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适应能力差,心理素质下降,其中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关键。家长除了关照孩子的生活,还需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
据广州社情民意研究中心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超三成广东居民,不看好儿童未来的社会适应能力。该份针对儿童未来发展的民调报告显示,35%的广东居民认为儿童心理素质发展不乐观。
社会适应能力是一个人在社会中立足的保障,过硬的心理素质是一个人面对困境的基石,这二者直接决定着一个人的未来发展和成就高低。但是,面对儿童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专家表现出普遍担忧,认为这是一个严峻挑战。看看现实,近些年青少年颓废、自虐、自残、自杀之类的事屡有发生,有专家呼吁:救救孩子!儿童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下降,问题是多方面的,但是,家庭教育的缺位应该是其中关键。
首先,多数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家长对孩子过度管制,几乎包揽了孩子生活中的一切。在这样的环境中,孩子什么也不干,什么都不会干,更不要谈主动干了——即便是父母生病他们都不知道如何去照顾。这样发展的后果,只能把孩子推向缺少自立精神、不懂得感恩的深渊。
其次,孩子没有交往的对象,虽有同学,但是由于相处时间不多,不能弥补他们的孤独感。于是,他们往往沉迷在电视与网络的世界中,不愿出门,更不愿意交往,以致形成孤僻和偏激的性格,难以与人沟通。他们一旦走进社会,必然缺少社会适应能力。
第三,孩子习惯了家庭中唯我独尊的优宠,虚荣固执,听不进批评。这样的膨胀,如果不能及时地引导和教育,那么孩子一旦受到打击就会失去前行的动力而龟缩进家庭中。
第四,由于过度溺爱,这些孩子意志薄弱,脆弱怯懦,缺少主见。一旦经受挫折和打击,就会变得消沉,甚至走上自虐、自杀之路。可以说,没有现实的摔打,他们的品质就不可能坚定,意志就不可能坚强,遇事就不可能镇定。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孩子的心理素质差,根源在于家庭教育的缺位。作为父母,除了生活上的关照之外,更应重视对孩子的心理关爱和引导。对孩子的教育不应只是在学业上,更多的是在教养、为人、品质和自立精神的培育上。平时要多带孩子走进自然,走进社会,让他们在与自然、他人、亲人的互动中学会为人处事,学会热爱生活。同时,要给孩子自由发展的空间,让他们独立地处理自己所遇到的问题,培养他们的意志品质和行为习惯,有时不妨有意识地创造条件让他们去吃吃苦。总之,只有在生活中不断地经受敲打和锤炼,不断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才能使孩子拥有良好而坚强的心理素质。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