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内心投射是问题镜子》学习笔记

9年前 [09-23 11:19 周三]

 


       在日常生活中,这样的话我们是不是听的太多了,“好好学习,妈妈这辈子就指望你了”,“妈妈小时候没读到书,你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却不好好学,对得起我吗!”,“少吃点,可别像妈妈这么胖”,“我的性格就太内向了,这孩子可别随我呀”“我小时候家里穷,要什么没什么,现在我有钱了,你要什么爸爸给你买,只要你好好学习”......等等等等。今天学了醉梅老师的《内心投射是问题镜子》才知道,这就是所谓的:投射效应。投射效应就是人们常说的“以己度人”。即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不自觉地把自己的心理特征(如个性,好恶.欲望.观念.情绪等)归属到别人身上,他往往以自己的心理去揣度别人的心理,认为别人也具有和他同样的特征。                              而家长投射行为分三种类型,一种是担忧型的,把自己的不良情绪.不健康情感,对自己的不满意,焦虑.担忧等投射给孩子。很多父母因为生存压力而焦躁,因为对未来不确定而恐惧,因为工作的不安定而焦虑,还有对家庭的不满,对生活的无把握感,等等,这些消极因素都投射到了孩子身上。感到对自身的困境无能为力,要改变自己,改变现状太难了,而孩子是她能控制的,有希望改变的,于是她和孩子较劲,让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对孩子严格要求,希望孩子能通过学习改变将来的命运。这似乎是对孩子好,但是,这种好,其实还是家长内心的投射。第二种类型:补偿型:把自己的期望投射给孩子。人都有这种心理,越是得不到的越是好的。因为自己欠缺的,所以希望弥补,因为自己得不到的,所以觉得珍贵。家长的愿望不能说是不好的,但接不接受还是由孩子来决定。如果强制孩子接受,那只会造成 厌恶感。逼孩子学琴,孩子就砸琴;逼孩子看书,孩子就讨厌书。推而广之,就是:你逼孩子什么,孩子就会厌恶什么:你想补什么,孩子偏不补上。教育专家王东华说,多生子女时代,孩子都是“恋父”‘恋母”情结,而现在都变成了父母的“恋子”情结。父母把孩子的生命看作是自己的延续,自己没能实现的愿望都希望由孩子来实现,以满足自身的心理需要,获得心理平衡。而并没有把孩子看作是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个体。第三种类型:好恶型:把自己的好恶投射给孩子。忠言一句:故人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要说“己之所欲,勿施于人”。父母的美好愿望和主观意志只能给他作选择和参考,而不能让他替代或保证实现,父母只能引导,不能强迫,不能代替他思维,代替他走路。父母应让孩子自己生活,而不是替孩子生活。陕西渭南市,一个天资聪颖.多次获奖的12岁的少年斌斌,写完了第11封遗书后,从6楼跳下,结束了自己幼小的生命。他在遗书中写道:“爸爸妈妈,请原谅我不能给你们当儿子了,我实在担心完不成你们的愿望,我已经太累了,累的没能力承受你们加在我身上太多的期望。所以我只有以死来减轻心中的负担。我希望自己只是你们的好儿子,像别的小孩子一样,在家长的爱护下享受自然平淡的生活。可是你们却把我当成一个无所不能的神童,把几辈人的愿望都放在我身上!”为了斌斌的成才,可以说家长费尽了心思,把几代人的愿望投射到一个12岁的小小少年身上。要求一定要考第一,一定要学好。以至使孩子不堪承受压力之重而夭折。这是不是很值得当代父母反思呢?

       投射,并不是全是坏处,但是,很多不良的投射确实影响了孩子的生活.心理,投射成了问题镜子。家长正是通过投射机制把自己的各种不良心理投射给了孩子。        

       担心的,是对生存恐惧和生活焦虑的投射;

       爱慕虚荣,是把自己的自卑投射给了孩子;

       期望值高的,是把竞争和压力投射给了孩子;

       希望孩子成功,是对成功向往的投射;

       要求孩子完美,是自己想拥有完美的投射;

       想依赖孩子,是寻找精神寄托的投射;

       想控制孩子,是对这个世界无安全感的投射;

       想补偿的,是把自己欠缺和失去的投射给了孩子。

       生活中有阳光心态的父母,在与孩子朝夕相伴之中,也容易把自己的乐观情绪投射给孩子,在教育心态上,容易乐观,自信,积极;而有悲观心态父母,在教育上,在教育心态上,一遇到孩子的一点小问题,就如临大敌,惊慌失措,悲观失望,认为孩子没救了。或错过了教育时机,认为晚了。在家庭生活中,如果,我们能敏锐地发觉我们在投射,如果,我们能辨别出自己在向孩子投射什么,会想法把它收回,减低这种“辐射”作用,这是我们真正在为孩子好;但如果,我们发现了我们在投射什么,却让这种不良投射继续下去,那就是有错还要犯,就是有意阻碍孩子健康成长。

     所以,亲爱的家长朋友,静静的,当夜深人静时,只有我们静下心来,轻轻地撩开心灵的纱,辨析哪些是本属于自己的,把它一一留給自己,而不是投射给孩子。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这么做,这是为孩子竖起一道生命的防火墙。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