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哭宝”不哭

7年前 [01-03 20:31 周二]

案例背景:

新入园的孩子,第一次从家庭走向幼儿园这个“微型社会”,熟悉的父母与亲人,熟悉的家庭环境和以自我以中心的生活方式都发生了变化,取而代之的是陌生的老师、陌生的同伴、陌生的环境和多个同伴分享老师的关爱。这些改变常常让刚入园的孩子表现不适应……

 观察实录:

新学期前,老师们设计了开学三天的半日活动,让家长陪同新生一起入园。尽可能的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使家长放心。开学的前三天里,孩子们由于有家长的陪同,都高高兴兴的来园,并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各个环节的活动。没出现大吵或哭的现象,只是发现小宇全程都是妈妈帮忙的,自己没动手过。包括上厕所,搬椅子,吃饭,洗手等等。

 开学第四天,孩子们在家长的引领下高高兴兴的来到幼儿园,正当老师们在接待最后一位幼儿时,只听见小宇大声的边哭边喊:“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找妈妈……”原来,小宇玩了一会后发现妈妈不见就哭了。无论老师们怎么劝说,“小宇,我们放学就回家,一会我们要玩游戏……”小宇还是很执着的反复着:“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找妈妈……”小宇对幼儿园的抵触情绪很强,不愿意与小朋友在一起,拒绝参加一切游戏活动,总以“审视”的眼光来关注周围的人和事,一直拉着早上接他的老师的手不肯放。拉着老师的手就往楼下走要去找妈妈。

“我要回家,我要回家,我要找妈妈……”这句边哭边说的话在我们小三班的教室内外几乎每天都听得见,也是小宇每天来园都会这样边哭边说的话。早上,小宇来园哪个老师接待他,他就一整天跟这个老师,吵着要去找妈妈。

分析原因:

对于小班孩子来讲,进入幼儿园是迈开人生的第一步,也是走上社会的开始。有太多的第一次。第一次接触幼儿园这个陌生的环境,感到害怕,所以觉得离开自己的家人没有安全感,这种巨大的变化使他们有一种被“抛弃”的恐惧感,心理失去平衡,从而感到焦急、不安、不愉快,产生分离焦虑,哭是非常正常的现象。

经过跟家长沟通交流及观察分析,我发现小宇主要是心理原因。从老师去家访了解到,小宇的月龄在班级中属于最小的,加上母亲生他时属于大年龄的,家里对孩子很宝贝,什么事情都是包办代替的,吃饭都是喂的,连走路都是抱的,这样的教养方式使孩子特别依恋家长,相应入园分离的适应期也会比别的孩子需要更长的时间。

措施:

1.通过转移注意力来化解孩子的焦虑。

先让家长对孩子的哭闹放心,了解孩子刚进园就哭是一种正常现象。 坚持每天让孩子来园,把孩子送到老师手里后,马上离开。

来园后我告诉小宇,幼儿园和家里一样,每个小朋友都有自己的水杯,毛巾和椅子还有床。然后,带领他去认有贴他照片的水杯、毛巾和椅子还有床,并提醒他记住自己的标记,不要拿错东西或放错地方。这时他不哭了还一一摸摸。可见转移注意力的方法对小宇还是非常有效果的。

2.通过同伴的榜样来化解孩子的焦虑。

  有天我发现小宇听到老师表扬其他小朋友很棒时,就会很安静的在听,表情有点羡慕样。加上妈妈来接时会问:“小宇今天棒不棒?”我针对小宇的这种心理状态对他说:“来小宇如果不哭了,老师也要表杨你,小宇小宇你真棒。”还竖起我的大拇指跟他的大拇指碰一碰,这时小宇就停止了哭,可一会儿小宇又哭了,我又说:“小宇你真棒。”大拇指又跟他的大拇指碰一碰。他又停止哭了,这样反复着。老师大大表扬了小宇,小宇的积极性也大了很多。

3.通过音乐来化解孩子的焦虑。

因为要迎接重阳节,老师带孩子们随着巧虎的“和快乐在一起”的音乐摆动起来,没想到小宇听到音乐后立刻停下来,虽然脸上还有泪水,但笑容已出来了。原来小宇喜欢音乐,这下有办法了,只要小宇情绪不稳定,老师就会唱歌,放音乐,弹琴给孩子们听,小宇就不哭了,屡试屡灵。

收获:

小宇在两星期后,没再哭了。小宇每天都在进步着,曾让老师担心不已的小宇变化很大,到第二个月,小宇每次来园都会主动的跟每位老师打招呼抱抱,能积极参加全天每个环节的活动,遇到不会的也会说:“老师辛苦了,请你帮帮我。

反思:

新小班的孩子来幼儿园有分离焦虑是正常现象。这个时候老师和父母的安慰是十分重要的,需要家长和老师共同配合。多领孩子玩耍,让孩子有事可做,在玩的时候他们往往忘记了想爸爸妈妈。同时还可以尽快让孩子和别的小朋友认识并在玩中熟悉,让他们找到玩的同伴,对孩子来说有玩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要与家长互相配合,根据情况,建议家长在家对孩子不要过多的保护和包办,使得孩子的生活能力在家中得不到锻炼、提高,造成孩子在幼儿园生活有很强的依耐性。家长来园时要果断地离开,并告诉幼儿要勇敢,好好与小朋友一起玩。

作为老师一定要有耐心,细心,有责任心。创设安全、愉快的氛围,经常与孩子亲近,如:抱抱孩子、亲亲孩子等。当看到孩子哭的时候适当换种活动,试试他们的哭声是不是会停止,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孩子的兴趣所在。

其实,每个孩子身上都有他的闪光点,只要我们能去挖掘,发现这些闪光点,跟家长沟通交流,家园共育取得教育一致性,我们的孩子一定会有更大的进步。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