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五十九)

7年前 [05-13 08:02 周六]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名人家教5”《我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
美国著名篮球巨星迈克尔乔丹也许大家并不陌生,关于他的篮球故事我们可能如数家珍,但是他少年时期的成长经历,或许我们知之甚少。本文作者给大家讲了一个乔丹在13岁时父亲教育他的故事:父亲递给乔丹一件价值大概值1美元的旧衣服,让乔丹要以2美元、20美元、200美元出售,从“傻子才会买!”到逐个一一实现。让他悟出了一个坚定的:一切都有可能!只要自己努力付出并坚持不懈!迈克尔乔丹的惊艳人生,就是最好的见证!文中父子俩有一段精彩的对话摘录于后,反复读之必受启发:“孩子,我只是想告诉你,一件只值一美元的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起来,何况我们活着的人呢?我们有什么理由对生活丧失信心呢?我们只不过黑一点,穷一点,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爸爸,是的,连一件旧衣服都有办法高贵,我还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原文见《不输》27卷92页)

      是啊,我们有什么理由妄自菲薄呢!每一个孩子都有无限的可能,父母有什么理由去怀疑、去责备呢?孩子是上帝赐予父母最珍贵的礼物,是父母生命中的贵人,与之相处是父母的缘分,也是父母的福分,真爱之、敬畏之、崇拜之、才是我们唯一正确的选择!接纳孩子的一切,慈悲地对待孩子,相信孩子、鼓励孩子。让孩子学会自信父母首先要自信;让孩子学会坚持父母首先必须坚持;让孩子有梦想父母首先要有梦想。这就是榜样投射的力量。



 暖阳心语:有一个家长问我:“暖阳老师,明明是我的孩子的出现了这么多的问题,为什么你们每个人都告诉我多关注自己,孩子的问题自然就解决了?我很担心,当我只注重自己的学习时,孩子会耽误了怎么办?”
这样的困惑应该不是一个人的,是有很多家长有这样的担忧,因为有很多家长曾问过我一句同样的话“我现在学习还来得及吗?”其实,在所有这些问题的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观念和焦虑--------问题是孩子的,不是我的,只有改变了孩子,我的焦虑就自然消失了。
实际上,这个问题是颠倒了,或者只是我们的一个错觉而已。首先一点,孩子的问题不一定是真的。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我们眼里认定的孩子的问题,只是我们对于一个人或者这个世界的认知结果,而我们每个人事实上是有很大的认知局限性的,所以,有必要通过学习去觉察、发现我们对于孩子问题的定义是否准确,不断地扩大我们的心胸和格局。
第二点,孩子只所以有一些我们不能接受的问题,一定是有根源的,或许是我们的一种教育方式导致,或者是我们给予孩子的生活环境所致,或许只是孩子阶段成长的一个特点而已,只有我们去寻找到这些根源,并纠正,问题才会真正从根本上解决,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学习去获得寻找根源的能力,不然,我们所做的一切都会成为无用功,甚至起到相反的教育作用。
第三点,每个人都是在内心强大-----“我是最棒的、最独特的自己”这样一种信念中越来越优秀、越来越有成果、越来越喜悦。而孩子内心的强大往往会被我们不断地指责、抱怨和批评给摧毁,逐渐地孩子的信念中只有“我是最差的、我不好、我不行”时,他便真的什么也做不好。因此,我们有必要去学习如何与孩子相处之道,陪伴并引领孩子不断地发现自己独特和美好的一面,从而越来越有自信、越来越有力量,所谓的问题就自然消失。
不用再多说什么,你是否明白了为什么孩子出了问题学习的反而是我们这些家长了吗?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名人家教5”《老舍:父亲可喜的寂寞》:
      老舍先生的很多文学作品脍炙人口家喻户晓,他的教子理念和教育思想也十分超前。他的四个子女全部选择了理工科,虽然没有一人继承老舍的衣钵,但是他非常释然,他常对孩子们说:“这是你们的选择,我很赞成!”在孩子报考大学前选择什么专业的关键时刻,老舍也仅在一旁听着孩子们热烈的讨论,他还自嘲:“你们讲的我一点听不懂,我上一边呆着去,我不参与意见。”作为父亲这样耐得住“寂寞”,这样尊重孩子,这样信任孩子,难道不是一种情怀?与当今的我们相比会作何感想?老舍先生不但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还给我们留下了发人深省的四言《教子章程》:1、不必非考100分不可,特别是不必门门100分。2、不必非上大学不可。3、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4、应有一个健康的体魄。(原文详见《不输》27卷94页)  我们再读老舍先生的四言《教子章程》,是不是也略有所悟,考100分有用吗?上大学有用吗?如果孩子健康没了,好吗?如果孩子的童趣、童真都没了,好吗?教育究竟是为什么?教育首先应该尊重生命!应该尊重生命的规律!应该尊重每一个生命个体!父母永远不可能代替孩子成长,孩子的成长也不可能按照父母的意愿所转移。学界就孩子要不要“管”、要不要“教育”争执不休,一种意见认为要少管或者不管,另一种意见则认为要“严管”、要“严格教育”。我比较赞同第一种观点。少管或者不管,当然这不能等同于娇惯和放任。我觉得父母要做的最重要的两件事,一是做好自己(时时处处),二是爱好孩子(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就开始)。如果这两件事情做好了,那么许多问题都不会发生,根本不需要担心孩子会出什么问题。一个孩子出生时内外都是纯洁无瑕的,随着慢慢长大,受到的污染也在逐渐增加,所谓孩子的问题,一方面是孩子被污染的恶果,另一方面是以成人的“标准”强加给孩子的。所以管和教,顶多是父母对自己过失的忏悔和弥补,因此也应该越早越好,越早越容易!当“文凭”渐行渐远,文化素养才被重视,人才能回归本真。也许这时父母的“寂寞”才是可喜的、也是可行的。当今社会,很多人都落入一个怪圈:为了发展经济,不惜破坏环境,而后投入巨资整治;为了生意赚钱,不惜泯灭人性,而后求神拜佛施善赎罪;为了分数,不惜牺牲孩子的健康和生命,而后再到处寻医问诊劳命伤财。我们为什么不能自觉遵循规律,防范于未然的呢。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家庭之道”导读:
      每个孩子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成长的过程也是不同的,当然,长大以后成为什么样的人也是不一样的。反之,如果是完完全全相同的孩子,交于不同的父母养育,在不同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孩子的一生也会完全是不同的。什么原因呢?那是由于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力。比如“狼孩”现象,一个正常的孩子,天天与狼生长在一起,结果变得很像狼,与正常的人出现了明显的差异。那么孩子在不同的家庭氛围中成长,结果也会不一样。因此教育孩子,除了“教”的方式和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教育的环境,也就是孩子生活成长的环境,对孩子的影响力更大。“家庭之道”这个单元当中,集中选编了几篇相关的文章,阐释家庭环境、家庭关系,特别是夫妻关系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因此教育孩子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教育孩子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教育孩子,既是父母如何与孩子相处的问题,又是父母如何与其他家庭成员相处的问题,还是父母如何与社会相处的问题。总之,父母的一切行为方式、一切思想理念,也就是父母的每一句话、每一举动、甚至每一个想法,都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地影响着孩子。武志红老师从“俄狄浦斯情结”,谈父母如何洞悉孩子的童心,让孩子顺利度过俄狄浦斯期;《情绪错位,常有同频共振不多》,让我们了解父母情绪对孩子成长的影响;《夫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我最不想做像我父母那样的父母》,让我们知道夫妻生活和谐与否,本身就是对孩子的一种教育;教育孩子首先是要孩子学会生活,亲密的夫妻关系、和谐的亲子关系、温馨的家庭生活,就是对孩子最重要的教育,因此我们要学会《如何走进孩子和伴侣的内心》。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我们是不是还有必要无谓地纠结在“对付孩子”的办法上呢?好好生活!好好与孩子一起生活!好好与伴侣一起生活!足矣。快乐幸福地生活就是最好的教育!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家教误区1”《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四大表现》:
      李光华老师在本文中列举了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四大表现。1、父母工作很忙,生活的节奏很快,因此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宝贵,于是经常安排一些所谓高雅的活动,譬如,豪华餐饮、豪华购物、豪华旅行等等,“我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时间了”。2、很多父母认为,五六岁的孩子不会懂得正确的取舍,行为的随意性很大,遇到变化的时候孩子是不可能作出正确选择的,所以“我要言而有信,有始有终”。3、不少父母认为,小孩子也有好坏之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朋友不可乱交。4、带孩子外出活动,或者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孩子必须听话,否则父母会很丢面子,所以在有的场合要求孩子“你必须待在这里,我才有脸面”。原文请详阅《不输》27卷62页。
      是啊,我们现在的确有很多父母这样认为,也这样做。以物质性投入,来弥补陪伴时间的不足。习惯替孩子决定,剥夺孩子的话语权,限制孩子的选择。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限制孩子要与“好”孩子交朋友,不能与“坏”孩子交往。带孩子出席一些重要活动时,孩子越听话,就觉得脸上有光,孩子越守规矩,这样父母才有面子。父母为什么要对孩子有这么多的限制呢?是因为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能做好,替孩子想,替孩子决定,都是为了保护孩子,为孩子好,是在爱孩子。殊不知,这是在剥夺孩子的成长权利。陪伴孩子,养育孩子,要尊重孩子。孩子原本没问题,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知道孩子成长的特点,懂得孩子成长需要什么,关注孩子的情绪,管理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按照他生命轨迹健康成长,而不是以我们的标准。
      一棵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阳光雨露,孩子的成长也一样。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成长烦恼4”《“乖”小孩的苦恼》:
      我们习惯把“听话”的孩子称为“乖”孩子,为什么?父母省心、老师省事。其实,《“乖”小孩的苦恼》真不少。1、“乖”孩子的内心很压抑,只会讨好别人、让大人满意,不懂拒绝别人,不能在父母面前随意撒娇,不敢发泄自己的情绪。孩子很苦!2、“乖”孩子的内心很脆弱,自己想要什么、喜欢什么,不敢说、不敢追求,只能按照别人的意愿生活。孩子很苦很苦!心理教育研究发现,小时候越乖、越懂事的孩子,长大以后的心理问题越多;相反,小时候表现越叛逆、越自由的孩子,长大以后的心智越成熟。所以,小孩子太“乖”未必是件好事;把孩子养得很“乖”的父母,不见得就是好家长。如果孩子没主见、特别“听话”,父母必须反思自己的教养方式是不是“过”了?是不是太过严苛、控制过度,缺乏对孩子的尊重、限制孩子的自由?如是,孩子必然缺失安全感和存在感。
      也许,我们有很多父母会认为,这样的“乖”孩子不会犯错。但是,我们必须明白,在成长的过程中,因受限于认知和行为能力,孩子的行为必定与其年龄特征相符,也就是说孩子一定会犯错!我们何尝不是在经历了无数的“犯错——纠错,再犯错——再纠错……”而后慢慢成熟起来的?所以,不允许孩子犯错就是不允许孩子成长;得不到心理滋养的孩子就得不到被爱的快乐体验;缺爱的孩子一定很痛苦。试想,痛苦挣扎的孩子,能健康、会幸福吗?诚然,我们确实给不了孩的幸福,可是我们总不能做孩子追求快乐的绊脚石!因此,我们要懂孩子、夸孩子,用真爱唤醒健康、幸福的“好孩子”。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是在家庭教育上》“父母课堂5”《此时无为胜有为》:
      当孩子遇到困难、犹豫不决的时候,也许我们只要真诚地对孩子说:“孩子,不论你做什么决定,爸爸妈妈都尊重你的意见!”,然后你就可以走开了,除非孩子求助。这句话里孩子能听到什么话外之音和言外之意呢?,孩子一定能够“听”到来自父母对自己的“信任和尊重”,继而激发起“自我信心和自我价值”,迸发出强大的内在动力,不妨你就试一试。其实父母对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不必挂在嘴上,而在于用行动传达,传达“孩子你行!父母不必保护你,你不会有问题!”此时父母的无为胜有为,孩子就有所作为。这是亲子沟通到达的高境界。我们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时候,虽然不生气、很和蔼,苦后婆心讲道理,但是,孩子就是听不进去,不愿意听甚至反感抵触呢?原因就在于父母的言语行为向孩子传达了:“你不行,父母必须保护你。”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对自己的“不信任不尊重”,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没有价值失去自信。我们过多的关心、过多的保护、过多的催促,传达给孩子的是过度的控制,是对孩子的不信任、不尊重,如果父母心神不宁、焦虑不安同样也会投射给孩子,使得孩子缺乏信心、失去动力。所以,父母爱孩子是释怀的坦然,是淡定的守望,是静静的等待…..目送远去的背影。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成功之路5”《这三种父母一定能教育出好孩子》:
      《这三种父母一定能教育出好孩子》,邓亚萍,身材矮小,其貌不扬的姑娘,保持连续八年世界排名第一,称霸全球乒坛霸主时间最长,为什么?她遇上了一位“你想钉钉子,就把锤子递给你”的好爸爸;著名央视主持人敬一丹,在回忆她母亲的一篇文章中写到,父母都去外地“劳动改造”“劳动锻炼”时,留给13岁的她的一句话:“以后你就是家里的老大了,要照顾好弟弟。享福不用学,吃苦得学啊。”母亲给了她一根点石成金的手指,让她拥有了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享用一生;联想集团总裁、商界大亨柳传志,妈妈为他打开了一扇窗,让他豁然开朗,看到了外面更精彩的世界。
      我们是不是很羡慕?是不是也想成为这样的父母?其实,我们每一位父母本来都是教育专家,曾经我们都懂孩子、都会教孩子。只是,孩子慢慢长大,自己慢慢“修炼”,变成一个“不懂孩子”“不会爱孩子”的“狼爸、虎妈”,不是吗?期待多了、要求多了、方法多了,却忘记了“初心”。其实,做一个能教育出好孩子的父母并不难,因为你原本就是,你只要“回归”本位、“回归”本性,让孩子也“回归”本来的成长轨道,孩子就无所不能,孩子原来就是天才无所不能!好孩子不是打造出来的,是夸出来的!你给孩子“锤子”,孩子就有能力“钉钉子”,你给孩子“手指”,孩子就能“点石成金”,你给孩子“打开窗”,孩子就能看到全世界。你给孩子一把“梯子”,孩子就能“登天”,这把“梯子”就是让孩子知道“我能”,让孩子相信自己“我能”!我知道、我相信,我本来就是教育孩子专家!伸出你的大拇指,给自己、给孩子、给全世界,爱出者爱返。与其心烦气躁,不如心神安宁。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父爱母爱5”《神秘的耳朵》:
      故事中,杰米天生没有耳朵,当他明白自己是一个残疾人时,感到十分自卑,不再愿意上学,甚至不愿意走出家门,性格变得越来越孤僻,父母因此感到非常苦恼。终于有一天,杰米获得了捐献并成功移植,有了一双耳朵,他高兴极了,像换了一个人,重新回到学校,各项潜能不断开花结果,迅速成长,成功接踵而至。杰米在幸福之际经常举手抚摸耳朵,好想当面好好感谢那位慷慨而神秘的捐献人。然而谜底解开的那一天,却是杰米生命中经历的最黑暗的一天。他和父亲站在母亲的遗体前,撩开母亲浓密、灰白的头发时,惊讶地发现,安卧的母亲居然没有耳朵!那双神秘的耳朵,原来是妈妈!杰米终于知道了,“母亲为什么说永远都不用剪头发”!
      母亲如此深爱自己的孩子,天下的所有的妈妈何尝不是这样,掏心掏肺、直至付出生命呵护着孩子!母爱那样无私、那样伟大、那样感天动地……可是现实生活中,为什么又有那么多的母亲会让孩子感到“讨厌、难受”“痛苦难忍”甚至“愤恨”?以至于“离家出走”、“厌学”甚至“厌世”呢?我不禁要为孩子们叫屈,也为妈妈们喊冤。原来是母亲“有爱却不会爱”,“不会爱、惹成祸”。什么是“不会爱”?就是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没有让孩子获得被爱的感受。最让孩子受不了的是:1、过多要求、过高期望;2、过度控制、强势威逼;3、烦躁焦虑、唠叨责备;4、情绪失控、侮辱打骂。当母爱夹杂在这些负性干扰之中,孩子就不可能得到快乐体验,继而心生烦恼,“心不安、万事难。”爱心爱心,就是要让孩子的心放回中间,你看,我们汉语的“愛”字中间不就是一颗“心”吗。所以,爱孩子就是要懂孩子的心,让孩子“心安”,否则,方向不对,一切努力终将白费。其实做好妈妈一点都不难,因为每一位母亲天生都是好妈妈,纯粹地表达爱就是了。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成功之路3”《女儿从“学渣”变“学霸”》:
      女儿所以能够从“学渣”变成“学霸”,是因为妈妈做好了两件事情。1、接纳、相信和祝福孩子,让孩子为自己负责。孩子的学习就像俩个人抬水,不停地提醒,要走稳、水面要平、要留心脚下,结果水桶就滑向父母,离孩子越来越远,学习就变成了父母的事;如果,父母管得少了、手放开了,水桶慢慢又滑到了孩子那边,学习自然成了孩子自己的事情。2、家长要转变心态,未来社会的竞争力不只是知识。现代社会,知识不是绝对的竞争力,而对知识的好奇、渴望和学习能力才是真正的竞争力。未来社会的发展,从信息转向概念,改变得更多、更快、更猛、更不可测,幸福和自我实现逐渐成为人生的核心。所以,要让孩子拥有感性的思考力、创造力和应变的能力,要让孩子拥有享受幸福和创造幸福的能力,父母的心态决定了孩子的状态。
      当前,我们对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可谓倾举国之力,我们的孩子赶上了一个好时代,这是孩子的福报。但是,对于考试制度和对学校教育的质疑之声却不绝于耳,重成绩轻技能、重分数轻素质,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教师教学压力过大,都是不争的事实。由此,家庭成为课堂的延伸,父母成为老师的化身。使得很多家长搞不清自己和孩子的身份,到底是老师还是父母,到底是学生还是子女;使得很多家长搞不清自己和孩子的责任边际,生活不像生活,学习不像学习。那么,孩子学习那点事,到底应有谁来负责?当然是孩子自己负责。父母的责任应该是“养育”子女,养人养身,把孩子的身体养好,育人育心,把孩子的心灵育好,只有孩子的身心健康,才是孩子成长的硬道理。孩子的学习父母要管,但不能多管、不能瞎管,重要的是“管好”孩子的“心”,让孩子心静、让孩子心悦、让孩子内心强大。所以,父母要不忘初心接纳孩子,特别是要接纳孩子的不完美;父母要满怀喜悦欣赏孩子,孩子是上苍赐予我们最珍贵的礼物,要乐于欣赏、善于欣赏;父母要充满信心鼓励孩子,父母有多相信,孩子就有多坚定,坚信今天的“丑小鸭”一定变成明天的“白天鹅”。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家教误区1”《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四大表现》:
      李光华老师在本文中列举了父母不尊重孩子的四大表现。1、父母工作很忙,生活的节奏很快,因此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宝贵,于是经常安排一些所谓高雅的活动,譬如,豪华餐饮、豪华购物、豪华旅行等等,“我要给孩子高质量的陪伴时间了”。2、很多父母认为,五六岁的孩子不会懂得正确的取舍,行为的随意性很大,遇到变化的时候孩子是不可能作出正确选择的,所以“我要言而有信,有始有终”。3、不少父母认为,小孩子也有好坏之分,“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因此,朋友不可乱交。4、带孩子外出活动,或者参加一些聚会的时候,孩子必须听话,否则父母会很丢面子,所以在有的场合要求孩子“你必须待在这里,我才有脸面”。原文请详阅《不输》27卷62页。
      是啊,我们现在的确有很多父母这样认为,也这样做。以物质性投入,来弥补陪伴时间的不足。习惯替孩子决定,剥夺孩子的话语权,限制孩子的选择。戴着有色眼镜看世界,把人分成三六九等,限制孩子要与“好”孩子交朋友,不能与“坏”孩子交往。带孩子出席一些重要活动时,孩子越听话,就觉得脸上有光,孩子越守规矩,这样父母才有面子。父母为什么要对孩子有这么多的限制呢?是因为很多父母认为孩子还小,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能做好,替孩子想,替孩子决定,都是为了保护孩子,为孩子好,是在爱孩子。殊不知,这是在剥夺孩子的成长权利。陪伴孩子,养育孩子,要尊重孩子。孩子原本没问题,重要的是发现孩子,知道孩子成长的特点,懂得孩子成长需要什么,关注孩子的情绪,管理孩子的行为,让孩子按照他生命轨迹健康成长,而不是以我们的标准。
      一棵树苗要长成参天大树,需要阳光雨露,孩子的成长也一样。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