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把流动人口的城市化看作是一个逐步演进的历史过程的话,那么,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形成“留守儿童”群体。在中国有近2000万不超过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而伴随着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的背后却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动和变化。这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或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过着由祖父母、亲戚代为抚养的“寄人篱下”的日子。
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这些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初步形成的留守儿童们,往往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心理上极易发生偏差,学业也大受影响,甚至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
1 问题的提出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已经演变成为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2 留守儿童的另类生活世界
当农村父母外出的时候,通常把尚在念书的孩子留在了农村,他们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投靠在亲朋好友家,或者就兄弟姐妹自己过活,从而组成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从对孩子实施监护的托管人的层次与辈分,可把留守儿童新的生活世界大致分为三类:
1、隔代监护型
父母均外出,且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家庭,基本上采用由祖辈——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这种方式。
这一监护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由于监护与被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
2.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
2、上代监护型,
父母均外出,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
这种监护的特点是:
1.监护人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少有关注。
2.亲戚朋友通常也有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这样,在各方面的待遇上,留守儿童通常会从心理上有一种外来人的感觉,且易与寄养家的孩子发生矛盾。
3、自我监护型,
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他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这种方式一般的情况是孩子里至少要有一个是上初中了。
自我监护型的特点是:
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金钱上就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
3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是生活维艰、中途辍学的较多;二是家长素质不高,难以实施家庭教育;三是情感缺失,人格发展受阻。这些孩子从小就失爱、失教、失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孤僻、抑郁、冷漠、嫉妒、逆反等心理。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日常性、权威性和感染性特点,其中关键角色是父母。
农民工进城后,忽略了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隔代抚养、教养。而处于发育和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孩子,容易陷入孤独,在思想、作为和心理上发生偏差,甚至出现道德意识淡漠,行为失范,产生心理疾病。
在中国有着上千万的留守儿童,其中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老人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他们通常只能满足物质、生活上的需求,而对于家庭教育却不胜重负。
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
那些寄居在亲戚、朋友家的留守儿童,为了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物质和学习上的满足,对于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少有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事情可就不好收场;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爸妈,则会把亲戚朋友关系弄僵了。所以,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习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
而那些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他们陷入孤独,又缺乏必要的管制和约束,在思想、作为和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了。
4 解决方案
在中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仍是最薄弱环节,这种特殊群体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道德、行为观念、人格塑造上都存在一些偏差,在生活中也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日前,全国妇联和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联合在郑州召开了一个名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专门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举行的这一高规格会议,凸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此前,教育部也召开过“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提出要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更多的专家则在探索全社会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援的有效途径方面提出了良策。天津市社会科学院郝麦收认为,应尽快建立城市社会对留守少年的助立工程,包括对留守少年、留守母亲、留守少年祖父母的助立工程,最重要的通过培训,提高留守少年的父代和祖代的积极互动能力,还要对留守母亲进行亲子互动教育,解决好母亲对孩子的科学监护问题。
与专家们的研究、呼吁相呼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实际的支援行动也已在各地展开。针对情感缺失这一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一些地方开通了“亲情热线”电话,让出门在外的父母能与留守孩子经常联系沟通;一些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具体记录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为他们留下一份成长记录;一些地方开办家长学校,为照顾他们的祖辈传授科学的教育和监护知识。
首先开展专项研究。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产生,是近期的现象。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问题甚至青少年犯罪等,都必须依赖更深入的专门调查资料来进行分析。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
帮助留守儿童,是农民工流出地政府和学校的一项责任。事实证明,建立儿童托管中心和心理咨询机构,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关怀和学业指导,可以立体营造这些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帮助农民工提高家庭教育的意识和水平是流入地城市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文化资源丰富得多的城市,可由政府出面组织电台、电视台为农民工举办专门的家庭教育节目,开办教育热线,在周末举办大型义务讲座。一旦他们掌握科学育子理念,学会教育方法,情况会有很大改观。
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农民工应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目前,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儿童一个月打不了一次电话,还时常无话可说。专家提倡父母与孩子书信往来,更能表达感受和心声。如果有小学低年级或更小的孩子,父母最好留在孩子身边,即使外出打工,也要保证能随时回家看望孩子。
文章来源:乳山教育网
如果我们把流动人口的城市化看作是一个逐步演进的历史过程的话,那么,到目前为止,能够将孩子带到城市读书的农民工还只是较少的一部分,更多的人没有能力将孩子带到城市,形成“留守儿童”群体。在中国有近2000万不超过14岁的农村留守儿童。而伴随着农村大规模的人口流动的背后却是留守儿童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家庭的剧烈变动和变化。这支庞大的留守儿童队伍中的很多孩子或生活在由母亲一人抚养的“单亲家庭”里,或过着由祖父母、亲戚代为抚养的“寄人篱下”的日子。
由于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无法享受正常的亲情关爱,他们就像小草一样,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自生自长。这些正值生长发育、接受义务教育、思想启蒙初步形成的留守儿童们,往往无法享受同龄孩子的“花季”、“雨季”,生理、心理上极易发生偏差,学业也大受影响,甚至有的走上犯罪的道路。
1 问题的提出
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绝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已经演变成为社会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使他们健康的成长?
2 留守儿童的另类生活世界
当农村父母外出的时候,通常把尚在念书的孩子留在了农村,他们或与年迈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或投靠在亲朋好友家,或者就兄弟姐妹自己过活,从而组成了一个全新的生活环境。从对孩子实施监护的托管人的层次与辈分,可把留守儿童新的生活世界大致分为三类:
1、隔代监护型
父母均外出,且有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的家庭,基本上采用由祖辈——或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的这种方式。
这一监护形式具有以下特点:
1.由于监护与被监护的主客体之间存在着一种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使得监护者在监护和施教时,通常是但求物质、生活上全方位的满足,而缺少精神和道德上的管束与引导;
2.祖辈与孙辈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祖辈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祖辈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
2、上代监护型,
父母均外出,把孩子托给亲朋好友,叔婶、姑舅或要好的朋友。
这种监护的特点是:
1.监护人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学业成绩和物质上的满足,以便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而对于孩子行为习惯的养成,对于孩子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少有关注。
2.亲戚朋友通常也有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这样,在各方面的待遇上,留守儿童通常会从心理上有一种外来人的感觉,且易与寄养家的孩子发生矛盾。
3、自我监护型,
由于没有上面两种条件,或其他各种原因,监护的责任就让予了孩子自己。这种方式一般的情况是孩子里至少要有一个是上初中了。
自我监护型的特点是:
父母长期在外,觉得欠孩子太多,因而在金钱上就尽量满足孩子的需要,而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需要和关注往往是鞭长莫及。
3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现状
从调查情况来看,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着许多问题,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一是生活维艰、中途辍学的较多;二是家长素质不高,难以实施家庭教育;三是情感缺失,人格发展受阻。这些孩子从小就失爱、失教、失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卑、孤僻、抑郁、冷漠、嫉妒、逆反等心理。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具有早期性、日常性、权威性和感染性特点,其中关键角色是父母。
农民工进城后,忽略了自己作为家庭教育主体的角色,取而代之的是隔代抚养、教养。而处于发育和人生观形成关键期的孩子,容易陷入孤独,在思想、作为和心理上发生偏差,甚至出现道德意识淡漠,行为失范,产生心理疾病。
在中国有着上千万的留守儿童,其中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他们大多数是和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这些老人与留守儿童的年龄相差一般都在50岁左右,且大都受教育程度不高,绝大多数老人在文化知识层次上属于文盲。他们通常只能满足物质、生活上的需求,而对于家庭教育却不胜重负。
因此,无论是从体力还是智力上都勉为其难地承担起对孙辈的监护和教育的重任,特别是当有几个孙辈一并交由他们监护时,就更显得力不从心。
那些寄居在亲戚、朋友家的留守儿童,为了好向孩子的父母交代,他们通常是把孩子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其次是物质和学习上的满足,对于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理和精神上的需要却少有关注。因为,亲戚朋友担心的是,如果管得多管得严,万一孩子半路跑了或出了什么意外,事情可就不好收场;如果不跑不出事,但孩子在父母回家把自己所受“待遇”告诉爸妈,则会把亲戚朋友关系弄僵了。所以,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在物质上不亏待孩子,基本上就行了;如果学习成绩也不差,那更是锦上添花。
而那些自我监护的留守儿童,由于父母长期在外,使他们陷入孤独,又缺乏必要的管制和约束,在思想、作为和心理上容易发生偏差,更不要说什么家庭教育了。
4 解决方案
在中国,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仍是最薄弱环节,这种特殊群体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问题。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思想道德、行为观念、人格塑造上都存在一些偏差,在生活中也存在着诸多安全隐患。
日前,全国妇联和中国家庭文化研究会联合在郑州召开了一个名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专门就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而举行的这一高规格会议,凸显出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此前,教育部也召开过“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座谈会,提出要努力做好留守儿童的教育工作。
更多的专家则在探索全社会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社会支援的有效途径方面提出了良策。天津市社会科学院郝麦收认为,应尽快建立城市社会对留守少年的助立工程,包括对留守少年、留守母亲、留守少年祖父母的助立工程,最重要的通过培训,提高留守少年的父代和祖代的积极互动能力,还要对留守母亲进行亲子互动教育,解决好母亲对孩子的科学监护问题。
与专家们的研究、呼吁相呼应,对农村留守儿童实际的支援行动也已在各地展开。针对情感缺失这一留守儿童成长中最严重也是最现实的问题,一些地方开通了“亲情热线”电话,让出门在外的父母能与留守孩子经常联系沟通;一些学校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具体记录留守儿童基本情况,为他们留下一份成长记录;一些地方开办家长学校,为照顾他们的祖辈传授科学的教育和监护知识。
首先开展专项研究。留守儿童的大规模产生,是近期的现象。留守儿童的身体发育、心理、品格问题甚至青少年犯罪等,都必须依赖更深入的专门调查资料来进行分析。建议相关政府部门尽快组织有关留守儿童的专项调查研究。
帮助留守儿童,是农民工流出地政府和学校的一项责任。事实证明,建立儿童托管中心和心理咨询机构,推进留守儿童寄宿制学校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心理关怀和学业指导,可以立体营造这些孩子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帮助农民工提高家庭教育的意识和水平是流入地城市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文化资源丰富得多的城市,可由政府出面组织电台、电视台为农民工举办专门的家庭教育节目,开办教育热线,在周末举办大型义务讲座。一旦他们掌握科学育子理念,学会教育方法,情况会有很大改观。
在政府和社会帮助下,农民工应该学会家庭教育这门课。目前,大多数父母与留守儿童一个月打不了一次电话,还时常无话可说。专家提倡父母与孩子书信往来,更能表达感受和心声。如果有小学低年级或更小的孩子,父母最好留在孩子身边,即使外出打工,也要保证能随时回家看望孩子。
文章来源:乳山教育网【晓岩转】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