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春华每日读《不输》第106天分享(20160415):《<接纳孩子是教育的法宝>之五 家长请包容你的孩子》包容孩子的撒谎,敢于包容孩子撒谎的家长是有智慧的家长。包容撒谎,就是理解孩子脆弱的心,给他成长的正能量。《不输》第25卷第9-10页。
|
20160415许阳《不输》分享:请别给“慢孩子”贴上“笨孩子”的标签
学一件事比别的孩子慢半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适应时间比别的孩子长,背一篇课文花的时间是别的孩子的几倍等等,这些行为被我们家长认为是“笨孩子”的表现。其实,这些所谓的慢半拍都是孩子适应性低的表现,并不代表孩子的能力不行,只是这类孩子表现的行为方式与其他孩子不同而已。
以上种种的行为表现只是他们异与常人的学习事物的方式。这类在父母眼中的“慢孩子”长大后很可能具有“快孩子”没有的优势,能抵挡住不良行为的诱惑、不太容易改变自己的思想而是抱着审视的态度去接受。遇事会慢慢想慢慢去做,能比较好控制做事的节奏,慢条斯理、脚踏实地的做好一件事情。 |
20160415江承杏读《不输》分享51
《请善待别人家的孩子》之 不给他们贴上“坏孩子”的标签 ●很多父母都希望孩子和自己眼中的“好孩子”在一起,远离“坏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在改错和改正的过程中成长。对某种技能和某种能力,每个孩子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掌握和发展。我们不能根据孩子是否听话、技能是否掌握的好、能力是否发展的好而评判孩子的好坏。 ●不给孩子贴标签的时候,你就给了孩子发现美的眼睛,你也就教会了孩子善良。 【共勉:请善良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我们的孩子在别人眼中也是别人家的孩子。如果希望别人善待自己的孩子,请从自己做起,善良地对待别人家的孩子。】 全文详见25卷《不输在家庭教育上》p171 |
喻飞每日读《不输》分享20160415:《接纳孩子是教育的法宝》之五家长请包容你的孩子
敢于包容孩子失败的家长是有担当的家长; 敢于包容孩子撒谎的家长是有智慧的家长; 敢于包容孩子平凡的家长是豁达的家长; 敢于包容孩子兴趣的家长是睿智的家长。 /《不输》25卷P10 |
李娟读《不输》感悟分享
(20160415) 《怎样消除老师的言论给孩子的消极影响》读完深有感触,因为我家就有这样的案例,每次孩子上完A老师的课回来都很压抑,都要跟我抱怨很久,我都得慢慢的细心的疏导,我不想孩子因为老师的一句话而导致她不喜欢这个学科。而恰恰这个学科是女儿的最爱,唯独老师说话的方式她接受不了,比如,你们班比人家二班差一百倍,看看你们这些学生,一个个没家教[尴尬]。女儿听完后就难受,就不舒服,回家跟我发泄,我就会问其原因,老师为什么会这么说,是不是你们不守纪律?惹老师生气?我每次都告诉孩子:作为班长,开班会,你可以搞个主题,“什么是集体荣誉”来调动全班同学的积极性,齐心合力的维护班级荣誉,每人做好自己,让科任老师改变对你们的看法。我还告诉女儿:每个人都是不完美的,都有小缺点,我们要看到对方的优点。而且每个人都不能做到让所有人满意。你看看,妈妈生气还有口不择言的时候呢,你把老师当做自己的妈妈,你就会原谅她小小的过失了。女儿一下子就释然很多,并且积极的参与班级纪律管理,我相信每位老师都和家长一样,希望孩子好,那么作为母亲就应该在孩子心里种下阳光的种子,孩子总会长大,她终究会懂得老师和父母的良苦用心! 《不输》教会了我太多的东西,让我一点点学会做一个合格的母亲。感恩顾老师,感恩王杨立老师,感恩群内所有指导师! |
刘飞燕读《不输》感悟分享: (20160415)
|
郭俊红20160415读《不输》分享:
《打造和谐亲子关系的工具》(刘称莲) 工具一:接纳—无条件接纳孩子。 1、接纳孩子的个性,他是独一无二的。 2、接纳孩子这个“人”,而不是他的表现。 工具二:赞赏—不失时机地赞赏孩子。 工具三:爱—用孩子能够感受到的方式爱他。 工具四:陪伴—要多花些时间陪伴孩子。(第19卷P5) |
|
|
黄林伟20160416每日读《不输》:父亲,你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保护神
20160416许阳《不输》分享:别把孩子的“爱动”当作“多动”
暖阳心语:不断反思自己,这是不管学习家庭教育还是心理学通用的学习方式。如果我们只是限于到处听课、看书,而不能结合实际,也不能应用去实践,再不去进行反思,那么我们所听到的、所看到的就会全部还给老师,最后只是觉得我学习了,但啥也没得到。当我们心安不下来,到处寻找的时候,你会发现走的越远、看的越多,内心就会越恐慌。忽然想起一个故事:有一位杨黼,为了学道,远赴四川,想去追随无际禅师。途中遇到一位老和尚。
“你要去哪里呢?”老和尚问。
“我想到四川去参拜活菩萨。”杨黼说明他的目的。
“与其找活菩萨,不如去找活佛。”老和尚说。
“活佛在哪里呢?”杨黼热切地问。
“当你回家时,若看到有一个人披著毯子,穿反了鞋子来迎接你,那个人就是活佛。”老和尚说。
於是杨黼往回家的路上走。当他回到家时,已经是深夜。 睡著的母亲听到儿子叫门的声音,高兴得来不及穿衣,匆忙间只披著毯子,连鞋子都穿反了,赶紧来开门。
杨黼看到母亲的模样,立刻大悟。此后就留在家里,奉养母亲。
虽然这个故事用在这儿不算贴切,但对我们会非常有启发,往往我们到处去寻找的珍贵的人和物,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自己这儿。所以,我不建议大家只是一味地东一处西一处的学习,因为那只能叫搜罗东西,而拿这些东西怎么办才是我们考虑的重点,把这些好的东西用在实践中,用在自我反思的对照中,才会真正发挥它们的效能。因此,我们一定要给自己一个沉淀的阶段,不论走还是跑,不管去哪儿学习,都是好的,但一段时间后要停一停,休整一下,顺便整理一下一路上所找到的宝物,使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而不至于一直是外物,反而成了自己成长的拖累。
不管我们学了多少,最后能让自我成长的才是最珍贵的,别人的东西再好,你用不了、用不上,甚至只是拿着不用,对你来说也只是累赘而已。所以,我喜欢不断地反思自己,每一次反思都会有很多的宝贝变成自己的,当这些宝贝变成自己的,不但不会有沉重的累赘感,还会感觉到自己慢慢变得更加强大、有力量,我们就可以去更远的地方找到更多、更好的宝贝来充实自己。
心安之处便是家,反思之时才会真正拥有并得以成长。
【晓岩收集整理】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