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一:
在同一个建筑工地旁,有两位父亲各自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参观盖大楼,其中一个孩子问其父亲(A):“爸爸,天这么热,这些叔叔在这里干活,他们热不热?……”父亲(A)回答:“我们是在阴凉处看他们,我们还觉得天热,那他们在太阳下干活,你说热不热?”孩子说:“肯定热,他们一定出了很多汗。”孩子又问:“爸爸,这些叔叔都是从哪里来的?他们怎么会盖出这么高的楼?”父亲(A)回答:“他们有许多是从农村来的,在城里打工,他们学会了盖楼房的本领,他们工作非常辛苦,干着又脏又重的活,正是有他们的辛勤劳动,才会使我们这个城市有那么多高楼大厦,有宽阔的公路,有意座座的立交桥……”孩子在旁自编了一句儿歌“工人叔叔一双手,盖楼房、建大桥”……孩子又说:“爸爸,我长大了也要盖楼房,我要盖最高的楼房。”爸爸说:“你会的,你一定会盖出最高最漂亮的大楼。”
在工地的另一面,孩子问父亲(B)的问题几乎与另一个孩子问的问题是一样的,父亲(B)说:“你看到了吧,这些人卖苦力,就是没好好读书,没上大学,才干这又脏又累的活……”说着,这位父亲领着孩子进了工地对面一幢高级写字楼,参观在这里工作的高层白领的工作环境,并对孩子说:“你看看这些人,他们都上过大学,有的是博士,他们的工作环境多好,风吹不着,太阳晒不着,办公用电脑,他们会说外语和外国人交流……你可要好好学习,将来读博士,当医生、律师……”
本案例体现出的是不同的家庭家庭教育方式和家长的态度。父亲(A)的教育方式是肯定不并欣赏工人的劳动,培养了孩子热爱劳动,热爱工人的情感,而父亲(B)是没有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忽略了孩子的个人兴趣和个性。
案例二:
两个爸爸乘火车出差,一个上铺,一个下铺。分别用手机给自己的孩子打电话。上铺的爸爸对孩子说:“这一次考得好,爸爸会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奖励!” 下铺的爸爸对孩子说:“这一次你如果考得不好,看我回去怎么收拾你!”
两位爸爸的心情是一样的:都希望孩子考好。 但是,由于他们采用的方法不同,给孩子传递的信息也截然不同。 上铺的爸爸采用的是激励的方法, 专注于考得好的可能性,给孩子传递的是正向信息——信任!增强孩子的信心。 正向教育提倡这种做法。
下铺的爸爸采用的是吓唬的方法, 专注于考得不好的可能性,给孩子传递的是负向信息——不信任!在减弱孩子信心的同时,还使孩子承受过大的心理压力,很怕考不好。而越怕考不好,越容易考不好。正向教育不提倡这种做法。
案例三:
两个孩子刚刚升到小学一年级,第一次数学考试,都是考了98分。
98分一模一样,回了家却截然不同!
第一个孩子高高兴兴跑回家:“爸爸,我考了98分!”
爸爸问:“你们班有几个一百分?”
孩子说有三个。
爸爸有点不满:“你们班有三个一百分呀,你才考了98分,就高兴得像猴子似的!记住!下一次一定要考一百分!”
孩子一下子把头低下来,怯生生地说:“嗯,下次要考一百分。”
第二个孩子兴高采烈跑回家:“爸爸,我考了98分!”
爸爸笑逐颜开:“第一次考试就能考98分,很大的一个成功哟!来,爸爸亲一口!”
“啪——”爸爸亲了孩子,接着说:“今天晚上,爸爸要多烧几道菜,好好地为你庆祝一番!”
孩子充满自信地说:“爸爸,我下一次非考一百分不可!”
同样是98分,家长的判断却如此不同!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第一个爸爸多往坏处想,把98分定位失败。
第二个爸爸多往好处看,把98分定位成功;
第一个爸爸多往坏处想,让孩子体验到失败的感觉!
第二个爸爸多往好处看,让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一个爸爸多往坏处想,传递负向信息,打击了孩子的自信。
第二个爸爸多往好处看,传递正向信息,鼓舞了孩子的信心;
第一个爸爸多往坏处想,让孩子被动地说:“下一次我考一百分!”
第二个爸爸多往好处看,让孩子主动地说:“下一次我非考一百分不可!”
第二个爸爸就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当我们像第二个爸爸一样在孩子身上实行积极思维时,我们就可以从正面解释孩子的表现:原来不可接受的行为,变成可以接受的行为,原来经常批评的地方,原来也可以表扬!
案例四:
有两位爸爸都下了岗。
一位回到家,对孩子说:“我这辈子完蛋了,就看你的啦!你一定要好好学习。为爸爸争口气。”
另一位对孩子说的则完全不同:“爸爸下岗了,明天就去找工作,爸爸相信在两个星期之内,爸爸就会找到比以前还要好的工作。你就放心吧。”
第一位爸爸,把成功的希望全部寄托在孩子身上,自己则选择放弃。
第二位爸爸,首先自己选择成功。
“人往高出走”。成功是每个人的本能需要,家长也不例外。成功不仅仅应当是孩子的追求,也应当是家长的追求。家长切不可要求孩子成功,容许自己失败,要求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天天向下。而应当像第二个爸爸一样,选择成功,追求成功,为孩子做成功的榜样,与孩子一起成功!
http://blog.sina.com.cn/s/blog_3f2a974a01013f8h.html{晓岩转】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