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三十一)

7年前 [12-20 13:33 周二]
张晓霞暖阳心语:昨天下午才发现,自己在去学习之前竟然忘记把案例发给小组的姐妹们,赶快把案例发到共享的同时,便真诚地向姐妹们道歉,感觉到自己内心的一份愧疚与自责---------我怎么能这样粗心呢?小组的姐妹们表达了对我理解和包容。这一刻,我觉得内心的自责在转化,转化成一种决心--------下次出行前一定注意把所有事情都安排好。继而开始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是不是总是这样丢三落四的粗心,便有了一种主动向好的愿望和信心。
继而想到我们与孩子之间的互动,很多时候,孩子可能会出现失误甚至错误,但我相信他们肯定不是故意,并且当做错事的那一刻,他们的内心一定会有如同我一样的愧疚与自责的。而我们因为急于帮助孩子改掉这些失误和错误,便会在第一时间采取教育、唠叨、指责、批评、教训甚至打骂来面对孩子,而这些所有的在我们看来可以激发孩子做的更好的言行,恰恰会把孩子内心的那份自责隐藏起来,出于一种自我保护,孩子会第一时间想出各种理由和借口来为自己辩解。这时候,孩子的全部精力就会用于自我保护中。我们可能又会被孩子这种“不谦虚”、“不知错”、“不懂事”等等的辩解行为而激怒,更严厉的指责和愤怒就指向孩子,孩子也就很自然地陷入我们这种负面情绪的冲击中,他们不再只是自我保护,而是会奋起反击,对抗便最终形成。
我们可以想像,当两个对抗的人不断地让攻击升级的过程中,孩子的自责便完全退出,反思也不再会出现,内心只会是充满了委曲与愤怒。
这个时候,其实,大人和孩子都忘记了自己的初衷目标是什么。孩子忘记了自己做错事应该怎样,而家长也忘记了自己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孩子看到错误、改正错误。结果却成了一场失去目标的战争。

因此,不管孩子是失误还是犯了错误,我们一定要用包容和理解给到孩子反思的机会,我相信,这种因爱而生出的自责和反思很快就会变成一种决心和行动回报给我们的。


20161214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请客服你的“家长欲” 
现在的孩子很辛苦,一天到晚被逼着学钢琴、古筝、跳舞、语数英等,这是很可怕的,他们长大了会恨家长,说自己的童年都耗在这些上面,除了学习就是学习。要让孩子有独立的是想,首先家长要克服自己的“家长欲”。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不要和他们解释什么是“美”,什么是“内涵”,要有“涵养”这类概念,如果带他去博物馆,就不要对他解说,他这个年龄听不得的。他听不懂,就会厌烦,实在不想看,就带他出去,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要太早灌输那么多词汇给孩子,至于所谓概念性的东西,我想差不多要到初中以后,孩子才会开始对这些感兴趣,才有理解和判断力。
经常看到很多家长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大人自己都不太喜欢,非要接借所谓的环境熏陶来影响孩子,就带孩子去,其实,这对于孩子来说非常可怕。对小孩而言,身教大于言传,如果家长真的很爱这件事,小朋友得到的信息是这件事很有意思。很多时候是家长让孩子去弹钢琴而自己却根本不听音乐。
不要太控制孩子看什么类型的书籍,或者不看什么书。他当然会乱看,拿到手的或者拿不到手的都会看,但是或许在他看的书籍里就能看出一二,他的兴趣所在,不要太轻视或小看孩子的潜能。
尽量不要对小孩说出价值判断的词,大人说好或不好,对或不对,都是在扼杀孩子自己的判断。 对于孩子感兴趣的,不要对他说三道四,啰嗦个不停,可以事前提醒孩子,遇事冷静,爸妈就在你身边,如果需要帮助,请来和我们打招呼,我们会成为您坚强的后盾。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习惯培养7”《小学一年级是养成学习习惯的黄金期》:
      小学四五年级以后,学生的学习成绩开始出现分化,初中阶段及以上,两级分化更加明显,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秀,而有部分学生的学习就越来越困难。为什么?其实影响孩子学习的因素并不复杂,除了出现智力发育障碍的极个别孩子以外,绝大部分的孩子智力发展一般都不会存在太大的差异,所以,论智商水平,所有的学生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学业,应该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然而,现实却触目惊心,同一所学校、同一个班级,成绩最好的学生与成绩最差的相比,差别竟是几何级差。说是基础问题也好、学习方法不同也罢,或者说学习能力差异,孩子的这些差别,归根到底还是从小有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集中反映在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和兴趣上的差别。
      所以,培养孩子学习好习惯才是关键,那么,从什么时候开始、怎样培养才合适呢?教育研究发现,越早越好,三岁以后就可以慢慢训练,小学一年级是孩子养成学习习惯的黄金期。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不是要孩子学习多少知识和技能,而是让孩子学会“静心”和“专心”。静心,是指人能够妥善处理好自己的情绪,抵御外界的干扰的能力,心神合一,气宜相随,相间若余,万变不惊,心平气和的一种心理状态。就是要让孩子,即使什么事情也不做,也能够安静得下来。专心,在心理学中称作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伴随着感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的心理特征,注意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指向性,二是集中性。就是要让孩子专心致志,用心专一,聚精会神,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因此,训练孩子静心、专心,必须要让孩子心安,心安才理得,要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必须无条件接纳孩子,既要遵循孩子的成长规律,又必须尊重孩子的个性特征,重要的是循序渐进和坚持不懈;训练孩子静心、专心,必须要让孩子心悦,心悦才诚服,要让孩子获得价值感,必须坚持正确的鼓励,学习习惯的培养,实质上也是一种规则教育,对孩子的规则教育最忌生搬硬套和操之过急,一定不能忘记要温和而坚定。教育要趁早,切莫错过好时机。


20161215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慢养孩子静待花开                             

每个孩子都是一朵花,只是一年四季开放的时间不同。当人家的花在春天开放时,你不要着急,也许你家的花是在夏天开放;如果到了秋天还没有开,你也不要着急,说不定你家的这棵是腊梅,冬季开的才会更动人。    

真正的园丁是不会在意花开的时间,他们知道每种花都有自己的特点,只是开花的早晚不同。铁树开花是人间奇观,一株幼苗,从栽培到开花需要十几年到几十年,而且花期长达一个月以上。这就是铁树不开花,开花惊艳四方,且绚丽无比的原因。    

如果你家的花,到了冬天还没有开放,你就要想一想,他也许真是一棵铁树呢!他会开出更加绚丽的花朵。                              作为父母的我们,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去等待,是花,一定会开放,如果不开花,说不定他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呢!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兴趣培养1”《孩子本是原创却活成了盗版》:
     今天起我们专题学习,如何培养孩子的兴趣。
我们先来了解什么是兴趣,兴趣是一个心理学名词,是指人的大脑对所接触到的外界事物的反馈刺激提供的一种反应模式,是精神需求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心理现象。兴趣本身有好坏之分,判定的标准取决于人们的价值观。健康的兴趣,成就幸福未来;而不良的嗜好,或将毁灭人生。所以,兴趣对孩子个性的形成和发展、对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乃至对孩子的一生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接着我们来了解兴趣是怎样产生的,兴趣的产生的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化学过程,当外界的某个事件作为最初的刺激源,作用于人的大脑边缘系统,并且触发杏仁核产生多巴胺,多巴胺的分泌激活了大脑的奖赏回路,这种奖赏机制(心理学上叫做正向反馈或正向激励)能给人带来快感,促使人做出有利于自身基因延续的行为反应,这就形成了兴趣。兴趣并非天生存在的,而是人在与外界事物的交互过程中,期间的一部分事件,让人获得了正向刺激反馈而心生“喜欢”并反复尝试,如果不断得到新鲜的正向刺激,获得持续快感体验就能够维持兴趣。
     了解了兴趣及其形成的原理,我们就能把握怎样去培养孩子的兴趣。首先,父母要创造机会给予孩子更多的实践,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不知道喜欢什么,不知道兴趣爱好在哪里,其实不是因为孩子的兴趣太匮乏,而是因为孩子的经历太匮乏、视野太狭窄,没有丰富的阅历才会感到迷茫。所以要让孩子更多地亲近自然,更多接触、融入社会,在实践中获得成就感,特别是对一些事物的初次接触时就能够体验快感,及时发现孩子的兴趣,这是培养孩子兴趣的关键;第二,父母要尊重孩子的兴趣,由于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辨别能力还非常有限,有时不能界限自己的兴趣是好还是不好,父母既不能粗暴干预,也不能放任自流,尊重孩子就是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引导帮助孩子做出正确的选择;第三,父母要鼓励孩子的兴趣发展,随着孩子的长大,视野的拓展,孩子的兴趣会越来越广泛,只要是健康的兴趣,我们就要给予鼓励与支持。然而,当今中小学教育对孩子的学业要求很高,来自学业的压力很大,限制了孩子的兴趣取向,也限制了家长对孩子兴趣的正确评价,许多父母把孩子与学业考试没有直接关联的兴趣点,统统定义为不良爱好并加以限制,使得孩子没有机会接触更吸引孩子的其他事物,因缺乏兴趣只能成为作业的奴隶和考试的机器,毫无个性可言。试想,如果我们的孩子都失去了鲜活的个性,那是多么可怕!请多给孩子一点宽容,让孩子知道自己,有尊严的做自己喜欢做的事。



20161215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5卷
       让孩子早早地懂得竞争、学会竞争,把他们的竞争天性激活。可是,这样的孩子,不快乐,抛弃内心的愿望,以社会评价为标准,遇到挫折,很容易怨天尤人。
        最好的教育方式,应该是不打扰孩子的自我发展,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助推力,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发展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有幸福感。在孩子成功或失败的时候,给予健康的鼓励,能够增长孩子的内心力量。
      内心力量强大的人,能够勇于面对失败,并把失败的原因归根于或许是自己努力不够,而不是怨天尤人。他们会去寻找自己身上闪光的一面,并安慰自己,一两次的失败并不代表什么,我在其他方面也很强。孩子小的时候,尽量少让他参与竞争,集中力量促进他们自我发展、增强内心力量。长大了,他们才能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和充满竞争的社会。P66


20161217许阳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6卷:“玩”是天地之间学问的根本 “如果一个孩子在他的生活里,没有接触大自然,譬如摸过树的皮、踩过干而脆的落叶,她就没有办法教他美术,”席慕蓉如是说。  因为,他没有第一手接触过美。                                       

 1.孩子“离开”是去开展他自己,因为孩子终归要长大成人,有他自己的世界,好与不好的环境和人,以后一定都会遇到,如何相处、解决是他们必须面对的问题,放手让他们去做,可以告诉他们,有问题可以需求帮忙,爸妈做他们坚强的后盾,无条件的支持和接纳。将来,孩子的快乐最重要。不要太介意孩子是否平庸,但是我们希望孩子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如果我们不是在和别人比名比利,而只是在为自己找快乐的源泉,那么平庸这个词都不太有意义。平庸是跟别人比,快乐是和自己比。我们最终负责的对象孩子我们“自己”。不要让补课占据孩子的童年,他的童年只有疲于奔命穿梭于各个补习班之间,留给他们的回忆不是快乐,只有无尽的痛苦和挥之不去的补课恶梦,谁都不想长大的孩子在回忆童年时只有叹息、摇头的份。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