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
岳升杰每日分享:童年思考。人是万物之灵,其身心灵永远有我们探讨不完的奥秘,尤其人类的童年更是有很多未解之谜。无论是早期识字、早期教育给人的影响还是母亲教育的重要,我们都可归纳到童年的重要。
首先,童年是块海绵。我有个感觉,童年没有脏、累、苦、难的概念,任何事情孩子都能接受。再脏的地方,他也要探一探;再累的活,他也要干一干;再苦的东西,他也敢尝一尝;再难的事情,他也能做成。童年对什么都心生好奇,干什么都充满乐趣。今天,我四岁的侄孙女给我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当新闻联播播出升国旗、奏国歌时,她哼着“前进,前进”。由此,我想到那些成人认为枯燥的事情,孩子并不那样认为,只要我们从小就给孩子灌输共产主义思想,他们是能接受的。另外,从学语言方面看,孩子这种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因此,教育一定要从娃娃抓起!
其次,童年决定着习惯。研究习惯时,我想到习惯的来源有两方面,一是长期重复,二是潜意识。潜意识是如何形成的,就是人生的第一次。而在童年期,人生的第一最多,所以形成的潜意识最多。就我自己而言,以饮食为例,现在的好东西数不胜数,比小时候不知要强多少倍,但想起好吃的就是小时候那几种。水果类就是柿子,其他水果好像不是身体所需。鱼类就是那时将小鱼剁碎后团成小丸子,就是清水煮一煮,现在好象多少钱的鱼,多好的厨师也做不出我心中的味。现在也没有人那样做了,我也享受不到那样的美味了,当我说起时,别人总会说,那是什么年代,假如真给你做了,你也吃不下去。也许别人说的是对的,但我却一直定格在那种鱼上了。到集市上最好吃的就是烧饼夹灌胀;在家里改善生活就是包水饺,平时吃得好的就是鸡蛋面条。每当想起这些,我就想到童年对一个影响太大了。这就如同一匹布,当底色打了以后,无论再好的颜色也得受它的影响。
2016-10-2
岳升杰每日分享:印刻效应。1910年,德国行为学家海因罗特在实验中发现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刚刚破壳而出的小鹅,会本能地跟随在它第一眼见到的自己的母亲后面。但是,如果它第一眼见到的不是自己的母亲,而是其他活动物体,如一只狗、一只猫或者一只玩具鹅,它也会自动地跟随其后。尤为重要的是,一旦这只小鹅形成了某个物体的跟随反应后,它就不可能再形成对其他物体的跟随反应了。这种跟随反应的形成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小鹅承认第一,却无视第二。这种现象后来被另一位德国行为学家洛伦兹称之为“印刻效应”。
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对最初接受的信息和最初接触的人都留有深刻的印象,人们往往用“第一印象”来表示,心理学中也用 "首因效应"来表示这种特征。我往往把习惯——范式——潜意识——人生第一 次联系起来,而童年是“人生第一”最集中的时候,所以,童年最重要。关于童年的重要性,“印刻效应”给了我们很好的启发和答案。现在信息时代,一方面为人类生活带来便利,一方面我们要防止孩子们患上电视或电脑依赖症
比如,婴儿对电视就可能产生一种负面的印刻效应。一个婴儿在耳朵基本上能听到声音,眼睛能看见东西的情形下,如果每天给婴儿看五六个小时的电视,那么到了两三岁的时候,孩子通常会有以下的表现:喜欢电视中的音乐、对母亲声音的反应迟钝,不能专心注视母亲的视线、无法安静、对事物不敏感等等。即使母亲给孩子耐心地讲或唱,孩子也会兴致索然,无动于衷。这些表现,说明孩子已经对电视产生了“印刻效应”。前天,我看到侄孙女玩手机游戏玩得那么专注。我就提醒侄子,不能长时间让孩子看这个,要让孩子出去。侄子也无奈地说:有时忙不过来,没时间陪她玩,就让她玩手机。其他地方我也看到父母为了工作而长时间让孩子玩手机的场景,所以,父母应避免这种“负面印刻”。
2016-10-3
岳升杰每日分享:神秘面纱。童年对人一生的奠基作用,人们已经形成共识,但它的神秘面纱却有待于人们去揭开。从出生到会说话前的大约一年时间里,我们只能以哭为分界线,划分孩子是否舒服,是否高兴;三岁以前,由于谁也记不清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加之孩子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我们便认为这仍是个浑沌时期。目前,很多父母仍然认为孩子在三岁前是一个只知道吃喝拉撒的小宠物,只要让他吃饱喝足就行了。由此,而产生很多错误的做法:忽视孩子的精神抚育;在孩子面前无所顾忌地表现自己负面的东西;按成人的观点处理孩子的问题,不尊重孩子甚至戏弄孩子。
实践证明,童年是一个特定的时期,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和发展内幕,在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它暗流涌动、激流澎湃,它既能淹没一个人也能托起一个人。这应该就像我们看外国人在叽哩咕噜的交流,根本不明白人家在说什么,只能从表情上,凭我们的经验去推断。因此,要想让错误率降低,要想了解对方并让自己的事情做对,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去找翻译或者我们学去学懂他们的语言。现在,童年尤其婴儿阶段对我们来说还是一个谜甚至是真空地带,在物质、宏观、有形世界飞龙升天、蛟龙潜海的今天,我们对孩子的精神、微观、无形世界也应有一个深入地研究。父母通过挖掘孩子童年这块宝藏,一定能让孩子们的潜能和幸福指数得到提升。
与神秘的“印刻效应”相毗邻的就是童年的“关键期”和“敏感期”问题。关键期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最容易学习某种知识,而过了这个时期学习就可能出现障碍,并且难以弥补。后来,人们把关键期改为敏感期,原因是有些心理错过以后并不一定不能弥补。现在,关键期多用于生理方面,而敏感期则用于心理方面。所谓敏感期就是指在某段时间,儿童学习某种知识比较容易,如果错过这个时期,学习起来就比较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2016-10-4
岳升杰每日分享:蒙氏发明。意大利教育家蒙台梭利在长期与儿童的相处中,发现儿童的成长有“敏感期”现象,因而提出敏感期的原理,并将它运用在幼儿教育上,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1、语言敏感期(0-6岁)婴儿开始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牙牙学语声时,就开始了他的语言敏感期。学习语言对成人来说是件困难的工作,但幼儿能容易的学会母语,这是因为幼儿具有自然赋予的语言敏感力。因此,若孩子在两岁左右还迟迟不开口说话时,应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是否有先天障碍。语言能力影响孩子的表达能力,因此,父母应经常和孩子说话、讲故事,或多用“反问”的方式,加强孩子的表达能力,为日后的人际关系奠定良好基础。
2、秩序敏感期(2-4岁)孩子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一旦他所熟悉的环境消失,就会令他无所适从。蒙台梭利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会因无法适应环境而害怕、哭泣,甚至大发脾气。因而确定“对秩序的要求”是幼儿极为明显的敏感力。幼儿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蒙台梭利认为如果成人没能提供一个有序的环境,孩子便“没有一个基础以建立起对各种关系的知觉”。当孩子从环境里逐步建立起内在秩序时,智能也因而逐步建构。
3、感官敏感期(0-6岁)孩子从出生起,就会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三岁前,孩子透过潜意识的“吸收性心智”吸收周围事物;三至六岁则更能具体的透过感官分析、判断环境里的事物。因此蒙台梭利设计了许多感官教具,比如:听觉筒、触觉板等,以敏锐孩子的感官,引导孩子自己产生智慧。我们也可以在家里准备多样的感官教材,或在生活中随机引导孩子运用五官,感受周围事物。尤其当孩子充满探索欲望时,只要是不具有危险性或不具有侵犯性质时,应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2016-10-5
岳升杰每日分享:关注敏感。蒙台梭利认为,当孩子的敏感力产生时,孩子在内心有一股无法抑制的动力,驱使孩子对他所感兴趣的特定事物产生尝试或学习的狂热,直到满足需求或敏感力减弱,这股力量才会消失。前面介绍了她关于语言、秩序、感官的三种敏感期,这里再学习一下其他六种敏感期。
4、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1.5-4岁)忙碌的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微小事物,但是孩子却常能捕捉到个中的奥秘。因此,如果孩子对泥土里的小昆虫、墙角里的小物品或您衣服上的细小图案产生兴趣,正是父母培养孩子具有事无巨细、细致入微习性的好时机。
5、动作敏感期(0-6岁)两岁的孩子已经会走路,最是活泼好动的时期,父母应充分让孩子运动,使其肢体动作正确、熟练,并帮助左、右脑均衡开发。除了大肌肉的训练外,蒙台梭利则更强调小肌肉的练习,亦即手眼协调的细微动作教育,不仅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也能帮助智力的发展。
6、社会规范敏感期(2.5-6岁)两岁半的孩子逐渐脱离以自我人中心,而对交接朋友、群体活动有明显倾向。这时父母应与孩子建立明确的生活规范、日常礼仪,使其日后能遵守社会规范,拥有自律的生活。
7、书写敏感期(3.5-5.5岁)
8、阅读敏感期(4.5-5.5岁)孩子的书写能力与阅读能力虽然较迟,但如果孩子在语言、感官、肢体动作等敏感期内,得到了充分的学习,其书写、阅读能力就会自然产生。此时,父母可多选择读物,布置一个书香的居家环境,或多带孩子到书店去,就能让孩子养成爱读书的好习惯,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
9、文化敏感期(6-9岁)蒙台梭利指出幼儿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三岁;而到了六至九岁则出现想探究事物的强烈需求。因此,这时期“孩子的心智就象一块肥沃的土地,准备接受大量的文化播种。”父母可提供丰富的文化资讯,以本土文化为基础,延展至关怀人类世界。
2016-10-6
岳升杰每日分享:敏感分类。蒙台梭利关于31种敏感期的分类如下:1、光感敏感期0-3个月。2、味觉发育敏感期4-7个月。3、口腔的敏感期4-12个月。4、手臂发育敏感期6-12个月。5、大肌肉发育敏感期1~2岁小肌肉1.5~3岁。6、对细微事物感兴趣敏感期1.5~4岁。7、语言敏感期1.5岁-2.5岁。8、自我意识敏感期1岁6个月-3岁。9、社会规范敏感期2岁半-4岁。10、空间敏感期3-4岁。11、色彩敏感期3-4岁。12、逻辑思维敏感期3-4岁。13、剪、贴、涂等等动手敏感期3-4岁。14、藏、占有敏感期3-4岁。15、执拗的敏感期3岁-4岁。16、追求完美的敏感期3.5岁-4.5岁。17、诅咒敏感期3岁-5岁。18、打听出生敏感期4-5岁。19、人际关系敏感期4.5岁-6岁。20、婚姻敏感期4岁-5岁。21、审美敏感期5岁-7岁。22、身份确认敏感期4岁-5岁。23、性别敏感期4岁-5岁。24、数学概念敏感期4.5岁-7岁。25、认字敏感期5岁-7岁。26、绘画和音乐敏感期4岁-7岁。27、延续婚姻敏感期5岁-6岁。28、社会性兴趣发展的敏感期6岁-7岁。29、数学逻辑的敏感期6岁-7岁。30、动植物、科学实验、收集敏感期6岁-7岁。31、文化敏感期(6~9岁)。
有人将这31种敏感期按儿童成长的时间顺序进行了归纳:0—2岁:口、手、爬、抓、走、视觉、空间、移动物体、细小事物等;2—2.5岁:咬人、打人、说不、空间智能、攀爬、跳、模仿、旋转、玩水、玩沙、秩序、语言模仿、探索、审美等;2.5岁—3岁:建立概念、自我意识产生、诅咒等;3—4岁:执拗、追求完美、垒高、色彩、语言、剪、贴、涂、藏、占有欲、逻辑思维“为什么”等;4—5岁:出生、情感、社交、人际关系、婚姻、审美、数学概念、绘画、认字、音乐、性别、身份确认等;5—6岁:书写、数学逻辑、合作、动植物、阅读、实验、规则、收集、对社会感兴趣等;6—9岁:科学文化、社会性关系等。
2016-10-7
岳升杰每日分享:敏锐观察。农村俗语有“3翻6坐9爬爬”的说法,就是说,儿童在3个月时会翻身,6个月时会坐,9个月会爬;还有种说法是“3翻、6坐、7滚、8爬、周会走”。这是中国父母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应属于孩子发展的关键期。据说,在“爬”这个环节上,有些父母怕脏,总是抱着,不让孩子在地上爬,结果导致孩子不能很好地掌握平衡,感统失调。尽管现在大人多、孩子少、条件好,但我们一定要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注意观察孩子的变化,顺势而为,切不可好心办坏事,出力办错事。特别是现在讲究科学养育,年轻父母们既不要按传统的老方法去做,也不能按自己的想法瞎折腾,一定要学习一下关键期或敏感期的学说,结合孩子的特点去抚养。下面是中国学者对于儿童关键期的阐述:
6个月是婴儿学习咀嚼的关键期;8个月是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2至3岁是学习口头语言的第一个关键期;2岁半至3岁是教孩子怎样做到有规矩的关键期;3岁是计算能力发展的关键期(指数数儿和点数儿、按要求取物品及说出个数等);3岁至5岁是音乐才能发展的关键期(拉提琴3岁开始,弹钢琴5岁开始);4岁至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3岁至8岁是学习外国语的关键期;3岁是培养独立性的关键期;4岁以前是形成形象视觉发展的关键期;5岁至6岁是掌握词汇的关键期;9岁至10岁是孩子行为由注重后果过渡到注重动机的关键期;幼儿阶段是观察力发展的关键期;小学1、2年级是学习习惯培养的关键期;小学3、4年级是纪律分化的关键期;小学3、4年级,初二、高二是逻辑思维发展的关键期;小学阶段是记忆力发展的关键期,是记忆的黄金时代;初中阶段是意义记忆的关键期。
从印刻效应到关键期、最佳期,再到敏感期,不论哪种提法都是一个区间而不是一个点,父母必须敏锐观察,紧密结合孩子的实际。
2016-10-8
岳升杰每日分享:口敏感期。坐在火车上,我看到一个三个月左右的婴儿,躺在妈妈的怀里,正努力地高度专注地将手往嘴里放,试了好几次,他成功了,顺利地吮吸着他的手。发出很大的吧唧吧唧的声音。母亲低下了头,满脸堆笑地说:“不讲卫生,不讲卫生。”一边说着,一边将婴儿的手从他的嘴里拿出来。婴儿突然恼怒地哭了起来,母亲依然笑着说:“哦,宝贝你怎么了?哪里不舒服?尿湿了吗?”我笑着对她说:“他正在工作,你打扰了他。”我看到她脸上一副茫然的样子,就又说:“吃手就是他的工作。等他的手再放进嘴里,他就会安静下来。”母亲听完,半信半疑地将孩子的手放入口中,小婴儿便立刻发出吧嗒吧嗒的声音,满足地投入到了这种吮吸中。
这是孙瑞雪老师描写的例子,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这种现象,有时母亲会以脏为由影响孩子的“工作”。孩子来到世界上首先是啼哭,啼哭所使用的就是口。几个月的宝宝往往抓住什么就放到放到嘴里又啃又咬,还口水流老长,无论是硬的还是软的他都用口尝一遍,感觉什么都是很好吃,什么都可以吃到肚子里。儿童是通过口和物体亲密接触,慢慢知道什么是可以吃的什么是不可以吃的。儿童口的敏感期是0到1岁的期间,主要是0到8个月左右儿童能准确的使用口。口敏感期是指儿童用口来认识这个物质世界,建构自己的大脑和心理世界。我们可能永远都无法知道这些究竟给幼儿的是什么样的感觉和认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全世界的幼儿都是透过这个过程走向我们这个可触摸的世界,他们是用嘴来打开这个世界的大门的,用嘴来和这个世界建立亲密关系的。这样的一个过程对幼儿的发展是必不可少的,是生命的初始,没有这个阶段,未来的成长就会有很多的缺憾,这个时间段要持续好几个月。孩子用嘴打开了物质世界的大门,也为孩子伸开双手迎接世界做了一个最早期的准备。
2016-10-9
岳升杰每日分享:手敏感期。为什么孩子喜欢抓这抓哪?见到方的就捏,见到圆的就按,见到线就拽,见到扁的就扔。孩子用手去捕捉到任何事物,来认识世界,增加了手的灵活度,通过手去摸去揉,去扔去拽,来感知一切用手能接触的东西物体,来感知他们之间的差别,他们是什么样子的。如:株株喜欢水,妈妈常常用大木桶给她洗澡。妈妈用舀子把水慢慢的倒进桶里,株株喜欢用手去抓,看看,抓住了!抓住了!可是再看看手,手上什么都没有?孩子被这个现象所吸引了,每次都去抓,可是就是抓不住,乐呵呵的,反复玩着,好不开心。孩子用手的探索需要反复去体验,去抓水去抓沙。孩子这是与环境有个真实的连接。孩子是通过手的探索来协调大脑和身体之间的关系。孩子通过手的探索发现外在的世界并建构自己内在的世界。我们家长应了解到,手是儿童最好的感知工具,手的活动不是一个简短的动作,而是幼儿是有目标探索世界的行为。这样世界在儿童的跟前变得鲜活起来。
科学家认为孩子在撕纸的时候,是在进行一向完整的科学研究,孩子把纸片撕开后,先想想纸是什么材料做的,再闻闻纸的气味,尝尝纸的味道,然后把纸片在空中摇摇听一听纸片发出的声音。所以,当我们看见孩子在撕纸片的时候千万不要干扰孩子的科学探索。如何让孩子顺利地度过手的敏感期呢?最常见的方法是多和和宝宝一起做轻松愉快的亲子游戏。父母可把宝宝放在腿上,把大小颜色软硬各不一样的多个球放在宝宝跟前,宝宝会用小手去触摸,去感知,去探索。球在地上滚动是让宝宝爬行的去抓球。整个过程中家长让宝宝鼓励引导孩子去探索。手的敏感期出现的年龄是0到2岁,处理的方法:是把玩具洗干净,给孩子去尝试去探索。同时也可以让孩子把报纸或其它物品,让孩子自由的发挥自己手的智能。父母切忌不要怕麻烦,不要怕乱,要给孩子充分的自由。
2016-10-10
岳升杰每日分享:自我意识。自我意识应是敏感期中较重要的一个敏感期,因为孩子将来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未来是不是强大,首先就来自自我意识形成的敏感期。所以保护好孩子自我意识形成的敏感期,就等于促成了这个孩子未来人格的强大、和谐和在社会上立足的能力。自我意识敏感期发生在1.5岁-3岁,每个孩子的发育状况不同,时间会有所差异,但如果家庭环境比较宽松,通常会在这个年龄阶段内。它的特点是:孩子开始认识到“我”与外界的区别,有意识区分“我的”和“你的”之间的界限。我们会发现,孩子好像突然从某一天开始,不再像以前那样,大人说什么都听、都答应,都点头,而是开始说“不”,开始表达“我”的想法,“我”的意志,并意识到哪些行为“我”可以来决定。你问他吃饭吗,不;喝水吗?不;去厕所吗?不。其实,那个时候他不是真的不吃饭、不喝水、不去厕所,而是通过这种表达,来建立“我”的概念,来表明“我”和你是有差别的。如果发生不符合他心意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表现出来一副“自我为中心”的样子。
当孩子打人、咬人的时候,我们可以抓住孩子的手,温柔而坚定地说:“如果你喜欢,可以这样轻轻摸摸,那样做会伤到人。”如果孩子已经打了人,不要去谴责,更不要逼孩子说“对不起”。父母在对被打孩子和家长真诚地说对不起的同时,可迅速地抱着孩子离开现场。尤其是当孩子刚刚打人后,千万不要为了面子或内疚抛下自己的孩子,去安抚别的孩子。这时,打人的孩子也需要安慰和爱抚,因为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误,他不知道那个孩子为什么痛苦,他不知道大人为什么会大惊小怪。在这个“吸收性心智”的“镜像期”,父母可以给孩子简单讲些道理,让他明白那种做法是不好的,并给孩子示范该如何做。但不要唠叨,因为如果他的行为激起了你对他的高度关注,还可能会加剧这种行为。
2016-10-11
岳升杰每日分享:社会规范。大约2.5-6岁是幼儿社会规范敏感期,孩子从依赖父母、自我中心的状态,逐渐学会结交朋友,喜欢参与群体活动,这就说明孩子进入了社会规范的敏感期。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幼儿为了获得同伴的青睐,而修正自己不恰当或粗暴的行为,使交往能够成为可能。这个年龄段的宝宝处在乐于模仿的阶段,不管看到他人有什么样的行为,他都会充满激情地去模仿。利用这个特点,我们可以有意识地融入一些社会和行为规范的教育元素,促进宝宝的社会化发展进程,全面提升宝宝的社会交往能力,防止宝宝将来出现自私、依赖性太强等问题,让他变成一个懂规矩、有分寸而又乐于分享、人见人爱的好宝宝。
2岁以后的宝宝,非常乐意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此时,千万不要为了省事而打压他的这种积极性。相反,我们可以从培养宝宝自我服务意识入手,让他尝试自己穿衣、吃饭、整理自己的图书和玩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他自我服务意识建立起来之后,我们可以更进一步——有意识地鼓励他参与一些简单的家务活动。除了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之外,利用宝宝喜欢模仿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我们自身的行为,或者特意设定一些游戏,将一些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内容带进来,给宝宝一个模仿的机会。比如,带宝宝外出的时候,我们自己首先要与邻居、朋友多一些交流,以实际行动带给宝宝正面的影响。此外,适当给宝宝一些约束也是必不可少的。对于一些原则性的问题,我们一定要温和而坚定地执行,但绝对不要因为宝宝存在某些叛逆行为而大动肝火,否则,我们的做法就会给宝宝一些负面的影响,反而强化他的一些不符合规范的行为。当宝宝发现,父母很温和,同时又很坚持时,他就会明白父母的底线是不可以突破的,自然就会变得越来越配合了。现在我们很多孩子之所以没有规则意识,都与父母不能正确坚持原则有关。
2016-10-12
岳升杰每日分享:逻辑思维。记得我刚结婚时,洞房里挂着十大元帅骑马的画像,4岁左右的外甥女问我:“舅,您家咋那么多tougu(马或牲口的俗称)?”我给她认真解释了一番,她好像明白了,等外面回屋里,她还要问这个问题。当时,我只是感到好笑,现在想来,那应该是逻辑思维敏感期到了。儿童的逻辑思维敏感期一般发生在4-6岁,这期间他会不断地追问,“天为什么黑了?”“为什么会下雨?”“小朋友为什么要上幼儿园?”“鸟为什么会飞?”“鸡为什么会下蛋?”“我是从哪里来的?”等等。很多时候孩子会对同一个问题反复提问,或者开启连环追问模式,打破砂锅问到底,其实他们可能并不是想要一个答案,而是围绕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展开交流,他们反复提问的背后或许是在告诉你“妈妈,我想和你多谈谈这个”,或者是在向你传达“妈妈,其实我想怎么样,”或是“妈妈,其实我不想怎么样。”父母们除了要给出答案之外,还要能准确捕捉到小家伙的弦外之音哦!
好奇、好问是非常可贵的思维方式,当孩子提问时,如果妈妈手头有些事情,最好能停下来,先解答孩子的提问,如果不能,也要向孩子说明情况。面对孩子的提问,父母也可以适时的反问,比如孩子说“为什么要吃饭”,你可以问宝宝“你觉得为什么呢?”或许孩子会给你一份充满想象力的答案。而且通过反问模式,可以启发孩子自己思考,形成良好的互动。另外,如果父母确实不知道答案,不要不好意思,或者为了维护自己所谓的“父母权威”而胡乱给出一个答案搪塞敷衍,都是不可取的。正确的做法应当是对宝宝说“我们一起去看看书吧,书里会告诉我们正确的答案”,这样可以激励孩子探索未知的领域。当然此时如果能有一套百科全书最好不过,因为在敏感期,孩子的认知速度是事半功倍的。因此,对孩子来说,顺利渡过逻辑思维敏感期是一个里程碑式的飞跃。
2016-10-13
岳升杰每日分享:追求完美。儿童追求完美的敏感期是3.5-4.5岁。其特点为:孩子做事情要求完美,端水时洒出一滴就很痛苦;吃的苹果上不能有斑点;厕所白色的便盆不能有任何黄渍;衣服不能少扣子等等。接着又上升到对规则的要求:我遵守规则你也必须遵守,人人都要遵守;香蕉皮必须扔到垃圾桶里,没有垃圾桶就必须拿着;红灯亮了,即使马路上一辆车、一个人没有也不能过马路,已经过了必须退回来,退回来也不行,谁叫你这样做了!吃米饭的时候,有的孩子会用勺子柄把米饭弄得平平的,没吃几口,再用勺子柄弄整齐。许多家长和老师认为孩子这是在“玩”,是调皮。其实,孩子只是想用勺子柄把被破坏掉的大米饭重新变得完美。什么是完美呢?光滑,像没吃过一样。我们很多人觉得孩子太挑剔,太调皮,也太浪费了。一张画了几笔的纸,便成了废纸;饼干掰开了,就不想吃;吃饭要边吃边玩……可是我们要了解,孩子之所以这样,都是因为完美的敏感期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完美敏感期对孩子的心理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追求完美是一种内在的、自律的力量。如果这个时期,孩子追求完美的心得到满足,孩子就会自己产生“完美自律”。当孩子上了小学后,“完美自律”对孩子的影响会更大。比如做作业时、画画时、做练习时,孩子都会力求做到让自己满意。追求完美,是这个时期孩子心理发展的需要,因此,在大方向上,我们要顺应孩子这一需要。比如在做点心、面食和菜品上,都应当为孩子考虑,可以做得小巧些,给孩子完整感。当孩子因为饼干碎了而不想再吃的时候,不应当勉强孩子吃碎掉的饼干;孩子的这一心理得到满足,对于孩子心理发展是很重要的。我们看到,有些人自律性很强,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有些人随意性很大,总是马马虎虎;有些人过于较真,对什么都不满意。这些都和追求完美敏感期的发展有着密切关系。
2016-10-14
岳升杰每日分享:细微事物。“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这是《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先生对童年妙趣生活的描写,实践证明,童年是人生独特的发展阶段,对什么都充满好奇、充满兴趣是孩子的天性。记得内弟结婚时,大人们都东奔西跑地忙着,到上午吃饭时忽然想到,女儿去哪里了?在院里一找,原来她在猪圈靠墙处的一个角落里拿着小铲在那里津津有味地玩土。那些在成人看来,没有任何意义的东西,而孩子却有莫大的兴趣,对于成人忽略的微小事物,孩子却能发现其中的奥秘。
儿童对细微事物感兴趣敏感期出现的时间是1.5-4岁,处于这一时期的孩子常常会做出一些让大人不理解的幼小动作,比如捏起一片掉落的叶子不停地往花盆里插,或是摆弄着从地上拾起的小东西怎么看也不烦。发现孩子有这些行为的时候,父母不要因为怕脏或者其他原因而限制他的行为,相反,要引导他好好探究,帮助他养成敏锐的观察力。当孩子捏着小线头、头发丝在手里玩耍,甚至往嘴里塞的时候;当孩子遍地捡拾烟头、沾满泥巴的小树枝、小石子,并把它们当宝贝收藏的时候;当孩子对那些小孔小洞非常敏感,经常不厌其烦地去抠它们的时候;那就说明他已经处在对细微事物的敏感期了。
事实不断证明,一生之际在于童,童年是人生的奠基、根基和宝库,一个人发展得高低、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童年。现实中,那些“不会玩”、“干什么都没兴趣”、“没有目标”的孩子,应与儿童对细微事物感兴趣敏感期没有过度好有关。
2016-10-15
岳升杰每日分享: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大的动力,有了兴趣,就没有了“脏、累、苦”。在咨询中,很多父母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怎么办?孩子马虎怎么办?孩子磨蹭怎么办?孩子丢三落四怎么办?如果我反问父母:孩子做他有兴趣的事时也是这样吗?比如孩子玩游戏时也是这样吗?另外,我认为目标、理想、梦想等应是每个人所有的,可是当问孩子这些问题时,有些孩子却回答:不知道!如果是出于谦虚或不敢说还可以理解,如果孩子真的没有任何想法,那该是多么可怕!由此我想到,现在孩子的诸多“问题”都缘于没有兴趣,对学习、对生活没有兴趣。纵观人的一生,一个人只有做他感兴趣的事情才能发挥出最大能量,一个人转来转去最终还要归结到他最感兴趣的方向上来,一个人的成功往往是因他终生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当然,兴趣有好有坏,正如全国劳模李连成所说:喝酒的人有酒瘾,吸烟的人有烟瘾,打牌的人有牌瘾,干啥的人有啥瘾,我当支部书记就要带领群众致富,我有发展瘾。当我看到“儿童对细小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时,我为之一振,这应是孩子能否蓬勃向上、成功幸福的根本。在这个敏感期,父母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孩子的兴趣。
1、给孩子创造适当的观察机会。带孩子一起寻找路边的小蚂蚁洞,并陪着他一起观察。在这个过程中,父母也可以给孩子做一些讲解,让他既能体会到观察的乐趣,还能从中学到知识。2、别强行打扰孩子的“观察工作”。孩子的观察其实是在聚精会神地工作,这是孩子专注品质的起点。3、多带孩子进入大自然,让他自己去观察。对于刚刚开始认识世界的孩子来说,大自然是他最好的老师。父母要明白,在这一敏感期的孩子,只愿意去观察他感兴趣的事物,所以父母的“针对性教学”也要以孩子的兴趣为主。4、别随意丢弃孩子收集的小玩意儿。
2016-10-16
岳升杰每日分享:重视幼儿。从王东华老师的《发现母亲》中,我意识到母亲教育之所以重要,关键是儿童幼儿期的重要;从《婴幼儿期的心理发展》中,我认识到婴幼儿期对人一生发展的决定作用;从蒙台梭利的教育理念中,我认识到婴幼儿期是人生独立的阶段,它的规律有待于我们认识,它的潜能有待于我们开发。通过这些学习,我忽然产生几种想法:一是那些发达国家之所以发展快,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取决于家庭教育,取决于对孩子童年的重视和正确培养;二是“钱学森之问”的谜团应是我们对婴幼儿的忽视及不当培养;三是一个民族的繁荣昌盛,一个家族和家庭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从重视并用正确的理念教育婴幼儿开始。由此,我们想到这一工作必须从家庭教育做起,必须从培养高素质的父母做起。这里摘录几点蒙台梭利的观点,与父母们一起学习。
1、 以儿童为中心。反对以成人为本位的观点,视儿童为有别于成人的独立个体。
2、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
3、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人的一生中最重要的时期,幼儿身体内含有生气勃勃的冲动力,正是这种本能的自发冲动,赋予他积极的生命力,促使他不断发展。
4、在幼儿的心理发展中会出现各种“敏感期”,而人的情商和智力发展正是建立在幼儿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上的。
5、除非你被孩子邀请,否则永远不要去打扰孩子,为孩子打造一个以他们为中心,让他们可以独自“做自己”的“儿童世界”。
6、尊重孩子选择休息、观察其他孩子的工作、考虑自己做过的事情或者他将要做的事情。不要叫他,也不要强迫他去做其他形式的工作。
7、要随时准备好回应孩子发展的需求,并且要随时聆听和回应孩子的呼吁。
8、儿童成长过程中所想要做的事情,就应该让他们去做,给孩子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以帮助孩子自发学习。
2016-10-17
岳升杰每日分享:尊重幼儿。一日之际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一生之际在于童!中国古训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这一结论也被近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所认可。可以说,古今中外凡教育家尤其家庭教育家或儿童教育家都注意到了孩子童年对人生发展的重要性。蒙台梭利关于儿童敏感期的研究,更是揭开了童年的神秘面纱,让自然赋予儿童的神奇力量展现在我们面前。在信息发达、社会迅猛发展、自觉执行计划生育的今天,父母本应重视孩子的童年教育,但在现实中,这种重视只表现在衣食住行、买玩具、找好幼儿园方面等物质方面,而对孩子的精神抚育却仍是封建社会的老一套。当我们从家庭教育的角度看到父母戏弄孩子的言行时,一方面感到可怜、可怕,一方面感到撼山易、撼父母有观念难。
爱尔维修曾经说过:“人刚生下来时都一样,仅仅由于环境,特别是幼小时期所处的环境不同,有的人可能成为天才或英才,有的人则变成了凡夫俗子甚至蠢材。即使是普通的孩子,只要教育得法,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虽然蒙台梭利对儿童的敏感期有9种和31种的划分,但很多时候是混在一起的,比如孩子的独立性、自我意识、秩序、追求完美与执拗、任性等。初看这些,很多父母可能感到复杂,无从下手,实际上,只要能做到尊重孩子很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人人都说小孩小,谁知人小心不小。你若小看小孩子,便比小孩还要小。以孩子执拗期为例,上楼梯时不能大人先上,否则必须退回来,按他的次序上;有客人来访,听到门铃声必须是孩子来开门,如果成人开了,他会哭着要求大人出去,重新再开一次;喝水时,父母倒了,他会哭闹,只有自己倒了才行。这是儿童成长中的正常举动,父母只要做到尊重即可。神童不一定能成为天才,但天才一定是神童!为了让孩子成为不平凡的人,希望父母重视幼儿、尊重幼儿!
2016-10-18
在儿童之家里,蒙特梭利应用在三至五岁小孩身上的方法,得到了惊人的成果:那些普通的、贫寒的儿童,几年后,心智发生了巨大的转变,被培养成了一个个聪明自信、有教养、生机勃勃的少年英才。她崭新的、具有巨大教育魅力的教学方法,轰动了整个欧洲,关于这些奇妙儿童的报道,像野火一样迅速蔓延。人们仿照蒙台梭利的模式建立了许多新的儿童之家。1909 年,蒙台梭利写成了《运用于儿童之家的科学教育方法》一书。
蒙台梭利是一位享誉世界的幼儿教育家,她发现的“敏感期”理论更让我们认识到童年的神奇;她创立的“儿童之家”更让我们坚信只要教育得法,即使是普通的孩子,也会成为不平凡的人。我认为,她的理论和实践更适合于家庭教育,每位父母都应该认真学习,让自己的家庭真正成为“儿童之家”!
2016-10-19
岳升杰每日分享:蒙氏理念。蒙台梭利独特的教育理念总能让人耳目一新,究其原因她总是站到孩子的角度去观察思考问题,总是把儿童当成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总是瞪大眼睛关注着儿童的精神世界。目前,在家庭教育中最大的问题也正是把孩子当成自己的附庸,遇事总是从自己的角度去要求孩子,对孩子重物质轻精神,戏弄而不尊重。做为新时期的父母,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孩子,必须系统学习一下这些世界级教育家的观点,尽快冲破旧的观念。下面是蒙氏教育的核心理念,我们可以做为镜子对照一下。
1、信任儿童的潜能。她认为干涉儿童自由行动的教育家太多了,一切都是强制性的,惩罚成了教育的同义词。她强调教育者必须信任儿童内在的、潜在的力量,为儿童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让儿童自由活动。
2、尊重儿童独立性。只有独立的人才能享有自由,只有尊重儿童的独立性,儿童才能自然的活动他的筋骨。儿童的好动性是他的特色,大人不要横加干涉或禁止,师长千万别“指挥”或“命令”孩子,要让他自己指挥自己,听从自己的命令。
3、让孩子活动。父母切不可让孩子以为安静、顺从、听话、被动就是好事,而活动或工作就是坏事。蒙台梭利的教学法强调儿童主动探索,并着力于设计启发性的教学情境和教具,让儿童借由具体操作来学习,不只是听讲。
4、鼓励胜于方法。蒙台梭利认为真正老师就是儿童本身,她希望父母或老师不要主动地去想教孩子,应该做个旁观者来注视孩子的一切行为。老师唯一要做的就是设计或制作许多教具,鼓励孩子尽情地游玩及操弄,这就是对儿童最大的尊重。
5、自由先于纪律。自由第一,秩序只是其次。传统教育强调“群性”,而蒙台梭利注重“个性”,她强烈反对孩童受束于大人,比奴隶及工人都不如。她毕生强调:“解放儿童,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因此,儿童个人自由,应列为优先考虑。”
2016-10-20
岳升杰每日分享:特殊能力。随着对家庭教育的学习,我越来越认识到童年对人生发展的极端重要性,一个人优秀还是平庸、成功还是失败、善良还是犯罪都可以追溯到他的童年。6岁以前,3岁以前,1岁以前,我们越往前追,就越能感到孩子的神秘、神奇。在1岁前,孩子不会说话、不会走路,在传统习惯上我们往往把他当成什么也不知道的“小傻瓜”“小动物”,好像有吃、有喝、冻不着、热不着就可以了。但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想,孩子在很短时间就学会了人们公认的最难学的语言,而这种能力是成人也难以企及的,这说明在孩子内部一定有一种自然赋予的动力在运作。经过我的观察和思考,孩子在幼年期好像没有“脏、累、苦、难”的概念,那些在成人认为很枯燥、晦涩的东西,孩子学起来也可以有滋有味。最近,看到王东华老师的“镜像期”观点和蒙台梭利的“吸收性心智”学说,更加坚定了我的想法。
王东华老师说:从脑科学上来说,人是分两次诞生的,人是早产三年的动物,任何一个孩子在出生时都是同母亲联体的,3岁后才渐渐分开。在人生的头三年存在着一个镜像期,这时孩子的大脑像海绵一样全盘吸收他所感受到的一切。孩子的头三年不是没有记忆,恰恰相反正是这些记忆构成了人生生活的基础。人存在着一个比性本能更为本质的智本能,与性本能不同的是,它的发育期是人生的前几年,一旦错过,智本能便迅速递减,出现阉割现象,因此,孩子的一年决非是普通意义上的一年,孩子的一年等于10年。
蒙台梭利博士认为:孩童在0-6岁时具有吸收性心智,它包括前三年的无意识吸收和后三年的有意识吸收。0-3岁期间的无意识吸收就像照像一样,把所吸收的影像印在脑海里,很难抹掉。这种吸收性心智接纳一切,不评判、不拒绝、不回应。此时,他们的学习过程与成人截然不同,他们可以毫不费力地从周围的环境里吸收一切。
2016-10-21
岳升杰每日分享:感悟别离。最近,看了四十五集都市电视剧《小别离》,它应是继《虎妈猫爸》后又一部以孩子教育为中心的家庭教育剧。虽然还没有《小孩不笨》、《三傻大闹宝来坞》等国外影片挖掘得那么深刻,但在中国已经具有理程碑意义了。它表明家庭教育的火苗正在国人心目中升腾;父母如何让孩子健康地成长已成为国人关注的焦点。《虎妈猫爸》围绕着孩子从幼儿园升小学展开,《小别离》则是围绕孩子从初中升高中展开。
该剧在三个孩子(方朵朵、张小宇、金琴琴)、三位母亲(童文洁、蒂娜、吴佳妮)、三位父亲(方圆、张亮忠、金志明)组成的三个家庭中展开。他们是好邻居,孩子们在一个班级读初三,其家庭的中心就是孩子升级、留学。方朵朵的父母方圆、童文洁分别是外科医生和私企高管,童文洁对女儿要求极高、极严,对女儿的成绩特别关注,而方圆则对女儿比较宽松。张小宇属于公子型,小时候父母离异,母亲病故,父亲张亮忠是个体老板娶了年轻漂亮的蒂娜,他一直住在外婆家,直到父亲发现他成绩太差才想办法接回。金琴琴是学霸,一直考第一名,母亲吴佳妮在医院工作,总羡慕富人生活,对自己家庭状况很不满意;父亲金志明是出租车司机,他知足常乐,对生活非常满意,从不想让女儿离开自己。
关于为什么叫“小别离”,剧中通过方圆与发小张亮忠的对话做了介绍:人这一辈子从生到死就是一次与世界的大别离,可是在你未死之前,为了让你在死亡之前没那么害怕,它会来几次小的别离,让你预习准备一下。而其中最猛的一次就是中年危机,儿女长大了,要别离;父母老了,要别离;自己年龄大了,要与青春别离。总之,就是要跟你熟悉的、习惯的、适应的、喜欢的生活通通的都得别离一次,这就叫小别离。由此我想,别离是永恒的,但如何才能让每一次小别离都能升华、幸福呢?唯有做好自己、教育好孩子!
2016-10-22
岳升杰每日分享:考试之后。妈妈童文洁进了家门看见女儿方朵朵便问:“朵朵,你摸底考试的成绩出来了没有?”朵朵一楞神,轻声说:“还没呢!”妈妈说:“怎么还没出来呀?”朵朵蹬着眼,用手挠着脖颈傻傻一笑说:“我也不知道。”妈妈说:“真是的,成绩出来告诉妈一声。”朵朵呆了好长时间没有说话。
妈妈去洗澡了,爸爸方圆在做饭,朵朵一凑一凑地走到爸爸跟前,爸爸看到朵朵有事要说便说:“怎么了?”朵朵走到爸爸跟前贴着耳朵向爸爸说了实情。爸爸感觉事态严重,皱着眉头说:“朵朵,你这问题可严重了,你不是没考好,你这不及格,这可不是小事,你妈妈知道还不得气死。”朵朵说:“我当然知道,所以我才让你救救我!”爸爸说:“你怎么不及格,你这回年级排多少名?”朵朵说:“128名。”爸爸说:“128名,你可从来没出过前50名,你让妈妈知道,哎”爸爸答应暂时不告诉妈妈,等下次考好了把成绩补上来再说。可是下一个难题又来了,朵朵说后天要开家长会,因为家长会一般都是妈妈参加。经过爸爸见招拆招、水来土掩、兵来将挡的智斗,终于由爸爸去开家长会。家长会后,方圆怕在“班级家长群”中讨论分数问题,就安排金琴琴的妈妈吴佳妮让家长到另外群里去讨论。吴佳妮把这种安排在群里用语音留给了其他家长,结果被童文洁听到了,童文洁狠狠惩罚了方圆,并对朵朵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这些对朵朵考试之后的描写,活灵活现地再现了当今考试给孩子和家庭带来的压力。对孩子来说,一次考试就是一次磨难;对父母来说,一次考试就是一种煎熬。另外,孩子遇到困难不敢向父母说,这是孩子最容易出问题的。我们应清楚:每次考试都是孩子压力最大、心理最脆弱的时候。父母要做的就是理解孩子、鼓励孩子、为孩子解压,让孩子变压力为动力,敢于直面考试,而决不是一再施压,让孩子恐惧、焦虑,无路可逃。
2016-10-23
岳升杰每日分享:谈“家长会”。方朵朵在刚入初三的摸底考试中,120分英语的试卷考了61分,成绩一下从过去年级的前五十名落到128名。她把情况告诉了猫爸方圆,猫爸答应和她一起瞒着虎妈童文洁。由于学校要开家长会,朵朵又紧张起来,猫爸经过多次忽悠,终于赢得开家长会的权利。下面是高老师在家长会上的讲话:
各位家长好!今天是我们初三的第一次家长会,感谢大家的重视。这次主要是想跟各位家长强调一下中考的问题。中考是一次艰苦卓绝的战役,高考通常会淘汰三分之一的考生,但是中考的录取率就只有二分之一,而且这其中重点中学的录取率更是低到了百分之二十。所谓一分一操场,真是一点都不夸张。差一分就可能被甩到几百甚至几千名学生的后面去了。不过家长们也别恢心,虽然情况很严峻,但是只要孩子们多努力一些,家长们多盯着点还是有希望的。我知道现在我们班里已经有同学家长把孩子送出国去了,希望大家不要受他们的影响,还是要集中精力专心、专注地备战中考。作为老师我们尊重每一位家长对自己孩子道路的选择。但原则上,我们不太鼓励孩子太早地离开父母。毕竟孩子现在还处在青春期。而且不管孩子在哪,都还是要好好学习的。
从高老师的讲话中,我们能充分体会到“学校如战场”的火药味。据我了解,这应算是平和的了,还没有“发学生排名表”、“训斥落后的学生家长”等项目。现在的“家长会”实际上是“比较会”、“伤害会”,就是让父母产生压力,然后把这种压力转嫁给孩子。难怪剧中张小宇说:家长会就和“小三”一样,都是在破坏家庭和谐。我们能不能让“家长会”变成不伤害家长、不伤害孩子的鼓劲会?能不能把家长会变成父母学习的家长学校?能不能让家长学校真正成为父母成长的园地,而不蜕变为变味的家长会?那些试图绑架家长,让家长成为学校伤害孩子帮凶的家长会该休矣!
2016-10-24
岳升杰每日分享:零点五分。方朵朵英语考了61分(120分试卷)的风波过后,爸妈给她订的目标是85分,如果达到就带朵朵去古北水镇游玩。试卷发下来了,英语老师说:“有进步,但是还不够,老师记得你以前都是考90多分,继续加油!”方朵朵高兴地将试卷带回家,交给了妈妈,妈妈看着试卷,一脸严肃地说:“百分制,其实这次考得不错的。84.5跟85就差了0.5分,所以无论如何妈妈是要表扬你的,从60多分到84.5,这中间20多分的这个努力妈妈是看到的。虽然跟妈妈要求的85分差0.5分,但几乎已经达到妈妈的要求了。但是,朵朵,妈妈要跟你说,85与84.5是有本质区别的。你想周末去古北水镇,我们之前说好的,达到85分,妈妈爸爸一定带你去,但是这次哪怕差0.5分也不行。那么这个星期是肯定不能去了。下次考试你只要达到85分,爸爸妈妈就带你去古北水镇,好不好?”朵朵像被泼了一盆凉水,尴尬地在那里站着。这时爸爸方圆过来打圆场:“不错,进步了,非常棒!不就差0.5分吗?要不然,周末爸爸陪你去北海公园划船好不好?”朵朵满脸不耐烦地说:“啊,我还是去写作业吧。”
朵朵从120分的卷考61分(折合成100分卷应是51分)到100分的卷考84.5分,跳跃是非常大的。按说,老师、父母都该为孩子高兴一番、庆贺一番、鼓励一番,可是,老师认为还没有达到以前90分的目标,妈妈因为差0.5分没有达到85分的目标而拒绝去北海古镇游玩。我们不能不佩服老师、父母鸡蛋里头挑骨头的能力,不能不佩服老师、父母只看孩子不足挫伤孩子的能力。从人性的角度出发,即使孩子考61分,我们也应该鼓励、信任孩子,帮孩子度过难关,何况孩子考这么好,我们更应让孩子有价值感、成就感、愉悦感、幸福感。而事实上,老师、妈妈的不满,让孩子又产生失落感、无望感、疲乏感。现在,很多孩子在学习方面挫败、厌学、焦虑都是这种无休止的高要求造成的。
2016-10-25
岳升杰每日分享:半分之差。因为0.5分之差,朵朵被妈妈拒绝星期天到古北水镇游玩,她带着沮丧和不满说回房写作业了。朵朵离开后,方圆和童文洁就是否去游玩进行了一番沟通。“可以呀,其实84.5这成绩还可以呀!”“还可以什么呢?原来90多分的,掉到60几分,吭哧吭哧爬到80几分,85分还没到呢。”“84.5与85也没有多大区别呀?”“是没多大区别,就0.5分的区别,85分叫优秀,84.5叫良。”“你把这个点5四舍五入不也约等于85吗?”“可以呀,你四舍五入吧,高考时你再帮她四舍五入一下更好,啊!”“那古北水镇就不去了?我都跟同事把班给倒好了。”“那我会都不开了嘛,不去就是不去,原则的问题。”“可是,咱有必要什么事都0.5分这么斤斤计较吗?”“有这个必要,原则就是原则,你别一天到晚你做好人,我做恶人,咱们这次说好了,攻守同盟,这事不议了。”方圆仔细盯着卷子,趁童文洁切菜时,将卷中朵朵选择的“D”改为“B”。然后叫给童文洁:“媳妇,你看一下。”童文洁经过认真核对说:“朵朵选得对呀。”她一边责备老师粗心,一边兴奋地喊:“朵朵,这回古北水镇可以去了!”
就表面来说,我们说不出童文洁的毛病,因为她不同于那些答应孩子而不履行诺言的父母,她是非常坚持原则的。但从本质看,这种做法带给孩子的是什么呢?一方面妈妈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是冷漠,是强势,是“铁丝妈妈”,是“心中有分、眼中无人”;另一方面它会让孩子成为分数的奴隶,成为自私、虚荣、功利的人,成为生命枯燥、乏味的人。我认为,对于这种情况,做为父母应该看到一颗蓬蓬勃勃的生命,一颗努力上进的心,一颗渴望父母认可的心,进而毫不迟疑地、热情地拥抱孩子、鼓励孩子,决不因半分之差影响孩子心的绽放!这种对“人”的尊重和信任,会让孩子因父母的宽容、理解而亲近父母,而更加努力,而让生命更精彩!
2016-10-26
岳升杰每日分享:谈养宠物。方朵朵的同学许慧全家要去美国,她忍痛将小狗“弗兰克”托付给方朵朵、张小宇、金琴琴三位好友,并再三叮嘱:“我把‘弗兰克’交给你们,你们一定要好好对它,它好乖的,它不会给你们惹麻烦,你们要好好对它。”由此可见许慧对小狗感情之深。张小宇在课堂上用“这是爸爸留给自己唯一的活物”等狠招保住了小狗。本来张小宇把它带到姥爷家喂养,由于姥爷身体过敏,方朵朵只好把小狗带回家。这时正逢方朵朵英语没考及格,年级排名从年级前50名落到128名,爸爸、妈妈非常反对,最后,在爸爸的协调下,在方朵朵答应成绩进年级前三十名后,妈妈才算同意。《小别离》对朵朵养宠物“弗兰克”进行了大篇幅的描述,前边介绍的是领养过程;对喂养情况剧中一次谈到童文洁照顾狗,一次谈到爸爸方圆打扫狗窝;“弗兰克”丢失后,方朵朵和几个伙伴在夜里寻找,朵朵一直沉浸在伤心之中,经妈妈、爸爸多次开导才摆脱痛苦。这让孩子经历了一次小别离。
剧中真实地反映了现实中的情况,现在,家庭条件好,独生子女多,很多家庭都为孩子养了宠物。很多父母在咨询中会问,该不该让孩子养宠物?我的回答是,如果处置不当不如不养。何谓处置不当?比如,孩子买时父母反对;到家以后,父母边唠叨边包办,宠物的呼喝拉撒全由父母管理,而孩子只管高兴时逗一逗;宠物丢失或死亡了,孩子不承担责任却埋怨父母。当然,如果能正确引导,养宠物对培养孩子情商是有好处的。一是宠物会帮助家庭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能帮助维护亲子关系。二是宠物是孩子的好伙伴,它能帮助消除孩子的孤独感。三是宠物可以让孩子学会尊重生命。宠物提供了让孩子接触自然的机会,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明白每个生命都是有情感的。四是在孩子对宠物的照料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爱心和责任感,可以提升自己的价值感。
2016-10-27
岳升杰每日分享:谈青春期。童文洁在帮女儿方朵朵收拾房间时,在垃圾篓里发现女儿写的《凡尘修仙路》,于是大声地喊方圆:你看,你看,她每天早上不起床,晚上不休息,一天到晚魂不守舍的,原来把宝贵时间用来写这个了。两个人正说着,朵朵放学回来了,一看爸妈在看她写的东西,非常气愤:“你们怎么乱翻我的东西?这是个人隐私,你们知道不知道?”说着,从妈妈手里夺过那张纸撕掉甩垃圾篓里了。“方朵朵,你这是干什么?你急什么?什么叫我们乱翻你的东西?你自己扔到垃圾篓里,妈妈给你拾起来的,怎么算翻你的隐私?”童文洁接着说,“方朵朵,你别给我横,我告诉你,你上次参加歌迷见面会,我就没有重说你,你现在倒好,你给我搞这些东西,你把你的时间全浪费这个上面了。这是什么破东西,乱七八糟的?”“破东西,浪费时间?你们眼里除了成绩还有什么?”朵朵一面反驳,一面推着爸妈“出去、出去”,咣当一声把门关上了。童文洁被激怒了,拍着门大声嚷着,方圆硬是把她抱到了客厅:“你还真想和孩子吵架吗?你突然看到她人秘密,她能不恼羞成怒吗?我小时候父母看我的日记,我也不高兴。一个家里规则很重要,亲子关系也很重要,咱们得尊重她,对不对?”“我尊重她,她现在尊重我们吗?说关门就关门,说撵我们走就撵我们走。”童文洁又对着女儿喊:“方朵朵,你要不开门,我就去找小宇他爸,看小宇他爸不揍死他!”朵朵开门嚷道:“你要敢这么做,就别认我这个女儿了!”夫妻两个听了目瞪口呆,在那里傻站了好长时间。
方朵朵是十四岁的初三学生,正处于青春期(从11、12到15、16岁的初中阶段),由于对妈妈教育方式的不满,进行了强烈地反抗。青春期是孩子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心理矛盾最强烈的时期,父母一定要了解青春期的特点,注意自己的教育方式,否则,亲子之间就会相互伤害!
2016-10-28
岳升杰每日分享:尊重孩子。童文洁和女儿因为写小说一事闹僵以后,方圆到女儿房间和女儿沟通。“妈妈不是故意看你的东西,妈妈是帮你收拾房间,你房间这么乱”朵朵打断爸爸的话,激动地说:“我不想再提这件事了!”“你看你喜欢写东西,妈妈是支持你的,对不对?你帮助同学,你想让她开心点,这是对的,但是关键是时候不对,你知道吗?现在初三了,学习压力那么大,那么紧张,你写这东西耽误”“我都说了,我不想再说这件事了!分数是吧?”朵朵再次大声地说,并将一张95分的英语试卷拍在桌子上,“现在你们满意了吧?”方圆感到非常尴尬,批评朵朵说:“爸爸是想给你道歉的,爸爸是想过来帮妈妈给你说点好话的,你对爸爸什么态度?你对爸爸是不是该有基本的尊重啊!”“那我尊重你们,请你们告诉我,你们除了尊重分数,还尊重什么?我在你们眼里就是个分数机器!”童文洁听到朵朵这么说,过来质问朵朵:“你可以这样给爸爸说话吗?谁让你给你爸爸这样说话的?你现在是教训我们知道吗?”朵朵毫不示弱:“你们训得还少吗?你们每天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这就是关心我啦?你们这是虚伪!”朵朵说着再次将爸妈推出房间。童文洁和方圆气得坐在沙发上哽咽。
青春期的孩子是公认最难对付的,是公认的多事之秋,他们的情绪最容易激动,而处理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尊重。在朵朵与爸妈的对话中提得最多的就是尊重,爸妈认为孩子说话不尊重自己,而孩子认为爸妈只尊重分数而根本没有尊重自己。孙云晓老师曾说过: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最近,我也似乎感觉,教育的核心或全部问题都可能落实到尊重上!青春期的孩子有时看起来没大没小的不尊重父母,实际上,这是在争取被尊重的地位,这是对过去父母不尊重自己的反抗!这是孩子成长和父母反思的最佳时机,父母一定要对过去不尊重孩子的做法来一次洗牌!
2016-10-29
岳升杰每日分享:养狗漫谈。方朵朵把小狗“弗兰克”领回家后,做通了爸爸的工作。当妈妈发现小狗后,方朵朵坚定地说:我要养弗兰克,许慧是我们最要好的朋友,她在出国之前,对我唯一的请求就是养弗兰克,所以,不管怎样我都要养弗兰克!童文洁听后生气地说:“什么叫不管怎样你都要养啊?你不可以这样,你什么事都要跟大人商量,你不能说养就养啊!你怎么养啊?赶快把狗给我送走!”方朵朵说:“你要是把弗兰克送走,那也别养我了!”
关于养狗,我深有体会,因为在这个问题上我从拒绝到接纳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心路历程。过去在老家、在县城,因为是平房,我儿子喜欢狗,我也喜欢,经常养狗,已记不清养了几只了,有的丢,有的死,最后一只是一只大狗,因为咬了儿子一下,忍痛把它送人了。到市里住楼房以后,我以为与养狗绝缘了,哪曾想,由于儿子的痴爱,我们又养了两次。第一次发生在儿子高考前的五一,我列举了“楼房不适宜养狗”、“养狗容易伤人”、“高考时间太紧张”等理由,还是没有挡住儿子养狗,后来因为儿子确实感到没时间照顾而送老家了。这次是儿子在家休息时,5元钱买了只小狗狗,他在家时,小狗的吃喝拉撒都由儿子管理,养得非常精神。儿子回学校后,我完全可以不养,但因为儿子一直没有说不养,我总感觉是小狗陪伴儿子度过了难熬的时光,小狗身上寄托着儿子的爱和灵魂,而对于小狗的态度似乎暗含着对儿子的尊重和爱。所以,我们一直用心地养着,并经常给儿子发小狗的视频,这成了我们一个重要的沟通平台,我也表示,只要儿子喜爱,我们会一直养下去。由此,我想到怎样才算对孩子的尊重,只有爱乌及乌,多从孩子的灵魂层面去接纳孩子才算尊重了孩子。如今《小别离》中又用大量的篇幅描写方朵朵养狗一节,由此可知如何正确处理孩子养狗的问题也是家庭教育中的一个新的命题。
2016-10-30
岳升杰每日分享:养狗风波。朵朵说:“你把‘弗兰克’送走,那也别养我了!”童文洁说:“你这么跟妈妈说活是吗?”母女俩争吵得面红耳赤,方圆赶快把童文洁拉走,进行劝说。“她不可这样,她这是要挟我们!”“我也不同意养狗,但咱是不是好好说,你激动什么?”“今天她要养狗,明天她养个骆驼怎么办?她怎么变成这样了呢?”“这你还没发现,我早就发现了,青春期呀!她青春期到了,青春期来了是什么?就是跟原来什么都不一样了,她不是以前的小朵朵、小宝贝了,你知道吗?”“她可真会挑时候,马上就要中考了,她来什么青春期呢?”“姐姐、姐姐,青春期不分时候的,咱那会儿也不是差不多中考前后吗?青春期一来,不就是觉得父母原来说的哪句话都不爱听吗?我认为你平时教育孩子的方法有点单一。”“这我承认我比较直,我也不藏着掖着,我脾气也急。”“咱是不是能改变点方法?比如说,咱们将角色互换一下,你负责亲民,我来严厉,你唱红脸,我唱白脸。”“你严厉得起来吗?”“我怎么不严厉?我承认我严厉的当量没那么大。”“什么当量,你能说人话吗?”“就核武器爆炸的那人,就是我脾气没你炸得得那么快、那么猛。但我小范围还是能炸得了的。你就恢复你绵软的母爱,你对朵朵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我平时来监督她、盯着她学习,你就负责她娱乐呀、后勤呀。这样让她平稳地度过青春期。”夫妻两个算是达成了共识。
方圆又做了女儿的工作,让她向妈妈道歉。“对不起妈妈,我向你道歉,只要你能让我养弗兰克,我肯定能把成绩搞上去。”“搞得多上啊?”“年级前三十名”“你能考到年级前三十?就是说其实你是有能力的?”方圆向童文洁递了眼色,童文洁马上转了话题:“妈妈向你道歉,妈妈一看弗兰克有点着急,妈妈不是不让你养狗,关键是你要和爸妈商量。”至此,养狗风波告一段落。
2016-10-31
岳升杰每日分享:十月初一。今天是“十来一”又称十月朝、祭祖节、冥阴节、寒衣节、烧纸节。它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一年之中的三大"鬼节"。
据传,在蔡伦刚发明纸时,买卖很好。蔡伦的嫂子慧娘就让丈夫蔡莫向蔡伦学习造纸。回来开了一家造纸厂,但蔡莫造的纸,质量不好,卖不出去,二人很着急。后来,慧娘想了一个办法,摆脱了困境。某天的半夜,慧娘假装因急病而死。蔡莫伤心欲绝,在她的棺材前悲哀不已,他边烧纸边哭诉:“我跟弟弟学造纸,不用心,造的纸质量太差了,竟把你气病了。我要把这纸烧成灰,来解心头之恨。”他烧完了又抱来纸烧,烧了一阵之后,只听见慧娘在棺材里喊:“把门开开,我回来了。”这可把人们吓呆了,人们把棺材打开,慧娘装腔作势地唱道:“阳间钱能行四海,阴间纸在做买卖。不是丈夫把纸烧,谁肯放我回家来?”慧娘唱了很多遍说:“刚才我是鬼,现在我是人,大家不要害怕。我到了阴间,阎王就让我推磨受苦,丈夫送了钱,就有许多小鬼帮我,真是有钱能使鬼推磨。三曹官也向我要钱,我把全部的钱都送了他,他就开了地府后门,放我回来了。”蔡莫装作糊涂:“我并没有送钱给你啊?”慧娘说:“你烧的纸就是阴间的钱。”这样一说,蔡莫又抱了几捆纸,烧给他的父母。在场的人们一听,便以为烧纸有很大的好处,都向蔡莫买纸。慧娘慷慨地送给乡亲,这事一传十,十传百,远近的乡亲都来买蔡家的纸,烧给自己死去的亲人。不到两天,积压的纸被抢购一空。慧娘“还阳”那一天正是农历十月初一,因此,后人都在十月初一祭祀祖先,上坟烧纸,以示对祖先的怀念。
关于“十来一”的起源,除了“商业营销”说以外,还有“孟姜女千里送寒衣”等各种美丽的传说。这些节日充满了正能量,体现了先人们的智慧。做为读了四十多年书的中国文人至今对其来源才有所了解,真的感到汗颜!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