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教育】帮助孩子在未来生活中寻求自己的幸福

9年前 [10-18 19:21 周日]

最近,荣获“2014美国亚马逊年度最佳图书第一名”的《无声告白》的中文版上市,书中15岁女孩莉迪亚的死亡引发了关于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的热烈讨论。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这句封面语引起了中国年轻读者的强烈共鸣。其实,作者伍绮诗是美籍华裔,书中许多情节都是典型的中国家庭教育的日常。

小编刚看完这本书,推荐之外再分享一下我的思考。



一、什么是教育

引用我最认同的关于教育的定义:所谓教育就是把一个人的内心真正引导出来,帮助他成长成自己的样子。


在美国很著名的1956年教育法案中,布朗法官第一次清楚地在法律文件中阐明了教育的观点:“教育是帮助一个孩子在未来的生活中更成功地寻求自己的幸福,教育不是为社会机器塑造一个合适的螺丝钉。”所以,教育应该是倾听孩子的声音,帮助他发现、并成为心里那个最好的自己,帮助他在未来生活中找到他要的幸福。


二、简单粗暴的“我这都是为你好

80、90后有一句最痛恨的话“我这都是为你好”,在它面前,所有反抗都会变得无力。其实,父母很委屈,“我生你养你到10多年,我不是为你好难不成还能害你?”……

可问题是,孩子照你说的做他就一定会更加幸福么?归根结底,你真的懂孩子么?

不同年代出生的人分别带有各自时代的特征。例如在职业选择上,经历过自然灾害、文革的60后最核心的需求是生存和被尊重,所以他们经常希望孩子考公务员或进国企好有个铁饭碗。70后伴随着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最渴望成功以弥补上代人没能得到的价值体现,所以他们更喜欢给孩子进行成功学教导。

90后则是在物质富足的环境下成长,他们选择工作的标准是“是否有意义”、“是否有意思”。


所以说,人各有追求,父母无法给予,而需要靠自己发现。在孩子还太小,没能够发现自己的喜好时,父母应该做的是观察、倾听,帮助他发现,并且尊重他追求自己喜好的权利,而不是用一句“我这都是为你好”残忍拒绝。

适当地放手解放父母也能成就孩子。有一天,你会发现,为了自己做的选择,孩子会付诸更多努力,他也会从中快速成长。对于他们来说,获得选择的自由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三、追求幸福是一种怎样的能力

什么是追求幸福的能力?

不是挣钱的能力,也不是艳压群芳的美丽,我想追求幸福是培养一种感受力。

幸福就是早上醒来,看到一抹阳光恰好落到枕边;忙里偷闲喝杯咖啡看着路人读一首诗;累了倦了时发现有人一直在不远处默默守侯……

那么追求幸福的能力就是感受美好阳光的能力,静下心来和自己对话的能力,珍惜眼前人的能力。


我以为许多父母都把培养孩子的兴趣当成竞争的武器,所以一个父亲的话让我十分感动。他对因为小提琴考级没过而伤心的女儿说:“爸爸当年给你报这个小提琴班,不是为了让你过级。爸爸就是希望有一天你长大了,爸爸不在你身边,你觉得不开心了,把琴箱打开,帮自己拉一曲,那个熟悉的音乐走出来,环绕着你,就好像爸爸还在你身边一样。我就希望你有一个这样的爱好,能在这个时刻陪伴着你。


所以让自己幸福是一种感受能力,是伤心时能够拉上一首美妙的歌曲治愈自己的能力,是物质匮乏时懂得享受精神食粮的能力,是有能够发现身边美好不辜负时光的能力。


结语:我想,让自己幸福的能力是极其重要的,尤其在未来信息透明,不可能人人成功的世界,父母一定要帮孩子获得这个能力。


http://mp.weixin.qq.com/s?__biz=MzA3ODA4NTIyOA==&mid=400011349&idx=1&sn=6d7c4800d386e6d0b04abaf4848060c5&3rd=MzA3MDU4NTYzMw==&scene=6#rd【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