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德国是印发两次世界大战的“罪魁祸首”。所幸的是,德国各阶层能够深刻地反思这段历史,甚至因此格外重视对孩子善良品质的培养,并将其列为德国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爱护动物。
在孩子刚刚学会走路时,不少德国家庭就特意为孩子喂养小狗、小猫、小兔、小金鱼等小动物,并让孩子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入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
幼儿园也饲养了各种小动物,由孩子们轮流负责喂养,还要求孩子们注意观察小动物的成长、发育并与它们游戏,有条件的还需作好“饲养记录”;正式入学后,孩子们的作文中常常会出现有关小动物的生动描绘,其中优秀的篇章关于被教师推荐为范文的壁报发表。
此外,小学生们还热衷于利用自己积累的零用钱来“领养”动物园里的动物,或捐款拯救濒临灭绝动物。
第二、善待生命。
柏林一个13岁的男孩为一只小鸟医治创伤,后来又将其放回大自然。小作者以充满爱怜的笔调,记录了这一充满爱心的过程,此文荣获了该校“善待生命作文大赛”的一等奖。
相反,虐待小动物的孩子,则会受到各种教育:轻则受到批评或训导,重则可能受到大人惩罚。如果仍然不思悔改,就可能被送去作心理治疗,因为在大人们看来,这是比学习成绩滑坡更为重要的“品德问题”。
越来越多的德国人已有这样的共识:小时候以虐待动物为乐的孩子,长大了往往更具有暴力倾向。
第三、怜贫惜弱。
在成人社会的倡导鼓励下,孩子们帮助盲人、老人过马路早已蔚然成风;为身有残疾的同学排忧解难者比比皆是。法兰克福曾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有一个孩子粗暴地将上门乞食的流浪者赶走,全家人对此事极为重视,并且郑重其事地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大人们严肃认真又耐心细致地启发孩子:流浪者尽管穿着邋遢。但同样享有人的尊严。这位孩子明白了一个道理:仰慕强者也许是人之常情,而同情弱者更是美好心灵的体现。
第四、宽容待人。
波恩一位7岁的小女孩雪丽,在自己的生日晚会上,遭到好友梅芙的无端抢白而感到大丢面子,因而试图报复以泄心头之恨。但后来在母亲的劝说下,她主动和梅芙谈心,才了解到梅芙由于自己喂养的小兔子突然死去,心情十分沮丧,才“出言不逊”。于是,雪丽宽容地原谅了梅芙,两个小伙伴的友谊更深厚了。
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时,德国人还十分重视“反面教材”的作用。
对这些中小学校园里出现的恃强欺弱的所谓“小霸王”,校方持旗帜鲜明的反对态度。
据悉,经两次记过仍不思悔改的“小霸王”,校方立即果断地予以开除,送交“不良少年管教部门”给予管教。对于影视节目中频频出现的暴力镜头,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都十分注意引导孩子以“批评”的眼光来审视。
德国制造的武器之精良举世闻名,但德国人并不赞成玩具商开发高科技“暴力玩具”,更不支持孩子(特别是男孩)与玩具枪炮坦克为伴,因为如幼时经常用玩具“模拟杀人”,难免会对其心理产生不良影响。
孩子是世界的未来,对孩子进行“善良教育”理所应当,尤其是在德国这个过度彰显这一教育理念,让人倍感欣慰。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