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俊红读《不输在家庭主教育上》摘录分享D147
《林文采谈教育:怎样做个好父亲》27卷P177
父亲对孩子的赞美、肯定和认同,分量是很重要的,如果父亲愿意认真地对孩子说:“我很喜欢你,我非常高兴你是我的孩子。”这句话,能让孩子记一生,开心一辈子。
孩子希望父亲这样说:我相信你能照顾自己,如果你有需要,我就在这里;我允许你做错,但是我相信你能从错误中吸取经验。
父亲对孩子的重要性:不是看你花多少时间在孩子身上,而是看你是否表达了对孩子的信任和肯定。接纳孩子的特质,发现孩子的内在资源,愿意提供帮助,但是不拯救,相信错误是成长需要经历的。
20170429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
《夫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静观育儿
1.先打理好自己,保持自我成长;
2.降低期望值,接纳真实的对方;
3.要注重仪表,保持美好形象;
4.懂得给对方留面子、留台阶;
5.有问题就着眼解决,并肩进退
都说“清官难断家务事”,与其在问题面前挣个面红耳赤,不如把问题或矛盾看作夫妻共同的敌人,一起面对和解决。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 P103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国外家教5”《礼仪不是教的是实践的》
本文作者认为,让孩子学会礼仪,不在于怎么教,而在于怎么实践。礼仪不是做给他人看的一种形式,而是父母和孩子快乐相处的一个环境和一种好心境。不必教,只要行,孩子就会快乐地学到。要求我们父母无论在什么场合,大人与大人之间,大人与小孩之间都要“彬彬有礼”,“请”,“谢谢”,“对不起”等等从不离口。(原文请参阅《不输》27卷79页)
是的,父母对孩子的影响,不仅仅只限于遗传。孩子的行为习惯、思想观念、道德品质等等,最初的习得全都是通过模仿父母而获得,因此孩子就是父母的缩影,孩子的行为方式与父母的行为方式,存在着很高的相似度。礼仪也是这样,要让孩子成为一个懂文明有礼貌的人,那么,父母就应该时时彬彬有礼,处处举止有度,与孩子相处时这样,与他人交往也应该这样,礼,生于心见于行,故表里如一内外一致。礼仪是有内而发的尊重和崇拜,不是徒有其表的形式。所以父母的言行必须一致,要让孩子怎么做,要对孩子说什么,那就得先怎么做。切忌,嘴上说一套做的又是另外一套,比如要让孩子学会礼貌用语,你平时说话就得温文尔雅,不管是对孩子,还是对其他人。而且要做到人前人后都一致,不能当着孩子的面一套,背着孩子的面又是另外一套。我们有些父母,在孩子的面前还是比较注意的,但是在其他的场合就完全换了一个人似的,粗鲁低俗,认为这样不会影响孩子。其实错了,因为一个人的修养,“装”是装不出来的,父母对孩子的感应是无时不存无处不在的。总之,对孩子的教育真的不是找方法去打磨改造孩子。孩子没有问题,即使孩子有什么问题,也是无辜的,真正需要改变的,恰恰是我们的父母。
2017年4月30日安晓琴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
为人父母的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时刻?
1、孩子没有考出“你觉得的好成绩;”
2、没有拿过什么才艺证书;
3、孩子被老师留校~~~
此刻你是否觉得自己没有面子???
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然而你的孩子是否优秀与你的面子没有关系。
其实孩子的世界有自己的规则,每个孩子都会想办法依据自己的特点与脾性,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父母的作用并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将孩童的世界复杂化;而是默默观察,先鼓励再指导,所以淡定的面对孩子给你“丢脸”的时刻,是父母向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方向,迈出的重要一步!
你可以对孩子说:“孩子你不用追求完美,不用替我争面子,我只要你健康成长,让我有机会与你共度一段快乐的时光!”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国外家教5”《德国的富强,在小学教师的讲台上就决定了》
德国的富强与德国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德国人讲规则、严谨、敬业都得益于完善的教育。本文作者通过自己在德国的所见所闻,发现了一个特别“奇怪”的现象,德国的成人爱管孩子的“闲事”,不管这个孩子是不是你自己家的孩子,是不是你的学生,甚至是不是认识,就觉得有必要都会“管”!看到一个孩子在河边钓鱼,就上去问,为什么带两根鱼竿?有没有执照?有没有带尺?因为德国的法律规定,垂钓者每人只允许带一根鱼竿,而且必须持证,只能钓大放小。让作者觉得不可理喻的是,钓鱼的孩子与这个德国朋友恕不相识。这与我们平时的理念似乎形成了极大的反差,我们习惯于“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但是,德国的每一个成人都把教育孩子视为己任。所以,德国的成人为什么时事事处处都这样循规蹈矩!原来他们时时刻刻都铭记着自己是“教育者”的身份!我们是不是清楚时时处处也都是“教育者”呢!
文章中作者用了很长的篇幅,介绍了德国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从教师的福利待遇、社会地位等制度保障,到教师的从业资格认证规范,从中我们不难看到,在德国中小学教师不乏为最崇高的职业之一,这与我国传统的“师道尊严”异曲同工不谋而合。教师不仅仅是一份职业,更应该成为每一个教育者的信仰!
他山之石,未必都可以攻玉,但是,他国教育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我们经常在媒体上见到关于学校教育和教师的负面报道,对我国教育制度的批评之声一浪高过一浪,难道我国的教育真的出了什么大问题?肯定不是!准确的讲,中国现在的学校教育是有史以来最鼎盛的时期!因此我们不要只做教育的评论者、观望者,还应该成为努力的实践者。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家教艺术6”《神奇的泛灵心理让孩子变得听话》:
研究发现三四岁的孩子,会把一切事物都看成是有生命的,有意识的,活着的和人一样存在,孩子也会与所遇的事物和人一样相处,与之玩耍游戏,与之对话交流。这就是这个时期孩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现象,叫做泛灵心理。有的孩子还可能与一些的物件形影不离,并且成为孩子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还可能移情恋物。这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在这个时期出现的正常心理现象。所以我们的父母要正确认识、尊重爱护、充分发挥孩子的泛灵心理,帮助孩子培养同情心、满足好奇心、养成好习惯。第一、父母要正确认识、尊重爱护孩子的泛灵心理。我们有些父母当看到孩子与有些物件特别亲近的时候,总是会担心孩子是不是出了什么问题,因而试图阻断或者横加干涉,其实是对孩子的误解,大可不必,否则就可能伤害孩子。比如孩子与玩具“说话”,说明孩子正与玩具进行着正常的沟通。再比如有的孩子喜欢抱着小枕头或者毛绒玩具入睡,正说明孩子把这些物件看成了最友好的伙伴。第二、父母要充分发挥孩子神奇的泛灵心理,培养孩子的爱心、规则意识和探索精神。孩子本来都善良、纯洁、好奇,但是受制于语言能力和生活阅历,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处于较低状态,父母讲规则讲道理,孩子听不明白,也不愿意听,而通过“拟人化”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就十分有效,把规则和道理演绎在孩子与玩具之间的的链接之中,孩子的同理心更强、更容易理解、也更愿意接受,因此我们所期待的效果也会更好。懂孩子、爱孩子,就要采用孩子可以理解和感受的方式与孩子沟通,而不是固执于成人习惯的方式,这样孩子的心情才好,父母也满意。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家教误区6”《错位的夸奖要不得》
本文作者周汉民老师,列举了五种错位夸奖的后果:1、只重物质奖励,容易出现目标错位,如:“做好这件事,我给你买……”这可能让孩子以满足物质欲望的目标替代成长需求的目标。2、讨好型夸奖,容易使孩子迷失自我,如孩子穿好自己的衣服被夸成“你帮妈妈把衣服穿好了”。如此在日常生活中,孩子做的很多事情都是自我服务,而不是为别人服务,夸错了就会削弱孩子的责任意识。3、空洞的夸奖,使得孩子越发糊里糊涂,比如很多父母喜欢对孩子说:“你真棒!”就没有下文了,孩子稀里糊涂不知道父母在夸自己什么。4、过度夸奖,容易助长孩子的虚荣心。5、比较型夸奖,容易让孩子滋生攀比心理。比如"你比某某人"乖."孩子比较容易争强好胜利。6、夸奖孩子的错误行为,使孩子缺乏规则和规范意识。比如孩子的笔袋里经常会“多”出文具来,如果被夸成:“你好棒!”那么孩子就会真伪不辨,黑白颠倒。可见,错位的夸奖都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使得孩子迷失成长的正确方向。那么怎样夸奖孩子才有效呢?首先是激励性,父母对孩子的夸奖,要让孩子获得良好的感受和体验,保持喜悦的心情,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更加充分地发掘孩子的潜在能力。再者是真实性,父母夸奖孩子一定要夸之有“物”,打“看到的”反馈给孩子,重在鼓励孩子行为过程,而不是行为结果。让孩子“看到”自己的努力,更加自信、更加坚定。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家教艺术1”《专家支奇招,熊孩子三周翻天覆地大转变》:
“熊孩子”现象非常普遍,“熊”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独立意识很强而独立能力很弱,自由散漫缺乏规则,自私任性不懂感恩等等,越大越不省心。这些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往往也是令老师头疼,集体观念比较差,学习意志力比较弱,经常惹是生非。如果不及时改变的话,势必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解铃还需系铃人,熊孩子是被父母惯出来的,那么改变就得从父母开始。1,父母不娇纵孩子,放手还孩子成长自由。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自己处理,培养独立的能力。2,净化家庭环境,营造温馨氛围。熊孩子其实也是缺少爱,而不是爱的泛滥,由于父母大包大揽,所以孩子严重缺乏手和脑的锻炼机会,因此孩子往往存在心理饥饿感,缺乏存在感和价值感,只有增加历练的机会,才能获得满足的体验。3,强化规则训练,培养良好习惯。这过程中,父母的态度一定要温和而坚定。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就要坚持不懈努力,不断训练,好习惯的养成至少需要三周的时间。家里出现熊孩子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不去改变。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父爱母爱”后感:
父爱与母爱,是人类的本能,也是动物的本能。但是,人类与动物有着本质上的区别,人类具有文化而动物没有。所以,人类在表达父爱母爱的时候,同时也传承了人类的文化。正因为如此,父母会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不同的表达方式,让孩子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使得孩子产生不同的内心活动,发生不同的情绪表现。这样使得父爱与母爱不再那么纯粹,转而成为传递要求和期望的载体,大大减弱了爱的感召力,甚至可以让孩子产生疑惑。比如过度控制孩子或者过度放任孩子,都会让孩子失去成长的自由和尊严,使得孩子迷失成长的方向,因而缺乏自我成长的动力,制约潜能的发掘。那么对孩子的爱和对孩子的教育会不会产生矛盾呢?当然不会!因为爱孩子,所以要教育孩子,也因为爱孩子,所以教育更有效。比如规则与规范,你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如果孩子出现反复很正常,如果孩子出现犯错也正常,因为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认知能力还十分有限,所以孩子的行为表现都与孩子的年龄特征相吻合,允许孩子犯错也是教育,也是爱。当然,每一个孩子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征,每一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就好比在自然界当中找不到两片相同的叶子一样。因此不要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相比,孩子与孩子是没有可比性的,也没有什么标准可以衡量的。教育孩子的方法有千千万万,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成功经验只适合别人的孩子,未必对自己家的孩子有用。教育孩子最关键的是要了解孩子的个性特征和成长规律,了解教育的真相,把握正确的方向。赏识教育之父周弘老师说,教育之道就是安心之道,让孩子的心安定,心安理得,宁静致远。这就要求父母必须神定气宁,不焦不躁,否则带着情绪面对孩子,就会干扰孩子甚至伤害孩子。每一个孩子本来都是天才,每一位父母本来就是教育家。相信自己,相信孩子,让父爱和母爱慢慢地,自然地流淌,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的发生都是最好的安排!
2017.4.29许萍读《不输》21卷P.3
学习表扬与批评的流程
作者 郑委
A:表扬怎么说
表扬流程:表述孩子的行为+说出行为的结果+表达自己的感受,或感谢。
举例:孩子在家第一次扫地了。
方法使用
(1)描述行为--“宝贝扫地了”;
(2)说出这个行为造成的结果--“扫得这么干净” “妈妈不用扫了”或“地板原来是很脏的”;
(3)表达感受和感谢--“妈妈很开心”或“谢谢你”。
结果:这样表达孩子知道你为什么表扬他,感觉被认同。他心里和自己说,“妈妈这么认同我,我付出是应该的,下次还要扫地。”
B:批评怎么说
批评流程:描述孩子的行为+告诉孩子事件的后果+表达家长的感受和痛苦+让孩子知道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举例:孩子把一个小朋友给打了。
方法使用:
(1)描述行为--“你把某某打了”;
(2)告知后果——“某某受伤了,一定很疼”“你伤害了别人,这是不对的” “妈妈需要请假去看某某影响了工作”;
(3)表达感受——“妈妈很伤心” “妈妈觉得自己没有带好你,很内疚”。
(4)提供建议——“”你觉得这事应该怎么办才好呢?” 如果 孩子不知道怎么办,可以提供建议:“我们去向某某道歉?” “下次不会这样做了好吗?”
批评到此为止。这时孩子会自己和自己说话:“我怎么让妈妈伤心了” “我打人了,要是我被打了是不是也会很疼呢?” “为了不让妈妈伤心,我明天和某某道歉吧”……
注意:批评流程之所以要比表扬流程多一个步骤,因为批评会带来一些我们不期望看到的效果,所以需要鼓励孩子来为自己做的事负责。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天天向上!
加油,家长朋友们[拥抱][拥抱][拥抱]
2017年4月27日星期四
#庆兰今日分享#《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第1卷(2004年上)P131《教育+赞赏=教育的平方》
原文摘录:
儿童教育离不开成人对他们的赞赏,因为儿童最能敏锐地感觉到成人对于他们的态度。成人的态度是儿童认识自身言行的价值判断,赞赏则是激发儿童内心张力的不可或缺的外部驱动。
美国一家普通的幼儿园,刚入园的儿童被带到幼儿园的图书馆,他们很随便地坐在地毯上,接受人生的第一课。一位老师笑吟吟地走过来,她的背后是整架图书。老师从书架上抽出一本书,给孩子们讲一个很浅显的童话故事。之后老师说:“这个故事就写在这本书里,这本书是一个作家写的,你们长大了,也一样能写这样的书。”老师接着问哪位小朋友也能给大家讲个故事。一个小朋友站起来,慢慢地说:“我有一个爸爸,还有一个妈妈,还有……”老师用一张非常好的纸,认真、工整地把这个语无伦次的故事记录下来。“哪位小朋,来给这个故事配个插图?”又一位小朋友画了一幅很不像样的图画,老师同样认真的接过来,附在那页故事后面,然后取出一张精美的封皮纸,把它们装在一起,封面上写上作者的姓名、插图者姓名,出版年月日。老师把这本“书”高高地举起来:“孩子,瞧,这是你写的第一本书,多么好啊!孩子们,写书并不难,你们还小,所以只能写这种小书,但是,等你们长大了,就能写大书,就能成为伟大的人物。”
入园第一课结束了,老师无比赞赏的态度使孩子们充满着自信,他们觉得大人物并不遥远,因为成人的赞赏打开了他们幼小的心灵。虽然他们距离走向成熟还非常遥远,但是微笑着赞赏可以引领孩子们不断地进取、调整、发展、成熟,并有可能一次一次地跨越和超越。
教育无疑是重要的。但是,对儿童来说,教育加赞赏则等于教育的平方!
【晓岩收集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