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家风家训】“一门三院士”:梁启超的家教艺术

8年前 [01-08 20:34 周五]

梁启超

  梁启超是近代中国思想学术界的翘楚人物,他有九个子女,人人成才,各有所长,其中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而九个子女中,有七个曾到国外留学,面对当时处于战乱之中的中国,梁启超的子女们都义无反顾地放弃国外优越的生活条件,回到国内。

  因材施教培养孩子学习兴趣

  梁思永的女儿、北京园林局高级工程师梁柏有回忆了梁思成、梁思永、梁思礼院士工作、生活上的点点滴滴,特别感谢他们开明尊重个性的家庭教育氛围。

  梁柏有女士说,在上个世纪,中国家长对于子女是一言堂的,毫不顾及子女的意愿与感受,但梁启超却不一样,在家里营造了民主的家庭环境,孩子能自主地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专业,而梁启超只是从旁指导。在那个时代,他就能听着孩子们的话,照顾到孩子们的意愿和感受,不仅是父亲,也当做是朋友来跟他们聊天。

梁启超全家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梁启超在教子中特别注意引导子女对知识的兴趣,又十分尊重他们的个性。梁思永是近代田野考古学的奠基人之一,他选择考古,很大程度上是受梁启超影响。当时外国人猖狂盗挖和偷运中国文物,梁启超认为中国学者应该努力建立自己的考古学科。于是,在梁启超鼓励下,梁思永赴美学习考古。“后来父亲获得哈佛大学研究院考古专业硕士,成为第一个受到正规现代考古学训练的中国人。”梁柏有说。

  1927年,梁启超的次女梁思庄选专业时询问梁启超的建议,他考虑到现代生物学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片空白,希望她学这门专业。出于对父亲的尊重,梁思庄选择了生物学,但由于不感兴趣,无法学好,她向哥哥梁思成述说烦恼。梁启超知道后心中大悔,立刻写信给思庄,鼓励她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专业,最终梁思庄选择了图书馆学,成为我国著名的图书馆学家。

  梁柏有说,虽然自己没有见过祖父,但祖父留下的家风对后辈影响深远。她曾经选择读医,但后来在实践课时看到跳动的心脏就害怕了。“那时候我决定中途放弃医学,父亲也依循祖父的教育观念尊重子女的选择。”

  四百多封家书传授治学方法

  1898年至1928年,30多年间,梁启超给子女写了四百多封家书,一方面悉心传授人生感悟、生活经验给子女,另一方面专注传授治学方法。他在信中对梁思庄说:“做学问原不必太求猛进,像装罐头样子,塞得太多太急,不见得便会受益。”

梁启超次女梁思庄

  梁启超还强调做学问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1927年,梁启超在致孩子们的信中对梁思成说:“我国古来先哲教人做学问方法,最重优游涵饮,使自得之。这句话以我几十年之经验结果,越来越觉得亲切有味。凡做学问总要‘猛火熬’和‘慢火炖’两种工作循环交互着用。在慢火炖的时候才能令所熬的起消化作用融洽而实有诸已。思成,你已经熬过了三年了,这一年正该用炖功夫。”

  梁启超在给儿女们写的书信中常常使用这样的称谓:“宝贝思顺”、“小宝贝思庄”……他还亲昵地将小儿子梁思礼称为“老白鼻”(BABY),流露出对孩子们深情。

  “梁家现在的第四代、第五代,都还秉承着祖父梁启超的家庭教育理念。”梁柏有说,“后代们也不是吃‘祖宗’的饭,我们从来都是自力更生,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昔日,梁氏曾是广东新会的大家族,如今,梁启超后人大部分成员定居在北京。出生于四川的梁柏有的普通话中也带着淡淡的“京味儿”,她如今已听不懂广东话,但梁氏的大家庭在北京仍和睦相处。

(来源:2015年9月30日《新民晚报》第P16版·廖宴思 索有为)【晓岩转】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