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二十八)

7年前 [12-09 07:06 周五]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能力提升3”《早教:强势和弱势的孩子都需要帮助》
      海岚老师谈幼儿教育,其方法之精到,动作之细腻,语言之柔美,令人叹为观止,凸显了孩子早期教育的特点,温柔之中的坚持。幼儿园是每个孩子成长的第一次跨越,离开父母离开家,开始人生中首个“集体生活”体验。在幼儿园的3、4年,是孩子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美好时光。而对于幼儿园的老师来说,每一天都是挑战,尤其是低龄小班和托班,因为,老师将接过父母的部分责任和义务:“养、育”孩子。而且不是一两个,还与自己素味平生,所以,幼儿园老师的工作相比中、小学老师,更烦、更难、更辛苦、责任更大,心里承载着的爱需要更多。老师们经常会面临多个不同需求的孩子,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应有的帮助,确实需要智慧和定力。在此谨向所有工作在幼教战线上的老师们,表示最崇高的敬意。

      学龄前的儿童,在行为和心理上都表现出诸多的矛盾特征。孩子的独立意识增强,同时又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孩子独断、自私、自傲,同时又非常大度慷慨,渴望融入群体;孩子的表现欲望强烈,同时又因为表达方式、表达能力受限而常常感到害羞。所以,与这个时期的孩子和谐相处真的很难也很累,体能消耗很大,心情更是像坐着过山车起伏不定。然而,学龄前是孩子的规则意识、良好习惯形成和培养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如果我们的父母抓好抓紧了,孩子将终身受益;反之如果我们的父母因忽视而错过了,对孩子也将贻害终身。我们有不少年轻的父母,往往不太重视这个问题,总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没关系,上学以后孩子会自然明白。对孩子关注很少,对孩子的管教更少,很多父母把孩子交给祖辈代养。结果呢,孩子一上学,问题就一大堆,搞得自己焦头烂额。因此,学界在研究儿童教育时,把0~8岁定义为教育的关键期,孩子会把这个时期受到的教养,烙刻在内心深处,甚至可以成为孩子潜意识,孩子将来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也许在童年就已经“定型”了。这里所说“成人”是指孩子的人格品质,而不是知识与技能。我们中国有句俗话说:“三岁看大,八岁看老!”是具有一定科学道理的。教育心理学研究发现,儿童心理发展的几个关键期、儿童智力发展的最佳时期、儿童视觉和口语发展的最佳时期、儿童掌握数概念的最佳时期、儿童品德形成的最佳时期等,都集中在八岁以前。一个人八岁以前的行为习惯、智力发展和习惯态度等决定孩子以后甚至一生的命运。亲爱的爸爸妈妈们,在孩子小的时候多花一份心,长大过程中你就少操百分心。无条件接纳孩子,尊重欣赏鼓励孩子,榜样示范引领孩子,一手爱,一手坚持,真爱让我们的孩子真正赢在家庭教育上!


20161205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男孩需要界限练习和正面管教   

有一个小男孩,因为妈妈不肯给他买心爱的玩具,就在商场里哭闹,妈妈试图给他讲道理:你这样不听话妈妈很伤心。家里已经有一个这样的汽车,我们下次再买,好吗?妈妈讲了一大堆道理,男孩还是无动于衷,最后只能妈妈妥协买了玩具告终。                                        

为何很多时候和男孩讲道理行不通呢?                           

男孩相比于女孩更具有活力、冒险精神和竞争意识,但缺乏沟通能力和共情能力,所以有时同样一个道理和女孩讲与同男孩讲的结果迥异。        

事实上,对那些个性很强、更具攻击性的男孩,培养社会意识的方法,就是当场制止他们,让他们暂停一会。当男孩已经听了许多遍道理后,他需要更多地练习控制自己,停顿一下,多为别人着想。      

男孩需要更多的界限练习和正面管教。比如在孩子参加活动时或出门前,父母需要给他们立规矩,一旦他们破坏了约定,就马上取消他们的游戏时间。如果他们的情绪失控的,就需要马上把他们带到别处,或者他们的玩具拿走。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能力提升5”《写给中学生的信: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能获得力量》
      与现在的学生相比,我们的学生时代应该算是幸福的。物质生活远不如现在充裕,但我们的身体很健康,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去亲近大自然;没有手机、没有电脑、没有电视,但是我们的精神生活却非常丰富,我们的学业负担没有现在那么重,回家的作业也很少,虽然也有竞争,但是不像现在那样压力山大;最重要的是我们可以有自己的梦想,也可以有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情;父母都在忙他们的工作,很少陪伴,但是我们心里特别明白,父母最爱我们。我们对学习的要求,完全出于自我的需要和兴趣,几乎不受父母和老师逼迫使然,学习的目的性也不像现在那样清晰。可是,几十年过去了,无论语、数、外还是理、化、生、史、地、政,今天依然记忆犹新应用自如。根本的原因是我们能够主导自己的学习,不是为了分数和名次,不需要在意别人的眼神和外界的评价。如果说,现在的孩子很辛苦,就辛苦在做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和排不完的名次;学习很累,累在学习的纯粹的功利性;孩子的命运无奈交由分数决定,唯独不能体现自己的意志。所以,动力是不稳定的,能量是虚幻的。
      孩子的成长权利理应交给孩子,孩子的未来命运也应该由孩子自己去决定。现在,我们给孩子的压力确实太大,期望太功利、太单一,以致于孩子失去了自我,搞不清楚自己在做什么,没有时间思考自己需要什么,理想也好、梦想也罢,孩子都已无暇顾及。如果,我们与孩子换一个位置,想想我们所做的一切,对孩子是不是太残忍了!



20161207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二十五卷
做法对和错
错误做法:家长把孩子的生活安排的妥妥当当,一切都是大人的意见,孩子遵守就行了。
结果:孩子成了木偶,不用动脑筋,被动执行。胆子越来越小,越来越没有自信,能力差,不会做家务。心离父母越来越远。
正确做法:孩子自己的事,自己做,鼓励孩子做家务。家里的事和孩子商量,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意见,并认真听取孩子的合理意见。
结果:培养了孩子家庭责任感,知道心疼父母,喜欢和父母交流,性格开朗,有自信。
信念植入:我会做很多事情,我很有能力,我是父母的好帮手。P47


20161207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你若这样做,孩子离“孝顺”就越来越远     

一个中年男子,为了让他4岁的儿子在车后排座位上睡觉,竟让他60岁的母亲坐后备箱。被民警发现后,老太太为儿子求情:这里蛮好,舒服,别为难我儿子。                       

这种悲情色彩的母爱,似乎存在很久了。然而,这样的母爱真的可以让孩子幸福吗?                                       

 1.溺爱,一切以孩子为中心

2.没有合理的长幼有别        

3.没有家长的以身作则       

4.没有从小事入手引导。家里买了好吃的,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的父母,而是先给孩子。家长如何对待自己的长辈,是最直接有效的课堂。这就是父母传递给孩子的力量,自己的所作所为,都会被小孩看得清楚真切,容易被模仿。                       

 要从此刻开始,告诉孩子:自己的父母也是父母,要想关心你那样关心自己的父母,分担自己可以力所能及的家务,在父母忙碌的时候搭把手,付出自己应该付出的一份力量。



20161208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二十五卷
严厉教育是最危险的教育
        放不下严厉教育的人,真正的原因是潜意识放不下莫名的恨意。这就是为什么从小经历了打骂教育的的人,往往正是棍棒教育的支持者,经常严厉对待孩子的老师或家长,他们自以为在“教育”孩子,其实也只是在发泄自己从童年积淀的恨意。
        人生万事,得体的手段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教育更如此,没有一种错误的手段,可以达到正面效果。严厉教育的目的,虽然也是想给孩子打造出华美的人生宫殿,到头来却只能制造出一间精神牢笼,陷儿童于自卑、暴躁或懦弱中,给孩子造成经久不愈的内伤。
        蒙台梭利博士说:“我们常常在无意中阻碍了儿童的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对他们的终身畸形负责。我们很难认识到自己是多么生硬和粗暴,所以我们必须时时刻刻尽可能温和地对待儿童,避免粗暴”。教育的真正准备是研究自己,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最终成长自己。P49


016.12.8江承杏读书分享287
《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教程》P9

家庭教育的基本内容之—强壮的身体

●曾有人用数字来做比喻身体健康的重要性:称健康为1,而其他所有的财富、荣誉、能力、地位、学识……都是0,没有了1,再多的0也毫无意义。

●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事实上孩子的体质却差了:耐力素质、速度、爆发力、力量素质都呈阶段性下降,“有体重无体能”,超重与肥胖的检出率不断增加,视力不良检出率居高不下。有关专家把现在的青少年体质概括为“硬(关节硬)、软(肌肉软)、笨(长期不活动造成的动作不协调)”。

●青少年体质下降与现代化生活方式(上楼乘电梯、出门坐汽车、溺爱包办、限制交往等),缺少体育锻炼时间及心理等方面的原因有关。

(温馨提示:让孩子从小有一个健康的体魄,离不开家长科学养护、精心陪伴,呼吁父母们重视培养孩子体育运动和户外活动的兴趣,让运动逐渐成为孩子的一种生活方式。) 


20161208徐海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上海,第139天)
《沟通真谛:蹲下来陪你做一只蘑菇》摘录:
心理故事 (续昨)
过了一会儿,医生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来走去,病人就问他:“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走来走去?”医生回答说:“蘑菇当然可以走来走去啦!”病人觉得有道理,也站起来走走。
又过了一会儿,医生拿出了一个汉堡开始吃,病人又问:“你不是蘑菇么?怎么可以吃东西?”医生理直气壮地回答:“蘑菇当然也可以吃东西啦!”
病人觉得很对,于是也开始吃东西。
几个星期以后,这个病人就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了,虽然,他还是觉得自己是一只蘑菇。
故事启示:
其实,我们的孩子,甚至是我们自己,何尝不是一只蘑菇呢?
我们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自己的信念。在一些人的眼里,我们就是与他们不同的蘑菇。
孩子也有自己的思维和行事方式,当孩子的想法与我们冲突,他就成为我们眼中的蘑菇,因为孩子有时候的行为,实在是让我们费解。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6卷P.207-P.207:)
Booboo微思录:
1、这位医生,可谓深谙家庭教育的智慧啊,身教又言传。孩子,不是听我们怎么说的,而更是看我们怎么做的。
2、各位智慧、又爱学习的爸爸妈妈,你们从中可以悟到什么样的亲子智慧呢!



 20161207徐海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上海,第138天)
《沟通真谛:蹲下来陪你做一只蘑菇》摘录:
心理故事:
有一个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于是他每天都撑着一把伞蹲在房间的墙角里,不吃也不喝,像一只真正的蘑菇一样。心理医生想了一个办法。
有一天,心理医生也撑了一把伞,蹲坐在了病人的旁边,病人很奇怪地问:“你是谁呀?”医生回答:“我也是一只蘑菇呀!”病人点点头,继续做他的蘑菇。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6卷P.207-P.207                                    Booboo微思录:
1、这位医生的高明之处在于:病人以为自己是一只蘑菇,医生也说自己是一只蘑菇,并且用实际行动展示自己是一只蘑菇的状态,让病人真切地看到、听到、感受到。这种基于“共情、同理、同频、同心”的沟通一定会有好结果。
2、故事中,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精彩明天继续…… 




 心语秀香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78P为什么这些“好孩子”出了“厌学”的问题。  
      生活中为什么一些“好孩子”到了初高中同样出“厌学”的问题?而且,这些孩子无一例外曾经是学习的佼佼者而后会逃避与网吧。专家诊段多是“抑郁症”为什么孩子会这样呢?教育专家钱树云指出:是家长过于关注孩子的学习,忽略了孩子的感受,使得孩子找不到自我价值感;忽略了孩子人格的成长和品行的培养,忽略了教给孩子“爱”。这个时候不是给予一些错误的鼓励表扬,不是逼着孩子勇敢的面对。而是给予孩子一个温暖的安全的无条件的爱和接纳。让孩子拥有无限的安全感,孩子才容易尝试。帮助孩子慢慢找到自我做最好的自我。所以,好孩子厌学问题的根源在于家长的不学习、不成长、不改变。所以育儿育己,爱一个人的最好方式,是把自己变得更好;给一个人最好的爱,就是如他所思,而非我所想。
 孩子的厌学问题,而我们家长如何对待问题才是问题。我想如果我们坚持一定,相遇最美好的未来。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