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母亲教给胡适“勤谨和缓”四字要诀

8年前 [02-29 19:04 周一]

2015-10-29 14:27    来源: 中国妇女报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安徽绩溪上庄村人。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是中国现代史最著名的学者之一。他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1939年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谈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不能不提胡适,鲁迅这样评价胡适:“在倡导文学革命之初,只有胡适的诗文和小说是白话。”蔡元培称胡适“是‘的了吗呢派’的鼻祖”。

胡适祖籍安徽省绩溪县,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胡传中历任郑州、上海、台湾等处官职,有“能吏”之称。父亲在公务之余便教妻子冯顺弟读书,讲求为人之道。冯顺弟入之于耳,存之于心。但胡适4岁时,父亲就病逝了,从此,母亲用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了整个家。在家里,母亲一人担当起了慈母和严父两个角色——既要把母爱倾注给孩子,让他们感受家的温馨,又要严格管束孩子,让他们学会怎样去做人。这一切在胡适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最初、最深的回忆。

“三省吾身”护自尊

小时候的胡适既聪明又调皮,自然也免不了惹事。但胡适每逢做错了事,母亲从来不在人前责备他,而只用严厉的目光一瞅,儿子就被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第二天早晨胡适睡醒时才教训他。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关了房门,先指出错误,再进行罚责。

母亲这样做,是在保护儿子的自尊心,懂得抓住教育的时机,不是事情发生后立即进行批评或惩罚,而是给儿子一种暗示后,给他一定的反省时间,然后再实施教育。这样的教育不是为了叫别人看,不是为了发泄自己,而是真正在“教育人”。使胡适从小就懂得正直做人,爱惜名誉,这为他日后的不断上进奠定了基础。

母亲深受丈夫的影响,她衷心敬佩丈夫的人品学问,并将丈夫教给她的《论语》章句学以致用。她以曾子名言“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鞭策儿子。每天临睡之前,胡母坐在床沿边上,叫儿子站在床前,让儿子“三省吾身”──今日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该背写的帖是否写完。在督促儿子“三省”之后,又对儿子细述他父亲生前的种种好,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好人。你要学他,不要给他丢脸。”

胡适长大成人后,念及此事,称赞妈妈是“慈母兼严父,一身二任焉”,对母亲十分崇敬。

开明母亲重读书

胡适天赋聪颖,三岁前在台湾生活时,父母就让他认字。回到安徽时,胡适才三岁零几个月,但母亲望其读书心切,就让他在私塾里念书。因为个子太小,还要把他从念书的高凳上抱上抱下。别的孩子学费只有两元,而胡适的母亲渴望他读书,学费也特别优厚,第一年就送6元,以后每年递增,最后一年加到20元。母亲嘱托先生要为他“讲书”,每读一字,须讲一字的意思;每读一句,须讲一句的意思。懂得了书中的意思,就避免了“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这使胡适在学习上比一般的孩子更扎实,9岁就能看《水浒传》,为他在“儿童生活史上打开了一个新鲜的世界”。他不但把大量的书“读”进去,还能把书“讲”出来,给其他的伙伴们说书。就是这种“讲”,让他把文言文的故事翻成绩溪土话,使他更了解了古文的文理。

由于母亲管教有方,11岁时胡适已经能用笔点读《资治通鉴》,而且独出心裁,自己创编了一部《历代帝王年号歌诀》。此《历代帝王年号歌诀》传到当地知府手中,知府殊为赏识,让人用宣纸印了数百本散发。胡适从此得了个“小神童”称号,方圆数百里赫赫有名。

就在此时,家庭的经济情况每况愈下,母亲只好让胡适去舅舅那里帮舅舅料理药店的杂务。但胡适对于这些事不感兴趣,一有空便捧起书阅读,读着读着入了迷。母亲知道后,毅然将他送往上海求学。临行前,她为儿子做了一只枕头套子,套子上用紫红色线绣了两行文字:“男儿立志出乡关,读不成名死不还。”13岁的胡适第一次离开母亲,心里恋恋不舍。后来胡适回忆当时的情景时写道:“我就这样出门去了,向那不可知的人海里去寻求我自己的教育和生活——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

殷殷家书寄期望

1910年初,胡适的二哥胡绍之因公干去北京,获悉同年6月份,京城举行留美官费生招生考试。哥哥遂致函胡适,告诉他这一消息。胡适认为这是极好的机会,便写信告诉母亲。母亲接信后即挥毫复函,鼓励儿子抓紧攻读,进京赴考。胡适夙兴夜寐,温习各门功课。6月份,胡适到北京参加了在清华大学举行的考试。7月份发榜,胡适榜上有名,考取了庚子赔款第三期留学美国的官费生。

胡适考取留美官费生之后,立即致函母亲报喜。母亲当即复信给儿子:“你到美国后,宜勤寄家信,每月至少必须一次。每年必照两张相片寄家,切勿疏懒。”“你此出洋,乃你昔年所愿望者,一旦如愿以偿,余心中甚为欣幸……一切费用皆出自国家,则国家培植汝等,甚为深厚。汝当努力向学,以期将来回国为国家有用之材。庶不负国家培植之恩,下以有慰合家期望之厚也。”1910年8月,胡适踏上了留学之路。

到美国后,他谨遵母亲嘱咐,按月写信回家向母亲请安,母亲则每信必复。寒假暑假,别的留学生游山玩水,而胡适仍然做学问、写文章。为了孝敬母亲,他一方面从生活费中节约一些费用,定时寄回家,另一方面凡得稿酬亦必酌情寄给母亲。

胡适在美国留学7年,家乡变化很大。1915年胡适的大哥因病去世,家里的日子更加困难了。母亲因操持家务,劳累过度,重病在床。但她宁可自己忍着,也不愿将病情告诉在美国的儿子。她请照相馆的师傅来家为她照了一张相,妥善保存,并注明日期。她告诉家里人:“吾病若不起,慎勿告吾儿,以免扰其情绪,分其心思。俟吾儿学成归国,乃以此影与之。吾儿见此影,如见我矣。”

胡适没有辜负母亲的期望,1917年5月,胡适通过了哥伦比亚大学博士论文的答辩,取得了博士学位,7月回到了祖国,回到了安徽绩溪家乡。当胡适母亲倚着门扉,远远望见儿子胡适走来时,她激动地流下了热泪,口中不停地说:“回来了,好了!”胡适在家乡小住数日,便启程赴京,应北大校长蔡元培之邀开始了他的教授生涯。然而第二年的11月,胡适劳碌一生的母亲在家乡不幸病逝,年仅46岁。悲痛欲绝的胡适写下《先母行述》:“生未能养,病未能侍,毕世勤劳未能丝毫分任,生死永诀乃亦未能一面。平生惨痛,何以如此!” (张萌)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