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对高中生“怠学”心理的分析及建议

9年前 [09-20 10:37 周日]

怠学就是指学习者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主动,听课不注意,作业不认真,拖拉应付,甚至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

  一、问题的提出

  怠学就是指学习者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不主动,听课不注意,作业不认真,拖拉应付,甚至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如果学习者产生了怠学心理又没得到及时调整与矫正,可能会导致厌学,最后发展成为更为严重的弃学心理。为了防止学生厌学及弃学心理的产生,我们必须及时了解学生的怠学心理,及时采取教育措施。

  二、怠学心理的原因分析

  我们在本校高一、高二学生中进行了调查,共计280人参加了答卷,收回有效问卷264份。通过对调查问卷和访谈结果的分析,我们认为中学生怠学心理的引发原因是多方面的,其深层次的因素也是比较复杂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一)师源性怠学心理(86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32.58%)

  被调查学生中有32人认为学生怠学是由于教师管理不当造成的;有38人认为是因为教师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授课方式枯燥,缺乏情感投入,缺乏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重等而致;16人认为是教师对学生的忽视导致学生怠学。

  (二)学生怠学心理、

  1.缺乏学习动机。(207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78.4%)

  学习动机支配了学生的学习行为,说明了学生是否想要学习、乐意学习什么和学习的努力程度。学生长期在家长及教师的控制与指导下学习,对学习缺乏足够的认识,完全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部分学生在高中阶段离开了家长管制后,变得无所适从。学生上课精力不集中,构建知识不积极,回答问题不主动,对教师所讲的内容不作深入地思考,只是应付作业,得过且过,课后更不会主动系统复习。

  2.适应不良。(89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33.7%)

  高中学生面对交往障碍,采取的不是正确面对而是逃避责任,不是主动适应而是被动等待,不是换位思考而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是反思自我而是埋怨他人等。这种不成熟的思维方式导致他们与新环境格格不入。学生在新的环境中没有找到归属感,也就没有自我实现的动机与愿望。

  3.从众心理。(87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33.0%)

  在一些学校里,怠学者在学生群体中占有一定比例,在班级中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这种非正式组织可能成为其他同学很强的“传染源”,导致厌学群体不断扩大。

  4.逆反心理。(71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26.9%)

  一是由于高中生的心理正在向成熟过渡,他们用逆反心理对待父母及教师的意见,作出自己的决定,以表明自己已长大成人。二是由于青春期自然萌发的异性情感受到教师、家长的严厉制止,就会出现“潘多拉效应”,从异性友情发展为异性恋情而导致兴趣转移,产生怠学心理。

  5.松弛心态。(69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26.1%)

  有不少学生认为初中时在家长、教师的“高压下被动学习太累、太苦、太压抑”,升入高中后,就有了“该松弛一下,好好玩一年”、“高一休整,高二起步,高三冲刺”的想法,导致部分学生放纵自己。

  6.自卑心理。(56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21.2%)

  一是初中的好学生不再被老师重视、同学关注,感觉很失落。二是中下学生不管怎么努力都没有进步,无力感与失尊感导致自我效能感下降。三是部分学生曾做过许多努力和冲刺,但仍然达不到家长与教师过高的期望,心存愧疚。四是高中学生相互缺少真诚的交流,不了解别人对自己真正评价,自我琢磨,无端怀疑自己的能力。

  7.耐挫心理差。(45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17.0%)

  考进重点高中以后,面对挫折与困难,诸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的批评、同学关系的淡漠、生活自理能力差等问题时,难以承受,不敢面对,表现出消极的反应方式,如灰心丧气、萎靡不振、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等。

  8.消极的抵抗心理。(43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16.3%)

  学生所面对的来自学校和家庭过高的期望和严厉的惩罚,已超过了学生所能承受的范围,他们就采取消极抵抗的方式来报复成人们的粗暴行为。惩罚愈重,抵抗心理愈强,这是导致怠学心理的原因之一。

  9.学习方法不当。(40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15.2%)

  部分学生好高骛远但不脚踏实地,轻视基础知识与基本训练,对概念、法则、公式、定理一知半解,对教学内容不做深入思考,只是赶作业、乱套题型、偏重于钻难题得高分,结果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

  10.自我评价过高。(39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14.78%)

  自恃聪明的“尖子生”考上重点高中后,沾沾自喜、盲目乐观,仍像初中那样只是在考前搞突击来取得好成绩,从而在时间和精力上减少了对学习活动的投入。这种做法在高中接连受挫,导致苦闷、沮丧、自我放弃。

  (三)学习本身的局限性(51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19.3%)

  一是学习是需要付出很大心智努力的、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这种过程伴随着高度的精神紧张。二是高中课程难度提升,容量增加,知识抽象,对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这种高度紧张而单调重复的学习生活长此以往必然会使学生产生心理疲倦感。

  (四)家庭教养方式(19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7.2%)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相比,更应侧重于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的培养,侧重于健康的心理培养。父母温暖的情感、理解与学生的怠学程度有显著的负相关,父母亲的过度保护、过度干涉、严厉惩罚与学生的怠学程度有显著的正相关。

  (五)社会环境因素(76人,占有效调查学生数的28.8%)

  当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与道德教育的滞后,导致人们产生了放弃道德底线追求眼前利益的拜金主义倾向。有些学生不愿学习,想到社会上走捷径或通过不正当的手段去赚大钱。网络信息、低俗文化、追求功利时时刻刻都在冲击着学生。

  三、建议与措施

  (一)激发动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因,学生们是在各种各样的动机的驱使下产生学习行为的。

  1.成功激发外在动机。成功可起到正强化的作用,经常给学生呈现愉快的刺激,有助于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防止习得性无力感与失尊感的产生。

  一是创设成功机会,让不同的学生在不同的学习活动中获得表现的机会,以扬其所长,抑其所短。二是降低学习目标,低起点、慢步子、分层次是使不同类型的学生获得成功的重要途径。三是帮助学生确立自我参照标准,促使学生从自身变化中认同自己的成功。四是及时奖励。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奖励是愉快的刺激,能增加个体积极反应发生的概率。对于学习者来说,成功便是最好的奖励;家长、老师对学生的鼓励能使学生心理获得积极的满足感与自豪感。

  2.发现学习激发学生的内在动机。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动机莫过于学生对所学材料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兴趣,具有发现的兴奋性和发现的自信感。

  第一,转变教育观念。过重的课业负担令学生苦不堪言,严厉的管教方式使学生心存憎恨。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倡导教育的科学艺术性与学习的轻松愉快性,要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二,改进教学方法。教师要采取丰富多样的方法,设置各种巧妙的情景,体现新奇性、形象性、矛盾性、变化性、对比性等特点,不断呈现事物的这些特性,刺激学生的感官,引起学生的兴趣与关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接近、了解未知事物,解决新问题。第三,投入情感教育。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也是化解怠学心理的良药。法国教育家卢梭说过,只有进行以爱为基础的教育,培养情感,才会使学生在充满爱的氛围中形成良好的情感。爱会使每个学生获得最大的快乐与进步,教师和家长也会因此体会到爱的幸福和爱的快乐。教师和家长要让学生生活在充满爱的氛围中,这种巨大的情感磁场,会紧紧吸引住学生,而不至于寻找其他的情感补偿。第四,学会正确归因。我们应该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败的原因归之为自身努力。成功了是努力到位,失败了是努力不够。不能归因于能力,否则,成功了可能助长骄傲情绪,失败了必定产生颓废心理,而后者极易导致怠学现象的发生。

  (二)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个体成长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适应新环境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适应的关键是内部心理活动的自我调节

  1.培养学生较强的分析问题和正确判断的能力,面临新环境的变化,要尽快了解新的要求,明确新的努力方向。

  2.引导学生对自己做出全面、客观的评价,了解自己不适应的表现和存在的差距,同时也要看到自己的潜力,做到自尊、自爱,对自己始终充满自信。

  3.要培养自己坚韧、顽强、果断的精神和较强的自制力、竞争意识和好胜心,还要有对人对事宽容的态度与豁达的胸怀。

  4.要增强自我监控的意识和自我调节的能力,学会换位思考,用欣赏的眼光看生活,多反思自己的过失,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敢于承担责任。

  (三)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莎士比亚说过,自信是走向成功的第一步,缺乏自信是失败的重要原因。有了自信心才能充满信心去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1.目标适度。引导学生要在审慎权衡主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定出经过一定努力即可实现的目标。

  2.学会比较。对屡遭失败的中下等学生,要引导他们在进行横向比较感到自卑的时候,学会与自己的过去多进行纵向比较,以便感知自己的进步和成功。

  3.感受温暖。创设一个具有友谊感、安全感、健康向上的集体心理环境,让群体的自信心对缺乏自信心的同学给予关爱与支持。鼓励后进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验成功,逐渐将成功的体验迁移到学习中去。

  4.发现优势。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拥有的巨大潜能和广阔发展的可能性,使他们深信:只要自己在某些领域的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有所成就,成为国家的有用之才。

  5.品味失败。培养学生自信心的目的之一,是为了帮助他们正确地面对挫折与失败。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品味”失败,引导他们在成功和失败的交织影响中明白这样一个道理:挫折和失败是人生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可怕的不是失败,而是失败后丧失斗志、一蹶不振。

  呼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改善学生的怠学心理。

http://www.bamaol.com/Html/2012101211193935256.shtm【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