题,只会感觉很糟糕,进一步缺乏安全感。
2、如果可以,尽量使用下面这个句式跟孩子沟通:你做的不错呢/很棒呀,不过我还有其他的方法,你想不想试试?前半句的肯定,可以帮助消除孩子的敌意和戒心,如此你想给孩子的建议、引导,也才能顺利进入孩子的心。
3、当孩子说出一些伤人心的话,譬如不要父母,或者要求回到原来的抚养人身边,接纳孩子的不安情绪,甚至可以多帮助孩子与此前的抚养人保持稳定的联络。因为孩子的拒绝一定是暂时的,你的孩子永远是你的孩子。
4、坚持尊重孩子,包括他的一些癖好。处理任何和孩子有关的事务,记得先与孩子商量。总之,父母呈现出有爱的、开放的、稳定的状态,孩子才可能重新投入父母的怀抱,重新建立好的亲子依恋关系。
总之,对于这些孩子已经几岁了,才想起要重新与孩子
建立亲密关系的父母,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是任何时候开始,只要有爱,都不嫌晚。
怕只怕父母永远不觉醒。如果一个父母意识不到自己作为父母的起码职责,那么即使他们一直看似在孩子身边,也仍然会引发很多糟糕的后果。
写到这里,我想起前段时间网络疯传的一则新闻:
一个年轻的妈妈在电梯口玩着手机,1分04秒后,在电梯口快乐玩耍的女童被电梯带着翻滚而下,从此离开了这个她还没有来得及好好享受的美好世界。
无独有偶,去年9月份,也发生了类似的惨剧:
黄某,23岁,住在一间约10平方米的出租屋内,当时一个人在家照顾孩子,丈夫则在工厂上班。厕所里有蓝色和浅绿色的水桶,高度和小孩的个头差不多,其中蓝色的水桶里装着半桶水。据家属介绍,当时黄某躺在床上玩手机,孩子便偷偷跑到卫生间内玩水,却不小心一头栽进水桶内,“是过了十分钟左右才发现的,估计也是妈妈没听到小孩哭声”,最终酿成惨剧。
案例中的妈妈仅仅23岁,也许在别人眼中,自己还是个孩子。罹难的孩子年仅1岁多,年轻的妈妈并没有太多的育儿经验,甚至连起码的安全意识都没有。加之信息社会下,“手机病”对很多年轻人的影响。所以,这样的悲惨事件并非偶然。
父母的职责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首先作为孩子的第一监护人,父母自己要有基本的安全意识,并确保孩子的生命安全。其次,父母需要陪伴在侧,尤其是孩子6岁之前,给予孩子身心发展必要的情感支持和引领。总之,不仅我们的人要在,心也要在。
更多年轻父母有觉醒,我们的下一代才可能更加健康的成长。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4MDIwNDExNw==&mid=206048822&idx=4&sn=3da09931947366fde981b485855dc156&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晓岩转】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