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香2016.5.16读《不输》25卷7页,接纳与不接纳的对比。我们经常会说一定要接纳孩子,生活中我们是否真的接纳孩子?今天问再读此文,让我又一次思考我们不能接纳孩子什么?我让我自己很多时候是不能真正的接纳孩子的情绪。生活中我们与孩子发生冲突,一般情况是我们不能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接纳就是放下我们价值观的判断,走进一个人的内心倾听和了解他的情绪,让对方感觉你和他是一伙的。让对方感觉不会被拒绝和排斥。接纳可以让孩子愉快的成为自己,不被接纳会激发孩子的负向保护策略。一方面孩子会为了自我保护而强迫自己成为“他人希望之人”将来抑郁性人格。另一方面孩子将来会有反社会人格和精神疾病的风险。(一是抑郁自己,二是扩大自己的恐惧)。看到不接纳孩子有如此的危害。真正接纳自己的孩子的情绪是处理问题的良好开端。
20160625江承杏读《不输》分享122《阅读完全可以成为习惯》
●阅读是一种习惯,不是恒定孩子某个方面的标准。会阅读的孩子未必成绩都好,但会阅读的孩子一定是一个会思考的人。
●我们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目的是希望孩子认识书本的魅力,通过书本丰富他们的人生,让书本教会他们对事物正确对事物的正确思考。
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请待明日分享。
全文详见24卷《不输在家庭教育上》P136
20160626江承杏读《不输》分享123
《阅读完全可以成为习惯》之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在孩子的房间安排一个角落,给孩子制造一种看书的氛围。家长未必要有很多藏书,但至少给孩子创造一个安静的读书氛围。
●放下我们手中便捷的电子产品,选择翻看一些纸质的书本。这不仅对身体健康有好处,还会直接影响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每天花一点时间和孩子阅读,你陪孩子一起阅读的时间越多,孩子对阅读的兴趣就越浓厚。等到有一天,他认识了足够多的文字时,就会自己翻书看了。
〔温馨提示:父母切忌急于求成,不必为了孩子不愿意自己看书而着急,只要孩子对书本有兴趣,就会给自我阅读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只要您坚持,孩子爱上阅读是迟早的事情,因为阅读本身就是一个令人身心愉悦的过程!〕全文详见24卷《不输在家庭教育上》P136
20160626霞光读《不输》摘录分享:D133 利用一切机会引导孩子,以积极的、正向的思维模式,对待挫折问题。家长先要尝试凡事只看事物积极的方面,我们自己做到了,孩子自然会受到我们的影响。没有比身教更能打动孩子的了。
“虽然……(导致挫败的原因及情绪定义)但是……(积极的意义)”
这样的句式可以帮助我们在舒缓情绪的同时看到更多光明之处不妨经常尝试。全文请阅读《不输》23卷P202
何瑛每日读不输25卷:《中小学生必备的六道“护身符”》
现在很多父母对孩子爱护有加,往往走向过度保护的误区,既抱怨社会对环境缺乏安全感,又担忧孩子会受到伤害。所以,上学送,放学接,外出活动要陪同,有的上了大学还要陪读。不让孩子独立面对自己,独立面对社会,孩子永远不会成人,更不会成才。教育的最高目标,就是要让孩子自立,自由的学习,自我的发展,有能力追逐自己的需求,有能力享受幸福的人生。与其小心翼翼举步维艰,不如教学会防范大胆放手。
我们对青春期孩子的教育,是相信孩子可以完全自理的生活能力,鼓励孩子独立生活;是信任孩子可以完全自主的学习能力,支持孩子独立学习。不是给孩子坐地画圈,不是让孩子亦步亦趋。教孩子学会交友,懂得珍惜童贞,自觉抵制网络诱惑,学会寻求帮助,掌握必要的防范技巧,遇有危险能够妥善应急处置,孩子就有了必备的“护身符”,孩子就有能力自我保护,孩子就有能力健康快乐地成长,孩子就有能力幸福地生活。
何瑛每日读不输25卷:《青春期的孩子自以为是,这样引导效果不错》
青春期的孩子“自以为是”现象非常普遍,这是孩子身心发展的又一次飞跃,是自我意识的再次觉醒。作为父母应给予肯定、鼓励和正确引导,而不是打压。
自我意识(也称自我认知)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现象,由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种心理成分构成。这三种心理成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统一于个体的自我意识之中。从认识形式看,表现为自我感觉、自我分析和自我批评等,统称为"自我认识";从情绪形式看,它表现为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侍、自卑、责任感、义务感和优越感等,统称为"自我体验";从意志形式看,它表现为自立、自主、自制、自强、自卫、自律等,统称为“自我控制”。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包括: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在教育中,父母必须重视孩子自我意识的培养。让孩子学会客观看待自己,既要看到自己的长处,也要发现自己的短板,这样就能有效遏制孩子的自满情绪;要让孩子学会尊重他人,即使别人的观点是错误的,自己的观点是正确的,也要通过委婉的方式进行沟通;如果孩子蛮不讲理,固执己见,父母一定不能纵容过于迁就,让孩子多一分理智,学会自我控制,不能处处“以我为中心”。
【晓岩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