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红20160422读《不输》感悟分享:
《是谁在摧毁我的理想》(林少汀)
一个叛逆高中生,每天在学校就是睡够了就逃学,在外玩累了就回校睡,逃学和睡觉就成了每天的必修课,重复上演的“跳墙戏”构成了大半的高中生涯。被老师认为彻底不可救药,如果将来有出息,一定是上天瞎了眼。
就是这样一个总是“倒数第一”的差生,阴差阳错误入了为20名优等生安排的“学习交流会”的小会议室,当被政教主任冷嘲热讽地说:“你应该到大会议室去,那里才是你们这些垃圾呆的地方!”没想到主讲的一个挺有气质的外地教授和蔼地端详了一会儿说:“挺好的孩子,你怎么能够这样说自己的学生呢?”“如果你不介意继续听我讲座的话,我将深感荣幸。”就是这样一句“我将深感荣幸”,使这个叛逆不羁的劣等生深深地向教授鞠躬,并继续聆听。
因为教授的讲座,他顿悟,谁也没有权利去预言别人的明天,除了自己。老人在散会后特地叫住他说:“同学,你是不是劣等生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懂得尊重生活,那也是尊重你自己,祝你快乐!”也许这就是老天瞎了眼吧,让他如此幸运的遇到这位智慧的老人。如今他从一位劣等生变成了一个白领,用了7年的时间,可是他却不在乎这些,无论窗外刮风还是下雨,心中终究还是一片蓝天。(2005年下卷P12)
【感悟】父母和老师对孩子错误的打骂和不尊重,让叛逆少年更加放荡不羁,如果没有遇到智慧的老教授,他的人生将会是什么样子呢?每个所谓的“劣等生”都能如此幸运地遇到老教授这样的智者吗?如果父母和老师都能做一个智者,看到孩子身上的闪光点,尊重每一个人,相信每个孩子都会有出息。
【王小峰教育心分享】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爱都以聚合为最终目的,只有一种爱以分离为目的,那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父母真正成功的爱,就是让孩子尽早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从你的生命中分离出去,这种分离越早,你就越成功。孩子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史春华每日读《不输》第113天分享(20160422):《读几本亲子教育书就可成专家吗》教育专家李子勋提倡“关系大于教育”,他强调这里的关系不是过度亲密、依恋的纠缠关系,而是一种相对自由和谐、彼此尊重的关系。当父母和孩子建立起这样的关系的时候,孩子会无意识地向父母期待的方向去努力。《不输》第17卷第91页。
20160422江承杏读《不输》分享58
《给孩子一个可以停靠的温暖港湾》之“允许孩子走弯路”
●要允许孩子走弯路,因为这是他们自己的选择,冥冥之中,所有的选择串在一起,就成了一条弯弯曲曲,却顺理成章的道路。
●不让孩子走弯路,留给孩子的也不会是直路,而是破碎的路,那将是孩子一辈子都要面对的茫然和被动。
●其实,只要能自由选择,就是幸福的,哪怕是一条曲折的路。当父母真正允许,孩子会倍加感动,内心非常踏实,因为他知道不管结果如何,家始终是一个可以停靠的温暖港湾。
摘自25卷《不输在家庭教育上》p145
【所思所想:只要没有违背原则,没有触犯法律,不要轻易剥夺孩子走弯路的权利。对漫长的人生而言,那条弯路上的风景,也许更美……】
~吴颜辰摘录203:
静妍不输20160422分享缺失的父亲和焦虑的母亲。当父亲主动或被动变成了家庭中的隐形人,使母亲对婚姻的依赖、对丈夫的依赖减弱了。此消彼长,于是母亲便把情感寄托在孩子身上。母亲认为安全感要从孩子身上获得,毕竟是血缘关系,是牢靠的、安全的。但孤军奋战的母亲,难免陷入孤独感和不安全感中,不自觉把家庭转化为她痛苦的工作场所,用窒息的爱裹挟孩子,造成孩子和母亲之间过度依赖。25卷P23
霞光读《不输》摘录分享:D77一个人的合作能力,正是他的核心竞争力之一,合作能力的内涵是友善、诚实、宽容的,所以培养孩子的竞争力,首先要培养好品行,打下合作的基础。全文请阅读《不输》23卷P175
黄林伟20160422每日读《不输》分享: 真正的母爱,不求回报
书摘
作家郑振铎说:成功的时候,谁都是朋友,只有母亲——她是失败时伴侣。即使你的孩子是全世界最差的孩子,你还爱他,告诉他无论别人怎么看你,他都是你最爱的孩子。这就是母爱!
感悟
“爱孩子,这是老母鸡都会的事。”更何况是我们呢?只是我们在生活中,有了太多的功利心,总觉得孩子是我们的脸面,孩子优秀了,才是光宗耀祖,才能让我们抬起头,才能让我们高兴。其实,这是有条件的爱,真正的母爱是不求回报的,“爱孩子,只是因为他是你的孩子”。这才是母爱的真谛。
许阳《不输》分享:孩子出了问题都是父母的问题
什么是孩子出了?就是他们在未走入社会,在社会的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其实这些问题都不是问题,否则为什么法律有成年人和未成年人之分,这个阶段的孩子出了问题,都会去追究作为监护人父母的责任呢?
就像一家工厂生产出了次品,是工厂出了问题还是产品出了问题呢。
作为一个家庭,孩子出了问题,是家庭出了问题还是孩子出了问题呢?如果一个家庭里教育错了一个孩子,比这个孩子没有受过教育更危险。
作为孩子的父母,当孩子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应该首先考虑是不是自己的教育出了问题、方法出了问题,是不是没有很好的去理解孩子,而一味的去在孩子身上找这样那样的原因,其实不是孩子出了问题,而是出现了不愿在自身上找原因的“问题父母”。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