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刘可钦:只有懂孩子 才能教孩子 (转)

9年前 [06-07 18:46 周日]

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习惯了让孩子去听大人的话,让孩子在自己设计好的轨道中运行,但却往往忽视了孩子们的需要,其实只有真的读懂了孩子,才能更好地帮助孩子成长。



陪伴孩子成长需要不断学习



从家庭教育看,孩子的行为中总有着父母的影子,同样的道理,从学校教育来看,什么样的班主任就会带出什么样的班级、什么样的学生。


有这样一件事情让我印象特别深刻:学校中有一位姓何的班主任带班经验十分丰富,当学校要求老师用iPad进行教学的时候,何老师由于操作不熟练急需学习。何老师没有按照惯例到电脑公司接受专门的培训,而是选择让自己所带的五年级班中的学生来教自己。每次遇到问题,老师就提前预约,而每次学生给老师“上课”的时间就规定为五分钟。通过这种方式,何老师不但熟练地掌握了iPad的使用,给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的机会,还向学生们传递了一个信息——师生之间是可以相互学习的。



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陪伴孩子成长都是需要学习的,而家校之间更应该成为一个学习共同体。“家长在孩子三岁之前学习的愿望是非常强烈的,但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学习的愿望反而越来越小,其实孩子越大,越需要与父母进行心灵的沟通,而要想做到这一点就需要家长不断地去学习。”



家长不要只关心自己的孩子



针对一年级新生,中关村第三小学有一本名为《我们上学了》的家校沟通手册,之所以是“我们上学了”而不是“我上学了”是希望让更多的人明白孩子从进入小学起便开始了社会化的交往,要让孩子了解到自己是与其他同学一起进入学校开始学习的。


作为家长不仅要关心孩子的吃住行,还要关心孩子的人际交往;不仅要关心自己的孩子,还应关心孩子的班级、同学和老师,不要在孩子面前随意批评孩子的班级。



针对小学新生在班级中交朋友困难,在集体场合表现焦虑这两大问题,建议家长要鼓励孩子多去与亲缘血缘关系之外的人员去交流,尽早帮助孩子适应群体生活。家长可以在平时鼓励孩子去问路,即便孩子问不到结果,也要让孩子去问。如果孩子起初不敢单独去,也可由父母陪同,但要让孩子明白求助一点也不丢人,反而提问题会使大脑变得越来越聪明,最终帮助孩子建立起与他人沟通的信心。



让孩子学会专注于做一件事



我曾与一位香港的校长进行交流,对方经常带他的孙子到玩具店,每周都会去,但却不是每周都一定要买。对方说:“我们家的玩具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常带他到玩具店是为了看最新的科技成果,但如果都买回家,孩子就变得不懂得珍惜,甚至可能造成面对众多选择的时候孩子却不知道如何选择的情况发生。”


这件事带给我们的启发就是,要让孩子学会专注于做一件事情,而不是给太多的诱惑。每个孩子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但缺乏毅力和恒心是孩子的特性,所以才更加需要家长和老师的帮助,使其意志更坚毅、更成熟。小孩上小学以后,任务意识和自理能力是孩子获得高的学业成绩的前提,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树立任务意识,提高自理能力。适合的玩具是可以让孩子玩儿的,但最关键的是要看孩子对待同一个玩具的持久性有多强。



家长要学会问三个问题



作为家长要学会问孩子三句话——今天学校有什么好事发生?今天你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有什么需要爸爸妈妈帮助的?通过这三个问题,家长可以体察孩子的价值观,知道孩子眼中的好事情和不好的事情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儿,帮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他的同伴和班级,并在问问题的过程中表达自己对孩子的关心。



读懂孩子有三个关键词,即平等、耐心和支持,如果我们用平等的视角,耐心地陪伴孩子成长,同时又给孩子无尽的支持,我想孩子是可以让我们欣慰的。所以我说静心陪伴孩子的成长很重要。

童年每一天都不是重复的,我要盛装出席,要调动所有的感官跟孩子在一起。



孩子犯错误,家长要不要惩罚?



家长可以有适当的惩罚,但要认识到,惩罚绝不意味着打骂或不尊重孩子。不要对孩子说“你怎么这么笨”“你从不替大人着想”“你怎么又把东西弄坏了”之类的话,要直接指出孩子哪里做错了,并告知应该怎样做。惩罚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让孩子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必要的时候,家长可以陪着孩子一同去道歉,让孩子明白,让他负责并不是不管他,而是让他明白其中的是非对错。



我认为家长最好不要轻易干涉孩子交朋友。孩子选择一个人成为他的朋友,总会有他自己的理由,你可以问问孩子,为什么会选择与那个人做朋友,让孩子讲出原因。如果确实有交友不慎的情况发生,家长也不要一味地抱怨孩子,而是要和孩子一起分析原因,防止类似情况再次发生。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