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在心理上容易封闭、自卑,表达、沟通、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偏弱。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协助他们走上心灵成长的旅程。
人不仅是物质的存在,更是精神的存在,人活着不仅是为了满足物质需求,更是为了实现自身价值。许多时候,人往往是自己心灵的囚徒。如果一个人不肯把自己从心灵中解放出来,那么谁也不能拯救他。任何对生命和自我的新的感受、体验和领悟,都可以视为心灵成长的具体内容。所以,心灵的成长是一种自我的觉醒。心灵的成长,不是自动或偶然发生的,而是人主动努力和追求的结果。
几乎所有的留守儿童,其自我意识是很弱的,即心中缺乏“我”的概念。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他们往往被引导跟其他孩子比较,于是产生了自己不如别人的意识;他们时常被引导“要乖,要听话”,如此就忽略了自我思考的必要性;许多家长、教师喜欢用否定、批评、指责,甚至犯罪感、羞愧感来引导孩子,于是孩子便有不想要“我”的动力。缺乏自我意识,人就缺乏发展自己的意愿与动力,就很难爱自己,很难对自己负责,也几乎不可能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很难有大的成功与创新。
让学生成为自己,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其前提是教育者能成为自己,寻找真实的自己,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当一个教育者不懂得“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时,他就会把生命的重心完全放在外部世界,用世俗的观念、他人的意见来指导、评价自己的生活;他就看不到教育现象背后的真相,走不进儿童的心灵世界,甚至会带给儿童教育伤害。所以,作为留守儿童生命中的重要他人,乡村教师急需转变专业成长方式,即在提升学科专业素养的基础上,注重生命认知素养的提升。要转变教师专业成长方式,必须改进教师培训模式。当前,几乎所有的培训都围绕教师的学科专业、班级管理、师德师风建设,唯独缺少对教师内在人格的完善与发展的深入解读。从这个意义上说,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培训,使培训功能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基础上,注重认识生命真相,从而促进教师自身的心灵成长。
在这方面,一些有担当的民间组织已经开始行动。比如,李中莹培训机构前不久在贵州省毕节市对乡村教师进行了留守儿童心理疏导公益培训。我们期待这样的培训越来越多,不仅有民间的,更要有国家层面的。
如果说改变乡村教师专业成长方式,是促进留守儿童心灵成长的主要途径的话,那么扩大阅读则是一条低成本的路径。阅读会改变留守儿童的心灵状况,因为留守儿童最需要心灵的滋养。借助阅读,可以让留守儿童站到人类文明成果最精华的宝库门口,体会到大师风采,从而插上追求梦想的翅膀。假如留守儿童读过几十本真正的好书,拥有这样的文化积淀,再让他来审视周围人和事的时候,他的视野将大大宽与以往,从而志存高远、与众不同。
“我长大后也要像法布尔一样做一个伟大的昆虫学家!”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后,河南省新野县新甸铺镇第一小学学生程露萍树立了这样的理想。这个父母常年在东北打工、一年才能见他们一面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一学期多的时间内,除了完成学校规定的阅读任务外,还读了《伊索寓言》《格列佛游记》《鲁迅精品集》《一千零一夜》等书。她的生命状态已经因此发生了积极而显著的变化。
当然,要让这些留守儿童的心灵伴随着名著一起成长,乡村教师必须首先爱上阅读。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要明白:让学生读什么、读多少,这些远比怎么教更重要。(本报评论员 王占伟)
《中国教师报》2015年10月14日第3版 【晓岩转】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