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7-1
岳升杰每日分享: 九五至尊。今天是中国共产党建党95周年,我忽然想到“九五至尊”一词。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达到今天的辉煌,能实现“九五至尊”,是多少共产党人前赴后继、不畏牺牲的结果。每到“七一”,我们自然会想到那些为了正义视死如归的先烈;每到“七一”,我们自然会想到那些“爬雪山,过草地”的红军;每到“七一”,我们也会想到那些冤死在错误路线下的同志……有时想,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坚强的意志?我们和平年代的人们为什么就没有他们活得有骨气?假如有他们的信念,我们有什么困难不能克服?做为自己,既然认准了家庭教育是新时代提升家庭幸福指数的正确道路,那为什么还要缩手缩脚、裹足不前呢?想想这些,真的为自己脸红!这里,再借用一下习总书记那掷地有声、震奋人心的讲话为自己加加油。
1921年,五四运动之后,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诞生了。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为中华民族作出了伟大历史贡献。
“明镜所以照形,古事所以知今。”今天,我们回顾历史,不是为了从成功中寻求慰藉,更不是为了躺在功劳薄上、为回避今天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寻找借口,而是为了总结历史经验、把握历史规律,增强开拓前进的勇气和力量。历史总是要前进的,历史从不等待一切犹豫者、观望者、懈怠者、软弱者。只有与历史同步伐、与时代共命运的人,才能赢得光明的未来。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继续在这场历史性考试中经受考验,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新的更加优异的答卷!
2016-7-2
岳升杰每日分享:父亲角色。生活中男人有很多角色,如果问,在这些众多角色中,最重要的角色是什么?我想很多男人会选择父亲角色。未婚时,很多男人奋斗的目标就是为了找个好媳妇;结婚后,很多男人的奋斗的目标就是能有个好孩子。让孩子健康成长,让家庭过上好日子,让自己的晚年和谐、幸福,让生命的价值得到延续,这是每个为父者的心愿。可以说,父亲角色既是原发动力又是后续动力,它贯穿人的一生。但实践证明,想当好的人能占百分之百,而能当好的所占比例很小,可以说,父亲是一门职业,是一门学问,当好父亲不是无师自通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是需要学习和研究的一个大课题。就目前而言,做一个优秀父亲必须具备中国传统道德与西方民主思想完美结合的品质,必须实现从传统父亲向现代父亲的转变。
在传统文化中,我们一提到父亲马上会想到威严、沉默、冷漠、专制、独裁、顽固、训斥、打骂、吸烟、酗酒、说脏话、粗鲁等名词,这些东西都已经严重过时,它像毒瘤一样阻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现代父亲应该是集民主、平等、尊重、自由、文明、情感丰富、思想活跃等为一身的形象。做为父亲必须实现圣坛与人间、理性与感性、道理与感情、从分析与感觉的结合,由过去“高大上”的高不可攀、神秘莫测向有血有肉的“高富帅”形象迈进。
父亲对于子女究竟有多重要,恐怕永远没人做出准确的判断,一方面是直接的教育,即儿女从父亲身上直接获得的力量;一方面是间接的教育,即母亲能否从父亲的理解和支持中获得教育子女的力量。在现实社会中,各种竞争、浮躁、陷阱给父亲们带来了诸多的烦恼,但相比而言,社会对母亲的限制较多,加之母亲天生的感性、柔弱,母亲们的痛苦比父亲更多,父亲一定要理解母亲,同舟共济。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父亲必须成为旗手,成为灯塔,这艘航船才能按正确的方向前进!
2016-7-3
岳升杰每日分享: 处罚工具。有一天,上初一的儿子下学回家,他妈妈正在院子里扫地,儿子高兴地问:“我爸爸回来了吗?”妈妈说:“在屋子里睡觉呢!”儿子说:“现在怎么睡觉?”妈妈说:“觉着你考不好,生气呢!”儿子的脸马上沉下来,闷闷不乐地回屋里去了。后来才知道,儿子那天考得较好,想给爸妈报喜呢,而爸爸睡觉则是因喝了点酒犯困。另外,像“别看电视了,抓紧写作业吧,再不写完你爸回来没你的好果子吃!”“快把手机藏起来吧,你爸知道了就得急!”“这次如果你再考不好,你爸不会轻饶你!”等语言都把爸爸当成了处罚的工具。这就是家庭中常出现的“一个唱红脸,一个唱黑脸”、“ 严父慈母”型的教育模式。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模式?首先是妈妈为了让儿女害怕,为了让儿女有压力,往往借助爸爸力气大、体格大、吼声大、不苟言笑的特点,从而达到让孩子听话、乖、认真学习的目的。其次,妈妈经常与儿女在一起,儿女们已摸透妈妈的个性,加之妈妈原则性较差,孩子往往耍赖,讨价还价,为了弥补自己教育的无力,就借助爸爸的力量。再者,有些妈妈认为爸爸只顾外面工作、应酬,而不教育孩子,回来后与儿女一团和气扮演“好人”,而自己在家爱管闲事成了儿女眼中的“坏人”,心中不服,就想让爸爸出面管理。
这种模式有很多不利的方面。首先,爸爸本来与儿女见面的时间就少,见面以后就训斥、打骂,爸爸成了凶神恶煞的象征,势必影响儿女与爸爸的感情。学习家庭教育后,听到儿子说“爸爸在家,我手脚放的都不是地方”,我深感惭愧。这种心境,孩子怎么能愿意接受我的教育?其次,妈妈这样“打小报告”,也削减了妈妈在儿女心目中的形象,会造成“烦妈恨爸”的局面。再者,如果妈妈做爸爸的“代言人”和“监督官”,就不再是“双亲教育”。因此,我们要让爸爸从“处罚工具”中解放出来。
2016-7-4
岳升杰每日分享:一家之王。在传统家庭教育中,由于受封建独裁、皇权、大男子主义等思想的影响,很多父亲在家表现为王者风范,是典型的一家之王。首先是在爱人面前表现为:因为他学历高、官位高、挣钱多、见识广,在家是绝对权威,爱人就应该听他的。教育孩子这些家务事,这些婆婆妈妈的小事都是母亲的事情,不用他这个管大事的大老爷们管。如果孩子好了,这些父亲就会自我吹嘘一番,把他的严厉、专断、蛮横、讲的道理、指的方向等做法都是正确的;如果孩子出了问题,这些父亲就可以理直气壮地指责爱人,孩子的问题都是爱人娇惯、唠叨、脾气不好、文化低、不会教育造成的,而他因为没有时间管孩子,完全可以置身事外,没有一点责任。其次是在儿女面前表现为:因为他供孩子吃喝住用,所以孩子要听他的;因为孩子小、经事少,他“吃过的盐比孩子吃过的饭多”,所以,孩子应该按他的意见做事;因为他都是为孩子好,“没有父母坑儿女的”,所以,什么事情也不用与孩子商量。这样,这些父亲就如皇父一样,在家说一不二,错的也是对的。
父亲在家称王,有以下坏处:一是不了解情况瞎指挥。时代变了,环境变了,孩子的身心发展都与我们那时不一样了,母亲经常和儿女在一起,对他们的喜怒哀乐还是比较了解的,如果我们不虚心听取爱人的意见,高高在上、一意孤行,就会将事情搞砸。二是亲子关系僵化。现在的孩子生活在民主时代,如果父亲经常不尊重孩子的意见,孩子就可能软磨硬抗,有的甚至以牺牲自己的前途为代价进行抗争。父亲认为孩子“不懂事”、“不可救药”,孩子怨恨父亲:“都是你把我逼成这样!”最后,导致亲子关系僵化。三是将外面的情绪带回家。由于在家称王称霸惯了,很少考虑家庭成员的感受,这样,家里就成了他情绪的晴雨表,成了他的第二职业场所:官场、生意场、学校、审讯室……
2016-7-5
岳升杰每日分享:一家之主。自从人类进入父系社会,父亲在家庭中的一家之主地位即已确立,随着封建思想像“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的系统化,父亲这种地位完成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巩固。新中国的建立,改革开放的实行,男女平等思想已深入人心,但现实生活中父亲仍是众多家庭的一家之主。在家庭教育中,做为父亲我们仍须继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传统美德,但同时,我们须摒弃那种“占家为王”“唯我独尊”“硬装硬撑”的“寡人”教育方式。新时代的一家之主,绝不等同于封建的一家之王,他应是妻子的主心骨、靠山;他应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引路人;他应是全家的精神领袖;他应是全家和谐、幸福的责任人;他应是民主、文明、平等、自由、博爱、智慧、的化身。
如何做为一家之主呢?第一、要经营婚姻。夫妻之间只有分工不同,没有主次之分,他们在家庭中的付出绝不比我们少,只是我们对外干的面子活更多一些。婚姻如同植树,三分栽、七分管,过去一些男女在不认识的情况下结合,也能和和美美一辈子,如今,男女婚前相识相知,而离婚成了家常便饭,究其原因在于没有认真经营。有人说:爱孩子最好的方法是爱她的母亲!父母是孩子的天和地,是孩子的生命之根,是孩子的精神之根,要想教育好孩子,就必须经营好婚姻,而经营婚姻的秘诀就是尊重和付出。第二、要尊重孩子。“儿童中心论”、“孩子是独立的生命个体”、“每个孩子都潜能无限,只要教育得法,每个孩子都可成为天才”等观点是新时期的儿童观,用这些观点对待孩子、尊重孩子。第三、要学习父教知识。“我的职业是父亲”、“任何成功都弥补不了教育孩子的失败”是时代对父亲的要求,在和平年代,在当前,每位父亲都应把教育孩子放在首位,通过学习提升自己的家庭教育素养,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
2016-7-6
岳升杰每日分享: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是一个人永葆生机和活力的源泉。在我们的印象中,一些发达国家的孩子,他们思维活跃、表情丰富、充满活力、激情四射、善表达、能创新,具有立体感,而我们的一些孩子思想禁锢、表情木讷、缩手缩脚、动作迟缓、不善交往、亦步亦趋,完全是一个平面化的机械人。我们观察那些古今中外的成功人士,无不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钱学森之问”犹如一重锤敲击着每位中国教育工作者的心灵,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为当前死气沉沉的教育敲丧钟。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这些创造教育思想对我们的家庭教育有深远的指导意义。虽然他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观点都是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提出的,但我认为,就目前而言,这些观点在学校教育中很难实施,如果把这些观点用到家庭教育方面由父母来实施是比较现实的。如何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活”人,培养成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是每位父母要思考的问题。我国的现行教育往往以分数、成绩为目标,对孩子加以不适当的干预,或限制时空自由,或束缚手脚行为,或恶语直伤心灵,使孩子的心灵压抑、萎缩、扭曲,极大地扼杀了孩子的活力。由于经济基础、传统思想、思维惯性、教育体制等多种原因,学校教育在短期内很难得到改变,如果父母把孩子的创新能力培养寄希望于学校,孩子很可能已变老了。做为智慧的父母,当前最明智的选择就是自我觉醒,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一片创新的天地。现在,很多孩子成了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其结果是孩子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受到抑制。因此,要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就需要在我们的教育观念中,去检索并革除压抑、束缚孩子个性的一切观念和做法。
2016-7-7
岳升杰每日分享:民主开放。被誉为“生理学无冕之王”的巴浦洛夫,在他年老时还怀着感激的心情回忆自己的父亲。他的成才与父亲对他开放式的态度和教育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父亲经常要求他博览群书,在他看完后父亲让他自己提出问题,思考答案。当他为了自己选择喜欢的生物学而放弃神学时,他的父亲没有因为儿子有违背自己的初衷而斥责他,相反父亲十分尊重他的兴趣和新的选择。巴浦洛夫的成功,究其原因,是他有一个民主开放的好父亲,一个善于理解孩子的意愿、尊重孩子选择并且引导孩子走上正确道路的好父亲。
生活中,有时学校要求孩子在家进行些科学实验观察活动,父母嫌麻烦又怕孩子出现危险,就干脆代替孩子完成。有的根本就不让孩子动手,还阻扰孩子参与这样的观察实践活动,骂孩子“不务正业”。有时孩子在生活中对某种事物非常感兴趣,想多看看或对父母提出疑问的时候,有的父母会不假思索的说:“这和你有关系吗?还不快去做作业!”、“读好你的书去,管什么闲事啊!”还有,当孩子看到电视中出现自然景观和新奇的事物时,就想多看看,父母会以各种自认为正确的理由武断的关上电视,并训斥:“就知道贪玩!现在不努力学习将来考不上大学,你就去讨饭吧。”这些做法,都是在泯灭孩子创新思维的火花。当父母看到别的孩子获得了成就,又反过来骂孩子是笨蛋时,实际上,他正是笨蛋的制造者!
事实证明,只有民主型的家庭教育,才有可能激发孩子的创新动机,在家庭中创设一种和睦友善、温馨与民主的氛围是十分重要的。在这种氛围下孩子和父母之间洋溢着积极的交流关系,很小的孩子就会尝试着想出新的主意,使自己的行为方式更独特、更具创新性。相反,如果家庭教育采取压制或溺爱的方式,就不可能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就会让孩子习惯于依赖和服从,孩子的创新能力又怎么能得到发展呢?
2016-7-8
岳升杰每日分享:亲近自然。哥白尼从小受到良好的学校教育,喜欢观察天象。他常常独自仰望繁星密布的夜空。有一次,哥哥不解地问哥白尼:“你整夜守在窗边,望着天空发呆,难道这表示你对天主的孝敬?”哥白尼回答说:“不。我要一辈子研究天时气象,叫人们望着天空不害怕。我要让星空跟人交朋友,让它给海船校正航线,给水手指引航程。”
爱因斯坦在四、五岁时,有一次卧病在床,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当他发现指南针不断地指着固定的方向时,感到非常惊奇,觉得一定有什么东西深深地隐藏在这现象后面。他一连几天很高兴地玩这罗盘,还纠缠着父亲和雅各布叔叔问了一连串问题。尽管他连“磁”这个词都说不好,但他却顽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针为什么能指南。这种深刻和持久的印象,爱因斯坦直到六七十岁还能鲜明的回忆出来。爱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围有花园,他经常一个人长时间地蹲在花园角落的灌木丛里,用手抚摩着小叶片或者凝视着匆匆跑动的蚂蚁。他从小就喜欢冥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一次,在湖边野餐时,一位亲戚说,当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乐时,他却独自坐着看湖的对岸。母亲深情的为孩子辩护:“他是沉静的,因为他在思索。等着吧,总有一天他会成为一个教授!”那位亲戚感到可笑,这个连话都说不好的笨孩子能成为一个教授吗?但他理解母亲的心情。
为什么水能变成气又能结冰?为什么下雨时会有闪电雷鸣,雨后会有彩虹?为什么有的动物吃草,有的动物吃肉?为什么有黑夜和白天.......虽然我们无法向孩子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但是可以引导孩子去观察、去探索。人是自然的产物,每个人的心灵需要自然的滋养,那种“水泥墙、钢棍窗,孩子当着宠物养”的教养方式是对孩子创新思维的扼杀,父母应该多让孩子亲进自然、接触生活,从而学会观察、质疑、思考问题,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创新精神。
2016-7-9
岳升杰每日分享:激活孩子。爱因斯坦说:“想象比学知识更重要!”新时代的人才,绝非是那些读死书的迂腐者,而是那些各有千秋的创新人才。影响儿童创新思维的起始和首要因素是以亲子关系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效果不仅取决于父母教育的动机和内容,很大程度取决于父母的教育方式。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在西方普遍推行的民主型教育方式,其主要经验是以孩子为中心,尊重孩子,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要他们学会独立解决问题,尤其强调让孩子学会自我选择。
所有的孩子都有一种无法满足的好奇心,好听、好看、好问、好想是求知欲的表现,也是智力和创造力发展的驱动心理,越是聪明的孩子,好奇心越强,奇思妙想越多。这时候,需要有人特别是我们父母的启迪、辅助和支持,切不可认为孩子是在“胡思乱想”,而置若罔闻、冷漠对待。孩子的奇异思维、异想天开,往往会实现奇妙的创新。事实证明,孩子的创新思维得以实现,都缘于小时候,缘于父母的支持和鼓励。遗憾的是有不少父母在孩子身上尚无“民主意识”,在家庭教育上往往表现为纵容和专制两个极端。前者溺爱有加,导致孩子任性娇横,无所作为;后者过多干预,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发展。
俄国作家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爱玩是孩子的天性。而玩的过程,非常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和创新性的培养。儿童时代的想象力和游戏,成就了他们的最后成功。帮助孩子在玩中学习,扩大知识面,陶冶性情,促进孩子智力发展和开发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我们有的父母常常抱怨自己的孩子:“就知道玩,什么也学不进!”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学进去”一些知识他们往往采取引诱甚至暴力手段,扼杀孩子的“玩兴”,最后导致孩子整个生命变蔫。因此,我们父母的使命就是想办法激活孩子,让孩子的生命状态处于一种蓬勃向上的趋势!
2016-7-10
岳升杰每日分享:曹冲称象。“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这是曹冲称象的原始记载,译成现代文就是:“曹冲长到五六岁的时候,知识和判断能力所达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成人。有一次,孙权送来了一头巨象,太祖想知道这象的重量,询问属下,都不能说出称象的办法。曹冲说:‘把象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达到的地方做上记号,再让船装载其他东西,称一下这些东西,那么比较下就能知道了。’太祖听了很高兴,马上照这个办法作了。”
“曹冲称象”的故事家喻户晓,它表明了曹冲具有非凡的创新能力。在曹冲称象以前,每个人都知道称东西需要秤,可是这经验用于解决大象的重量就不灵了;每个人都知道同样的重量放在船上,船吃水的程度是相同的,可是只有曹冲把这些经验结合起来创新性的解决了问题。创新思维的特点就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也就是对一个问题能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去解决;不仅考虑到全体,而且考虑细节;不仅考虑问题的本身,而且考虑与问题有关的各种条件。孩子都是创新的天才,只有善于发现并尊重孩子的创新潜能,才能使孩子逐步走向创新的境地。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孩子的一举一动都蕴涵着创新能力,尽管它只是雏形和萌芽,却又是伟大且代表未来的,需要我们父母精心呵护、引导和培养。这样孩子才会逐步走向创新性的境界。
幼年是家庭教育的育苗期,是孩子智力发展的重要期,也是创新素质教育发展的关键期。如果父母能积极地、科学地开发培养,它就能茁壮成长;反之,孩子的创新潜力不仅得不到开发还可能会萎缩、消失。现在,我们的孩子缺乏创新能力,与我们父母在家庭教育中不重视培养孩子的创新能力有关。
2016-7-11
岳升杰每日分享:父亲与酒。有个笑话说,一个男人去看病,医生问他:“喝酒吗?”男人答:“不喝!”医生又问:“吸烟吗?”男人爽快地答:“不吸!”医生说:“不吸烟,不喝酒,还看什么病?”言外之意就是男人不吸烟、不喝酒活着就没意思了,就不用看病了。这虽然是爱吸爱喝之流精心为自己寻找的借口,但也反映了男人与烟酒的关系。
改革开放后,中国人的生活富裕了,酒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喝酒之风盛行,做为男人,做为父亲,我也成了酒徒。虽然我自己总结的益处是——能加深友谊,能改变内向性格,有利于推动工作,但我深知它更有很多害处——损害身体,影响形象,铸成大错。对于家庭来说,每次醉酒都让家人提心吊胆,特别是酒后口无遮拦,伤害夫妻感情,恶化亲子关系。随着醉酒给社会带来的负面作用越来越多,国家开始从不同层面限酒,开始是严查酒驾,接着是公务人员上班期间禁酒,现在喝酒之风已得到扼制。随着年龄的不断增大,眼看着很多昔日的酒友不断地倒下,对于“酒精沙场”、侥幸过关,至今身体还没有大碍的我来说该是刹车的时候了!
对于喝酒,有时自问“我傻吗?”难以定论,如果再问“我精吗?”也很难说,因为办的明明是蠢事。有时想,为什么那几年那样酗酒?可能是因为有“那人可以,经常能混上酒场”的好评吧?为什么现在喝醉的少了?也许是因为有“傻家伙,又喝醉了”的差评吧?由此想到父亲教育,现在为什么参与到家庭教育中的父亲很少呢?因为孩子是否健康成长还没有与父亲教育挂起钩来,即使孩子一塌糊涂,父亲在外面仍可以维持成功的形象。但这能说明父亲教育不重要吗?这只能说明,人很多时候只能算是小聪明,真正做到智慧很难的。我想,有朝一日,人们会用孩子是否健康成长去评价父亲,让父亲因没有教育好孩子而感到无地自容!到那时,父亲文明时代就真正到来了。
2016-7-12
岳升杰每日分享:喝酒漫谈。是谁发明了酒?为什么要发明酒?这些问题不得而知。而“酒文化”做为中国文化、男人文化的一部分,划拳、行令、明七暗七,从古至今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古代,陶渊明、李白、欧阳修、苏轼等文人,把饮酒当做浪漫的像征,李白“斗酒诗百篇”和苏轼的“把酒问明月”成为千古绝唱,不过也有传陶渊明、李白因为饮酒生下傻孩子的说法。改革开放前,对于百姓来说,由于贫穷,酒做为奢侈品只能是尝一尝,很少有人喝醉,“一壶老酒”代表着父亲对人生的沉思。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喝酒也成泛滥之势。想那时,年轻气盛,有时一天喝两场,每天处于头晕状态,后经检测确实患了高血压。前两天看了对那时场景的描写确实精彩,便摘录于此。
酒,装在瓶里像水,喝到肚里闹鬼,说起话来走嘴,走起路来闪腿,半夜起来找水,早上起来后悔,中午端起酒杯还是很美!喝酒是和平年代没有硝烟的特殊战争,其成本之高,伤亡之大,场面之惨烈,不亚于一场战争,往往是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或是同归于尽。这种战争以在亲朋好友之间展开为主,是在欢声笑语中直接攻击对方肝肾胃等要害部位。酒战期间,作战双方采用“感情深一口闷”,“宁伤身体不伤感情”,“酒逢知己千杯少”,“酒风看工作作风”等通俗易懂的语言,麻痹中枢神经,摧毁抵抗意志,消除恐惧心理,使举杯者视死如归!感情越深伤势越重,甚至牺牲!这种战争源于古代,盛在当今,是古今中外最富人情味的战争形式。往往是屡战屡败、乐此不疲!人生一次不醉,则终生遗憾;人生经常大醉,则会遗憾终生!
如今,禁酒已上升为国家法律,为无数家庭挽回了幸福,很多父亲也从过去的酗酒中解放出来,但仍有为事业、为赚钱、为友情,而不考虑健康和家庭的父亲们奋战在酒桌上,我不能不为自己和酒友们棒喝一声:别傻了,回头吧!
2016-7-13
岳升杰每日分享:母子同盟。所谓“母子同盟”就是孩子过了幼儿期仍和母亲粘在一起,依恋变为“热恋”,亲密变为“成瘾”,亲子关系超过夫妻关系,也即孩子和妈妈的亲昵程度超过了限度。“夫妻关系大于亲子关系”、“亲子之爱以分离为目的”、“父母不可在孩子面前相互指责”等观念越来越为众多父母所接受,但真正能做到者却是寥寥。家庭教育中,正确的教育方法应是,孩子3岁前母亲给予充分的爱,让孩子有足够的安全感,随着孩子长大,父亲要多多参与,让孩子从母亲身边脱离,走向社会。而现实生活中,由于母亲的不理智、父亲的不参与及父母教育的不协调,一些孩子过了青春期还不能独立,一直粘在母亲身边。当前,一些男孩子缺乏阳刚之气,什么“宅男”、“娘娘腔”、“奶嘴男”,有老师称这都是“母子同盟”或“无父社会”造成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是母亲缺乏安全感。有些母亲由于原生家庭的原因,造成人格不完整,内心缺少安全感,缺乏自我认同,即使对亲密关系也不信任,潜意识中认为孩子才是自己最亲密的人,才是最能靠得住的人,从而用深层的依恋来获取内心的稳定。一般来说,孩子从出生到两岁之间,母子处于不可分离的相互依存状态是能理解的,但如果孩子大了,母亲仍抓着不放,就说明母亲深层心理有问题。二是父亲参与少。有些父亲本身就是个生瓜蛋,妻子还要照顾他,他没有能力将孩子从母亲身边引开;有些父亲长期在外,或没有责任感,家中成了他的旅馆,由于不能介入孩子的教育,在家庭情感关系中缺席,造成母子相依为命。三是婚姻不稳。有些夫妻婚姻出现危机,一方面母亲想把这种苦恼向孩子倾诉,让孩子明白自己做得是对的,责任都在父亲,从而把孩子拉成自己的同盟军;另一方面,对父母而言,孩子的天性就是谁弱就向谁,孩子就会偏向母亲而仇视父亲,与母亲成为一体。
2016-7-14
岳升杰每日分享:无父社会。有位母亲说:我的儿子2岁多了,孩子一直是我照顾,晚上也是和我一床睡,所以孩子和我非常亲,和他爸爸就比较疏远。有时候我们一家三口看电视,我想让孩子坐在我们中间,可孩子不愿意,一定要让我把他和爸爸隔开;有时候他爸爸开玩笑说要和我们一起睡,孩子当时就急着大叫:“爸爸走开,回爸爸自己屋。”我知道,男孩子总这样不行,需要男性的榜样,所以有时候,我会有意识地创造他们父子在一起的机会,可先生和孩子都不领情。有时我们一家三口去公园,我觉得孩子走路走得累了,就会说:“宝宝,让爸爸抱你一会儿!”爱人一脸不高兴:“干吗非得抱着呀?”儿子也在旁边说:“我不要爸爸,我要妈妈抱!”有时我在照顾宝宝时有意识地给爱分配一些事情,让他为宝宝换个衣服什么的,可往往爱人不情愿,甚至坐着不动,而宝宝也不乐意,总是嚷嚷着要我来。我有时候心里觉得很委屈,就会情不自禁地跟孩子唠叨几句:“爸爸不愿意,妈妈来做吧。”这样,爱人又埋怨我故意疏远他和儿子之间的关系。我创造机会,他不利用;我说的是事实,他又埋怨我,这让我觉得很累,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关系。
这位母亲描述的情况,也许在生活中我们并不陌生,有人把这种父爱缺失的现象戏称为“无父社会”,当然,这种“无父社会”是由众多“无父家庭”构成的。现在,我们的孩子虽然享受着比过去更加富裕的生活,但与父亲一起共度的时光却大大减少了,国外有项统计“爸爸与子女在一起的时间平均每日7分钟”,至于中国目前父亲与孩子在一起的时间有多长,虽然没有做过统计,但肯定是令人担忧的。鲁迅先生说:“生了孩子,还要想怎样教育,才能使这生下来的孩子,将来成为一个完全的人”。做为父亲,“我想要什么?我的生命目标是什么?我如何实现这个目标?”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
2016-7-15
岳升杰每日分享:鹤鸣琴声。提起陈鹤琴,我就感到汗颜,因为在学习家庭教育之前,好像没听说过这个名字,前几年听到这个名字时,有很长一段时间以为是位女教育家,后来经过学习才知道他是位离我们很近的家庭教育专家。由此,我想到,当我们在不断外求的时候,实际上我们本土就有很多黄金级的专家;同时也想到,是不是别人都知道了,就我孤陋寡闻,还是政府在这方面确实宣传得太少了?陈鹤琴与陶行知属于同一时期著名的教育家,既是同学又是挚友,他们的理念是相近的,如果说陶行知主要侧重于学校教育的话,那么陈鹤琴更侧重于家庭教育,做为父母、做为家庭教育工作者,我们更应该学习陈鹤琴先生的理念和方法。
陈鹤琴是二十世纪中国最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他与陶行知、晏阳初、黄炎培并称中国教育界的四位圣人,被誉为“儿童教育的圣人”、“中国现代儿童教育之父”。他(1892.3.5-1982.12.30)出生于生于浙江上虞百官镇茅家弄一个没落商人家庭,6岁丧父,依靠母亲替人洗衣维持生活,1914年,清华毕业后,考取公费留学美国,同船者有陶行知。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五四运动期间回国,最初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主讲儿童教育学,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校长。
正如心理学最早起源于儿童心理学一样,家庭教育开始也是起源于儿童教育。陈鹤琴一生都在研究儿童,当他的孩子出生后,他把孩子当做研究对象,进行了800多天的记录。他在家里把12个流浪儿童集合在一起办幼稚园。他认为,儿童早期所接受的家庭教育关系着人一生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奠基作用。他著有《家庭教育》一书,他应该是在中国明确提出“家庭教育”的第一人。他把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做法,他研究自己孩子的做法,他勇于实践的做法,都是我学习的榜样!鹤鸣琴声,将永远飘荡于我的心中!
2016-7-16
岳升杰每日分享:育子实践。有位未婚的老师在讲家庭教育,台下有位听众问:你还没有当父母,却在这里讲教育孩子的问题,合适吗?那位老师回答说:优秀的医生难道就一定什么病都得吗?还有一位父亲给我说了件事:有一次,他听家庭教育讲座,课间时,他问:老师,你能介绍一下你孩子的情况吗?那位老师说:这个保密。这位父亲说,我认为如果自己孩子的教育就不敢谈,讲家庭教育不合适。对此,我未置可否,但我认为,家庭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没有实践的讲座难以落地,尤其要着眼于自己孩子的实践,陈鹤琴先生的做法值得我们学习。
1920年12月26日凌晨,29岁的年轻教授陈鹤琴初为人父,望着自己的"杰作",初为人父的陈鹤琴来不及兴奋,他拿着照相机,镜头对着襁褓中已经熟睡的婴儿连连拍照,然后用钢笔在本子上记录下婴儿从出生时一刻起的每一个反应……陈鹤琴对自己儿子成长发育过程作了长达808天的连续观察,并用文字和拍照详细记录下来。他天天亲自给儿子洗澡。他的实验室就是他的家;他的妻子和母亲是他的两位最得力助手;他的儿子则是他的工作"对象"、"成果"与实验中心。他将观察、实验结果分类记载,文字和照片积累了十余本。他将自己的观察、记录与研究心得编成讲义,在课堂上开设儿童心理学课程。有时,他还会将儿子抱来课堂作示范。
1923年秋,陈鹤琴在自家寓所里创办了中国首个幼教试验基地--南京鼓楼幼稚园。自此,他家的客厅成了12个流浪儿的课堂。他架起小黑板,摆上小板凳,让女儿当小先生,教流浪儿识字、唱歌;他和孩子们一起做识字游戏;他在音乐声中拿起"新年老人"的拐杖,走到台前,表演自己最拿手的"小兵丁",一边唱着,一边以手杖作枪,举枪、瞄准、射击……。有人背后议论:“堂堂大学教授,搞娃娃教育有什么出息?”陈鹤琴却说:“我就是要从小孩教起。”
2016-7-17
岳升杰每日分享:陈氏理念。陈鹤琴先生的教育理念是“活教育”,他对“活教育”的目的、课程及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解释。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他把教育目的划分为依次递进的三个层次:首先,做人是“活教育”的一般目的。如何建立人际关系,借以参与生活,控制自然,改进社会,追求个人及人类的幸福便是一个做人的问题。所以活教育提倡学习如何做人,如何求社会进步、人类发展。第二层次“做中国人”就是要培养每一个国民,使其热爱祖国、热爱人民,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品质。第三是“做现代中国人”。他认为这样的人应具备五个方面的条件:要有健全的身体,要有建设的能力,要有创造的能力,要能够合作,要有服务精神。
陈鹤琴先生为了实现“活教育”的目的,他对课程进行了设置。他认为,传统教育的课程内容是固定的,教材是呆板的,先生只是一节一节课地上,学生只是一节课一节课地学。这样的读书只能造就"书呆子"。鉴于这些弊端,唯有提倡“活教育”,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活教材”。“活教育”的课程并不摒弃书本,只是强调为教育所忽视的活生生的自然和社会,而书本知识则应是现实世界的写照,应能在自然和社会中得到印证,并能够反映儿童的身心特点和生活特点。另外,他对“活教育” 也指出了具体方法,就是“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他认为做是学生学习的基础,也是“活教育”的出发点。他把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步骤:一是实验与观察;二是阅读与参考;三是发表与创作;四是批评与研讨。这四个步骤是教学过程的一般程序,不是机械的、割裂的,它们同样体现了以做为基础的学生主动学习。面对当前教育远远滞后于时代的局面,我们应借鉴一下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念,让我们的“死教育”变为“活教育”。
2016-7-18
岳升杰每日分享:家教理念。陈鹤琴先生在一生中主要从事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他把西方先进的家庭教育理念用于自己的家庭,并写有《家庭教育》一书,在我的印象中,他应是我国提出家庭教育的第一人。他十分重视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作用。他对父母提出了三点要求:1、父母要尊重儿童的人格;2、父母步调要一致;3、父母要给儿童以真正的爱。这三点要求是家庭教育的核心,也是我们现代家庭教育所提倡和追求的境界。现实中,凡父母能做到这三点的,孩子一定能健康成长,反之,凡孩子有问题的,都是在这方面出了问题。前几天报道,一个九岁的男孩因没有完成作业,妈妈不仅打了孩子还罚孩子到大街上趴在凳子上写作业。这种不尊重孩子人格的方法,不管父母怎么说爱孩子,你的教育都不会成功。
陈鹤琴认为,父母应充分挖掘家庭教育的深层意义,在家教目标上尽快摆脱个人家庭的束缚,树立为国教子的大教育观,将能否为社会作贡献作为衡量孩子成材的标准,由"为个人型"向"为国家型"转变。家庭教育的内容不是单一的。家庭教育同幼儿园一样,也担负着儿童体、德、智、美、劳诸方面的教育任务,教育内容也相当丰富。他认为,应该创设良好的家庭教养环境,包括物质的环境与人的环境,而人的环境尤为重要。父母应为孩子选择和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诸如良好的精神环境、游戏环境、艺术环境和阅读环境等。父母应随时注意自己的眼神、表情、语言交流、行为举止、性格表现、作风习惯和对儿童的态度等等,这些都在无形之中给儿童以很大的积极或消极影响。他指出,父母对子女教育的第一步应从了解幼儿的心理入手,遵循科学的宏观指导。并指出,家庭应加强与幼儿园之间的联系,幼儿家庭教育和幼儿园教育在儿童成长中的作用和意义都非常重大,二者不能脱节,必须共同合作才能取得最大的教育效果。
2016-7-19
岳升杰每日分享:要做活人。记得在家干农活时,我曾向父亲请教干活的套路,父亲教了一阵子后说“活、活、都是活的”,这句话让我记忆深刻。上学时,臧克家先生《有的人》中那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让人荡气回肠、终生难忘。如果单从物质生命而言,活与死的界限是分明的,这句话是错误的,但若从精神、思想的角度去考察,它应是经典名言。学习家庭教育后,我发现自己在家庭教育方面如“一潭死水”,“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通过多年不断地引进活水,现在的水有点清了。
从事家庭教育后,我发现周围很多父母与我过去一个模子——死脑筋、死犟劲。如何将众多的父母引入家庭教育,用陶行知先生的话说就是“让小孩减少哭声,让父母更幸福”,这是一直苦苦思考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由于自己当过老师,受根深蒂固的传统教学模式影响,备教案、背课程,讲得很死。看到那些没有当过老师、没有受过专业训练、文化程度并不高的授课者总能讲得激情高涨、场面活跃,不免感到惭愧。特别是那些“心灵成长”一类的体验课程,总是人员爆满,让人动情,很多人自愿捐助,联想自己总抱着“金子总会发光的”思想,不能做到吸引听众,深感形式太死了。
最近,看到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理论,再次触动我的神经。他回国以后,面对旧中国旧教育的因袭旧法、脱离生活、死读书本,便立志改革旧教育、创造新教育。陶行知先生批判旧教育的一句名言:“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对陈鹤琴的教育思想影响很大。他把这句话改成:“教活书,活教书,教书活,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由此,他提出“活教育”的口号,试图用“活教育”来改革中国的旧教育。也许随着年龄增长身体会慢慢老化,向死迈进,但思想完全可以“逆生长”,我要做精神的活人。
2016-7-20
岳升杰每日分享:教育目的。陈鹤琴先生把“活教育”的目的论定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这个看似简单直白的命题,却有着十分深刻的思想和时代内涵。
在家庭教育中,我经常对父母讲,家庭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孩子做人。很多人说这句话有些太笼通,但我认为这是个很具体的事情,因为人就包括肉体的人和精神的人,肉体的人只要能做到能吃、能睡、能活动就行了,而精神的人则要做到有爱心、感恩心、自尊心、自信心、责任心。其培养的方法就是按人性的特点尊重孩子,让孩子参与力所能及的劳动。现实中,很多父母失去了本真,要么溺爱、要么打骂,没按人性培养,当然孩子也不能成为正常的人。所以,陈鹤琴先生把活教育的目的定为“做人”,对我们当代独生子女的父母尤其有指导意义。
对于我来说,我要做中国人,我要做河南人,我要做濮阳人,我要做清丰人,我要做……曾几何时,从村乡一直上查到国家,我就想,我怎么这么倒霉,为什么与我有缘的地方都这么贫穷落后?当时想,可能是谁在哪个地方都会嫌哪个地方不好。后来,在北大、在绵阳,当听到他们对自己的单位和家乡赞不绝口时,我意识到“狗不嫌家贫,儿不嫌母丑”才是正确的选择。因此,我既然生为中国人,我就要为祖国感到骄傲,对于祖国的贫穷、落后和灾难,我要自问:我为她做了什么?做为中国人,培养孩子的民族自豪感是每位父母的义不容辞的义务。
陈鹤琴先生对“做现代中国人”提出了五个方面的要求:第一,要有健全的身体。第二,要有建设能力。第三,要有创造的能力。第四,要能够合作。第五,要服务。现代中国应是历史上最繁荣富强的时代,也是最开放自由的时代,手机、电脑、汽车进入了寻常百姓家。偌大一个国家成了一个乡村,天南地北可以面对面聊天,面对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必须用“活教育”培养现代中国人。
2016-7-21
岳升杰每日分享:教育改革。今天看到一篇题为《河北涿鹿教科局长教改3年辞职 家长指责考试少》的报道,大意是教科局长郝金伦引进“三疑三探”即设疑自探、解疑合探、质疑再探教学模式,意在彻底改变一直以来呆板、乏味、低效的填鸭式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真正成为“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如一份“四季”的课程设计,要求学生自己探索“小鸟对小草说的话”、“成熟的谷穗会想什么”,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不喜欢冬天的理由”。最后,还要“培养小组带头人”,让学生“积极参与去发现知识”。这项改革遭到部分家长的强烈反对,有家长认为搞“三疑三探”费时间,作用不明显;有家长则反映课改后老师讲课太少,考试也少,学生学习不够。7月初,近百家长到县信访局拉横幅反映该问题,并提出要求罢免局长郝金伦。7月5日,官方宣布,充分尊重民意,全面停止“三疑三探”;7月12日,郝局长辞职。至此,一场进行三年的教育改革以局长辞职结束。由此,我想到三个问题:一是“万马齐喑究可哀”的局面终有勇士要打破;二是魔鬼总要变着花样诱惑人,改革总是“路漫漫其修远兮”;三是陈鹤琴先生在90年前就提出“活教育”理论并进行实践,足见其伟大。
在陈鹤琴“活教育”的课程论中,他提出:“活教育的课程就是把大自然、大社会做出发点,让学生直接向大自然、大社会去学习。”他主张从自然和社会中直接获知,反对把书本作为学校的唯一材料。但他并不是反对书本知识,只是反对死读书本,不让学生接触社会和自然。他对编写教材特别强调要根据儿童的需要、兴趣和当地环境的情形。就目前而言,要想在学校实现向大自然、向社会学习只能是天方夜谭,因为衡量学校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是否考出了好成绩。而在家庭中,如果父母智慧,这些思想是可以实现的。因此,我认为,教育改革必须从家庭教育开始!
2016-7-22
岳升杰每日分享:教学方法。从上学到教学,一直认为“教学方法”就是很普遍、很普通的一种说法,无非就是老师如何教学生学习。后来看陶行知先生的传记才知道,在陶先生之前一直是“教授法”,陶先生到南京师范任教务长后,力主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自此,传统的“教授法”才改为现在的“教学法”。他认为老师教学生,不是单方面的教授,而是教与学的结合,而且学的方法是最主要的。这就涉及到在教学中是以老师为主还是以学生为主的问题,回想我教学中,我过多关注的是如何写教案,如何设置环节,如何板书,学校组织听课也是看老师的教态、语言、时间等,而学生只能是配合老师讲课的道具。从事家庭教育后,参加了社会上的一些讲座,才发现学校里那种“老师讲学生听”的呆板模式是要打破的,我也下决心要从内容到形式进行一次彻底改革,无奈中毒太深,改变得太慢,可以说步履维艰。是以讲者为主还是以听者为主,看起来简单,实则是一种观念的颠覆,用杜威的说法就是,是“地球中心说”和“太阳中心说”的区别。
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的方法论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他的十七条教学原则是: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7、比较教学法;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10替代教学法;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13、教学游戏化;14、教学故事化;15、教师教教师;16、儿童教儿童;17、精密观察。从陈鹤琴先生方法论的“做”和教学原则的“活”,可以看出他是把儿童放在主动的地位,充分体现了他的教学方法。
2016-7-23
岳升杰每日分享:《家庭教育》。古今中外,能以“家庭教育”直接命名书名的,陈鹤琴先生应是第一人。《家庭教育》一书出版于1925年,它是中国现代家庭教育的奠基之作,也是迄今为止的巅峰之作。它虽然距今已近百年,但其观点仍让人耳目一新,散发着迷人的魅力,现将有关警句摘录于此,愿天下父母共学习。
1、善良的父母往往能造就善良的子女,优秀的子女往往拥有让人尊重的父母,他们做人成功,他们言传身教,他们宽容大度,他们诚实坚毅。庸人和伟人的差距很大,而二者的父母其实都是普通人,所不同的是,一个注意了身教的细节,一个没有注意到。
2、知识之丰富与否,思想之发展与否,良好习惯之养成与否,家庭教育实应负完全的责任。
3、做父母的不得不事事谨慎,务使己身堪有作则之价值。
4、小孩子是好游戏的,是好模仿的,是好奇的,是喜欢成功的,是喜欢野外生活的,是喜欢合群的,是喜欢别人赞许的。
5、小孩子生来都是好的,即使不好,也是父母影响他的,不是他的过失。
6、大来学得不好,这又是环境的影响,教育的效果。小孩子实在不负什么责任的。
7、小孩子生来是无知无识的,不知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他一举一动可说一方面受遗传的影响;一方面受环境的约束,受教育的支配。小的时候,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父母,教养中的最重要的因素,恐怕也是父母。
8、不仅言语行动,你要以身作则。就是你的态度,你的思想,也要以身作则。你是一个悲观的人,看事物都用悲观的眼光去看,那小孩子的态度也一定是悲观的;若是你的态度是乐观的,那小孩子的态度也会乐观的。
9、好动是经验的原动力,是知识的发动机,我们要让小孩子去运用双手,睁开双眼,张开耳朵,与大自然、大社会发生接触,获得具体的经验。
10、游戏是儿童的第二生命。小孩子只喜欢两桩事,一桩是吃,一桩是玩,玩比吃还重要。
2016-7-24
岳升杰每日分享:教子四则。教育孩子有正面管教和负面管教两种,家庭教育提倡的是正面管教即用鼓励、表扬的方法激发孩子的内动力让孩子乐意去做。而现实中我们经常见到负面管教的例子,如有位母亲不让小孩玩弄锅碗杯盘等东西,就吓他说:“爸爸来了!快些放下!”有位母亲因为小孩不肯穿衣服,就吓他说:“爸爸来打了!”小孩子因为害怕而不敢做或不得不做,但是他的心里是很不高兴的,这样,一方面他不相信母亲,一方面他对父亲就像小鬼见阎王一样,亲子关系疏远。陈鹤琴先生教子都是运用了正面管教的方法,我们不妨学习一下。
有一天,儿子一鸣因为天气很冷,不愿意穿大衣。我对他说:“你要像你邻舍小朋友穿得一样好看。”他不肯。后来我对他说:“我替你穿衣服,穿好了,你就像一个将军了。”他就穿了。他平日很喜欢看兵和学兵的,尤其喜欢学做将军,所以今天我利用这种心理去达到帮他穿大衣的目的,否则他必定不肯穿了。如果你逼他穿,就违反他的意愿了。又有一天,我们到外边去举行野外聚餐的时候,他要别人抱了去。后来他母亲对他说:“你是个勇敢的小孩子。”他听见这种话,就高兴的自己走了。有一次给他一个泥塑的狮子,他拿了去就在石板上敲敲。我对他说:“这个狮子是泥做的,很容易弄破,你不要去敲它。”他就听我的话立刻不敲了。又有一次,一鸣在吃饭间画图画。画好了有许多碎纸丢在地上,我就叫他拾起来,他不回答也不去拾。后来他母亲对他说:“一鸣,你拾起来,爸爸给你一个金星。”他就拾了。我们新近有一种鼓励的方法,就是一天之中,做事做得好,我们给他一个金星;做得不好就没有。并且把他所得的金星,贴在一本簿子上,使他可以时常看看。将来年纪大的时候,就可以当作日记簿以养成时间的观念,而且鼓励他做好的事情。这种用金星来鼓励儿童是教育家用得很有成效的。
2016-7-25
岳升杰每日分享:胖子爸爸。邻居小陶是个8岁的小男孩,他活泼可爱、爱说爱笑,每到我家总要和他说笑一阵。有一次,我问他:小陶,你爸爸可爱吗?他说:我爸爸像个弥勒佛一样,胖得可爱,看上去也很威风,他最胖的地方就是那又大又圆的肚子,正面看还不是很大,侧面看就很凸出。我知道我爸爸为什么那么胖,因为我看到爸爸的时候他总是在吃饭、喝酒,在我家里,他吃得最多,也吃得最快,吃过饭后不是躺在沙发上看电视就是躺在床上玩手机。有时我就想,如果爸爸向前摔倒,会不会像气球一样“澎”的一声爆炸?他的裤子是怎么挂在肚子上的,是不是会掉下来?我长大了可不要这么胖,像个猪八戒一样。爸爸总好绷着脸,不像弥勒佛爱笑,也很少说话,问我的话就是:你的作业写完了没有?最近考试了没有?把你的试卷拿过来让我看看!能在班里排几名?有没有不会的地方?我就烦爸爸问我这些,也不能帮我。
我笑着说,你说你爸爸胖得可爱,但我听你说的话是不是对爸爸的胖不满意呢?他一本正经地说:前几天我从电视上看到长得过胖的人身体容易得病,像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中风,我和妈妈常劝他要少吃点,多锻炼,还和他商量全家一起去散步、活动。可是爸爸总是找很多借口,不是说没有时间,就是说一天太累了想休息一下。我就想,你就不能少喝一次酒吗?锻炼不比喝酒好吗?实际上,爸爸是个胖子,我也不是嫌他长得丑,像个企鹅一样笨,我是怕有一天我的爸爸没有了。上个星期,我们班上小丽的爸爸就是死于突发心脏病,我和几个同学还有老师到她家里去看望小丽,看到他们伤心的样子,我现在想起来还难受。我怕妈妈难受,我也怕再也看不到爸爸“又大又圆的肚子”。
听着孩子的话,我再也笑不出声来,我说:你真是个有孝心的好孩子,这些话,你给爸爸说了吗?他说:爸爸总认为我的年龄小,什么也不懂!
2016-7-26
岳升杰每日分享:真诚道歉。“记得上三年级时有一个星期天,爸爸下班回来让我背课文,爸爸坐在凳子上,我坐在床上。看到爸爸高兴的样子,我也很放松,有个地方没背熟,我就想给爸爸撒个娇,没想到爸爸把脸一沉,一下子将书摔到我脸上,瞪着眼大声训斥我。我一下子吓傻了,弄不清为什么爸爸马上就变脸,到现在想起来我还感到恐惧。”这是前一段我与儿子沟通时,儿子说出的一个场景。儿子说话时声音有些哽咽,还抹了一下眼,虽然我记不清了,但我相信这一定是真实发生的,我为此感到深深地内疚。我上前拥抱住儿子说:“对不起,爸爸做错了,伤害了你幼小的心灵,爸爸向你道歉!”没想到儿子马上耸了耸肩说:“咱俩谁跟谁,不用道歉,你也是为我好,你是我心中最有责任心的爸爸!”听着儿子的鼓励,我更加惭愧,我更相信儿子比我大度、善良。
在家庭教育咨询中,我经常听到父母说:有时知道那样做不对就是控制不了;有时做过去就知道不对了,很后悔。实际上,如果父母没有学习家庭教育,教育孩子的错误率是很高的,即使学了家庭教育,也很难保证每次都做得对。我经常向父母讲,只要真正学通了家庭教育,一是会大大减少对孩子的伤害率,二是即使做错了,只要能真诚向孩子道歉,也会降低对孩子的伤害程度。当然,道歉也有学问,最主要的就是真诚,一方面要真诚地说出自己的错误;一方面要真诚在站在孩子的角度体会这种伤害。如果在讲自己错误的同时再为自己辩护,或者又指责孩子的错误,这些带有虚情假意的做法会影响道歉的效果,弄不巧还会继续恶化。很多父母认为道歉是很不光彩的事情,尤其在孩子面前,会让自己很没面子,或者削弱父母在孩子眼中的完美形象。这是一种封建、顽固的思想,事实上,只要父母低头道歉,孩子就会眼前一亮,亲子之间的距离马上拉近,孩子会感到父母的亲切和通情达理。
2016-7-27
岳升杰每日分享:解读密码。天下父母没有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如果单从形式而言,我们说父母不重视孩子的教育那是冤枉的。尤其在当前条件好、孩子少的时代,为了孩子的教育,有些父母不惜花重金为孩子找辅导老师,将孩子送入各种培训班,给孩子购买昂贵的学习用品,可以说,孩子的花销占去了家庭的大部分收入。从时间上,家中的一切安排都是围着孩子转,可以说是无怨无悔、鞠躬尽瘁。但是,如果从实质说,父母的付出一定能得到回报也不现实,因为我们明明看到很多呕心沥血的父母却培养出了“问题孩子”。凡事有果必有因,如果孩子成了问题孩子,那么一定是父母的教育出了问题,正所谓“方向不对,努力白费”。所以,我们不仅要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我们不仅要有“好心”,还要有好方法。
我们常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而在教育孩子这个问题上,很多父母往往不了解孩子。有的觉着不用了解,自己想的便是孩子想的;有的认为孩子什么也不懂,征求意见他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以致造成父母做出很多违背孩子意愿的事情。有些父母把孩子看得太简单,认为他们是只知道吃喝拉撒的宠物,对于孩子的内心和情感世界知之甚少。其实,孩子比父母想象的要复杂得多,他们的思想、语言、行为都带有一定的密码,父母需要真正解开密码,才能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才能给予正确的指导。
生活中,很多父母总会误读孩子的密码,造成教育南辕北辙,让父母的努力失去效果甚至起副作用。这样,父母和孩子在错误中一天一天地转圈,一点一点地偏离成功的轨道,最后面临崩溃的边缘。有位教育家说:“只要教育得法,即使普通的孩子也能成为天才”。父母对孩子成长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要想让孩子成为优秀的孩子,父母必须正确解读孩子的密码,而要做到这些,就需要学习家庭教育,了解孩子的生理和心理特点。
2016-7-28
岳升杰每日分享:反求诸己。小范是初一男生,已经网瘾很长时间了,开始还瞒着父母去网吧,后来发展到光明正大地上,而且还偷父母的钱,整天整夜色在网吧玩游戏。爸爸脾气暴躁,因为上网的事已经打了小范五次,但小范还是一有机会就偷钱去网吧,好像着了魔似的。妈妈实在没有办法,只得将他反锁在家里,不去工作,每天在家看着他。小范的妈妈经常向亲戚朋友说:“我也不知道孩子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我和他爸不知为他费了多少心,黑天白夜地赚钱,还不都是为他好,谁知道这孩子就是不争气。”可是周围知情的邻居却有不同的说法,有的说:“这孩子从五年级就跟着他爸抽烟,脾气和他爸一样暴躁。”也有的说:“他们夫妻两个整天就是吵架,有时孩子放学回来冷锅冷灶的就吃不上饭。孩子考试不好,爸爸打、妈妈骂,孩子整天都不说话,见着人都躲得远远的。孩子现在这样都是父母作的孽!”
现实中,这样的情景我们经常见到,当孩子出了问题,有的父母一脸茫然,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有的父母怪自己没好命,碰到了这样一个不争气的孩子;有的父母归于一些偶然的事件;有的父母怨天尤人,怨社会、怨学校、怨网吧、怨祖辈、怨伙伴……唯独想不到怨自己。特别是现在报道有关孩子的恶性事件往往是把事实和现象摆一摆,很少从家庭和父母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像昨天报道一个13岁的男孩小苑由于受到父母的责骂离家出走,后来到一个有三个小孩的家里,想弄点钱,因为三个孩子哭喊,小苑将这三个小孩打死。假如这些报道能从家庭和父母的角度进行深入分析,就会给人们一些启发,而这种泛泛地报道只能增加人们的恐惧和不安。事实证明,孩子的问题最主要也是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家庭环境和父母的教育方式。古人说:行有不得,反求诸己。我们借用一下就是,当孩子出现问题时,父母一定要从自身找原因。
2016-7-29
岳升杰每日分享:判若两人。小彭说:“我爸经常将朋友带到家来,他们一坐就是很长时间,有时还要在家喝酒、吃饭。爸爸很健谈,与朋友谈话时,幽默、风趣,总逗得朋友开怀大笑。每当看到爸爸高兴、轻松的样子,我就会坐在旁边听他们聊天,虽然有时爸爸会催我去写作业,但在朋友面前从不发脾气。可是,每当我们全家人在一起时,爸爸就表现得很严肃,我很少能看到爸爸的笑脸。和我们说话也很单调,除了问学习、考试一类的事情,从不谈‘无用’的事情。有时我们全家聊天时,爸爸不是看手机上的时间就是转移话题,就是借口有事或忙而离开。”
小彭说的事情,我们每个家庭都上演着,我也不例外。在外面,我是个脾气好、没有架子、谈吐幽默的人,可是在孩子心中,我是个高高在上、不苟言笑、让孩子恐惧的爸爸。还有一个比我年长的亲戚,他当过村干部,朋友很多,很和气,各种关系处理得好,也很会办事。我们很谈得来,隔几天就要在一起坐一坐,他很智慧,对人情事故看得很透。可是,我从他的孩子身上知道,他在家很独裁,略有不如意的地方,他就能睡上半天,孩子们都怕他。以致有个孩子就有点神经症。另外,我也发现很多父母在外面的表现与在家的表现简直判若两人。有些爸爸在外面是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可是到家里就成了一脸威严的暴君。有的妈妈在外面是内向、和气的天使,可是在家里却成了满目狰狞的巫婆。有老师常说:“教别的孩子我有耐心,可是教自己的孩子我就爱发急”,在学生面前是慈眉善目的老师,在孩子面前却是严厉的父母。
过去,我认为这很正常,学习家庭教育后,我认识到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在支配着,这也是家庭教育不同于其他教育的独特之处。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有这几点原因:一是严师出高徒,对孩子越严越好;二是严就是要少说话、多训斥、多责罚;三是孩子是自己可以任意支配私有物。
2016-7-30
岳升杰每日分享:规则意识。7月23日,在延庆区八达岭野生动物园东北虎园内,一名年轻女子私自下车,被附近草丛中的一只老虎叼去,她的母亲下车施救,结果母亲被咬死,女子受重伤。网络传开后,人们普遍认为,之所以造成一死一伤是这名年轻女子无视规则的结果。在家庭教育中,我们教育孩子做人,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要让孩子树立规则意识。而现实中,很多父母为了沾小便宜,总是无视规则,给孩子造成极坏的影响。
有一次,小郎和妈妈一起去逛商场,在路过一个“烤面筋”的地方,小郞说想吃面筋。这里的生意很好,当时前面排有10多个人,如果排队就要等好长时间,于是妈妈拉着小郞挤到了一位老爷爷前面。小郞急忙拉着妈妈的衣角说:“不是不能插队,要遵守秩序吗?”妈妈看了他一眼,低声说:“他们都是大人,等一会儿没关系,你还小,别人不会说什么的。”小郞抬头看了后面的那位爷爷,羞涩地低下了头。又有一次,小郞和妈妈一起去公园玩,妈妈为了让小郞逃票,就示意小郞向下蹲着点,小郞很不高兴地说:“你经常说不要撒谎,要做诚实的孩子,我就是不蹲!”这下妈妈弄了个大红脸。类似例子还有很多,像有的为了怕孩子耽误上学,带着孩子闯红灯;有的为了让孩子上个好学校,当着孩子的面送钱;有的为了让孩子受到特殊关注,当着孩子的面给老师送礼等等。
这些现象,我们在现实中经常能遇到,虽然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但带给孩子的负面影响是很大的。一是破坏了孩子的规则意识;二是父母为了孩子犯错,让孩子产生负罪感;三是可能成为孩子变坏的一根引线。面对“潜规则”横行的时代,我的看法是,对于父母可控的规则像闯红灯、插队、随地吐痰、乱扔垃圾等,我们一定要做到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对于无可奈何要做的事,一定要向孩子说明真相,并指出这种做法是不对的,除非万不得已是不能做的。
2016-7-31
岳升杰每日分享:与儿团聚。儿子回来了!儿子又走了!自从儿子上研究生,暑假就成了半月时间,每次都是来去匆匆。7月15日,儿子放假,我们在郑州相聚,在一起待了两天;上周六日,我下厨准备两桌饭菜将部分亲人邀请家中聚会,算是为儿子接风,在一起生活了两天;昨天上午爱人做了几个儿子爱吃的菜,我们父子两个边喝边聊,度过了一天美好时光。其他时间,我忙着上班,儿子忙他的交际,偶尔晚上见一面,这样算来,我和儿子在一起的时间就是短暂的六天。
就我自己而言,经过十几年的学习,自认为不再伤害儿子,父子关系也很好,但通过这次与儿子的交流,我发现还有很多东西没有处理。在沙盘游戏互动中,我开了一条河,摆了一艘扬帆远航的船,河岸边放了四只小鱼。本来我认为是很和谐的图景,可儿子在叙述时,却把这些小鱼理解为“背诗”,这让我怎么也不理解。还有,儿子来后,他的同学从乡下来找他玩,还捎着礼品,晚上住我家,他们一直在外面吃饭,我有些过意不去。有天下班较早,我就给儿子打电话,我说:“儿子,晚上我在家,我想做几个菜和你们一起坐一坐、聊一聊。”他说:“不方便,我们在外面吃。”我的本意是应尊重儿子的朋友,尤其是现在他都已经成大人了。再者,我也确实想和年轻人聊一聊,了解一下他们的思想。既然儿子说不方便,我也就没再强调。昨天聊天时,儿子说我给他叫电话后,他就很难受,答应吧,他和同学都感到不方便,不答应吧,好像没听我的话,有种不孝的感觉。并且,儿子又给他妈妈叫电话,问是不是家里有什么事?当妈妈说,你们不想来家吃饭,在外面玩就行了。儿子说听到妈妈的解释,有种如释重负、暖洋洋的感觉,而当时听我叫的电话就有种不安、恐惧的感觉。
这两次交流,让我意识到儿子的理解仍停留在小时候那种关系模式,要跳出这种模式还需要我做出很多努力。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