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外化”游戏,帮孩子自信应对情绪难题 |“妈妈,你肚子里住着一个巫婆!” (转发)

9年前 [06-07 18:28 周日]
当孩子面对坏脾气妈妈时,哪种解读更让她心安?“我有一个坏妈妈!”还是:“妈妈的肚子里住着一个坏巫婆!”
当孩子害怕时,你希望他耳边回响的是哪种声音?“我是一个胆小鬼!我真没用!”还是:“可恶的胆小怪又溜进我身体里了!我要把它赶走!”

一点点角度的变化,就可以让孩子避免陷入不安和羞愧,转而用更积极、自信的态度,面对造成困扰的情绪。这种角度的变化,在专业心理治疗中,被称为“外化”。



洗澡时,女儿突然说:妈妈,你肚子里住着一个巫婆。


愣了三秒后,我才意识到她在说什么。

前一天晚上,她多次摇醒昏昏欲睡的我,我情绪失控——发火了。我不理会她的哭闹,还冷眼看着她,甚至说:我看你会哭到什么时候!是的,我很少对孩子这么冷酷,但那一刻,非常、非常的冷酷。

在花了一些时间,给自己的情绪降温后,我终于“醒”了过来,看见了女儿的委屈和伤心。我轻轻把她拉进怀里,不一会儿她就睡着了,第二天也没表现出一点异样。

孩子太擅长原谅,但这并非是所谓的“孩子比成人更善良、更宽容”,而是他不能允许自己有个坏妈妈。妈妈是那个幼小世界里的最大支撑和依靠,如果连它也坍塌了,那等待孩子的就将是极大的恐慌和破碎感。

所以,当女儿看到眼前的妈妈变得这么冷酷、攻击性这么强时,对她而言更好的解释不是“我有一个坏妈妈”,而是“妈妈的肚子里住着一个巫婆”。妈妈还是那个好妈妈,不好的是,控制妈妈的坏巫婆。

她的炮火终于不必对准妈妈,所有的愤怒、恐惧、委屈都可以投向那个从妈妈身上剥离出来的“坏巫婆”。
类似这样,把造成麻烦的某种情绪,从别人或自己身上剥离出来的做法,在心理治疗中,有一个专门的名称,叫“外化”。《游戏力Ⅱ》曾介绍过,孩子“剥离”和“外化”自己负面情绪的意义——
孩子很容易把“自己”和“问题”混为一谈——“我很害羞”,“我压力太大”,“我怕狗”,等等。这种对自我的定义会造成孩子的羞愧感,也使问题更难得到创造性的解决。而“外化”,就是要把具体问题从孩子的自我中剥离出来——“‘害羞’在悄悄劝我别跟大家说话”,“‘紧张’在使劲儿勒我的肚子。”

“外化”,能够帮助孩子重建“自我”与“问题”的关系,进而让游戏式方案成为可能。比如,孩子可以打败“害羞”和“紧张”,或者呵斥它们别来纠缠自己。孩子也可以让你假扮“恐惧”,这样他就可以用枕头来“大战恐惧”。在“间谍”或“侦探”游戏中,孩子则可以同“紧张魔怪”斗智斗勇,让它一直无法得逞。

总之,借助“外化”,我们可以尝试把轻松有趣的元素加入解决难题的过程中。
也就是说,外化避免了自我攻击和否定的风险,当“情绪”和“人”不再黏连时,孩子会更容易面对和应对情绪。

剥离情绪的对象,换到别人身上也一样。这也是为什么,在面对会发脾气的妈妈时,女儿说出“你肚子里住着一个坏巫婆”,会比“你是个暴躁的妈妈”更容易。


外化出巫婆这个形象之后,女儿的确常常和我谈起“巫婆”,大多数时候表达的都是对“巫婆”的害怕和担心,我想,这种比较没有心理负担的表达,本身也是缓解恐惧的很好途径。更幸运的是,有一天我还抓住一个机会,和她来了一场“训练巫婆”的游戏。


那天晚上,女儿又开始有点不安地问我:“妈妈,今天晚上巫婆在你的肚子里吗?”我向她保证“没有”,可她还是忍不住幻想巫婆的各种可怕画面,即使我百般安抚,她最后还是问出“你能不能杀死她?”的问题。我不想让她失望,真希望可以痛快地允诺她“可以!”,但我更不想骗她。突然,一个主意冒进我脑袋里:为什么不将计就计,把“巫婆”的来龙去脉,以及更好的应对方法,用游戏的方式告诉女儿呢?

于是,我向女儿提议,由她来训练巫婆(我扮演)。就这样,我变身成一个对魔法很不熟悉、飞行总是出错的巫婆,在这个滑稽的“笨巫婆”面前,女儿不再是之前无助、受惊吓的角色,她可以尽情嘲笑巫婆的笨拙与狼狈,也可以在训练过程中,把巫婆耍得团团转。

“巫婆”在飞行训练中能有多少长进,并不是这次游戏的重点(那倚赖我自己的成长与修炼),重要的是,女儿对妈妈坏情绪的恐惧和愤怒,终于找到出口。一方面,滑稽的巫婆形象让女儿看到,原来害妈妈发脾气的巫婆,并不像自己想象中那么可怕,另一方面,从前累积的、不敢表达的愤怒,也在训练和捉弄“坏巫婆”的过程中,得到释放。当对妈妈坏脾气的害怕,不再是一个需要小心藏好的秘密,当压在心中的那块石头终于被搬走时,女儿的轻松不言而喻。


游戏结束后,女儿又冒出一个问题:“妈妈,每个人的肚子里都住着一个巫婆吗?”我说:“应该是吧。”“那我呢?”“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的肚子里也住着一个巫婆,不管她是愤怒巫婆、胆小巫婆、还是嫉妒巫婆……你都可以像你今天做的那样,把它训练得服服帖帖的。”

嗯!外化,不仅仅是帮助孩子自信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好工具,也是我们和孩子看待负面情绪的很好视角:它不是我们的标签,更不是我们的全部。当我们抽离出来,旁观地看一看自己这个不那么受欢迎的部分时,原来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勇气和智慧面对它。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