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瑛每日读不输25卷:《教育是一种自醒》
在家庭教育中,要解决孩子的问题,首先要解决父母的问题。这是从根本上真正解决问题。没有问题的家长,就不会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关于人生问题的探索发现,当一个人自己没有问题,整个世界的问题也就随之消失。做父母的如果心存焦虑、担心和对孩子的要求,说明你的内心狭隘、深藏恐惧、自以为是、好为人师。
我们学习家庭教育,就是为了充实自己、反省自己、改变自己,我们的问题解决了,孩子就没有问题。最近一段时间,从小学到中学,家长来我这咨询的很多,大多是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作业磨蹭拖拉,学习成绩不理想。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发现孩子的种种问题,本来是件好事,从孩子行为背后寻找原因,反观自省,在自己身上找原因,孩子外在问题的呈现,看孩子内在的缺失,根据孩子的需求,加以补救引导。在孩子早期的成长中,我们父母陪伴的缺失,没有无条件的接纳,孩子缺乏肯定赞赏,父母没有做好孩子的学习认知模范,那么孩子不专注、厌学、没自信等是必然的,孩子现在的问题,源头在父母。当孩子出现了问题,绝大多数的父母怒孩子的不争,责老师的不策略,一切原因都是外在的,手指向外,孩子的问题不可能得到解决。把目光暂时孩子身上移开转向自己,看看自己做了什么,听听自己在想些什么,自己所做的、所想的,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某个愿望?每一位家长都希望把孩子教育好,如果只有想法,没有行动,或者没有创设孩子了学得环境,很少劝导自己,缺乏自我反醒,缺乏自我提高,这样的教育注定是困难的,无效的,最终受累的还是我们自己,我们的孩子。与其冥思苦索,不如好好读书,好好自省。
爸爸妈妈好好学习,我们的孩子就会天天向上!
雷荣20160509分享: 教无定法,对待不同家庭的孩子,不同的成长阶段需要有不同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原则,要有情有礼,情在礼的前面。现在家庭教育的现状是什么呢,有情无礼。爱孩子的时候,爱得没边,关心孩子的时候,连孩子的袜子都要家长给他穿,给他洗,说爱孩子的时候爱到早晨起床的时候,在旁边喊,甚至帮孩子穿衣服,这叫爱吗?这个情已经失去了教育的价值。另一个现状是有礼无情,尤其是家长给孩子讲道理的时候,没有感情铺垫。任何层面的教育,首先是要给被教育者传达教育者本身的真实的内在情感。感情做足了,做足到我们的孩子渴望到问我们要东西的时候,我们这个时候才把道理点出来。情感交流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就会说,妈妈那我该怎么呢,或者爸爸我该怎么办,这个时候一个小道理过去,才有可能实现带给孩子的一种引导能力。
暖阳心语:有家长问:“暖阳老师,我家孩子从小就爱小题大做,小的时候摔倒了,哪儿都没破就哭起来没完,现在初中了,每天回来就说累,人家孩子怎么都不累呢?我该怎样引导孩子克服这些困难改掉这些毛病呢?”
很多时候,我们都会以我们的既往经验和自己所看到的做为标准来衡量别人,所以就容易出现很多的误差。当您的孩子摔倒时,孩子大哭,说疼,这时候您总是就会很不理解:“都没摔破皮疼什么疼?!”您知道吗?这是在否定孩子的感受,我们只所以不接纳孩子的说法和行为,是因为我们加上了既往的知识和经验,从而得出一个结论:没摔破就不会太疼,更不至于哭。但是,“疼”是孩子的感受,每个人对同样强度的刺激感觉会不一样,并且孩子的哭声中还可能有恐惧,孩子有可能在摔倒的同时吓一跳;还有一种可能孩子在讨爱,时常得不到关注的孩子会用各种方式来引起父母的重视和关注。所以,不要基于自己眼睛所看到的或凭自身经验对孩子的感受和行为加以评判,而是去观察孩子真正的需要是什么。比如,当孩子摔倒时,不妨蹲下身来,抚摸着孩子问:“宝贝,摔倒是不是有些疼?需要妈妈抱一下吗?”这样的安慰和呵护,会让孩子的情绪缓和下来,在安抚好孩子情绪之后,不妨再和孩子讨论:刚才为什么会摔倒呢?以后走路时应该注意什么呢?这样,就可以让孩子在摔倒中得到经验,孩子不但会心里舒服,还能得到成长。当然,也不能对孩子的摔倒大惊小怪,那样可能会让孩子太过自恋,所以,这时候家长以稳定的情绪来关注呵护孩子的感受是最好的选择。
同样的,孩子到了初中总说累,您也是因为不想接纳孩子的感受或者说不会接纳孩子的感受而觉得孩子是小题大做。做为家长,这时候需要从几个方面去看待孩子的“喊累”。一方面,您要去了解和观察孩子在作息时间方面是不是不太合理,所以引发孩子真的很累;第二方面,因为孩子刚刚上了初中,猛然增加那么多的课程,又加上老师管理方式的改变,可能会有很多地方不适应,所以会有身心俱疲的感受也很正常。这时候不只是在生活方面给孩子做一点调理,关注一下孩子的身体健康,也要在心理方面给孩子安慰,让孩子知道这只是个适应时期,爸爸妈妈会陪你一起走;第三方面,反思一下自己是否有忽略孩子,就像前边说的,有的孩子在得不到关爱的时候,会出现各种情况来索爱,引起父母的关注。所以,这时候更应该多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需要。
建议您试着去接纳孩子当下的状态,而不是认为孩子小题大做给予指责和评判,让孩子在您的接纳和包容中,学会认识自己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感受,在您的理解与尊重中学会独立处理自己的事情,在您的关注与呵护中感受到自己的被爱与自身的重要价值。这样,我相信您的孩子会越来越棒。
由此看来,如果想做一个合格的父母,我们不但有爱,还要会爱,这就需要我们个人的成长与修炼才可以达到。
郭俊红20160509读《不输》分享:
《家庭教育钟常见的五种“倾听障碍”》(王春华)
1、急于给孩子提建议。
2、总与孩子争论。
3、臆断孩子谈话的价值。
4、谈话注意力不集中。
5、交谈时转移话题。
(第11卷P58)
【感悟】这五种“倾听障碍”,我都有过,经常一家人聊天的时候,不由自主的就忽视了孩子的发言,转为我们大人喜欢的话题,孩子便会表现出很失落的神情,好在学习了家庭教育之后,能马上发现孩子的不愉快,并及时回归到孩子的话题中来。
蒋东菊读《读《不输》20160509 25卷p113孝心教育,晚了就来不及了 摘要分享:
小时候不教育,不养成,长大后,习惯不会从天上突然掉下来。少年若天成,习惯如自然。
黄林伟20160509每日读《不输》分享: 夸孩子的窍门
称赞,就像青霉素一样,绝不能随意用。使用强效药有一定的标准,需要谨慎小心,标准包括时间和剂量,因为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那么如何夸赞孩子呢?
三大原则:
1.夸具体不夸全部
2.夸努力不夸聪明
3.夸事实不夸人格
三大窍门:
1.留心孩子的努力
2.夸孩子别嫌“啰嗦”
3.把夸奖当“预防针”
(详见《不输》第二十卷 P30-31)
何瑛每日读不输25卷:《低收入低智商》
美国费城的新生儿学家赫特,做了一项低收入家庭宝宝与普通家庭宝宝智力发展对比研究,发现低收入家庭的宝宝智力水平远低于正常值。在家里受到更关注和教育的宝宝,会有更高的智商。获得更多鼓励的宝宝,会有更佳的语言能力;获得更多关爱的宝宝,会有更强的记忆力。
這一项研究成果,不是把孩子的发育状况与家庭收入状况简单对等,它们的相关度恰恰体现在不同家庭中不同的亲子关系,低收入家庭的父母无心关注孩子、无力教育孩子,缺乏对孩子的关爱,忽视对孩子的早期教育,宝宝的智商就得不到有效开发。这一项研究成果表明,父母投入在孩子身上的时间成本与孩子的成长存在着正相关性,舍得花时间陪伴孩子,孩子聪明伶俐更健康,反之亦反。因此,无论富有还是贫穷,也不管是忙碌还是悠闲,在孩子身上投入的时间越多,收获一定越多。一个孩子成长最关键的时期,就是那么五到十年。失去的物质财富尚能再得,失去了对孩子的教养一定终身遗憾。
刘芝每日读《不输》文摘《低收入低智商》(20160510):我顿时觉得很感动,我也是一位母亲,我也要给孩子好好介绍这个世界,即便我也有很多的不知道,但我会尽我所能解答他的问题,守护他的好奇心,陪着他一起探索和感受世界。//《25卷不输》P47
暖阳心语:有家长问:“儿子上高中后,感觉不像以前那样对妈妈还有一些小依赖,现在跟家长交流的话题少了,语言也少了,有时候问他点事,“还行”两字就把你打发了,弄得家长心里挺麻烦。该怎样去和孩子沟通呢?应该找些什么话题呢?”
在您的描述中我看到两个问题,一是孩子为什么和我没有共同的话题,为什么不能沟通?
当我们有这样的困惑时,其实孩子也会有同样的困惑,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样的话题才可以与父母能正常交流。原因是父母所关注的更多的是围绕学习来做文章,比如很多孩子会对父母抱怨说:“什么话你都能绕到学习上来,烦。”确实是这样,因为我们内心中会有一个定位,学习对于孩子的未来太重要了,所以,我们就得抓孩子的学习,不管孩子做了什么,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这会不会影响学习?这会不会耽误学习的时间?这会不会占用太多的精力而忽略了学习?也正是因为这样,我们与孩子的话题就会慢慢变得集中而明确,并且范围很小。
但是,学习对于孩子来说,虽然他们也知道学习的重要性,但如果让学习成了孩子的全部,孩子会不会很烦,我们不去了解;孩子学习成绩不好时,不想提及这个话题,我们不理解;孩子学习上的压力很大,想要上课之余有所放松,我们觉得不可以;孩子说除了学习我一样可以生活的很好,我们会非常恐惧。。。。。。。等等这些与孩子之间的不同,就会让我们与孩子找不到共同的话题,因为我们完全是两条平行线,甚至有时会是两条完全反方向的思维之路,更不可能有交叉点。孩子的世界您不懂,您的想法孩子不认同,这就是您觉得无法和孩子沟通的重要原因。
从您的提问中我也可以看好出,您是一位非常用心的妈妈,您在努力地寻找着与孩子有交集的话题来改变现状,这让我看到一位努力成长学习中的好妈妈。所以,第二个问题应该找些什么话题和孩子交流应该是您最急切地寻找的答案。
在孩子的成长中,不只是学习成绩是一种学习和成长,生活中的小事处处可以寻找到孩子成长的契机,并且孩子也会很乐意与我们交流。比如,假如您的儿子喜欢篮球,不妨去了解一些有关篮球的知识,例如篮球的起源、各个国家的篮球历史和比赛状况等等,或者去了解一下孩子喜欢的篮球明星,从网上查一下这位明星的奋斗史、他的战绩等等。这些都可以既成为母子话题的切入点,又能让孩子从中学到很多的知识,并且也可以引领孩子从明星们光显的一面看到他们的奋斗精神、他们为了自己的热爱付出的努力等等,这些内容和话题是不是也可以让孩子既喜欢与我们交流,又可以得到提升?既可以感觉到妈妈的理解又能学会思考真正的人生?
这样看来,是不是与孩子话题的切入点应该很多?但需要您先要了解您的孩子,他的爱好和需要是什么,并不是不让您关注孩子的学习,只是我们需要换一种思维,用另一种方式一样达到我们教育的目标。所以,只有在了解、接纳孩子的基础上才会有真正的教育与引领。
--------- 家庭教育指导师 张晓霞
秀香读《不输》25卷:教育是一种自醒
要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首先要解决父母内在的问题。问题孩子,生于问题家长。人生问题的探索中发现,一个人自己思想观念没有问题,整个世界的问题也就随之消失。做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焦虑、担心、批评指责、要求少了,孩子的问题就相应减少。父母对问题有要求,说明你的内心恐惧、担忧、不接纳自我的一种补偿心理,同时又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自大的表现。教育就是要从问题中学会反醒、思考、改变。
学习家庭教育,就是充实自己改变自己成长自己心灵之旅。昨晚一位妈妈和我述说,看到上初三的儿子每天回家唠叨说累死呀!不想上学不想补课了。自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中午还和儿子生气吵架。吵架后又担忧孩子不努力不学习该如何?接触了这个案例,我就和妈妈交流,首先我们要理解初三的孩子们内心存在很大的升学的压力,作为父母我们生活中要所唠叨,要学会换位思考。孩子的焦虑坏情绪多数来源于我们父母的不理解和唠叨。要从自身找问题,改变自己。其次,要学会鼓励孩子。儿子回家累,就鼓励儿子:孩子今天上学你累说明你今天特别用心专注力特别集中,用心学习。人走上坡路一定费力,说明你在努力。休息休息吧!回去这个话说给儿子,儿子高兴笑了,妈妈也乐了。教育就是生活中的一种自我反醒,自我发现自我改变。向内劝导自己,自我反醒,向外劝导孩子激励孩子,这样的教育注定是平和的,有效的,最终受累的还是我们自己和自己幸福的家庭。与其苦不堪言等待埋怨,不如一起好好读书,快乐成长。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定会天天向上!
黄林伟每日读《不输》分享: 老师委屈了孩子,怎么办?
处理方法:
1.当孩子被老师委屈之后,一定要悦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受到委屈心理很难过 ,这时,爸爸妈妈要疏导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的诉说,并给他一个温暖的怀抱。让孩子感受到,无论遇到任何事情,有爸爸妈妈在身边,好温暖,好安全。
2.当孩子情绪消化之后,和孩子沟通发生过的事情。
记住:先处理情绪后处理事情。等孩子没了情绪之后,和孩子沟通,了解事情的经过,确认事情的真相。
3.确认是孩子受到了老师的委屈后,教给孩子应对的方法。
可以让孩子给老师写封信,写信的内容分以下几个部分:
a.道歉: 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遇到任何事情先找自己的不足,找到不足向老师道歉,学会示弱才有沟通。
b.描述过程: 把事情发生的经过描述一遍,让老师知道客观事实。
c.描述自己的感受: 让老师知道你的真实心态。
d.理解老师。
e.反思总结。
蒋东菊读《读《不输》20160510 23卷p30 摘要分享:
1. 贫寒的家境让孩子们从小立志,改变命运。不要给孩子太多太满,而应适当地剥夺使之缺乏
2. 父母给予孩子的不是知识,而是精神。精神的力量胜于一切,父母的精神关注和支持,给予孩子的是不竭的动力和向上的勇气。
3.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
4. 鼓励使孩子萌生自尊感,不断超越自我
何瑛每日读不输25卷:《严厉是最危险的教育》
严厉教育是指以打骂、惩罚和羞辱为手段,对未成年人进行强制性改造的一种行为。虽然目标指向是希望孩子更好,但是由于这种行为不尊重孩子,不体恤孩子身心发展特点,是不符人性的,实际上并无教育因素,只是一种破坏力。惯用严厉教育的成人,真正的原因是在潜意识发泄自己童年积淀的恨意。
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如果夹杂着泄愤,就不能有效管控自己的情绪,内心焦急、脾气暴躁、手段偏激,这样的“教育”一定具有惩罚性和强制性,不会尊重孩子的人格,不会顾及孩子的情绪,不会理解孩子的感受,仅仅是为了急切地满足自己的私欲,是对孩子无情的伤害。对孩子进行必要的规则教育,重在让孩子体验感受规则带来的乐趣,重在让孩子理解规则的正面价值和积极意义,目标要坚定而态度必须温和未必严字当头,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
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中,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教育最有效的催化剂。在亲密的家庭氛围中,孩子乐意听愿意讲,容易沟通;反之,孩子要么因恐惧而唯唯诺诺,要么察言观色投你所好,要么以牙还牙公然抗拒。严厉的施教方式,不仅给孩子的心理造成创伤,更会扭曲孩子的心灵,形成双重人格,让孩子学会说谎耍滑、怯懦又叛逆、怀疑又仇视。所以,家长严厉苛刻的粗暴行为,是最危险的教育。
暖阳心语:有家长问:“我家孩子没有家庭责任感,连被子都不叠,不干家务,在学校却完全相反,有担当,为班级的各项工作都跑前跑后的,老有责任心了!简直判若两人!不知这是什么原因?”
首先一点要指出的是您不能一下就给孩子贴这么大一个标签“没有家庭责任感”。很多时候,当一个孩子在家里什么也不做的时候,一定是有一个非常能干的妈妈存在。这可能还要追溯到孩子小的时候,大家都知道,孩子小的时候什么都想试一试,什么都想去做,可是,父母往往会说:“你还小,你不会,我来吧。。。。。。”或者在孩子弄的不太好时指责孩子:“我说不让你弄吧,全弄洒了吧,全弄坏了吧。。。。。。”这样,孩子逐渐地形成一个概念:我还小,我不能做,我只要做,就会做不好,就会让妈妈不开心。那么,这个孩子就会逐渐学乖,不再做了。刚开始是特意的不去做,等慢慢长大了,感觉这样很舒服,我不用做,不用费劲,妈妈就一定能给我做好。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自然就不会去做了。更多的是因为父母一直会给孩子灌输一个概念:只要你好好学习,其它的你都不要管。孩子也就慢慢地养成了不管家里事的习惯,甚至连自己的事情也要依赖父母去做了。
所以,从这儿来看,孩子所谓的“没有家庭责任感”,其实是父母造成的。是父母剥夺了孩子的这个权利,然后再返过头来怪孩子,对吗?
那么,为什么您的孩子在学校会表现的完全相反呢?往好里说,孩子在家、在父母面前可以完全放松,想怎样就怎样,从某些方面来说也证明您给了孩子一个宽松的家庭环境;另外一种可能,孩子富有爱心和集体荣誉感,并且,在学校的行为不断地得到老师的赞赏,就是说他的这种行为不断地得到正强化,所以,孩子就会乐此不疲地为班级的事跑前跑后,来展示自己非常优秀的一面;还有一种可能是,孩子内心有一些自卑感存在,他需要不断地在别人面前去表现自己,以证明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这样的孩子有时候会以牺牲自己来成全别人或者取悦别人。
所以,您不妨去观察一下孩子,到底是属于哪种情况呢?假如孩子真的是因为您剥夺了孩子的权利,包办代替的太多而形成的这种习惯,您就要在家里适当示弱,让孩子有展现自己的机会,并及时给予鼓励。假如孩子确实内心自卑,就要不断地找到孩子的优点给予赞赏,让孩子重新建立自己的自信,从而找到“我想做”和“我不得不做”的界限,孩子自然就会内外一致了。
--------- 家庭教育指导师 张晓霞
秀香读《不输》25卷:教育是一种自醒
要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首先要解决父母内在的问题。问题孩子,生于问题家长。人生问题的探索中发现,一个人自己思想观念没有问题,整个世界的问题也就随之消失。做为父母我们对孩子的焦虑、担心、批评指责、要求少了,孩子的问题就相应减少。父母对问题有要求,说明你的内心恐惧、担忧、不接纳自我的一种补偿心理,同时又自以为是、好为人师自大的表现。教育就是要从问题中学会反醒、思考、改变。
学习家庭教育,就是充实自己改变自己成长自己心灵之旅。昨晚一位妈妈和我述说,看到上初三的儿子每天回家唠叨说累死呀!不想上学不想补课了。自己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中午还和儿子生气吵架。吵架后又担忧孩子不努力不学习该如何?接触了这个案例,我就和妈妈交流,首先我们要理解初三的孩子们内心存在很大的升学的压力,作为父母我们生活中要所唠叨,要学会换位思考。孩子的焦虑坏情绪多数来源于我们父母的不理解和唠叨。要从自身找问题,改变自己。其次,要学会鼓励孩子。儿子回家累,就鼓励儿子:孩子今天上学你累说明你今天特别用心专注力特别集中,用心学习。人走上坡路一定费力,说明你在努力。休息休息吧!回去这个话说给儿子,儿子高兴笑了,妈妈也乐了。教育就是生活中的一种自我反醒,自我发现自我改变。向内劝导自己,自我反醒,向外劝导孩子激励孩子,这样的教育注定是平和的,有效的,最终受累的还是我们自己和自己幸福的家庭。与其苦不堪言等待埋怨,不如一起好好读书,快乐成长。
父母好好学习,孩子定会天天向上!
雷荣20160511分享:能发现千里马的人是伯乐,能发现孩子长处的父母是称职的父母。
一位作家说过:“人人都是天才。”要让孩子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就要帮助孩子去发现“我能行”、“我哪点最行”、“我哪一点会更行”。我认为,让孩子“自我发现”比别人发现更重要。“我能行”的认识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发现的过程。“没有笨孩子,只有潜能尚未发挥出来的孩子”,要使孩子明白这些道理,需要父母和老师共同做工作。
那么,你的孩子有什么才能吗?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吗?如果你还没有发现,你就有可能扼杀一个天才,尽管你是无意的。每个人都有与众不同之处,这个不同点也许就是他最行的地方。我们现在教育的误区是,把孩子培养成一筒“筷子”,戳齐了就满足了。这样做培养不出人才,更培养不出天才。
孩子天天在长大,天天在进步。父母和老师要像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一样去发现他,特别要善于发现后进孩子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孩子是人类最真诚的群体。孩子的内心是纯洁的,孩子的情感是细腻的,我们要与孩子为友,就要去发现孩子的真诚,倾听他们真挚的声音。 家庭生活中,我们常常遇到的是细微小事,从中我们不难发现孩子闪烁着真诚和爱的情感。善于发现它,是使我们走近孩子并与之沟通的法宝,也是我们教育孩子走上成功之路的法宝。
蒋东菊读《读《不输》20160511 25卷p15摘要分享:
在教育问题上,父母们首先要端正好态度,才能引导孩子。也许孩子们在大人眼中有很多不足,甚至想法比较幼稚,但是大人们一定要学会等待,放下成人的标尺,等待孩子们成长。世界上本来就没有完美的小孩,家长也没有必要把孩子塑造得无可挑剔。
黄林伟20160511每日读《不输》分享: 和青春期孩子交交心
1.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
谁都想听好话,孩子也不例外,不仅要夸,而且要持续不断地正面确认他。
2.别闲着没事唠叨孩子。
说话的目的是让孩子听进去,不是发泄恶劣情绪。而唠叨是最让人心烦的方式,也是孩子最讨厌的。
3.要听孩子把话说完。
要用心倾听孩子说,别急着否定什么,先肯定孩子的说法,平等民主地和他交流。(《不输》第24卷 P115-123)
【王小峰教育心分享】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糖、也需要钙,同时需要盐。”“糖”就应该是表扬、鼓励;“钙”是要孩子知道自强自立;“盐”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挫折苦难。这三样在教育中都不能丢,可是今天的孩子只有糖,没有钙,更谈不上盐了。
何瑛每日读不输25卷:《你没有资格强加给孩子任何东西》
家庭教育和亲子沟通必须遵循的原则是:要影响,不要灌输;要引导,不要教导;要推荐,不要推销;要唤醒,不要征服。孩子的人生道路要自己走,孩子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要有自己选择,孩子的命运也要有自己决定。父母没有资格强加给孩子任何东西。
我们说最好的家庭教育是陪伴。然而,又有多少父母真正做到悉心陪伴孩子?在家庭教育中,我们经常或偶尔、有意或无意,以过来人的经验自居好为人师;对孩子的要求中,总是或多或少夹带着自己的情绪和私欲。我们说最好的亲子关系是平等。然而,又有多少父母真正做到与孩子平等相处?在家庭关系中,往往是父母居高临下、绝对权威,孩子人微言轻、唯命是从。如此,孩子要么缺乏主见、不会独立,要么疏离叛逆、抗拒对立。所以,疏于陪伴、强制压迫孩子的强权教育,既伤害孩子也伤及自己,注定是要失败的。为人父母,你没有资格强加给孩子任何东西,不要试图操纵、摆布、掌控孩子的一切,若要改变孩子,首先改变自己。
20160512许阳《不输》分享:选择时机巧妙提问
很多时候,孩子的情绪琢磨不定。比如孩子郁闷时,你可以问:咱宝贝遇到什么不开心的事情,说来听听,看我们能不能帮助你。孩子高兴时,你可以问:嗬,宝贝,看你心情这么好,一定是遇到什么开心的事情,和我们分享分享,也好让我们也高兴一下。
像类似的时机,需要做父母的我们平时细心观察孩子,你肯定能找到问的机会和时机。相信你合理的提问会让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让孩子敞开心扉,把开心的或不开心的事情都愿与你分享。
雷荣20160512分享:是什么导致一个乖乖女变成叛逆女孩?直接原因就是家长的高圧政策和蛮不讲理。家教严格是要有限度的,不是神经质,不是捕风捉影。如果孩子小时候被管制过多,做什么都不能以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接触,那么在羽翼丰满后必然会有反击。平时管得越多,到青春期叛逆反弹就会越大,对孩子今后人格形成的影响也越大。在高压管制下孩子也许会呈现一时一刻的乖巧顺从,但那种顺从就像是春天融化的湖面,表面看似平静,但冰层以下却暗涌不息。《不输》第19卷169页
【晓岩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