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公民计划项目官员 魏佳羽
编者按:话说,前几日华山论剑,大家对“流动儿童面临的最主要问题是什么?”这一武功秘籍争论颇多,纷纷曰:此秘籍之深奥,非一日可参透,若能分解之,甚好。经与众师兄商讨,乃将此秘籍一分为三:流动儿童面临的学校教育问题?社会教育问题?家庭教育问题?
穿越回现实,一起来关注如下这个严肃的话题:
望着此刻正在酣睡的2岁女儿,想象着有一天,她趴在我的腿上,抬起头,用一双水汪汪的眼睛看着我,开口问“爸爸!我该去哪上学?”。不知那时的我该如何作答?全天下所有的父母可能都会面临这个问题,但是对于3581万“流动儿童”的父母来说,这个问题变得更加棘手,每一步选择的背后都伴随着说不出的辛酸。
毫无疑问,当下流动儿童学校教育甚至说当下流动儿童教育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依然是“入学”和“升学”。
流动儿童的“入学”和“升学”问题在过去的25年经历了从被忽视与限制(1989-1994),逐步认识到问题的存在(1995-2000),开始重视并采取行动、首次提出“两为主”政策(2001-2006),落实政策、建立制度保障、全面推动“两为主”政策、保障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2006-2014)四个阶段。
截止到2013年底,据教育部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农民工随迁子女达1277万人,其中进入公办学校就学的学生比例达80.4%。似乎前景一片光明,但仍不禁要问如下几个问题:这些已进入公办学校的孩子,他们的入学之路是否顺利?没能进入公办学校的孩子们,他们如今在怎样的环境里读书?又有多少孩子因为无法顺利在城市入学,而被迫返乡成为留守儿童?
无人知晓上述问题的答案,但是被户籍、暂住证、工作证明、连续社保年限证明、计划生育证明、户籍所在地没有监护条件的证明、居住证、居住证积分等各种门槛挡在学校大门之外的故事似乎每天都在我们身边上演,更有为了孩子上学不惜去办假证的母亲,为了孩子上学不得不假离婚的夫妻……,孩子成功进入公办学校的背后是流动儿童父母们数倍于普通城市家长的付出、无奈与辛酸。
那些无法顺利进入公办学校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呢?如果你在广东,会有大量的民办学校让你挑选,只要你愿意支付从几千元/学年至几万元/学年不等的学费;如果你在上海,还是可以选择政府购买服务以招收随迁子女为主的民办小学免费就读,政府会向学校支付5000元/生/学年的补贴;如果你在北京,一边是超过10万元/生/学年的国际学校,一边是低于3000元/生/学年的打工子弟学校(其中一半没有拿到办学许可证),你想选哪边呢?
无论是成功进入公办学校的孩子,还是入读民办学校的孩子,他们已经是这一群体中的幸运儿,至少他们可以在父母身边成长。那些因为无法顺利入学,而被迫返乡成为“留守儿童”的孩子,甚至已经从“流动儿童”的统计数字中消失了,一并消失的是父母的陪伴与关爱。2012年,北京一所打工子弟学校关闭后的分流调查显示:在全部852名学生中,共有136名学生因关校而选择返乡,哪一对父母心中不是伤痕累累。此刻,回望6102万留守儿童,谁又能道出他们心中的痛。
入学问题是脚下的荆棘,升学问题则是天顶的牢笼。你迈得过入学的门槛,却依然飞不出这牢笼,每到9月,孩子们总会发现一些原来的好朋友没能再来上学,他们回老家了,因为那是他们唯一能够参加高考的地方。为了准备高考,他们要提前回去准备考取户籍所在地的重点高中、重点初中……这条路孤独又漫漫,却似乎又是大多数家庭所能看到的唯一出路。
2014年,户籍制度改革的大幕终于揭开,很多人似乎看到了希望, 但有时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此刻我只能默默地祈祷,这脆弱的希望不要化为泡影。有一天,当女儿问我:“爸爸!我该去哪上学?”的时候,我能带她去往一所适合她成长的学校……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