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现阶段, 随着农民工的大量出现,在农村形成了庞大的留守儿童群体,他们的教育方式主要是隔代教育,隔代教育的弊端是使留守儿童在学习、心理 、道德 、安全 、亲子关系等方面产生了问题 。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隔代教育的弊端突出 :隔代监护人的局限性,留守儿童父母的漠视,学校教育的不重视 ,制度的缺失等原因。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给留守儿童一个健康成长的环境,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关键词 : 留守儿童; 隔代教育 ; 教育问题 ; 解决措施
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农民进城务工,进而产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农村留守儿童是未成年人中新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由于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只好将他(她)们留守在家乡。据统计,目前中国农村有留守儿童五千八百多万。留守儿童的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一、我国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现状及问题
这些留守儿童的抚养、监护状况令人担忧,有的是留守的父或母一方养育,有的是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这些隔代监护人来抚养,也有的是由亲戚来监护。但留守儿童中绝大部分是由隔代监护人来抚养。依巴东县官渡口镇红花岭村为例:全村有六个组,居民户301户,村民1112人,有留守儿童113人,其中87人由隔代监护人照管,占总体的76.9%。就是说,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主要是隔代教育。
任何一种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往往是在受教育者的身上体现出来,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更多的也还是体现在农村留守儿童身上,主要表现在他们的学习、思想、生活和日常行为等方面,在他们身上,体现了隔代教育的弊端。同时,这种教育方式也给教育者带来一定的影响。
1.在学习上的主要问题
(1)他们学习热情和学习成绩明显不如其他学生
学校教师普遍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缺乏进取心和自觉性,存在严重的厌学倾向。据安徽省社科院近期关于“空巢儿童”课题的调查报告显示,截至2005年5月底,张母桥镇共有15周岁以下适龄入学儿童5424人,其中双亲在外打工,依靠爷爷、奶奶及其他人员生活的有1154人,占适龄儿童的21%。 大部分的“空巢儿童”学习成绩中等偏下,其中17%的小学生成绩较差,4%的小学生成绩很差;“空巢儿童”中有1%的人上学经常迟到,有时迟到的高达27%,11%的留守儿童有过逃学的经历。
(2)学习方法不科学
习惯普遍不良对于儿童而言,良好的习惯比知识、能力更重要,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使他们终身受益。在对177名“留守学生”调查中我们发现:不少人学习方法不科学。他们放学回家,先做作业再玩的仅占42%;每次学习前,能够认真预习或复习功课的仅有45.7%,不需要辅导,自己能独立完成作业的只有21.3%。 “留守儿童”不良的习惯中,要数做作业的习惯最差:需要督促的占65.3%,抄袭他人作业的占16.2%,边做作业边听音乐或边吃东西的占39.4%。另外,在做作业时,经常和别人讲话或做其它事的占56.1%;还有7.5%的同学经常或有时把学习时间花在与学习无关的事情上。
2.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大的,而隔代监护人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亲子互动的缺失,抚养人模糊的职责意识,造成了儿童缺乏对信任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孩子容易产生焦虑和对别人的不信任。农村隔代老人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很少去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这无疑严重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大别山下的天台村,十二岁的章杨宇在0八年正月十九自缢于自家的柴房内。孩子在遗书中写到:“你们每次离开,我都很伤心。”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在成长中的心理问题得不到疏导,对爷爷奶奶又无法倾诉,又无法解决,就走上了绝路;河南新乡一个十三岁的初一孩子,父母常年在外打工,孩子性格比较内向,由于在学校受到同学的欺负,无法排解心中的怨怒,又无人帮助排解,也上吊自尽。孩子的父亲后悔莫及:如果我陪孩子成长,跟孩子经常谈心,孩子也不会走上绝路。诸多事例说明,留守儿童隔代教育使孩子心理问题得不到解决。
3.道德问题突出
江西省全南县对全县的留守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31%的人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有过偷东西、破坏公物等不良行为。他们大多跟祖辈生活在一起,祖辈倾向于在物质上满足孩子,由于文化程度的限制,极少能对孩子精神上进行引导。北京市著名的法官妈妈尚秀云说:二十年间经她手判了6000多名未成年人,为什么未成年人正值花季会走上犯罪道路呢?尚法官说是孩子缺少家庭温暖、缺少亲情所致。江油市云集乡年近七旬的梁婆婆被15岁的少年小刚(化名)杀害,小刚是一名留守儿童。小刚到梁婆婆家附近砍柴时,到梁婆婆家准备借刀砍柴,梁婆婆以为他来偷东西了,小刚觉得很委屈,于是随手抓起旁边的木棒朝梁婆婆的脑袋打去…由于家境贫寒,小刚的爸爸、妈妈很早就外出打工了,小刚一直和婆婆、爷爷生活在一起。对于小刚的成长、教育,婆婆、爷爷则没怎么重视:“平常不冷着、不饿着就不错了!”,小刚只读了一年书便辍学了。从那以后,小刚逐渐染上游手好闲、小偷小摸的坏习惯。
4.安全问题突出
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隔代监护人年龄比较大,精力有限,再加上农田劳动,消耗体力,所以往往对孩子的安全监护不力,使孩子身体心理受到伤害。2004年3月,四川省富顺县某镇一个13岁的女孩小英,在无人事先知情的情况下生下了一个孩子,尚未成年的女娃娃竟然当上了母亲!孩子的父母双双在外打工,13岁的孩子长期由老人或亲戚代为照顾。正是由于孩子缺乏父母的直接监护,使这些留守孩子受到了伤害。
5.亲子关系淡化
好的亲子关系的是在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但留守儿童生活中与隔代监护人相依为命,外出打工的父母一年到头不一定能见到孩子。孩子长期与父母分离,他们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那么空间和时间的距离也会致使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拉越远。对于孩子而言,父母的角色缺位,在他们心中仅存的就是两个空洞的代名词—“爸爸”和“妈妈”,但没有多少实际意义,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爱抚,无法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对于孩子的父母而言,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为了整个家庭。但他们长期在外,根本无法真正的了解孩子想法和需求,感情是需要时间来经营的。在这种情况下,亲子关系逐渐淡化。
6.价值观偏移
打工父母平时对子女关注较少,内心有一种负疚感。因此,对孩子采用纯物质方式进行补偿。在此种情况下,农村留守儿童拥有金钱的数目增多,使用的自由度也逐渐提高。以巴东县官渡口镇红花岭村为例,有46%的儿童每个月有30元以上的零用钱,但他们有31%的儿童将父母给予的零花钱拿来“请客”,大肆铺张浪费,有28%的儿童用这些钱买小饰品或玩具,有25%的用来上网,仅有16%的用于购买参考书籍。而且,在这些留守儿童中,“读书无用论”的思想也逐渐抬头。祖父母外祖父母感觉钱是孩子父母给的,不好加以干涉。
二、隔代教育的留守儿童问题存在的原因
1.教育者的素质不高,认识不到位。
(1)隔代监护人教育的局限性。
隔代监护人年龄偏高,精力有限,儿女外出打工,家中老人不但要替子女种田,还要替子女照顾孩子,农田劳动消耗大量体力。再照顾孩子已是力不从心;隔代教育的监护人文化水平较低,仍以巴东村为例:该村共有隔代监护人162人,初中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有11人,占6.8%;小三及以上文化水平的有49人,占30.2%;小三以下的有102人,占63%。总体上来说,该村隔代监护人大都没有受过很好的正规教育。因此,他们由于受到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孩子的教育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同时,隔代监护人的教育方法简单,容易走极端,要么简单粗暴,对孩子出现问题非打既骂,要么就是溺爱,对孩子的问题百般袒护。我所认识的一个隔代教育的孩子由于隔代监护人的溺爱,三岁了还不会用筷子,还需要喂饭吃。隔代监护人的思想认识不到位,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对孩子的学习、思想、品行等方面很少过问,也怕说的多了孩子、家长有想法。
(2)父母对家庭教育重要性认识不到位
重养不重教。一些外出打工的家长只顾挣钱,把孩子留在家里,交给年迈的父母,忽视对孩子的教育。有的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家长只提供衣食住行就可以了。 这些家长长期在外打工,缺乏对子女的教育和沟通。虽然大部分父母会不定期打电话回家,但是和子女谈话的内容一般仅限于简单地询问生活和学习的情况,对于孩子的思想道德素质的发展基本上不作过问,任其发展。父母基本上都是几个月甚至一年才回家一次,每次回家一般都会给孩子带些吃的和穿的物品,有很少一部分会带一些书籍的。在到家后,大部分父母热衷于到各家串门抓紧时间联络朋友和亲戚感情,甚至整天在麻将桌上度过。能够和子女进行谈心交流的父母较少,无法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情况,导致父母和孩子感情不深。甚至出现了个别对父母感情冷漠、甚至打父母的现象发生。
(3)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
对留守儿童的问题认识不到位。学校重视的是升学,对留守儿童的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缺少相应的措施。由于留守儿童缺少父母的管教,学习习惯不好,相应的成绩就不太好,对这部分孩子,学校基本是采取放弃的态度。校内校外措施跟不上。
2.相应制度不健全,措施不得力
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政府还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基层组织如教育局、妇联、村组织等在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还极为不到位甚至是欠缺。许多地方在这方面几乎是空白。
学校由于其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于农村留守儿童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缺少具体的计划措施。
3.学校、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缺少沟通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努力,三方形成合力,才能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所以学校、家庭要加强沟通。但据调查,孩子的隔代监护人主动到学校联系老师的比较少,有的隔代监护人从来没有见过孩子的老师,更不用说沟通了。孩子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也比较少,沟通方式主要是电话,但谈的内容大多是父母交代孩子学习要努力、多听爷爷奶奶的话,孩子的心理问题、孩子的想法、要求从不谈及过问。隔代监护人和孩子的父母之间也很少谈及孩子的心理问题,大多是问问孩子听不听话,学习如何。这样的成长环境,孩子的心理无人关心,很容易出问题。
三、解决留守儿童隔代教育问题的措施
1政府要高度重视。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中提出:“保障农民工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地接受义务教育”。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要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农民工所在城市要调整农民工孩子的入学政策,方便农民工子女的入学,给农民工子女入学创造条件、提供平等的机会。现在有些地方建起了农民工子女学校,很好的解决了农民工的后顾之忧。加大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资力度改善办学条件,落实好农村贫困生“两免一补”(免除学费、课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发挥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改变农民工的就业环境,引导农村经济发展,使农村剩余劳动力能够在当地就业,不一定要劳动力输出。使父母孩子能够在一起。解决隔代教育的问题。
2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
除家庭教育外,学校教育是影响儿童成长的主要方面之一。面对农村留守儿童不健全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不仅要完成在校内的知识、能力等方面的教育,还要将学校教育向农村留守儿童的校外生活延伸。
(1)要加强儿童的思想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要随时了解留守儿童的思想状况,经常跟他们谈心。定期对其进行沟通疏导。可成立留守儿童活动小组,组织他们进行集体学习,集体活动,让他们体会到集体大家庭的温暖。传授他们一些自我保护的知识,教育他们自立自强。学校可发动学生成立校外帮助小组,从学习上、家务劳动上帮助留守儿童。双休日、寒假、暑假期间家庭教育基本处在空白期,为了让留守儿童有一个全心学习、开阔眼界、拓宽知识面的地方,可在每个乡镇都办起了校外辅导站和暑期乐园,让其成为增长知识、拓宽兴趣爱好的“民间知识库”,成为家长最放心、儿童最想去的“平安度假村”。
(2)建立“家长学校”。
学校要积极响应政府“对农村家长的教育观念与方法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号召,建立并健全“家长学校”机制。家长学校经常开展活动,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渠道,转变父母的教育观念,提高教育质量,拉近留守儿童与家长之间交流沟通的距离。家长学校可送知识到家庭,隔代监护人年龄比较大,行动不方便,家务事多的特点,组织教师送知识到家庭的方式。
(3)改进联系方式
针对农村留守儿童的隔代监护人年龄比较大,照顾农村老人的身体状况和心理特征,改进家校联系方式,更多的采用面对面的交流与沟通。如定期进行家访,更好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和日常表现等,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学校应鼓励老师尤其是班主任加强与留守学生家长的联系与交流。建立家长通讯录,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以便学校及时了解孩子的状况。不但跟隔代监护人保持联系,更要跟孩子的打工父母联系。
3.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与父母互动的过程,双方在共同参与的过程中实现沟通与交流才会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因此,父母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不断补充自己的家庭教育知识,加强教育观念的更新,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
家长要做学习型的家长,平时多读书,多看报纸,多看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提高自己的家庭教育水平,树立与孩子一同成长的理念,关心孩子的全面发展,尽可能多的与孩子联系和沟通,有条件的把孩子接到务工地入学,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条件。无法把孩子接到身边的家长应该通过多打电话、多写信等方式询问孩子的情况,及时与孩子的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近况,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
(2)注重孩子的精神需求
关心孩子的生活,还要关心孩子的心理健康,关注孩子的心理需求,有意识地给孩子购买一些书籍、报刊和学习用品。同时祖辈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理解和尊重孩子的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科学的引导孩子,教育孩子。父母要利用打工的淡季,尽可能回家与孩子团聚,做到打工与子女教育两不误。孩子的假期尽可能的把孩子接到身边,让孩子享受父母的关爱,感受家庭的温暖。
4.社区措施要完善
农村留守儿童生活在社区,受社区的影响较大,因此,为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隔代家庭教育问题,社区要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
如成立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组织开展家庭教育咨询工作,为临时监护人提供儿童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指导。使他们能多方面的关心留守儿童,形成和谐的关系。
(2)开展多种形式的社区活动
社区要适时免费发放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籍,并公开放映一些有教育意义的影片和录像,为家庭教育者及儿童提供正面的、积极的榜样。或者定期进行座谈会、经验交流会。交流心得体会,共同进步,给孩子成长提供好的环境。
总之,如果有一个和谐的社会环境、大家关爱留守儿童,就可以消灭留守儿童隔代教育情况下产生的心理障碍,弥补亲子关系的缺失对人格健全发展的消积影响;如果能充分发挥专业教育人才——教师的作用,就一定不会让留守儿童输在起跑线上;如果留守儿童的父母能转变观念,重视孩子的全面健康发展,就能摆正务工与教育孩子的平衡点,做到两全其美。通过改变家庭教育环境,转变家长的育人观念,提高家长的家庭教育水平,加上学校、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会相信,农村留守儿童隔代教育存在的问题会得到解决,使我们在社会转型期的代价降到最低。同时,还孩子一个健康的积极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滕讯网《新闻》
2.搜狐新闻
3.冯江平《儿童心理问题咨询与矫治》 浙江教育出版社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