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品德,大家都相信要从娃娃抓起。怎么抓?英国人的品德教育有些基本的观念似乎不大一样,或许不无借鉴意义。
小孩不是白纸
我们总说,小孩子跟张白纸一样,大人教什么,他将来就长成什么样。但一位英国朋友却说,西方过去也有“白纸”论,但现在,科学研究已经证明孩子来到这个世上,先天就已经部分继承了父母脾气、性格等心理基因,“白纸论”是个把事情过分简单化的观点,现在,大家一般认为,影响儿童品性的主要是父母、长辈、老师、偶像(社会榜样)以及社会的总体氛围。
道德不靠教导
在英国中小学,道德教育不叫道德教育,通常称做“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不是让孩子们树立远大理想或争当舍己为人的英雄,而是让他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懂得应该如何处理人与人、人与环境的关系,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
英国人还有个观念,即“道德是被感染的,而不是被教导的”。这个“感染”,跟“感染感冒”,是同个动词(catch)的同一用法。体现在英国中小学的道德教育里,就是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是要求孩子从生活中理解。
不淡泊输赢,但要享受过程
关于竞争,英国老师给每一个学生传递着这样的观念:如果你靠欺骗获胜,那么你已经输了。不过,英国老师并不是教学生淡泊输赢结果,相反,在英国学校,“输赢”总被挂在嘴上,因为各种比赛充满学校生活。但也正因比赛多,每个学生都有机会领略到老师所传达的信息:你会赢,但不会每次都是你赢。每个人都有赢的时候,也有输的时候,要紧的是享受参与的过程,去做自己想做的事。
不要妨碍别人
英国的社会道德教育,还有一点令人印象至深,那就是从小教育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同时注意不要妨碍他人。这其实就是公德与私德的分野,也有人称为“对陌生人的道德要求”。
英国小学很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个人清洁卫生、学习用具收拾整齐等等都在道德教育范围之内。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西方哲人其实有很相似但也许更为积极的说法:希望别人如何对待自己,就要照这样去对待别人。
理想不必远大
罗伯特·李,英国人,汤姆逊基金会一个高级英语新闻写作课程的老师。李说,他小时候的理想是当一名卡车司机。于是,他中学一毕业就去了一家运输公司,17 岁就实现了自己的理想。他开着卡车环游了整个欧洲,回来换了工作,找到一家报纸,从最底层干起,晚上上夜校自修新闻专业,又实现了许多人生理想。
在英国人看来,理想并不是永久牌的,它可以不止一个,也不必那么远大,可以不是人生的终极目的。和我们那些高大上的理想比起来,英国孩子的理想居然这么容易实现。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