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生命永恒的话题。父母对孩子的爱,一直被定义为最无条件的付出和最无私的给予。中国的爸爸妈妈,将很多的时间、精力和爱倾注在孩子和家庭上,但换来的却是孩子的反抗、冷漠和叛逆。为什么我们在孩子身上付出的越多,收获的委屈、抱怨和伤心就越多呢?
曾经有一位全职妈妈,哭着向我诉说她的辛酸:“为了孩子,我放弃了高薪的工作。就连逛商场,眼里看的、心里想的也全是老公和孩子喜欢的。可这么多年,我得到了什么?我一说话,老公就说我唠叨,女儿就嫌我烦。他们父女俩把我当成了敌人!”
听着这位妈妈的哭诉,我的心里五味杂陈。一方面,我很同情她;另一方面也替她感到惋惜,因为她把“牺牲”当成了爱!
爱有四重境界,分别是占有、索取、牺牲和相互成就。
“我怎么生了你这么个孩子,好的一点儿不学!”“跟你说了多少次了,你怎么就不听呢!”在我看来,这些话的背后与其说是“爱”,还不如说是“占有”。很多家长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属品,按照自己的意愿和喜好来安排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娱乐,按自己的标准给孩子划分“好”和“不好”,导致孩子没有自信,缺乏主见,无法建立自我意识。
还有的家长,经常把这样的话挂在嘴边:“我给你报了那么多辅导班,花钱不说,还天天风里来雨里去地接送你,你就考这么点分?你对得起我吗?”言外之意,就是我的付出不能白费,你至少给我拿点什么回来。这是在干吗?是在向孩子“索取”回报。如果家长的付出是为了回报,那还算什么爱?只能算是等价交换。
也许有的家长会说:“我不过是为了激励孩子学习,都是为了他好,并不是真的图他回报什么!”可这种“激励”会让孩子错误地认为,学习只不过是为了父母的面子好看,让自己少受批评。即便短时间内,孩子能按照父母的意愿去学习,可一旦亲子关系出现问题,就会让孩子的学习状态彻底崩盘。因为他不是为了自己学习,缺乏学习的根本动力!
有一位妈妈曾对我说:“要不是为了孩子,我才不受这个委屈,我早就想换一种活法了!”这样的话说出来很解气,可换位思考,孩子听了会是什么感觉?他会不会想:难道我的存在,就是让妈妈活得累,活得不开心吗?我的存在还有价值吗?这位妈妈之所以会委屈,是因为她的爱还停留在“牺牲”的境界上,没有真正触摸到爱的真谛。
那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当你付出的时候,不再觉得委屈,不再觉得是牺牲,不再期望有所回报,而是在爱的过程中感受到幸福和快乐,想要全力成就对方的时候,你就进入了爱的最高境界—互相成就。
我认识这样一对父母,他们都是高学历人士,在职场上叱咤风云。开始,他们的孩子学习成绩总是倒数第几名。巧的是,这个孩子和他妈妈下属的孩子在同一个班,对方学习成绩名列前茅,而且还是班长。如果其他家长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觉得很没面子,免不了要拿两个孩子做比较。但是,这对父母却从来没有因此责备过孩子,也从未当着孩子的面,拿他跟别的孩子比较。他们总是在检讨自己哪里做得不好,提升自己。妈妈还经常向那位下属虚心求教,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方法。在他们的努力下,孩子不仅成绩提高得很快,而且非常自信。不仅如此,这位下属感动于领导的平易近人,工作起来格外卖力,为部门创造了很高的经济效益。
而这一切,完全得益于这对父母对孩子的爱。他们允许、接纳、宽容孩子的不出色,用一颗满满的爱心,改变自己,滋润孩子。不但让孩子有了改变,也让自己成长为一个宽容和慈悲的人。正所谓“言传身教”,家长们不断扩大自己的格局,接纳、宽容孩子的不完美,就是给孩子做示范,告诉他们,什么才是真正的爱,如何才能获得爱。当我们把这套爱的思维传递给孩子,孩子就拥有了爱的能力,不但爱自己,还会爱别人,真正做到与己合,与他人合,与自然万物合。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