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大纲:
一、教育不管是言传还是身教对孩子的成长重要不重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重要不重要?
二、需不需要培养孩子的纪律性?
三、学前的孩子需要学什么东西?上小学需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家庭教育到底有多重要?家庭环境对孩子的一生是否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1.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重视孩子的教育,各种教育的理论也很多,但实际操作性都不是很强。当实际的操作过程中,理论联系不上实际的时候,家长们会感到很受挫。比如当对孩子大发雷霆,结果和所讲的理论背道而驰的时候,我相信各位家长都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其实,某些理论的实现是需要资源的,有时候家庭教育是很难提供这样的资源和平台的。比如蒙氏或华德福教育,主要是通过幼儿园来实现的,这些开放式的教育理论都能给了孩子充分的自由,让孩子能够快乐成长、更加独立。但是知道这些理论的家长在现实操作中不仅需要极大的耐心,更多的需要是时间。如果家长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可能慢慢的就会倾向于选择命令或让孩子顺从的方法,以达到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目的。
2. 父母的教育,对孩子最终会成长为什么样的人会起到关键的作用吗?
《教养的迷思》中的主要论点是父母的教养对孩子的成长不起关键性的作用。论点一:人类的孩子能够根据不同的情境来调节自己的状态,人格本来是多面性的,在不同的环境中会以不同的面貌来呈现和适应不同的群体。所以父母的教养只会影响孩子在家庭这个场景中人格的形成。很常见的例子就是孩子在家里和在学校或者某些群体里的表现是截然不同的。论点二:人类是典型的团体动物,而团体性来自于基因的保持,即相似基因的延续性。人有保有自我团体的相似性,而同化或消灭其他团体的相似性,这种天性在孩子中表现很明显。如孩子在团体游戏中表现出来的拉帮结派,去打压和自己不同的对方,这时父母的言传身教就会失去作用,这种孩子所在的团体环境是父母不能给与的。
结论是:孩子所处的群体是影响孩子成长的关键因素,孩子在与他有共性或他所认同的群体里,与其他人的互动过程中,不断的形成自己的处事方法和找到自己在团体中的位置,形成自我的认同感。
需不需要培养孩子的纪律性?
首先,强制的培养孩子的纪律性是违背孩子的天性的,孩子在早期是很难理解时间这个概念的。
其次,按照上述理论,在家庭中培养的习惯只会在家庭中执行,而孩子的行为在不同的环境中会有不同的表现。只有孩子内化后的习惯,才能跟随孩子的一生。也就是指那种只有当孩子自我意识到这个习惯所能带来的好处而生出内动力来维持的习惯,才具有长久的延续性。所以家长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同时,要注意选择能有效促进孩子内动力产生的方法,而不是强加给孩子,以免引起孩子的抵触心理。同时,也要注意环境改变时,相应的调整孩子的习惯培养方式。
学前的孩子需要学什么东西?上小学需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
1. 学龄前的孩子最主要的工作时自然习得。
把孩子放在一个混龄型的群体中,这类似于一个小社会,不同年龄的孩子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幼儿喜欢模仿年龄和地位比自己高的同伴,从而确立自己的行为模式;小年龄的儿童有机会向大龄儿童学习和得到帮助,减少竞争的压力和增加合作的机会,大龄儿童也会从中获得自信和责任感。
2. 如何做好上学前的准备?
一:致力于培养孩子的内化动力,及学习兴趣的建立。蒙氏教育理论认为孩子有自身发展的渴望,如果我们让孩子体验全部的过程和结果,他们就会自动要求发展。即让他意识到学习的好处,如孩子在群体中与其他孩子相处时,如果想要在群体中寻找并获得自己的位置,他们需要力量和智慧,需要让自己变得有用,才能获得别人的认可和更多的资源,这与真正的社会运作是极为相似的。在这种过程中,孩子会发现自己擅长的事情,并内化出学习所长的动力来。二:给与学校经验的分享。孩子更容易接受来自于比自己大一些的儿童领袖的经验分享。混龄的班级扩大了儿童的接触面,使之学习了与不同年龄儿童的交往,这种班级形成了类似于社会的雏形。同时,这种类似于家庭的编排方式,可以给孩子提供更多的角色经验,促进儿童角色承担能力的发展,孩子会学习到与人交往的正确态度和技能,克服自我中心,培养正确的社会行为方式,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形成良好的基础。这种动态的社会状态,甚至比普通的多孩子家庭相处更能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三:分年龄的学习组合。根据儿童的学习的能力,爱好,或者更多其他因素来更灵活,更开放,更个性化的组织学习,让儿童能够自由的学习,充分的思考,完整的体验,促进孩子智商和情商的同步成长。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