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孩子不如自己的意,怎么才能控制自己不对孩子发脾气-----摘自爱无界

9年前 [08-17 22:39 周一]

编者按:倾听孩子,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引导孩子

心路:我昨天见了一个老朋友,她提到一个问题,孩子一不如自己的意,做不好事情,自己就会失控打骂孩子,打骂完孩子又心里觉得很后悔,现在孩子越来越逆反了,经常不愿意听话,这种情况下,该如何修补和孩子的关系呢?

慕棉:你可能没有觉察到,你的问题里,其实包含了几个不同的心理层面。现在,我们就来一一揭开这些隐含在一个简单问题里的心理面纱。

首先,“孩子不如自己的意”,说明这里面有个预期,“孩子是应该如我的意的”。很显然这是一个预设,而且是没有逻辑性的。为什么孩子一定是要如父母的意呢?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孩子来自父母的身体的组合,然而父母各自的DNA孩子究竟遗传了多少,遗传了哪部分,连父母也是不能选择的。那么,我们又如何能够去要求孩子的性情等等其他方面的表现,就一定“如自己的意”呢?所以,显然,这不但是一个预设,还是一个不理性的预设。

那么,孩子不如父母的意,对父母来说意味着什么呢?为什么孩子不如意父母就会失控去打骂孩子呢?事实上,,在这个世间,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没有机会体会到权威的感觉,除了面对孩子,尤其是自己的孩子。

看着一个软软懦懦的小生命,躺着趴着都是依靠自己,吃喝拉撒更是离不开自己的时候,除了一种巨大的责任感之外,还会伴随产生的常常也是一种巨大的权威的满足感。这个人的所有一切都是仰赖你的,你就是他的天,你就是他的地,你就是他的整个世界。在孩子出生以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父母都在孩子的世界里扮演着这种全知全能的绝对权威的角色。

而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他的自我意识开始萌芽,也就意味着这种父母绝对权威地位的打破。这对很多父母来说,是非常不适应的。

事实上孩子的第一个叛逆期,本身就是在幼儿阶段,在一到三岁之间的某个时期,具体时期每个孩子可能稍有前后差异,大部分可能集中在两岁左右。我们以这个时期为例,来说明孩子的叛逆是如何产生的。

这个时期的孩子,要学走路,学说话,学会跟人进行基本的沟通交流并在其中去分辨基本的信息,其实他面对的并不是我们成年人认为的这样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是瞬息万变的。每天他的感受可能都不一样,每天可能都在尝试很多生命的第一次,人生的体验都在进一步的丰富当中,所以他需要处理的信息量也是非常巨大的。

同时面对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世界,他开始逐步的有了自己的想法看法,他开始学习自主的能力,吃饭、穿衣、大小便等等。如果这个阶段孩子没有能够很好的发展出这种自主能力,那么他就可能发展成为内向羞怯和自我怀疑的性格特质。

而一个想要去学习自主的孩子,自然是会有很多探索的需求的,试想他原来看世界是趴着看的,是在别人的怀里看的,现在他能够自己走自己跑了,可以跟人交谈了,他自然而然会有很多不一样的感受和想法。同时,由于这个阶段的智力发展又常常优于体力发展,所以孩子自然就会表现出一些大人看起来危险的动作或者行为。所以,“不如父母的意”,“不愿意听话”,坚持自己的看法或者做法,看起来是叛逆,但其实正是孩子在逐步的发展自我独立个性的开始,也是孩子心理在成熟的标志和表现,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他才逐步的成为一个完整独立的人。

第一个人生叛逆期是从幼儿到儿童的过渡期,而第二个人生叛逆期大约在7岁到8岁,这是从儿童到少年的过渡期,而第三个人生叛逆期就是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青春期了,从少年到成年的过渡期,大约在13岁到18岁。虽然具体的经历过程会有较大的差别,但是叛逆心理的产生却都有类似性,因而也是心理成长的一部分。

所以说,“孩子没有如父母的意”,孩子的所谓的“叛逆”,本身都是正常的,甚至恰恰因为这样的表现,才说明孩子是心理上更加成熟和健康的。那么有问题的就自然不是孩子,而是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不适应了。

而一旦“孩子不如自己的意”,就不受控制的自发启动“打骂模式”,这说明这种模式其实是早就隐藏在家长的思维和行为系统中的,也说明这种模式来自能量的无意识运作。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或者打骂可以压制孩子的个性,让孩子回到那个一切依赖自己的顺从境地,很可能来自家长自己早年经历的家庭教育,一种创伤式的家庭教育。而这种模式又被其内化,就仿佛是从父母那里遗传过来了一样,变成了自己对待孩子的时候,下意识自动重复运行的一种方式。然而,随着时代的不同,这种方式不但不能让孩子乖乖听话----尽管这种乖乖听话也并不是健康的心理状态,而只是让事物表面上呈现出家长想要的样子的假象----还可能导致孩子激烈的逆反心理,甚至给孩子的成长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而过后后悔则是来自于自己的意识层面,在意识层面家长并不想也不愿如此暴力的对待自己的孩子,甚至也可能看过一些育儿的书籍,知道这样做不好,可是到了潜意识和无意识起作用的时候,自己却无能为力,被内在的能量动力所裹挟,就导致孩子挨打,越发叛逆的结果。


心路:听了您的分析感觉清晰多了,这里面问题的层面还挺多的,涉及的问题也挺深的。那么,这样的家长,该如何去修复与孩子的关系,才能以免跟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呢?

慕棉:父母首先是需要去面对孩子逐渐长大的事实,让自己顺利的从面对孩子绝对权威的位置上走下来,回到普通父母应该在的位置。这说起来容易,然而,却时常是很多家庭里,孩子与父母几十年纠缠与抗争的症结所在。的确有很多父母抱着绝对权威的地位不放,因为这种绝对权力的感觉是很容易让人着迷的,因而,死活不肯撒手,张口闭口,你应该。。。你必须。。。你懂什么,我吃的盐比你吃的饭还多。。。坚持要控制孩子的人生,甚至孩子都已经长大成年很多年了,许多父母还无法顺利的完成这个转变和过度。在他们的心里,孩子总是那个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会,一切都需要他们帮助的小婴儿,也只有在内心维持孩子的这种形象,才能满足他们的权力欲望与自我价值感和存在感的巨大需要。

所以,要想改变这种亲子互动的状态,就需要回到自己本身就是个普通人的现实里,看到自己的想法看法也不一定都是对的,并允许孩子开始有自己的想法与看法出现,尊重孩子自己的想法、看法与做法、哪怕这些想法是幼稚的,看法是天真的,做法是危险的,先给予孩子以认可和尊重和接纳,然后再辅助孩子去找到更合适是做法,孩子自然也就会相对能够接受了。

事实上,儿童和青少年权益的保护与尊重,在我们国家也仅仅是近几十年才逐渐被意识到的。而在之前漫长的集体无意识里,孩子就是属于父母的,是可以任由父母打骂与塑造的对象,在父母面前孩子的人权无从谈起,更别说心理健康了。没有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对,还会认为这是在教育孩子,不打不骂不管教,孩子就会学坏,就不懂得知父母恩,不懂得回报父母的义。而这种集体无意识在今天仍然隐藏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这也是为何这位朋友会说自己不受控制的打骂孩子的原因。

通常,这种对孩子的不尊重的集体无意识在今天产生的影响是两个极端的。一种是直接作用,下意识的用打骂等等严厉甚至暴力的方式管束孩子。而另一种就是反面的反弹作用,对孩子完全失去约束力,对孩子放任自流,有人是出于溺爱,把自己内在小孩所有受过的委屈,统统投射到自己孩子身上,不能允许孩子又一点不满足。有人是出于无奈,认为现在的孩子已经不服管教了,自己没办法,不是自己的问题,而是时代的错。这些都不是健康的与孩子相处的方式。

所以说,父母要想与孩子和谐相处,尤其是不加重孩子的叛逆期逆反心理,还是要从自己入手,觉知这种集体无意识对自己的影响,必要的时候可以求助相关的疗愈师帮助带领。然后,回到与人相处的基本原则,看到孩子不是父母的产品,也不是任由父母发挥创造的作品,更不是父母人生的附庸活着寄托的承载,孩子也是个独立的人,也是需要被尊重的,也拥有自己选择的权力。带着这样的态度,当自己想伸手去打孩子张口去骂孩子的时候,就会多了一个自我警示的提醒,知道自己没有这样的权力,也就慢慢不会完全的任由自己为所欲为了。

而当父母能够把孩子作为平等的人看待,与之沟通交流和互动的时候,关系也就自然开始逐步改善了。


心路:嗯,所以把孩子作为独立个体尊重是很重要的。那么具体到与叛逆期的孩子相处,父母还有哪些日常生活中,可以注意和调节的方面呢?

慕棉:与叛逆期的孩子相处,父母尤其要注意的是更需要尊重孩子,而这个尊重又可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会去倾听孩子,注意不要对孩子下断言,比如“你不好好学习考不上大学,将来就等着喝西北风吧”这些类似的话,对孩子来说是一种不良暗示,同时也容易引起逆反心理,而父母面对叛逆期的孩子少说多听是一个有效的相处方式。

其次,不自作主张过度的安排孩子的生活,而是给孩子自我选择的空间。不过度夸大学习的重要性,这很容易使孩子产生逆反,而是把学习变成生活中,自然而然的一部分,孩子的压力就会小很多,同时逆反心理也就不会被过度激发了。比如,你可以列出几种选项,让孩子去选择,这会使孩子感觉到自己是有生活的自主权的。同时也要留给孩子自由安排的时间和不被打扰的空间,让孩子感觉到他在家中是安全和自由的,他也就不会对家庭产生更大的叛逆了。

再次,多给孩子积极的暗示和认可,但不需要变成口头禅,而是要发自内心的去看到孩子身上的优点和闪光之处,给予真实的认可。叛逆阶段的孩子因为需要去建立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因而对外界的认可和尊重的需要都会非常强烈,而父母发自内心的真诚认可,,对孩子来说是意义重大的。

再之后,在宽松自由的基础上,抓住合适的机会给予孩子恰当的建议。不要带着情绪去与孩子沟通,这会让孩子感觉到你的情绪化和不成熟,因而产生更大的叛逆心理。当你的建议只在合适的时候出现,而且很有分量的时候,孩子会慢慢的对父母的建议升起尊重之心,也会慎重对待。而如果变成没日没夜的唠叨,任何至理名言也会变成磨得耳朵起茧的耳边风,孩子自然也就意识不到其重要性了。

最后,逐步让孩子参与到家庭事务的表决中来,一方面是培养孩子处理事情的能力,一方面是表达对孩子能力的信任,另一方面,民主轻松的家庭氛围,也会使孩子反而会更愿意与父母尝试去沟通和交流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总之,孩子都是老灵魂,他只是选择了以孩子的方式来到了你的家中,你的身边。同样,每个孩子也都是引导父母去走向自己的内心,进一步自我成长和自我完善的老师。因而,与孩子相处的过程,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恰恰是我们自己成长成熟的过程,这是我们需要去感谢孩子的。而带着这样一种平等心去看待孩子,就会自然而然带着对孩子的尊重去与孩子相处。这是至关重要的首要原则,其他的部分你就可以在与孩子的沟通与碰撞之中逐步完善了,你会发现自己孩子身上的独特性,找到适合自己与孩子沟通的更多技巧与方式。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