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是在镁光灯照耀下长大的一代,00后是拿着手机天天自拍的一代。如今,校园里已是00后、90后的天下。随着时代发展,他们个性越来越强,而且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
很多老师都感叹道,学生越来越不好管,打不得骂不得,师生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越来越多,学校的校规形同虚设。面对新新人类的“来势凶猛”,老师到底该如何招架?
新新人类有哪些个性化表现?
发型
我的发型我做主,学生认为,“头可断,血可流,发型不能乱!”即使是校规也不能阻挡他们追求个性化的心。
近日,湖北一中学的学生个性化的发型引起争议。沙漠绿洲、蘑菇头、西瓜头、倒三角、自然卷……想不到,这些都是一些个性中小学生的个性化发型名。但是,校规规定,男生不得留长发,前不过眉、旁不遮耳、后不过领;不得剃光头,不得染发、烫发,不留怪发型;女生刘海不过眉,不梳怪发型,不浓妆艳抹,不得佩戴首饰。理发时,学生会参照学校的规定,但在规定之外,他们总会想点“别的办法”。
即使是打了擦边球,部分学生也被约访,被喊到办公室,统一劝导,责令整改。学校要求理个性化发型的孩子重新理发,学生执意不改,个性化发型该不该被禁?
校服
一提到校服,就会听到不少这样的抱怨:款式老、样子丑、材质差、不安全、宽松肥大……面对校服,90后、00后也是各种奇招辈出。
每一个学生都像毕加索,个性永远位于价值金字塔的顶端。校服成了他们最为青睐的画布,在校服的空白部分画上自己喜欢的图案——背上画座巴黎铁塔,胸上涂上几颗星,袖子上再签上几个笔力刚健、龙飞凤舞的签名。当然,总有人,譬如教育处主任、老师,“不懂艺术”,要求学生洗掉图案,洗不掉就用涂改液遮盖。
甚至有的学生为了应付学校检查,一进校门就换上了自己的衣服,与检查的老师打起了漫长的“游击战”。
兴趣爱好
90后、00后的课间活动不再是丢沙包、跳绳,而是有更为丰富的课外生活。哈韩哈日已是常态,动漫更是很多中小学生的兴趣所在。
90后、00后的兴趣爱好越来越广泛,社团生活不再局限于一些学习兴趣小组、朗诵班、文学社,还出现了动漫研究社、推理社、三国杀社团等。由于综艺节目跑男的热播,学生模仿节目,还兴办了“撕名牌社团”,午休时间在操场上进行撕名牌活动。
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为哪般?
要求个性化生活
以前的教育是“你是大海里的一滴水,你是沙漠里的一粒沙”,而现在的学生则是“我来过了,雁过留声,你们怎么可以不知道我来过?”如今的90后、00后有极强的个性展现欲,对个性化生活要求非常高。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个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状态。它是一种精神特征,而并非哗众取宠的肤浅表演。青春期的孩子由于自我意识的觉醒很容易将颠覆规则理解为个性。
但是就目前而言,学校的教育追求大一统,容易一棒子打死,与学生缺乏沟通,采取压制压抑学生,最后学生反抗,容易形成不好的恶性循环。
爱自由,对话语权要求很高
90后、00后是独生子女政策下的一代,习惯了家里六个大人捧着,习惯了不受束缚,直接与家人的对话。他们高调追求自由,对话语权要求非常高。中学生被老师教育的时候,老师在训他,有些中学生就会这样子,“你讲好了。差不多了讲好了吧?我可以进教室了吧?”他根本不会听你讲的。为什么?因为你不了解他话语权要求很高,你没有给他平等的对话。他会要求站在平等角度上对话、沟通,而不是学校、老师高高在上。
紧跟时代潮流,知识面宽广
有人说,90后是伴随计算机长大的一代,而00后是触屏的一代。现在的学生通过互联网,获取信息的渠道众多,与时代潮流紧密结合。眼下时兴什么,什么好玩,他们都一清二楚,因此,这也造就了他们个性的兴趣爱好。
信息发达,学生的知识面也越来越宽广。而且,网上免费的名师公开课非常多,学校、老师早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学校和老师不能一直用一成不变的校规约束管理学生,甚至认为现在的学生不如过去的学生。其实这是时代的特征,跟不上的话,那是学校和老师的问题,是教育的问题。
不“误伤”学生的个性发展,学校该如何管?
越打,越不像话;越骂,脾气越大;越逼,越势不两立;越管,问题越多。
根据90后、00后的心理特征,学校应调整与之相对应的教育对策。“吓一吓,哄一哄,诈一诈”这样的教育方式已经过时了,而啰嗦的老师更被学生取笑为“唐僧”。考虑到学生的心理情况,不“误伤”学生的个性发展,老师该如何出招呢?
了解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生观
学生是有思想、有观念的鲜活个体,尤其是90后、00后这样一个群体。他们有着自己对周围世界的探索、了解、认识和看法,由于心智的不够成熟和社会阅历的不足,他们对周围人、事、环境的看法和自己的言行举止不可避免地会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因此,从学校出发,在不触及、违反底线的情况下,适当允许学生出现“成长性”的不足或者“幼稚”,甚至是“不可理喻”。毕竟只有接纳了学生,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想法、看法和困惑,更好地引导学生从“抗争”的状态中走出来,以更加理性、积极和有效的方式应对自己遇到的问题。
合理制定校规,避免“超限效应”
近来,有些学校的奇葩校规频频涌出,引起不少争议。异性交往距离不低于50厘米、周末不准看湖南卫视、小学给差生戴绿领巾……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当要求过于苛刻,有时可能会适得其反,抹杀学生个性。校方在制定校规时,应该有民主决策过程,要注意吸纳家长、学生意见,如果家长和学生反对声音较多,则应更改相关规定。
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而引起极不耐烦或反抗的心理现象,称为“超限效应”。学校在制定个性化校规的同时,需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防止出现“超限效应”。学校过多干涉、要求,容易引起学生反感,有时候学生被“逼急”了,就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这就与最初的教育目的背道而驰了!所谓的规则,应该是非得对学生做出的不可不规定的事情,没有必要凡事都层层规定,更没有必要细致到男生女生该保持多远的距离。
做好沟通,与学生打成一片
对待学生,要以平等的角度与学生沟通交流,让学生说话、表达,倾听他们的意见。如若能利用自己人效应,与学生打成一片,那便是更好的。所谓自己人,即对方把你与他归成同一类的人,这样,你说的话更信赖,更容易接受。教师也好,教导主任也好,要善于采用心灵沟通策略去积极寻找与学生的共同语言。比如,当发现学生出现早恋倾向,“识做”的老师往往会“推己及人”地说道:“当年,我跟你差不多大的时候,不知怎么回事,老会想到班上的一位女同学,甚至在上课的时候都忍不住多看她一眼。”接着,再讲述这是正常的现象,不需要为此感到内疚和难为情,一切都会过去,这样的方法更容易深入学生的心灵。
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的平台
在成长的过程中,学生永远是主角,老师要给学生搭台,让学生唱戏。90后、00后不少是十八般武艺,爱好特长众多。学校不仅仅是教授孩子课本知识的地方,也应该是学生展示个性、展示自我的舞台。
比如,社团活动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学生将自己的兴趣爱好,投入到社团活动中,自己创办社团、构建社团,再向学校申请,通过后招纳社员,自办活动。各种兴趣特长都能找到自己的合适的舞台,学生的个性何愁得不到发展?
http://mt.sohu.com/20150502/n412270385.shtml【晓岩转】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