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以来,女大学生失联甚至遭遇侵害的新闻频频被媒体报道,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最新统计数据,全国普通本专科学生中女生人数已占51.35%,如何采取措施最大限度地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当前,补上安全教育这一课刻不容缓。
女大学生安全意识高吗?
“我的室友通过微信‘摇一摇’认识了一名社会男子,最近他邀请我室友一起去爬山,我是不是应该劝她不要去?”近日,为增强女大学生的自我保护能力,重庆市南岸区检察院的检察官走进重庆工商大学进行安全教育宣讲,在现场互动提问环节,大一学生小胡将自己遇到的困惑告诉了现场答疑的检察官俞琬。
“你应该委婉地提醒她,不可以和新认识的朋友到偏僻的地方去。”针对小胡的问题,俞琬建议,网络的虚拟性,使得网络比现实社会更复杂,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在网络中尽量不要公开自己的真实姓名、住址、电话号码等信息,尽量避免独身见异性网友,即使见面地点也应选择在你熟悉的、人多便于求助的公共场合,千万不要去对方家里或人少的公园等你不熟悉的地方。
在这场活动中,检察院针对不同专业的大一女生随堂分发了200份调查问卷,收回186份。俞琬列举了几道题,称从数据分析来看,大学新生安全防范意识还有待提高。
“你出行会坚持选择正规营业的载客车吗?”40%的女生选择视路程远近而定,余琬认为这是明显抱着侥幸心理。“一个人在寝室时,如果有推销人员敲门要求进门推销,你会怎么做?”选择马上开门的女生占33.3%,余琬说,女大学生对陌生人的信任值较高,能对他人信任值得鼓励,但信任的前提是摸清对方底细。
在对网络交友的态度问题上,73.3%的学生表示一切随缘,余琬认为,这说明对网络交友的安全防范没有引起重视。
接受问卷调查的大一新生小刘,在“同租伙伴带回异性朋友后离开”,她选择“打电话叫自己的闺蜜过来玩”。她表示,以安全防范意识的思维来做这些选择题,都容易选出正确的答案,可真正在实际中,遇到具体处境时,安全意识变得弱了。
“在问卷调查中,大家的防范意识都很高,但这并不代表在实际生活中,大家不会被犯罪分子的花言巧语所骗。”余琬认为,应该强化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
根据全国高校保卫学会对全国13个省、直辖市7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各高校刑事、治安案件的发生率、同比增长率、案件涉及的人员数量都在持续增长。从涉案情况看,社会不法分子主要侵害学生的人身、财产安全和学校重要固定资产安全。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经对千名大学生进行在线调查显示,53.9%的大学生表示不会使用灭火器,70%的大学生没接受过安全自救知识的培训。
安全教育正在常态化展开
连续多起的女大学生被侵害事件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记者发现,安全教育缺失的问题正在引起各方的重视,法制安全教育在各地不断加强。
四川省妇联、省教育厅、省政府妇儿工委办近日联合下发通知,要求在全省高校女大学生中广泛开展法制安全教育活动,帮助女大学生提高面对不法侵害时的应变能力。活动内容包括,通过课堂教学、讲座、班会等形式,专门开展“防拐骗、防传销、防性侵、防盗抢”等主题安全教育活动,还以发生在校园内外侵害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典型案件为例,开展“女性维权”法制宣传专题教育。
据了解,在四川省教育厅的组织下,四川师范大学还将牵头编制四川省大学生安全教育手册,将法制宣传、安全教育与实操演练融为一体的有效做法在川内高校推广,帮助大学生牢牢绷紧法制安全这根弦。
在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在很多高校,安全教育已经成为新生入学的“必修课”。在山东,青岛科技大学新生报到首日,学校邀请武警战士进校园,向大学新生尤其是女生教授防身术,以增强其自我防护能力。而在武汉,武昌理工学院近千名教师则联合数千名女大学生编写了“女生安全系列丛书”。
天津教育部门通过校讯通、官方微博微信等途径,提醒教育家长在关心孩子学习、考试之外,别忘了教孩子分辨善恶、警惕危险。学校与家长、警方建立了越来越紧密的信息沟通机制,在天津各高校都有就寝查铺制度,一般学生失联24小时宿舍长就会通知辅导员,辅导员与家长及时沟通,确系失联,家长就会及时报警,让警方及时介入。
此外,各学校还加强安全知识的教授与演练,利用新技术、新手段改进安全教育模式,使其系统化、专业化,已成为安全教育的发展趋势。比如,每年南开大学、天津大学等高校都会举办消防知识宣传和疏散演习,天津大学还成立了安全教育培训中心,以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相结合的安全教育模式,努力提高师生的安全意识和逃生技能。
但通过梳理,记者也发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安全培训,通常只是在新生入学、暑假前后等特定时间,并且大多数以书面形式告知,很多课程缺乏实际应用时的具体操作。很多女大学生希望学校能够教更加实际的防范方法,以及遇到危险时如何逃脱避免伤害的具体方法,比如,如何与犯罪分子搏斗,如何转化犯罪分子的心理,等等。
重庆工商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负责人认为,对学生安全防范教育,要融入学生生活,教学生遇到相关情况时,怎样做出正确的第一反应。
亟待建构安全防范体系
如何最大限度地避免女大学生受侵害的恶性事件发生?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专家谢丽丽认为,剖析这类恶性事件频发的深层次社会原因,构建安全防范体系,不仅仅是学校的责任,而是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的责任。
谢丽丽指出,现在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经济高度发展,但很多公共服务跟不上,比如,目前高铁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不配套,公共交通服务不足问题突出。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长普遍重视孩子的智商、成绩,不是很重视孩子情商的培养,以致于学生对社会的安全防范意识不够。
此外,谢丽丽认为,女大学生受侵害案件频发,与社会上流动人口增多,贫富差异增大,人心浮躁,很多人人格出现偏差、图谋不轨或报复社会有关。这些违法犯罪人员受过的教育极其有限,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所以频频把毒手伸向女大学生。
“事前打一针,胜过事后补9针。犯罪预防比事后补救更重要,要防患于未然。”谢丽丽指出,这些事情表面看起来是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的,但是大学生的安全意识是从婴幼儿、中小学生开始培养起来的。安全意识是一种生活习惯,是一种通过不断实践和自我提醒而形成的面对危险的本能反应。家庭、学校和社会应成为安全教育的主要场所,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要共同努力,构建安全防范体系,
在家庭教育上,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自我安全保护意识。不少家长有一种错误的心理认识,就是不想让社会上的丑恶现象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所以有意无意地回避社会问题。但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很多环境并不像以前那样封闭、安全,需要父母教会孩子去认识社会、认识环境的复杂性。否则,孩子根本不知道如何判断自己已陷入险境,更不知道面对险境时如何应对。
对学校而言,要努力将针对突发事件而开展的应急型、亡羊补牢式的安全教育,转变为日常化、有系统的安全教育制度。从小学开始,开展安全教育,不仅要包括自然环境的安全教育,也要包括社会环境的安全教育。
从更广泛的角度看,政府要加强公共交通系统建设,为高铁车站、飞机场等地方配套更便捷的交通服务,加强社会治安管理;社会各界也要发挥各自优势,开展安全教育公益活动。
谢丽丽说,一系列的女大学生受害事件,使得舆论对一些客观存在的社会安全问题和安全教育制度的改进起到了推进作用,这种关注和改变能否成为长期的制度化安排,值得期待。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