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过分保护对孩子成长的危害

9年前 [08-28 21:25 周五]

  自计划生育定为国策以来,每家基本上只能要一个孩子。孩子成了全家的掌中宝,六个大人围着一个孩子转,形成了“小太阳”格局,满足他们的各种物质要求和精神欲望,在“不能输在成长起跑线上”这一“至理名言”的带动下,家长们卯足了劲,为孩子的IQ和EQ的平衡发展上下足了功夫。各种名目繁多的早教班、兴趣班、辅导班到处是人头攒动的孩子和家长。很多家长们牺牲自己的爱好和追求,放弃业余时间的休闲陪着孩子,孩子们也在家长的期望下穿梭在这个班个那个班之间,休息日比学习日更忙碌,于是孩子的辛苦让家长们更心疼,“就这一个孩子,只要学习好,咱什么都能为他付出。”于是生活中的一切被包办代替,该生活自理的事全由家长代替,很多孩子上小学后吃饭、穿衣、收拾学习用品等等都由家长替孩子完成;同时孩子自由的玩耍和交友被限制,孩子的个性健康发展受阻。很多家长说:“我们为孩子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孩子的成长却不尽人意。”这些家长们陷入了对孩子“过分保护”的泥沼里不能自拔。

  父母对子女的过分保护,主要包括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包办代替,另一方面是过分控制(限制自由)。过分保护使人缺乏很多至关重要的亲身经验,长大后适应社会发生困难。心理学认为,尝试与错误是学习的基本形式。可是,很多人忽视了这种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孩子掌握一技之长,学好书本知识就是学习。实际上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每一种生活技能都是对孩子最好的实践和学习。做错了事没有关系,错误的发生,是为掌握正确行为做准备。如果不限制、不包办代替,孩子将继续实践,年龄由小到大,由初级行为向高级行为过渡,通过不断尝试与错误,使行为日臻有效。如果加以限制或制止,尤其是给予惩罚,孩子将不再尝试,这就阻碍了适应性行为的发展。很多神经症病人的行为储备往往是很有限的,例如不会社交,不善于用不同的方式去与不同的人交往。这使人有理由推断,他们在儿童少年期以的限制太多,有太多的包办代替,被剥夺了在实践中发展行为储备的可能性。

  生活中过分保护的例子可以说是比比皆是,似乎每一个家长都有过分保护的行为,孩子都有被过分保护的经历。

  包办代替:孩子在自己完全有能力可以自己使用筷子和汤勺时,家长为了让孩子快吃饭和吃好饭以及避免有时器具造成的危险而剥夺了孩子通过自己使用器具吃饭的尝试。很多孩子五六岁还让家长喂饭,孩子在不知不觉中丧失了自己吃饭以及熟练掌握吃饭器具的能力,以及这些器具使用带给孩子大脑发育的锻炼。孩子穿衣、穿鞋、简单收拾家务等等这些孩子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的锻炼让家长们代替和包办,家长们认为,每天时间很紧张,没有时间让孩子磨磨蹭蹭的自己干那些事,我们给他们穿衣服,洗衣服可以节省多少时间。这些事,等他们长大,都会做的。从表面上和眼前看,包办代替似乎对孩子有好处,节省了父母等侯的时间,但从长远看,对孩子却非常不利,剥夺了孩子实践的机会,使孩子身心得不到锻炼,阻碍了孩子的成长,即使孩子长大一点有能力完成那些事,孩子也没有习惯自己完成,也不愿自己去做,更不愿去尝试超出自己能力的事了。

  过分控制:孩子的活动被限制在卧室和起居室内,或限于家长的身边,充其量不超过家长视力之所及。孩子想到户外游戏或到邻居家找同龄人玩耍,总是不被允许。这样,来自家庭以外的一切影响被切断。即使外出,家长总是牵着孩子,绝不撒手。不让孩子跟其他孩子接触和游戏,唯恐孩子受人欺侮和受到不良影响,有些母亲甚至禁止父亲管孩子,似乎只有把孩子完全置于个人控制之下才满意。这种母亲对孩子是绝对权威,强调孩子要听话,要服从,用各种清规戒律约束孩子,干预孩子的个人意志,防止和制止孩子的独立行动。家长对孩子频繁地发布指示和禁令,如不许调皮、不许闹、不许跑、不许跳等等,不要动这不要动那,应该怎样怎样......,没完没了的指责和纠正。

  过分保护对孩子成长的不良影响有哪些呢?

  首先对性格成长的不良影响。

  在过分保护下成长的孩子,自私任性、胆小怕事。长期在包办代替和过分限制下成长的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思维和豁达开朗的性格,脾气大、内向,自我需求受到限制,不能正确表达,只能在哭闹中与家长对抗;或者自我需求膨胀,养成霸道、不讲道理的性格,甚至有些孩子逃学、骂街、斗殴,更有很多孩子沉浸在网络虚拟的情色和暴力之中以示宣泄;长此以往,孩子不能正确控制情绪,EQ更得不到充分发展,甚至出现人格障碍。过分保护下的孩子童年时动作笨拙,思维依懒性强,远不如在健康环境下成长的同龄孩子做事有条有理、分寸自如。到了青年期,表现为社交无能,缺乏社交动机,思想不独立,遇到问题不能独立思考,见了生人感到无话可说,不知所措。

  其次对心理发展的不良影响。

  在过分保护下成长的孩子除了表现独立生活能力差之外,更多的表现为社会化不足,不会交朋友,和孩子相处不会忍让宽容,不理解不体贴别人的心情,不会关心别人,从来不会从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在看不到有什么即时好处的情况下不能够主动帮助别人;做了错事造成了明显的不好后果但并未被人发现时不会感到难过或后悔;别人做了对他不利或有损的事,耿耿于怀,不停指责和不愿谅解别人,喜欢告状;对朋友或同伴的好事不会祝福,反而易产生嫉妒和责难。童年社会化不足使孩子从小心理得不到健康发展,长大后,即使学习成绩优秀,一出校门踏入社会就会碰到难以克服的困难,所学知识技术无法发挥作用。因为他们不懂人情世故,不会处理人际关系,不会跟人交流思想以利合作,更谈不上组织才能。而且在过分保护下成长的孩子性心理不成熟,过分依懒家长,感情寄托完全在家长身上,除了亲人外,对谁也爱不起来。孩子对父母的过分依赖又容易造成心理的不愉快和对父母的不满,在童年期被压抑,到了少年期,这种压抑就会显现的激烈而尖锐化,两价性依赖成了有些人性格的核心部分,这就为神经症性心理冲突提供了发展的优质土壤。

  第三就是对智力发育的不良影响。

  很多家长为了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学习,放弃了让孩子独自实践体验生活的机会,自认为智力发育大于一切,孰不知思想上缺乏独立自主的孩子智力发育一样受到影响。在学习中,缺乏独立学习的习惯,没有家长的督促不会看书、写作业,更不会独立思考问题,甚至有些孩子没有大人的帮助不知道怎么学习。在学习中一遇到难题,就等待家长、老师或同学的帮助和解决,这样智力发育受到障碍,久而久之,孩子的智力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会造成有些孩子不能达到正常同龄孩子的智力水平,所以随着学习的难度拓展,缺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孩子就会跟不上学习,以至于一步跟不上,步步跟不上,就是家长和孩子再忙于奔波在各种辅导班也无济于事。

  过分保护是一种不良的教养方式,其表现和危害已经在上面陈述和说明。造成过分保护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就是父母和隔代教养者在孩子身上寄予的一种畸形的爱。爱有很多种,对孩子过分保护的爱其实是不正常的爱,过分保护只不过是满足自己需要的一种代偿。有些母亲在生活中和丈夫关系不和,将爱的需要转向孩子,她们为孩子包办一切,只是希望她们的孩子对她们忠诚、驯服和一刻也不离开她们,以满足她们感情上的饥渴。父母关系的不安全感直接体现就是父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和占有,父母亲几乎没有其他形式的满足,如果名利、权势等的占有似乎没有什么希望了,父母就只好把占有的对象转移到孩子身上。有些隔代养育者也就是爷爷奶奶们,由于孩子的父母工作忙或单亲没有时间照顾孩子,心理上觉的孩子很委屈,没有得到正常的爱,所以在生活上也是对孩子大包大揽,更不能理智正确的对待孩子成长发育中面临的各种问题。综与上述原因,现实生活中父母以及隔代教养者应该怎样避免对孩子的过分保护呢?

  首先,父母应该正确处理家庭关系,包括夫妻关系、婆媳关系、隔代关系等等,让孩子从小就在和谐的家庭氛围里成长,让孩子在婴幼儿期就能感受来自家庭各个方面的安全感,这种安全感不光是来自父亲或母亲或爷爷奶奶。

  其次,孩子从小要在统一的教养氛围里成长,从小培养独立生活习惯,放开手让孩子多参与生活实践。生活自理的过程能让孩子体验成就感与幸福感,从而发展孩子独立思考和处事的能力。

  第三,多给孩子创造与伙伴相处的机会。因为社会关系中,伙伴对孩子性格成长起着很大作用。孩子终究是社会中的一员,孩子也终究会离开父母独立面对生活中的一切人或事,让孩子与伙伴一起成长,有利于锻炼孩子的社交能力、判断能力、分析能力,解决事物的能力,以及培养开朗豁达的性格。

  第四,家长们有了孩子更不应该放弃对事业的追求,并建立自己健康的涉交圈和爱好,家长努力的工作、生活态度会深深影响到孩子的健康成长。

  第五,家长在孩子成长中坚守“爱不支配、正确引导”这一原则,对孩子的生活关心爱护但不大包大揽、理解宽容但不控制、帮助合作但不支配,让孩子成为生活、学习上的真正主人。

  综上所述,只要家长们给孩子一个规则与自由并存的爱中成长,孩子的身心就一定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


http://www.zhjtjyw.com/kcms/blog/blog【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