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6-21期的《等着我》栏目,播放了《儿子负心离家出走 母亲伤心过度一夜白发》的故事:
一位42岁的母亲,为了寻找离家出走的儿子,一个星期的时间就愁白了头。而她的儿子张龙龙,是一个学习成绩很优秀的好学生,在小学的时候都是全班第一名,进入初中几乎都是在班级前三名。在一次为了学习的谈话后,儿子负气,离家出走,流浪了四年。
在倪萍对他的访谈中,张龙龙说,他的妈妈对他学习要求非常严格,考试成绩不能跌到前五名之外,否则就会批评他。如果考得很好了,妈妈就会说,再前进一名。他很想让妈妈在他放学回家的时候对他说一声,孩子你回来啦。很想让妈妈在他考出好成绩后能说一句,孩子,你真棒。他很想妈妈能经常地对他说,我爱你。可是,他从来没有听到过妈妈这样的话语。那天,妈妈为了学习批评了他一顿,然后他才拿了1900元钱离家的。
看完了这个故事,我的内心感到非常沉重。类似于这位妈妈说过的话语,我相信很多家长同样对自己的孩子说过;孩子盼望着妈妈能说出的话语,我也相信很多家长同样也没有说过。我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中国的妈妈,不能说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为什么连一个“爱”字都说不出口呢?妈妈到底应该怎样去爱自己的孩子呢?
好妈妈心要“慈”
“妈妈”这个词语,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的意义,听起来都应该觉得是“慈祥的”。君不见“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意味着无私的爱。妈妈总是认为,我一把屎一把尿地把孩子拉扯大,孩子就必须要听我的话,按照我的要求去做。这种爱,已经不再无私,而变成了一种条件。是妈妈要用自己对孩子的爱来要求孩子用某种方式来回报,比如“妈妈为了这个家,每天这么辛苦,你一定要好好学习哦。”等等。在这种付出爱与回报爱的前提下,妈妈的爱是无法让孩子感受到的,孩子只会觉得在妈妈的眼睛里,自己做人的地位很低下。我们不禁要想一想,你究竟是爱自己的孩子呢,还是爱那张考试卷的分数呢?
“慈”,也意味着宽容。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获奖感言首先说的,是他的母亲: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把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莫言的母亲早已离世,但是他印象最深的,不是母亲的苦口婆心的教育,也不是母亲严厉的批评,而是母亲的一个动作和一声叹息。
现代的妈妈,在社会充满竞争的氛围里,特别是对独生子女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态,是很难做到宽容的:孩子做错一道题,妈妈便立即指出来,你怎么又做错了,这题应该这样做啊。孩子误把杯子跌坏了,妈妈便立即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不小心,下次再跌坏了,看我怎么揍你!……
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人是在不断地失败中逐步成长起来的。做妈妈的,也不例外:你一生下来,就什么事情都会做吗?你一生下来就什么话都会说吗?你一入学,就能每次考试都考满分吗?你一工作,就能顺利完成每一项工作吗?既然不是这样,为什么就不能理解孩子,容忍孩子犯的一些小错误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莫言在摔了热水瓶后,他已经认识到错误了,所以他吓得要命。而母亲的一个动作和一声叹息,留下了一个空间,让莫言感到对母亲有深深的内疚感,并且进行深刻反省。反之,如果我们不理解孩子所犯下的小错误,批评,指责,甚至打骂,不仅不能让孩子有内疚的心理,反而会从各个方面去找理由去解释,甚至会产生逆反行为。所以,正确看待孩子所犯的错误,并能宽容对待,这种教育的力量远比家长的言语要强大得多!
好妈妈眼要“低”
张龙龙在讲他妈妈的时候,曾经谈到:每次考得成绩很好,好强的妈妈总是对他说:下次再前进一名。其实身边好多妈妈与张龙龙的妈妈的心态是一样的,都是希望自己的子女是最优秀的。所以,孩子已经很好了,但还不满足,把目光盯在那些更好的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超过他们。
一位专家曾经讲过这样的一个故事:
一位年轻的母亲,孩子5岁时,在幼儿园里玩耍,不小心从滑梯上掉下来,扭断了颈椎。她用两只手托着儿子跑,因为儿子的颈椎不能动。就这样,他跑了两公里,她就一直托着儿子跑到医院。医生说,晚送来半个小时就接不上了,这个颈椎只连着一点点,如果错开,就会马上送命。于是,她感概上天对她的好,从此知道感恩,知道惜福。以前她对孩子的要求是那样高,坐姿、站姿、说话的语气、吃饭的时间......甚至于微笑程度,更不用说一三五书法,二四六钢琴。
从那次开始,知道生命是上天给的一次偶然,要懂得好好享受与珍惜。自此,孩子上小学初中,遇到困难或不如意,她只会笑着给孩子解释:一切已经很好。
孩子考高中,因为临时一场大病,只考取了普通高中。她并没有去走后门找人让孩子读重点,而是顺其自然,让孩子自己选择。孩子选择在普通高中,结果在学校里总是全校第一名,那个学校,也第一次考出了北大的学生。
请她去介绍经验,她只淡淡地说:好好爱孩子,给他一个宽松的环境。孩子都是好孩子,未必是你想像的那样调皮或坏的不可救药。每个人都有渴望温暖与美好的心,只是看能不能遇到合适的土壤。当孩子不如意时,告诉他,你这样已经很好,如果努力,只能是更好!
世界上95%的孩子智商都是正常的,只有2%的智力超常儿童,还有2%的智力低下儿童。我们身边的孩子应该说都是属于正常的范畴。但是很多孩子的妈妈,都认为应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特别优秀的人。
俗话说: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如果我们都能像上面故事中的妈妈那样,眼光“低”一些,对孩子的要求“低”一点,让孩子不再觉得面对妈妈,就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从而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生活和学业,这样的孩子才有会发展得更好。
好妈妈语要“缓”
语要“缓”,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指说话的语气要舒缓平和。有一位年轻的妈妈曾经写下过如下的故事:
儿子现在是一年级,入学二个月以来,他在课堂上总是能认真的听课,老师布置的作业总能很好的完成,测试过几次都是不错的成绩,学习的自觉性也很好。有一次,周末老师布置的作业为三张小卷,晚饭后儿子在他学习桌上开始写作业。半个多小时后,他把三张卷子都交到我手中时,我问到他:“你检查了吗?”
儿子点点头,还蛮有信心的说:“检查过了,没有错的了。”
我把他的语文卷检查完后,确实没有错的,心里很为他高兴,儿子学会了检查试卷。可是当我看到数学卷的时候,里面的看图列算式的题全都错了,而且是儿子看错了题。“这么明显的错误都没有检查出来。”我压着火,我把试卷给他让他在检查一遍,结果他还是没有看到,这火不打一处来了。
“上课的时候老师讲的时候你没有听吗,你做什么了?你怎么不说话呀,让你检查你还说检查了,你怎么回事呀,脑子里不知道想什么呢?在这样,你就不用学了,如果不会你直接说,你还不说,让你检查你还没有检查出来,你很气人,问你你还不说话,我现在都烦死你了,不想跟你说话。”
这时,儿子说“妈妈我有些困,中午没有睡觉,可能是做错题了。”
“困就睡去吧,别做了,明天在重新做。”
儿子看到我不高兴,对我说:“妈妈,你能不能对我说话温柔点呢?现在你说话都是那么大声,一点都不温柔。”孩子哭着说着。
听到孩子说的话,我心里十分难受。等孩子睡着后,我心里十分后悔,看着孩子熟睡的脸庞,我的眼泪流了下来,在想想孩子近段的表现,应该说孩子已经很尽力的在学习,很努力的学习,而且表现还很优秀。想想自己刚才说过的话,我今天是怎么回事呢,孩子,对不起,妈妈不应该说这么重的话,妈妈这两天学习加班,可能心情不好,妈妈不应该把不好的心情带回家里,妈妈一定会注意的。孩子,当明天早晨你醒来时,妈妈还会回到以前的那个温柔的妈妈。
这样的话,我相信好多妈妈都会在孩子学习过程中大声地说过。我们也能够理解,工作、社会和家庭也会给妈妈带来很大的压力和负担,让妈妈内心产生一些负面的情绪。但是,当这些负面的情绪被妈妈带到了家庭,并传染给了孩子,孩子就会有委屈和不满。也许你的孩子未必都能像这位妈妈的孩子,敢于向妈妈表达内心感受,因为更多的孩子会心疼妈妈,把自己的委屈和不满隐藏起来。随着年龄的增长,各种委屈和不满不断地积累,到了孩子关键期(比如青春期),他们要么不愿意和妈妈沟通交流,表现为妈妈说什么,孩子都会说:我知道了。却依旧我行我素;要么把不良的情绪爆发出来,和妈妈对抗。
如果我们能做一个温柔的妈妈,和孩子说话时,语气舒缓平和,温文尔雅,就会让孩子体会到温暖。这种温暖的感觉,孩子成功时会放大自己的喜悦,乐于和妈妈分享;孩子偶尔的失误,也会感受到妈妈给予的最及时的安慰。
第二层含义是“延迟”,指妈妈对于孩子的事情,不要轻易下结论。不仅自己要慎重,给自己留下一个时间思考,同时要留下一个时间,让孩子自己思考。
记得有一次,因为感情受到了挫折,上大学的儿子,和我与妈妈视频。他一边流泪,一边述说着自己的心情。最后,他提出了不想继续上学,想回家找工作的想法。
作为父母,可能最不能容忍的就是孩子放弃学业。因为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如果放弃学业,那将意味着培养了十几年的孩子就没有了前途,父母希望落空,眼前就好像一片漆黑。所以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
在视频聊天时,我们接纳了孩子的感受,但是我们并没有立即表达出自己的态度。感觉到孩子情绪稍微好些了,我们也略微放了心,认为孩子只是一时意气用事。谁知,第二天,他就买了回家的车票,夜里赶到了家。回来后,他找了他的好朋友,也和我们谈了一次。和我们谈话中,他说他好朋友告诉他:“我现在很羡慕你,因为你在本是上学的年龄里,可以在学校读书。”他觉得这句话对他的影响很大。然后,我也告诉他,要想自己不失败,唯一的做法是必须让自己强大起来。孩子心情平静了许多。没几天,自己就主动返校了。
事情虽然过去了,但每次想到,我总觉得我们的做法是对的。试想,如果当时孩子提出自己想法的时候,我们没有做到“延迟”,而是立即表现出了愤怒的情绪,那孩子就会把负面的情绪转移到了父母身上。他会觉得父母不理解他的感受,甚至会觉得家庭不能给他带来温暖和依靠。而正是我们做到了“延迟”,才给了孩子一个思考的空间,让他通过自己的情感经历,不断地成熟自己的心智。
“延迟”最关键的因素,是妈妈要相信自己的孩子。每一个年龄段的孩子,都会遇到与自己年龄段相适应的问题。不管是什么样的问题,妈妈都要坚信:自己的孩子有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孩子需要时间,自己需要耐心。自己要做的只是为孩子提供必要的帮助。
好妈妈手要“慢”
一位在乡镇做领导的朋友曾经告诉过我:一个大学生通过公务员招聘,分配到他们单位。在办公室里,他不知道自己找事情做,领导安排什么才去做什么。平时喜欢躲在宿舍里打游戏。她曾经去过他的宿舍,里面又脏又乱,快餐面的盒子堆满了床头,散发出浓烈的馊味。她感叹道:现在的孩子到底怎么了?
我还看到了好多这样的报道:有的孩子学习成绩优秀,并且考上了名牌大学。可是独立的生活,就让他们为简单的日常生活问题而发愁。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自理:扣子掉了不知道怎么缝,被子脏了不知道怎么拆洗,甚至写了信不知道怎么寄出去。他们以前从未做过这些事……
这些孩子小的时候,并不是这样的。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在孩子的幼儿期、童年期,都会有我长大了,我能做一些事情了的心理特点。他们喜欢参与成人的生活劳动,以为别人能干的事情自己也能干。但是,在这些孩子的背后,有一个“勤劳”的妈妈。她们往往表现得手很“快”:
“你这么小,能干什么。妈妈来做!”
“都这么迟了,你还刷什么碗啊,快去写作业!”
“还不快点睡觉,妈妈把你的书包收拾好了!”
……
久而久之,在妈妈的呵护下,孩子失去了劳动的双手,随之劳动的大脑也退化了。
妈妈们,你们要知道,正是因为你的勤劳,才孩子失去了更多东西:
一是失去了家务劳动的技能。在班级里,孩子不仅会比学习,有时也会比劳动技能。一个心灵手巧、会做各种事情的孩子,在班级里的威信会很高,会让同学羡慕,更让孩子增添自信。
二是失去了生活的快乐。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就像成人的世界并非只有工作,孩子的世界也并非只有学习。当孩子完成一项家务劳动,他内心的喜悦,是其他事情无法替代的。
三是失去了良好品质培养的机会。家务劳动,可以培养孩子多方面的良好品质。做家务劳动,孩子的动手能力得到发展,因为那双稚嫩的双手不停地活动,让无数个神经纤维连接起来;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因为他要思考,怎样把事情做得更好;孩子的意志品质得到发展,因为他会在失败中总结经验,就不会再惧怕失败;孩子的精细化品质得到发展,因为他会在反复的劳动实践中不断完善……
如果,妈妈的手能“慢”一些,让孩子的手“快”一些,我想,你和孩子得到的,不仅仅是家务劳动本身,还能得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动手能力、思维能力、意志品质和精细化品质。这不正是你梦寐以求的东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