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转]王瑕:孩子不爱学习之探析及对策

8年前 [11-01 14:23 周二]

 

摘要:目前学生学习状况令人担忧,厌学之风日益严重。本文旨在以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为依据,研究中小学生厌学的现象,从学生、家长、学校教育、社会因素四个角度浅析学生厌学原因,并提出一些有助于改善学习现状的方法,以期让学生远离厌学,告别厌学,并喜学乐学,实现教育的理想——让学生愉悦地学习。
关键词:厌学;信念系统;教育方式学习习惯;学习兴趣

 

    儿童厌学现象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失败,据我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约有70%多的孩子有不同程度的厌学心理。它既严重影响着孩子健康正常的成长,更使孩子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缺乏必要的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对整个社会也会带来一些不容忽视的隐患。因此,了解孩子的厌学现状,分析孩子的厌学心理,矫治孩子的厌学行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孩子厌学的现状
    厌学,就是对学习感到厌烦,不愿意学习,不喜欢学习,对读书不感兴趣。一般表现为畏惧老师,上课易走神、不喜欢讨论学习问题,作业拖拉,敷衍了事,或者不能及时完成,作业错误率上升,怕考试,甚至无故缺考,出现逃学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厌学者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总之,就是对学习产生厌倦乃至厌恶,从而逃避的一种心态。
    通过调查表明:30%的小学生对学习缺乏热情,具体体现在学习“不主动”或“有时主动”。54%的学生坐到书桌前准备学习时,会马上或有时感到厌烦。20%的学生会在对学习厌烦时找“头痛”或“肚子痛”等借口。36%的学生对学校的环境不适应,主要体现在由于不喜欢某老师而讨厌其执教学科。尚有10%左右的学生感到老师讨厌自己。有40%的教师、家长认为学生(孩子)“课堂讨论或与家长谈论学习问题时不感兴趣”、“一提起学习即心烦意乱”。小学生厌学情绪随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
    可见,孩子厌学情况的普遍出现,说明厌学已成为现代教育所面临的一个严重的问题。要改变它,必须对其产生的原因作出探析,而其产生的原因又是十分复杂的,既有孩子自身的因素,我们称之为内因,更有来自社会的因素,学校的因素和家庭的因素,我们称之为外因。现就不同的原因做以下的分析:
二、孩子厌学的原因分析
2.1.孩子自身因素:
2.1.1 缺乏正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机
    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目标,没有目标就象一艘没有方向的船,无论怎样努力都很难到达彼岸。而在我们咨询过的大量的初高中学生中,几乎百分之九十九的孩子没有目标,即使个别的有目标也很笼统,比方说,要考个二本或一本。对于小学生来说,人生的目标就更笼统了。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就不会有明确的学习动机,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有的学生还以为是为父母而学习。因此把学习看成是一种负担,是完成父母交给的任务,缺乏对学习的兴趣,只是机械的应付,在遇到困难时就产生了逃避的想法。
2.1.2  学习没有乐趣,学习负面经验居多。
    学习乐趣是学习需要的情绪表现形式,是个体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的一种力求认识或趋向的倾向,是直接指向于学习活动本身的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动机的内部价值因素之一。缺乏学习兴趣,表现为对学习没有内在的需要,从而导致厌学。但是,缺乏学习兴趣并不是孩子与身俱来的,而是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不到学习对自身的价值而逐渐形成的。
    孩子在读书学习的经验中,头脑里的总是负面的居多,比如,成绩不好受责骂、忘记带作业受罚、做到的没有得到肯定,而做得不足则总受批评、较少得到鼓励等等,毫无疑问,这样的责备总是让孩子把学习和不愉快的情绪联系起来。一说学习,提不起精神。
    每当学习没有乐趣时,家长或老师往往没有在增添乐趣上下功夫,而是压迫、叱责、惩罚等方法驱使孩子返回书本和作业上。这些方法开动了“痛苦-恐惧-逃避”的机制,以致使孩子每次想到读书学习时总是有一份负面的感受,因此难以对读书学习产生兴趣。负面的感受如果继续加深,孩子会更想逃避,对考试,甚至上学都产生抗拒或恐惧。
2.1.3  没有体验到学习给自己带来的成就价值。
    成就动机是指个人为力求成功地完成某种有价值的活动的内部动力,而成就价值就是在这种动力上建立起来的对于某种活动的成就体验。厌学的孩子往往不能正确评价和分析自己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原因,总是把学习失败归结为能力不强或外界 一些不可控因素,如运气等,为自己开脱。而不是寻找自己的努力程度、注意力是否集中、习惯和方法是否存在问题等主观的可控的因素。在经历多次失败后便在心理上产生一种无助感。另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是有差异的。 有的孩子“开窍”较晚,同龄孩子较容易就掌握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会显得困难一些,这样他们在学习经常遭受挫折的困扰,而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学习。多次的失败使得孩子认为,无论自己怎样努力,却总是在体验失败,从而使得孩子产生一种习得性无助感的心理,导致自我效能感低下。(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完成某项活动的主观估计。)一旦孩子出现这种心理准备状态,就会认为“无法控制行为结果”,采取“无所谓”、“破罐破摔”的态度,表现出消极情绪,导致厌学。
2.1.4 刻苦努力,却方法不当
    据一份调查表明:54.9%的家长认为,孩子有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是最主要的问题。厌学的学生中98%是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找到科学的方法。小学一年级最重要的任务就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会给学生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孩子容易体验到成功感,增强自信心;而不好的学习方法则会给学生在学习上增加许多阻力,不断的挫败感会降低学生的自信心。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会受到来自家长和同学的压力、责怪和鄙视,同时又不知道怎样与教师密切配合和交流。持续的成绩落后使孩子失去对学习的兴趣从而导致厌学。
2.1.5学习能力上存在困难,如记忆力不佳,注意力不集中等
    在学习上,有的孩子“开窍”较晚,同龄孩子较容易就掌握的东西,对他们来说可能会显得困难一些,这样他们在学习经常遭受挫折的困扰,而享受不到学习的乐趣,久而久之,就会厌烦学习。这也可能与孩子本身在学习能力上存在障碍有关系,具体表现为:有的孩子听觉记忆可能有问题(听觉理解、听觉记忆、听觉行动方面出现不协调),今天学,明天忘,生字记不住,上课听不懂,影响了学习效果。有些视觉发育不良的孩子不爱看书上的字,经常眼酸、头疼,当然不爱写作业。
    还有的孩子智力正常甚至优秀,但注意力不集中,大脑总是处理兴奋状态,所以,上课时不能好好听讲,写作业静不下来,很难坚持独立做完一件事。
    如孩子在婴幼儿期间没有经过足够的爬行,在手眼协调性上就非常差,上学后表现出粗心大意,加号看成减号,多字少字、串行等,而且据专家研究,尿床孩子的智商比正常儿童低17—23%,具体表现为儿童认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记忆力差,孩子上学后更能明显地表现出来,心理负担重,自卑感很强,学习成绩,尤其是数学、英语等学科较弱。
2.2.家庭教育方面的因素:
2.2.1  家长错误的信念和价值观影响孩子的学习态度
    在家庭教育中出现的大部分问题,多是父母信念系统的问题,也可以说是对孩子教育的“认知”有问题。当我们进一步把问题具体化,就得出一个结论:孩子学习不快乐的原因是由父母的信念系统里认知偏差造成的。我们必须改变这些认知偏差,那么首先我们必须认识它们。把它们从我们的头脑和行为中剔除出去。
    如:过分关注学产的外在目的,使孩子得不到学习的乐趣。许多家长总是经常鼓励孩子:“努力呀,你要在班里考到前十名在行。”“有好成绩,你才能考上重点初中,然后上重点高中,直到上重点大学。这样你的前途就不用发愁了。”“先苦后甜,虽然现在苦一点,但是将来有一个好的前途,是值得的。”对于一个上小学的孩子来说,要让他坚持十年寒窗苦读来换取将来的光明前途,是太抽象、太遥远了。将来到底是怎样的?为什么要用现在的“苦”来换取那个缥缈的“将来”呢?
2.2.2 .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导致学生厌学的另一原因是是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普遍心愿,为了实现这种心愿,曾在我市群艺馆做简单调查,我市有10%的家长在孩子的休息时间,为孩子开小灶----补课、学琴、画画等,孩子没有自己的自由空间,没有休息时间,感到压力大,负担重。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不顾孩子的智力、能力是否可以达到,不管孩子是否能承受,只顾给孩子加码,使孩子的身心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孩子学习压力太大,因而不愿意学习。
2.2.3. 家长的负面教育方式
    有的孩子学习一出现困难就逃避与家长负面的教育方式有关如:有的家庭对孩子盲目溺爱,表现在:包办代替,孩子的一切生活问题由家长全部承包;全力满足,孩子要求什么,家长就满足什么。“无论自己吃多少苦,也不能亏着孩子”,还有的表现为姑息迁就、许愿哄愿等。这些负面的教育方式压抑了孩子的创造性和积极探索的进取精神,滋长了孩子的依赖心理,缺乏抗挫能力,在学习中稍遇到困难就畏缩不前。我们说:过度保护、骄惯,使孩子缺乏自我教育、调适的能力。有些家长甚至替孩子写作业。家长无原则爱护,成了孩子不愿学习的避风港。
    有的家长望子成龙心切,重分数而不重实际潜能的开发,经常就学习问题责骂或毒打孩子,打击孩子自信心,指责批评,唠叨,埋怨,催逼,攀比等,容易使孩子对学习产生逆反、焦虑、恐惧心理,对儿童的厌学情绪也有重大影响。
    还有些家长本身就对学习不够重视,甚至认为“读书无用”,这就会对孩子形成不良的示范作用,使孩子厌学。
    另有些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没有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如有的父母让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无节制地看电视,经常在家中从事跳舞、唱卡啦OK、看录像、打麻将等娱乐活动、家里经常高朋满座,酒宴常开,使孩子没有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孩子无法专心学习。
2.2.4家长重智轻德的片面的人才观。
    很多家长为孩子设计了“重点小学---重点中学---重点大学---出国”这样一条生活理想轨道。狭隘地认为只有升学的学生才是人才,而不考虑孩子的智力的水平、学习品质、学习基础、基本能力、身体条件等,一厢情愿地把孩子往高考的独木桥上赶。
    在“德、智、体、美、心”五育之中,家长眼睛只盯着“智育”把学习好当作好孩子的唯一标准。“只要你把学习搞好就行,别的什么也不用你管”是家长口头禅。由于家长灌输给孩子的都是学习,而学习的目的与动机仅仅是为了升学,容易造成孩子缺乏理想与责任,自理能力、交际能力、适应能力低下,独立意识得不到健康发展。如果孩子一旦发现自己不是“升学的材料”,就会感到焦虑、担心,甚至破罐破摔。
2.3.学校教育方面的因素:
2.3.1片面追求升学率
    当前教育处于转变的非常时期,“应试教育”依然存在。在不少的学校,传统的“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分数高低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这使得学习竞争激烈,学生的压力大,心理负担沉重,当然会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哪里能谈得上喜欢呢?
2.3.2 教学内容、方法繁难偏旧
   教师的讲课水平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兴趣。有些教师的观念陈旧,教法因循守旧,讲课形式呆板,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不到发挥。有不少的教师大搞“题海战术” “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学,考试频繁,,如山的作业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在超负荷的状态下,学生对学习很容易产生厌烦的心理。有些教师甚至还有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的发生,因此,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另外,虽然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起始年级已实施了新课程改革,教材内容能与时俱进,对旧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删除了一些了繁难偏旧的内容,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思想。但大部分旧教材还未改革,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必然会导学习困难生“跟不上”而丧失信心的结果。
2.3.3 师生关系不良。
    古语说“亲其师,信其道”,师生关系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积极性。当师生关系融洽,学生觉得老师喜欢他、欣赏他时,学起来就会觉得特别有干劲。当学生与教师关系紧张时,他们会觉得老师看不起他,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和对立情绪,破罐子破摔,干脆不学了。
2.4.社会因素
2.4.1.校外诱惑难挡 
    学生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还没有形成自己的人生观,还不具备辨别是非的能力,往往不能抵挡社会上的各种诱惑——电子游戏、打牌赌博、黄色书刊影碟等等,不少学生沉溺其中,无心学习。这种厌学的学生占厌学总数的30%左右。(是非能力不强,被坏孩子影响,造成厌学)
2.4.2不良风气曼延
    另外,社会上一些不良的思想,如“读书无用”、“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哥儿们义气等很容易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使他们对学习产生迷惘,不知为什么而学,学什么,最终厌学。5%的中学生认为,读书没多大用处,只要有钱一切困难都会被解决。
    从以上分析中我们发现,造成孩子厌学心理的原因有很多,有时是某一单一的因素造成了孩子的厌学,有时则是多种因素共同造成的。所以父母一定要设法找到孩子厌学的具体原因,有的放矢,综合治理。另外,造成孩子厌学的因素,有的是父母可控的,有的却是在父母可控范围之外的。对于前者,父母应积极寻求对策,争取根除造成孩子厌学的因素,使孩子恢复学习兴趣;对于后者,父母则要力争提高自己和孩子的适应能力,尽量降低不可控因素的负面影响。下面针对不同原因,做具体分析
3、分析与对策
3.1 加强对孩子的学习教育
3. 1.2 帮孩子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
    无论干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目标,没有目标就象一艘没有方向的船,无论怎样努力都很难到达彼岸。如果要让孩子学习好,那么首先孩子应该知道为什么学习,为谁而学习。现在的孩子学习不努力,被动学习的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孩子认为他是在为父母学习,在为老师学习。所以,家长的任务是,从小就要 帮孩子树立一个远大的人生目标,然后引导孩子树立阶段目标,再为每一个阶段树立一个小目标,而所有的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只有这些小目标一个个实现 了,大的目标才会实现。只有按计划,有目标地去学习,孩子才会有成就感,才能激发起学习的兴趣。而且,尤其需要家长注意的是,在帮助孩子树立目标的时候, 一定要以掌握知识为目标取向,而不要以成绩为目标取向。
3.1.3让孩子把学习和快乐结合起来。
    著名教育学家卢梭说:“兴趣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根源。”可见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学习过程中十分重要。如果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学习起来就会感到枯燥乏味,学习对他来说就变成了沉重的负担。家长怎么才能提高孩子在学习方面的兴趣呢?这里简要介绍以下7种方法:
    第一,直观形象法。孩子的思维具有从具体形象到抽象的发展特点,要引导孩子对所学知识感兴趣,就要借助一些形象直观的物品,把抽象的无形的知识变成具体的可见的形象,让知识形象地进入大脑。
    第二,情感感染法。孩子对富有情感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家长应该通过带有浓厚情感色彩的事物来感染孩子,从情感上引起孩子对学习的需要。
    第三,成功激励法。帮助孩子克服学习中的困难,使其获得成功,享受到成功的满足,这样也会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家长应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帮助他克服困难,当孩子有微小的进步时,就予以肯定,使他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实践操作法。让孩子进行一些实际操作,如科学小实验、种植、采集、制作玩具、养殖动物等,这些活动都可以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第五,目标指示法。当孩子对某一学科的学习缺乏直接兴趣时,可以通过加强学习教育,使孩子出于对学习的责任感或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学习的需要,这种为某种目的而产生的间接兴趣,经过不断努力可以转化为直接兴趣。目标越具体,动机越强烈,学习兴趣就越浓厚。
    第六,娱乐吸引法。爱玩是孩子的天性,家长可以通过游戏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在游戏中,孩子的大脑皮层会形成优势兴奋中心,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较好地感知,记忆扎实。家长还可以经常和孩子一起玩,不仅可以活跃家庭生活,也可以发展孩子的才能和智慧,使孩子精神饱满、心情舒畅地投入学习。
    第七,情景法。通过各种艺术形式,创设生动情景或利用丰富多彩的大自然调动孩子的思维积极性,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
    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兴趣,既要注意发展兴趣的广泛性,让他们获得更多的知识,又要注意在广泛兴趣的基础上,根据孩子的不同特点,引导他们建立自己的中心兴趣,以保持兴趣的持久性,让他们对自己喜欢的事物坚持不懈地进行钻研,为今后获得系统而深厚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和必要的心理准备。
3.1.4从小要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即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惯必须从幼儿时代就要抓起,养成良好的习惯,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主动地学习,自觉地在学习中提高;那么,家长怎样才能引导子女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第一,养成有计划、有规律的学习习惯。
    制定一个合理学习计划,是一种使孩子合理地使用时间、保证学习目标实现的较好形式。在制定计划时,要符合孩子的实际。像摘桃子一样,跳一跳能够到。制定学习计划还要全盘考虑,内容尽量详尽具体。最好把每学期、每周、每天的学习要点和进度情况都列出来,便于家长检查和落实。
    第二,加强对孩子的引导和监督。
    孩子的自我克制力较差,而学习又是一种十分艰苦的劳动,如果没有成年人的监督,便无法使他们养成坚持到底的学习习惯。所以,家长应正确、适当地监督和提醒孩子不断地勤奋学习。
    在孩子刚入学时是培养孩子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阶段,此时,家长须严格引导和监督,对孩子的要求要始终如一、前后一致。如果朝令夕改,就会使他们无所适从,难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就是我国古代教育家提出的“教之示以好恶有常”的道理。对于孩子来说,养成学习习惯至少要3个月的时间,这就需要父母有足够的耐心和毅力,这对我们做家长的来说,也是一个考验。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习惯后最终实现孩子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的目的。
    第三、养成好的学习、思维方法
    父母引导孩子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可以帮助孩子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经过科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等的努力,已经探索和创造出一些科学的有效的学习方法,如观察法、记忆法、想象法、思维法等。作为家长,不仅要帮助孩子去摸索适合自己的学 习方法,而且推荐给孩子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如:坚持“五步学习法”即:养成课前预习,上课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及时完成作业、系统小结的学习习惯。上述五步学习法是学习的基本方法。指导孩子按这五步走,不能怕麻烦。只要认真去做,孩子的学习会按部就班、扎扎实实。一旦孩子形成好习惯,家长就可以少操心了。当然,五步学习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只是一种基本模式,孩子在这个基础上可以有自己的创造、发展。
3.2家庭教育方式要科学
3.2.1  家长改变对上学读书的信念及价值观。
    信念系统是人们处理事物的依据。人们的行为受信念系统的直接影响,它决定某些事情是该做还是不该做,决定我们的行为模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父母对读书学习所抱的态度自然会影响到孩子的成长。
    如果家长的信念:读书学习本来就是枯燥无趣的,孩子自然也接受了这个信念。
    如果让孩子认识到读书学习可以开心有乐趣,上学读书可以增加学问知识;认识很多同年的朋友;学会处理人际关系;学到学习的方法;享受成长的乐趣等。孩子自然有更大推动力。
    如果孩子体验到每天上学与同学一起的乐趣,学习到新的知识,得到家长的肯定,有机会用学到的东西做出成就,因而有成功的感觉和别人的嘉许,孩子也就有更大的推动力了。
3.2.2 改变孩子学业的竞争心态
    将孩子的成绩和班里的其他孩子的成绩相比较。这是大多数家长所热衷于做的事情----每当孩子考试过后,他们不关心孩子是否比以前有进步,什么地方还没弄明白,而是说:“你怎么又是28名?你怎么就是不上进呢?”孩子渐渐对学习产生厌倦了,觉得无论他如何努力,总有比他学习好的同学,父母总还是不满意。学习就是为了考一个好成绩,排一好好名次。强中自有强手,哪个孩子能保证永远拔尖呢?学习是孩子现在的生活。可子女的学习成绩一旦成了家庭关注的中心,甚至成了一家人喜怒哀乐的晴雨表,这反而对儿童的学习起到负面作用。因而,家长要对子女的学习应持科学的态度,期望水平不能太高,要求也不能太严,要与儿童的接受能力和心理发展水平相适应。培养孩子对学习活动本身的兴趣,不以功利的“长远”的目标来激励孩子学习。关注孩子自身的每一点进步,全面发展以及孩子发展的纵向比较。重视孩子的“达标”要求,让孩子和自已竞争,而不是盲目的的攀比。
3.2.3帮助孩子树立自尊和自信。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许多父母认为优点不说跑不掉,缺点不说不得了,随意地拿自己的孩子跟他人的孩子比较。害怕孩子犯错误,岂不知, 孩子是在犯错误中成长的。更有些父母,只要孩子某件事办砸了,出口就对孩子说一些否定性的语言:“你怎么这么没出息?”“你怎么这么笨呢?”……这些都特 别伤害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而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是需要身边的人呵护的。试想,一个完全丧失自尊和自信的人会发展成什么样子呢?
3.2.4 理解孩子,接纳孩子。
   人原本是爱学习的。婴儿初到人间,他不断模仿大人的表情、声音、动作,他学会了说话、走路、接受、拒绝、发脾气等许多事情。
   既然人本是一生下来就愿意主动学习,那么又是什么让他一改初衷?这是我们做为父母需要思考的问题。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做为父母先要理解孩子,接纳实事,再考虑原因是什么?如何面对解决?是孩子学习能力的问题?学习方法的问题?还是学习兴趣不够,家长都要有耐心帮孩子一起解决。
    如成绩不理想,不能总批评、打骂,否则,孩子会把学习与痛苦联系起来,他们最终会以放弃来逃避痛苦,厌学是他们能找到的唯一有效的逃避方式。而如果他们从父母这里得到是理解、关心,会更好的激发他们内在的潜能。
3.2.5激发孩子内在潜能
    现在世界上很流行的智力理论是哈佛大学加得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在这个智能框架中,相对独立地存在着8种 智能,它们分别是: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自省智能、人际交流智能和自然观察者智能。所以,在这种意义上,我们不能说哪个孩子更聪明,而是说这个孩子在哪个方面更聪明。所以,家长朋友们不能光盯住孩子的学习,而误了孩子其他智能的开发。正确的做法是发现孩子的优势 智能并加以开发,然后以优势智能带动劣势智能。我们的家长要相信每个孩子都有很大的潜能开发的空间。只要能够高效地利用大脑,每个人都会成为学者或专家。
3.3 改变新的教育模式,抵制不良的社会现象
3.3.1学校要建立新的评价制度。
    学校不能光看学生的成绩来评价老师的工作业绩,要采用成长记录袋的形式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综合评价学生,切实做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3.2 教师要有新的课改理念。
    教师的教学方法要求活、求实、求新,切实做到有趣、有序、有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3.3.3 转变教育观念,多给孩子关心和爱护
    要加强现代教育思想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要以人为本,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要承认学生只有差异,没有差生。不能歧视主课成绩差的学生,更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教师的关心和爱护,是小学儿童热爱学习的心理力量。坚持正面教育,经常去寻觅、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及时表彰学生的点滴进步。对于已有厌学倾向的儿童,教师要经常与他进行心灵的交流,把爱和期望传递给他,帮助他发掘学习的兴趣。
   总之,排除厌学心理是一项长期、艰苦、复杂的工作,需要社会、学校、家长的共同努力。只有全社会形成一个尊重科学、尊重人材的社会大环境,深化改革,确实减轻学生负担,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给孩子以科学的教育,注重心理辅导,才能有效地消除厌学情绪的蔓延,使学生健康地发展。作为家长,更要注重学习家庭教育新理念,掌握孩子不同时期的生理,心理特征,讲究方法,因材施教,全面培养,一定会实现教育的理想——学生愉悦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曲开 《把快乐还给孩子》
[2]  家庭教育函授大学教材
[3]  冯德全 《三岁缔造一生》
[4]  知心姐姐 《关注孩子子心灵成长》
[5]  张健鹏 胡东青 《这样的沟通最有效》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