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
目前,学校课业任务繁重,竞争激烈,父母的期望值过高,使得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和同学的冷眼,以致产生焦虑感,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灰心丧气, 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学生当中更为突出。我在课外心里咨询活动中有不少学生倾诉“想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压力,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期 中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家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 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
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我在课外心里咨询活动中有学生倾诉:“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人际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 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封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致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交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十分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
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值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 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灰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
中学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特别是高中学生这种现象尤为突出,在我的课外心里咨询活动中约占15%,“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躁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中学生不健康心理的原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道、授业、解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短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者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学生中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校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最初从 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庭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 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 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当然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环境的污染。
由于现在社会公德意识的不断失落,人们对许多有违道德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并因此导致教育的误导,使青少年学生对行为正确性的认识模糊,引起说谎,欺骗、偷窃、破坏、对抗等品行障碍的发生;其次社会上的某些文化娱乐设施成为诱使青少年学生蜕变的场所,如青少年学生是电子 游戏厅里实际消费的主体,尤为严重是社会上的一些公共影视场所,为了追求票房价值,经常播放凶杀、淫秽等影视片,不少青少年学生中毒以后,便开始行凶、打架、寻求刺激,屡禁不止的黄色书刊也是使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的主要原因。
http://www.hjzcn.com/High/xljm/20140511/12061_2.html【晓岩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