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虎妈”梁旅珠的教育下女儿被哈佛、耶鲁、斯坦福、麻省理工、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宾州大学7大名校争相录取,创造华人常春藤录取记录!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这位成功妈妈的教育秘诀吧!
孩子愈小,陪读时间愈多!
孩子刚入小学的这一段时间,正是建立读书习惯和观念的黄金期。
那两年不论是写功课,还是考试,我都带着他们一起走过所有的细节,一起检讨,一起研究改进的方法,然后鼓励他们继续追求更好的表现。借由这样的过程,我让孩子明白,在妈妈心目中,怎样才叫全力以赴,习惯以后,就会成为他们自我要求的标准。
一位朋友谈到刚上中学三年级的女儿,颇为忧虑。
她说:“怎么办?我看女儿整晚晃来晃去,念书态度懒懒散散,花好多时间上网聊天、看电影,常常拖到三更半夜才睡。叫她用功一点、时间的利用更有效率些,她竟回我说,她觉得自己已经够用功了!我们母女对‘用功’的定义,标准怎么会差那么多?”
我们这一代的家长,只要回想起当年联考前冲刺是怎么拼的,多数人都有二十世纪版的悬梁刺股故事想拿出来激励儿心,很不幸的是,孩子们对父母古早的励志故事通常没什么兴趣。
我们所谓的“好好用功”,真的是从早到晚全神贯注、分秒必争,但一对照现在许多孩子边念书边上网的散漫情况,毫无自我鞭策的动力,心里难免嘀咕。
类似的亲子沟通困扰,多数家庭都会有,就好像叫孩子整理杂乱不堪的房间,孩子却顶一句“我觉得很干净啊”回来……在不同的层面交流,当然不会有交集。
现代家庭孩子生得少,不管家境优不优渥,通常都能得到父母的全心关注,尽力满足孩子物质上的需求,各类资源送到眼前,所以现在的孩子普遍欠缺真心想要追求的目标和努力的动力。
尤其到了青少年期,生活习惯已然养成,各种观念也逐渐成形,如果父母到这个时候,才发现“各自表述”难以忍受,想要同步观念,为时已晚矣。
这也就是我在孩子小学一、二年级时,花两年时间陪读、盯功课的原因。
刚入小学,是建立学习观念的黄金期
我曾听到一些事业有成,但学历不尽理想,或小时候不大认真念书的人说:“念书有什么用?成绩一点也不重要,看我不是好好的。”我不赞成这种说法。
入社会以后是完全不同性质的竞赛,有更复杂的游戏规则;人生的成就本来就还需要靠机遇与离开学校后的持续努力,成绩、学历的确与未来的成就表现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但我认为,就培养正向人生态度的目标来看,父母亲还是应该鼓励孩子努力追求成绩表现。
一个人的一生有将近三分之一的时间要念书,在这么长的一段时间里,成绩是生活中经常要面对的学习成果检验报告,可以是大多数成就感的来源,我们当然要尽力避免它成为挫折的渊薮。
孩子上初中以后,我常常跟他们分享一种观念:人的一辈子,念书是少数完全掌握在自己手里的事,不需要靠别人,运气的成分也很低。
人生大多数的事,包括人际关系、职场、婚姻等等,我们都会受限于环境条件,更受制于许多其他的人,这些因素都是我们无法操控的。因此,在念书的过程中,你完全可以验证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很容易就享受到成果,得到成就感,为什么不把握机会好好努力呢!
鼓励孩子追求“自己的最佳表现”
当然,追求成绩表现绝不是一味地要孩子当第一名,更不该只重视分数高低和名次,使孩子错误放大成绩的意义与重要性。
我们自己也要认清孩子的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所以我鼓励孩子追求的是“自己的最佳表现”。
“跟自己竞赛”的观念必须从小灌输,让孩子了解成绩是一种自我检验而不是数字的追求,名次可以帮助我们知道自己的能力在人群中的落点,只要符合,甚至超越自己应有的表现就是最棒的。
我教导孩子的观念是:不能把不喜欢念书当作借口,但努力过后发现不善于读书,是可以接受,也必须坦然面对的。
我希望这能延续为他们未来的做事态度,因为没有一个成年人可以永远只选自己爱做的事情做。
从课业中,学习处理问题与困难
那该怎样找出自己最佳表现的标准呢?求学的过程本来就会被划分为很多阶段,最粗略的分法当然是小学、初中、高中……每一个阶段的开始,都是一次必须重新设定的时间点。
小学一年级是第一次,就像搬新家到新环境,我非常谨慎地牵着孩子的手走一趟认识路线,找出基准点,然后以这个基准来自我要求。
不是拿成绩来检测我们的孩子需要多做几本测验卷,还是去哪里补习,而是拿成绩来观察小孩的做事态度、能力以及所得到的成果。譬如数学老是不及格,我们要分辨究竟是不够努力,还是努力之后依然没有起色,有没有找出补救的方法等等。
把它当成一个失败的经验,一种不易克服的困难,然后想办法去处理,这就是训练。
我比较担心孩子的不是他们成绩好不好,而是有没有养成自我要求的态度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业,除了努力,也需放下得失心
于珺(作者孩子)学龄前的表现并不突出,因为她很安静,不爱讲话,没有一位幼儿园老师跟我说过她是资优或outstanding的小孩。弟弟就很不一样,因为反应快又活泼,常常给人很聪明的感觉。
其实聪不聪明,每个孩子的长处和表现方式不一样。有些小孩思路清晰,若再加上口齿伶俐,看起来就很聪明;有些小孩很会观察思考,但不一定善于表达。
两个孩子和我的运气都很好,小学阶段的第一次考验,就有不错的结果,孩子很容易建立起自信心。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于珺只在一年级拿过一次段考第二名,其他所有大大小小的考试,她总是班上的第一名。
上中学的第一次考试,则让她体会到拿第一不再那么容易,不过她已经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所以不会有自我认知错误造成的情绪问题。
我自己念北一女,台大外文系(当年乙组的第一志愿),以前在一个又一个的阶段都有爬上金字塔尖,新阶段又跌下金字塔的经验,所以一再提醒她,对自己不要有错误的期待,但眼前的挫折不表示定数,只要肯下功夫持续努力,龟兔赛跑的故事在真实世界是会发生的。
成绩不好,我们做父母的难免失落,但要有心理准备,才不会因为父母的态度造成孩子的压力。
儿女上初中和高中的第一次段考,我已不再过问他们应付课业的方式,全部交给他们自己执行,不过我却要提醒他们好好拼,看自己的位置在哪里,因为这牵涉到未来三年对自己的认知和计划的安排。
人外有人,天外有天,若不在顶尖,只是证明自己不是少数的天才,而是像多数人一样的“正常人”,不用怨叹,也不必自暴自弃。
持续好的学习态度,修正标准和应对方式就好了,因为确实学到自己下个阶段的学业或将来入社会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才是受教育的真正目的。
http://edu.qq.com/a/20150515/027879.htm【晓岩转】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