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五十七)

7年前 [04-28 07:47 周五]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家教误区1”《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四大表现》:
      李光华老师在本文中列举了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四大表现。
1、父母工作很忙,生活的节奏很快,因此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宝贵,于是经常安排一些所谓高雅的活动,譬如,豪华餐饮、豪华购物、豪华旅行等等,“我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时间了”。
2、很多父母认为,五六岁的孩子不会懂得正确的取舍,行为的随意性很大,遇到变化的时候孩子是不可能作出正确选择的,所以“我要言而有信,有始有终”。
3、不少父母认为,小孩子也有好坏之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朋友不可乱交。
4、带孩子外出活动,或者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孩子必须听话,否则父母会很丢面子,所以在有的场合要求孩子“你必须待在这里,我才有脸面”。原文请详阅《不输》27卷62页。

      是啊,我们现在的确有很多父母这样认为,也这样做。以物质性投入,来弥补陪伴时间的不足。习惯替孩子决定,剥夺孩子的话语权,限制孩子的选择。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限制孩子要与“好”孩子交朋友,不能与“坏”孩子交往。带孩子出席一些重要活动时,孩子越听话,就觉得脸上有光,孩子越守规矩,这样父母才有面子。

父母为什么要对孩子有这么多的限制呢?是因为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能做好,替孩子想,替孩子决定,都是为了保护孩子,为孩子好,是在爱孩子。殊不知,这是在剥夺孩子的成长权利。

陪伴孩子,养育孩子,要尊重孩子。孩子原本没问题,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知道孩子成长的特点,懂得孩子成长需要什么,关注孩子的情绪,管理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按照他生命轨迹健康成长,而不是以我们的标准。

      一棵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阳光雨露,孩子的成长也一样。



20170423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
最好的父母是“刚刚好”的父母
1.“刚刚好”的父母不苛求完美:不苛求完美的父母经常会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成长过程中一点一滴的进步,并且很少放大孩子的缺点和不足。
2.“刚刚好”的父母不是万能父母:“刚刚好”的父母绝不是在孩子面前表现出万能的父母,而是在孩子面前表现真实的父母。没有任何一个人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面对于孩子的“十万个为什么”,父母们要做到“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刚刚好”的父母不仅仅是父母,还是孩子的好朋友:父母们在成为父母的过程中,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心路历程,各种辛酸、艰难和幸福,值得细细品味、咀嚼、回忆和珍藏。父母们在承担起孩子的教养这一伟大责任的同时,尤其需要放松自己,对孩子不强求,不担忧,顺其自然,轻松育儿,孩子有了自由轻松的空间和氛围才能更好的成长,父母们也就实现了作为父母的最大价值。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 P95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家教误区4”《你敢?我报警》:
   “你敢?我报警!”这是一个小女孩对她妈妈下的最后通牒。究竟是什么事情让母女闹到如此僵局呢?其实事情小到不能再小,女儿在看电视,妈妈喊女儿吃饭,结果引发了冲突。这样的情景,我想在很多家庭都经常出现,叫孩子写作业、叫孩子起床、叫孩子做点小家务……等等。这些本来是与孩子最简单的生活沟通,而我们不少父母却常常把这些简单的事情复杂化,甚至闹到不堪收拾的地步。问题究竟在哪里呢?我觉得是父母太把自己当回事儿,却没有把孩子当成有一个尊严的生命去尊重、去珍爱、去崇拜。从而亵渎了“为了你好!”,父母爱孩子,所以心里总是想着“为了孩子好!”但是为什么你一开口、你一出手,孩子就感觉不好呢?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到底好不好?比如孩子看电视、打游戏、玩玩具、看书写字做作业、打扫卫生做家务等等等等,到底哪个是好?哪个是不好?估计你也不太好回答。事实上,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只要是孩子需要的、喜欢的、有兴趣的,我们都应该接纳,给予尊重、理解、支持。当然孩子受限于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辨别能力还不强,自控能力不够,所以,需要父母给予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也许这就是家庭教育吧。
   让孩子从一种行为切换到另外一种行为,需要一个平稳妥善的过渡过程,不能操之过急,更不能强行威逼。像本案中的妈妈让女儿停下看电视去吃饭,本来一点都不复杂,但是妈妈一开口便厉声质问“想不想吃!”并且直接关掉电视机!妈妈缺乏对女儿的基本尊重,过于强势以显示自己的权威,这就是冲突的起因。如果孩子的妈妈稍作一下态度上的改变,结果可能完全不一样。不妨“停下来、靠过去”,停下你手中的事情,走到孩子的身边,“直接说,慢慢等”,蹲下身子对孩子轻轻地说:“宝贝,我们吃饭喽!”,如果孩子看得正起劲停不下来,那你就在边上慢慢地等,陪她一起看:“哇,好精彩,好有趣哦!”“妈妈烧的菜你也一定很喜欢!”只要父母不焦躁,孩子啥事都好办!你不妨试试。



郭俊红读《不输在家庭主教育上》摘录分享D146
《别做“全能父母”》27卷P44
“全能父母”的三种心态:
1.生怕亏待了孩子,或者一不小心伤了孩子,于是凡事包办代替,不敢让孩子尝试。
2.怀疑一切,凡事都要亲力亲为才能放心。
3.因无法在那些自己并不擅长的领域为孩子提供指导而沮丧遗憾。

当父母表现的过于全能,有意无意间给了孩子过多干涉,一个被剥夺了自我发展机会的孩子,会变得依赖、胆怯、缺乏自信。不完美的环境对孩子的成长也是有益的。接纳自己的不全能,才能无条件的接纳孩子,帮助孩子建立强大的自我,是我们给予他一生的最好礼物。

每个父母都有局限性,我们无需做“全能父母”,偶尔无所作为,恰恰为孩子的发展腾出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对孩子的成长反而更有益。




 [玫瑰]徐海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上海,第210天)
《教育孩子怎样管住自己的脾气》(作者:赵万程)摘录:
1、给你的爱人当心理医生
如果家长有了情绪,怎能不带给孩子呢?最好的方法就是给你的爱人当“心理医生”,我有一位闺密跟我说,她的脾气非常好,原因是家里有一位“心理医生”,她的先生。
每次她在工作中遇到不快,或者跟朋友相处出现嫌隙,她总是选择跟丈夫倾诉。有了“心理医生”的处理之后,她的情绪会归于平静,不会把负能量带到孩子面前。
平时给爱人当“心理医生”非常简单,就是耐心倾听,在听的过程中,肯定对方的情绪(请注意,不是肯定行为)。比如爱人说他的老板很坏,你不必跟着评判,说老板太坏了,更不能煽风点火说“咱们辞职吧”,也不要着急献计献策,只需要肯定对方的情绪:“你一定急坏了,你太生气了!”只需要重复对方的感受,就可以让他的情绪得到宣泄。你会看见他在吐槽的过程中慢慢平静下来,甚至已经理清思路,找到了解决方法。这种方法,在心理学上叫做共情。
所以,当你爱人气得发疯的时候,只需要给他一个结实的拥抱,并且耐心倾听和肯定他的情绪,就会给他带来前所未有的“被理解”之感,你爱人会永远珍惜你这位“知己”。
同样,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父母的第一件事情绝不是讲道理,而是倾听和肯定情绪,当孩子把内心的垃圾倒出来之后,才装得进你的教诲!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26卷P.9-P.11)
[玫瑰]Booboo微思录:
1、寻找其中可供操作的动作、行为和步骤:
拥抱;用重复的方法,肯定对方的情绪;耐心倾听!
2、学习其中蕴含的道道:同理,共情!
3、现实生活中,身体力行,亲自实战:
(1)给自己的爱人当心理医生。
(2)给自己的孩子当心理医生。
(3)给自己当心理医生。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成功之路4”《唯有爱,才能把孩子拉回来》:
      “唯有爱,才能把孩子拉回!”这位妈妈这样的感悟极深刻、又非常浅显。说深刻,是因为把孩子从痛苦的深渊“里”拉了回来,是把自己从痛苦的挣扎中解救了出来,过程太艰难了;说浅显,那是因为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爱自己的父母,这是本性也是本能。所以,“唯有爱”不是不爱,而是错爱、不会爱、不懂怎么爱,以致把孩子“推”得很远很远……孩子上网、上网吧、游戏成瘾、离家彻夜不归。是由于父母爱的是孩子的“好”,成绩好、表现好、听话,而不是孩子本身这个“人”,因而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继而孩子就采用特殊的方式,“坏孩子”的方式去索取“爱”,去唤醒父母的“真爱”。
      你听懂了吗?你看见了吗?文中“把孩子拉回来”妈妈听懂了、看见了,“最好的方法,就是让孩子知道我们爱孩子。”爱孩子,没有“标准”,读书认真我们要爱,读书不认真我们也爱;听话我们要爱,不听话我们同样要爱;健康我们要爱,生病、残废我们更要爱。如果父母注意力集中在“读书不认真、学习不好”、“不听话、不争气”,那么,事实的真相是父母爱的是“分数”、要的是“爸妈的面子”,而不是真爱孩子这个“人”。你想,孩子一旦感受到的是最亲近的爸妈“不要我了、不爱我了”,是多么悲哀、多么恐惧、多么愤怒、多么无奈!不跟你要向谁要?孩子上网游戏、上墙揭瓦,还在与你“抗争”,还好“没走远”,如果离家出走一去不归、自杀了,你还能拉得回来吗?父母对孩子的爱,不要设“标准”、不要讲“条件”!我们爱孩子,我们为孩子“好”,那就去关注孩子的“好”,去发现孩子的“好”。孩子本来就好,每一个孩子本来都是天才、本来是圣贤、本来就前途无量! 




 2017.4.23 星期日 艾春梅 阅读《不输》26卷P66-67

“孩子挨打之后”

鲁迅先生在《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中要求父母对子女,开宗第一是理解,第二是指导,第三便是解放。而当我们面对同一事件时,由于家长自身的不同,导致处理的方式和给孩子的感受不同,因此就会教育出不同的孩子,不是“我们想给孩子的”在影响孩子,而是“我们是什么样子的”在影响着孩子。下面我们就来看这样的四类型家长:

家教类型:以暴制暴型

这类家长,遇事不分青红皂白,把责任推得一干二净,一味袒护孩子,并教唆孩子用暴力解决问题。孩子在这种环境影响下,容易发展为两个极端:一是容易以自我为中心,学会推卸责任,像家长一样,习惯用暴力解决人际冲突,结果常被群体边缘化;二是在家长的过度保护和压制下,孩子会认为,“我是没有能力解决问题的,再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还要求助家长。”无形中强化了孩子的依赖性和无力感,在人际交往方面,容易退缩不前。

家教类型:全面压制型

这类家长,言谈之中传递给孩子的全是否定和不信任,对待孩子简单粗暴。这样发展的结果,势必增加亲子隔阂,甚至引发亲子冲突。得不到倾听和理解的孩子,要么压抑自己,要么另寻出口。很多孩子关上心门,拒绝与家长沟通交流,原因就在于些。

家教类型:漠视放任型

这类家长,他们忙于生计、忙饭局,对孩子的学业、生活和情感关注甚少、放任漠视。孩子潜意识里会认为,“爸爸妈妈不爱我,我不重要,没有价值感。”导致孩子内心空虚无力,常以勤奋努力、遵守纪律、拉帮结伙、谄媚讨好、故意捣乱等积极或消极的行为,获取价值感和存在感,吸引他人关注。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遇事喜欢以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应引起家长的重视。

家教类型:民主倾听型

这类家长,处理问题的方式比较智慧。首先,家长在第一时间,以情感到肢体给予积极地回应;其次,家长能够理性倾听,了解事情的原由,运用同理心因势利导,让孩子既在倾诉中宣泄了情绪,又感受到家长的理解与关心;最后,家长把机会交给孩子,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使孩子在妥善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锻炼和成长。

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家长无时无刻的都是在通过自己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行为,给予孩子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因此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长是孩子的终身教师。

我们对孩子今天的不满意,是因为昨天我们犯了错,我们在批评孩子的时候,首先反思我们自己,做好自己,再教育孩子。教育孩子是一场自我的修行,难做的不是怎么“管”孩子,而是怎么“观”自己,观父母自己的内心及行动,提升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何瑛(上海)《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3卷精彩语丝回顾《成功之路》:《事业再成功也弥补不了教育子女失败的缺憾》P36
10.教育孩子的六个重要:1、经历比名次重要;2、对话比对立重要;3、激励比指责重要;4、成人比成功重要;5、成长比成绩重要;6、榜样比命令重要。//《不输》23卷P37
11.永远记住:孩子是缩小的大人!教育是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不输》23卷P37
何瑛感悟:
留给孩子最宝贵的财富是教育!给孩子金山银山,不如给孩子最好的教育!而最好的教育的实施者是我们父母。从小给孩子榜样的力量,习惯规范的塑造,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是我们父母的缩影!暑假新疆行期间,那天乘坐区间车上观鱼台,座位边上一个2岁左右的男孩,少数民族的,机灵可爱。没多久,听到了他的哭声,天气炎热,下午3点,孩子想睡,晃晃悠悠无法入睡,孩子妈妈,竖着横着抱,都不行!妈妈向我们微笑致歉,拿出了一块糖给孩子,孩子笑了,慢慢啃着,糖没吃完,孩子又闹了,坐也不是,站又不行,妈妈轻轻地耳语几声,孩子瞪大眼睛看着妈妈,不出声了。听不懂他们母子的交流,但微笑的妈妈,艰难克制的孩子,零星的哭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爬山途中,又见到他们母子,走一段,陪孩子在路边歇一段,没有长时间抱孩子,也不见孩子哭闹,依然是淡定微笑的妈妈,小眼睛眨啊眨的机灵的孩子!面对一车昏昏欲睡的游客,让孩子止住哭声,没有大声的指责训斥;山路弯弯,天气炎热,孩子尚小,妈妈没有额外的照顾,也许这对母子,到不了山顶,但我相信孩子不虚此行,妈妈给予的是孩子上山的精神,给予的是做人的道理!父母的言传身教,不是刻意的说教,而是平常之中的渗透,经历很重要,激励鼓励很重要,父母怎么说很重要,父母怎么做更重要。教育无痕,家庭教育不在于什么形式,而是父母自身素养的综合能力。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