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六十七)

7年前 [07-19 07:37 周三]
20170709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
小故事:以后你没有负担了
       儿子的成绩很不好,而且越来越差。
       有一次,儿子考了全班最后一名。父亲接过儿子的试卷微笑着说:“太好了儿子,以后你没有什么负担了!”儿子大吃一惊,忙问:“爸爸,你是不是病了?”父亲说:“没病,你想一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呢?不用担心再有人超过你,但你只要往前跑,肯定有进步。”儿子受到启发,心里很高兴。
       第二次,考了全班第29名,父亲看到了儿子的试卷,兴奋地说:“太好了儿子,你比上回前进了十几名了!”第三次,儿子考到了全班第10名,父亲激动地说;“太好了儿子,你真了不起!离第一名只差9名了。”就这样,不管孩子的成绩是好是坏,父亲总是坚持正面激励,从不训斥责骂,而孩子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 P203


20170710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
《童年不必急着培养兴趣》
        绝大部分孩子的热情和兴趣都需要时间去寻觅,它可能隐藏在很多玩乐之中,可能躲在他的某一个性格特征里,但是不管怎样,我们都要相信,如果孩子有了真正的热情和情趣,它一定会冒出来的,就像生命会找到出路一样。
      当我们发现孩子对某个事物特别感兴趣时,先别急着下结论,也别推得太狠,即使他浅尝辄止,或又变换了方向,都没有关系,不必把对某个事物的热情和兴趣当作他最后的目标,也不必把任何一条热情路断掉,因为在童年早期,多尝试、多探索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在孩子的早期,所谓的热情和兴趣并不是让他们去掌握什么特长和技能,而是在这个过程中探索和学习,去发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东西,去找到一个真实的自己。
全文请阅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 P204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习惯养成2”《三种影响孩子一生的坏习惯》:
      培养好习惯让孩子一生受用,同样,孩子养成了坏习惯也会贻害终生。本文作者通过实际个案,仔细分析了孩子缺乏主见、推卸责任、缺乏专注力等三种坏习惯的行为表现和形成原因,同时就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改变坏习惯提出了详实、可行的解决方案。现摘录整理于后。(原文请详阅《不输》27卷188页)。
      坏习惯1:缺乏主见。行为表现:“很听话”,父母怎么说,孩子就怎么做。形成原因:父母包揽、强势,事事都为孩子做决定,孩子丧失独立思维、主动思考。解决方案:提高孩子的独立性,多让孩子独立完成“小事情”;增强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多夸孩子,让孩子获得表现机会和正面期许,认识、接纳自己的不足;多留给孩子发表看法的空间。
      坏习惯2:推卸责任。行为表现:“我没错”,我不知道,不关我的事。形成原因:孩子规避父母的责罚。解决方案:肯定孩子,用简单准确的语言告诉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尊重孩子,用协商的口吻“我觉得……好不好?”,唤醒孩子的责任意识;鼓励孩子,多参与家庭劳动、集体活动和公益活动。
      坏习惯3、缺乏专注力。行为表现:“坐不定”,做事半途而废,三分钟热度。形成原因:家庭环境干扰,父母关系紧张、教子观念对立,孩子无法安宁、认知混乱;孩子天生性格跳脱,由于孩子的先天气质都是不同的,有些孩子天生比较文静,而有的孩子则好动活跃、富于想象、善于创造,但不容易“安静”;父母教育失误,父母缺乏对孩子的信任,与孩子之间没有边际界限,孩子的事情父母都要“插一杠子”,经常打断孩子,致使孩子的注意力不能集中。解决方案:和谐家庭环境、亲密夫妻关系、统一教子观念;发现并尊重孩子的个性、发现孩子的兴趣、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接纳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学习情绪管理、让孩子常常拥有好心情。
      改变孩子的坏习惯,与培养孩子的好习惯一样,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父母与孩子一起坚持不懈的努力。我们从上述“坏习惯”形成的原因中不难看到,父母的自身素养、教子理念、教养方式,都是影响孩子重要的因素。所以,改变孩子先要改变父母。当然,我们也不必过分自责,不是我们故意错,而是我们不知道。现在通过学习知道了,了解了自己、了解了孩子,找到了教育孩子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方法,养育孩子就不再困难了。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心理健康4”《表达自己和拒绝他人都是我的权利》:
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思想或感受,父母就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如果孩子可以自然地拒绝父母的,要求、建议或命令,孩子就能够回归自然成长的状态。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很多孩子既不会(或不敢)表达自己,也不会(或不敢)拒绝他人。为什么呢?孩子表达自己和拒绝他人的权利被剥夺了。失去了表达和拒绝权利的孩子, 内心就会产生怨愤,如果长期被压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反之孩子无法忍受而一旦失控,就会转化为猛烈的对抗,形成亲子之间的对抗。被剥夺了表达和拒绝权利的孩子,为了确保成为“以别人开心”主流价值中的“好孩子”,变得要为了讨好别人而活着。于是,再也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它是自私的、羞耻的,要迂回、要回避、要假装没有需求;也不能拒绝别人,因为拒绝他人也是自私的、伤人的,于是痛苦地挣扎在困扰之中,不管自己内心是否愿意都不能安心。我们很多父母始终被一个简单问题煎熬,自己到底为谁活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我们的孩子,自己到底为谁活着?学习为了父母,为了父母而学习,再苦再累只要父母高兴。一旦这个问题被混淆,一切都要乱套,家庭关系也会乱套。父母太想成为“好父母”,子女太想成为“好孩子”,结果我是谁?我要做什么?全都糊涂了!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自己诉求的自由,也有拒绝父母、老师或其他人的权利,甚至,可以不要考虑是否合理,因为,孩子是为自己活着!父母爱孩子、教育孩子,首先是自己好好活着,活出好状态,才会有爱自然的流淌,教育也就自然而成。让孩子坦然表达自己、拒绝他人,这是孩子的权利。父母也是一样,只要心平气和地好好说话就行!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习惯养成3”《家长怎样为作业提供帮助》:
      孩子上学以后,对于家长来说,必定会面对孩子的回家作业问题,怎么办?罗玲老师提出,家长应该为孩子的作业提供帮助。那么,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回家作业呢?首先,看孩子有没有需求,如果孩子能够自觉、顺利完成,并且学有余力,家长大可不必横加干涉;如果孩子确实有困难,父母可以适当介入并且给予孩子适当的帮助。文中提到了孩子作业时常见的四个问题,同时给出了问题的处理办法:问题1、孩子作业磨蹭。家长应该客观地评估作业量,让孩子留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问题2、孩子自我评价低。家长应无条件接纳、真诚赏识、正面沟通、鼓励孩子独立、构建自我,帮助孩子塑造积极的自我形象,让孩子建立高自尊。问题3、孩子有畏难心理。家长应与孩子建立积极的互动,放手让孩子尽情探索、尝试;让孩子独立面对困难、孩子有需要求助时,提供一点恰当的帮助;难度设置要有梯度,让孩子努力以后可以做到;家长多鼓励孩子的努力过程、多关注孩子内在感受、少评价孩子的行为结果。问题4、孩子专注力差。如果孩子出现,“安定”的时间较短、容易被干扰、听觉敏感而视觉记忆力较差、缺乏目标意识、情绪转换能力较弱等现象,说明孩子的专注力比较差。对于运动型的孩子,家长应给予足够的运动量;对于敏感、易受干扰的孩子,家长应给孩子提供适度刺激的环境;对于情绪滞留时间较长的孩子,家长应给孩子提供稳定的情绪环境,帮助孩子发展情绪控制能力;另外,让孩子从小就养成有目标、有计划、事后总结的好习惯;家长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专注力方面的专门训练。(原文请详阅《不输》27卷190页)。
      我们确实有一部分孩子在作业中反映出磨蹭、畏难等常见问题,也有自我评价过低、注意力难以集中等现象,其实这些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完成作业的动力和能力,父母为孩子的作业提供适当的帮助,应该从激发孩子学习动力和提高孩子学习能力上下功夫,让孩子变“要我学”为“我要学”。父母尽量不要太多“管”孩子的作业,不要过多的去帮助、指导孩子完成作业,而在于如何帮助、引导孩子保持好心情,孩子心情好就会有智慧、有力量,做什么事情都会变得容易、高效率;在于帮助、引导孩子确立远大的人生目标,有梦想才会追逐,什么艰难险阻都抵挡不住孩子奋力前行的步伐。你说,这一点作业还有什么恐惧呢? 




 何瑛每日读不输26卷《三句话融化孩子的愤怒》:20160905
      在与人相处时,如果因为自己的不慎,出现了问题,及时沟通、真诚致歉、解除误解,是修复、改善人际关系非常有效的方法。而把这样的方式引用在亲子互动中,也不失为智慧的好方法。文中的三句话包含理解和温暖,1、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愤怒。2、对不起,我无意中伤害了你。3、我的本意不是这样的。
      也许,亲子关系要的也就是“平等”。没有平等就没有沟通,没有平等就没有真诚,没有平等就没有理解。我们与孩子朝夕相处,遇到的许多问题和困惑,就是因为不懂得、“不甘心”与孩子真正“平等相处”。有些父母总在心里念叨,“孩子是我生,要打要剐任由我性。”觉得孩子就是自己的私有财产;有的父母总以为,“我养育孩子这么付出,与孩子平起平坐,真是要爬到头顶上去了!”习惯于家长制作风,强势好为人师;更多的家长则认为,“孩子还小,涉世不深,什么都不懂、什么都不行!”喜欢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孩子。这样的父(母)子关系,好比失衡的天平,始终是倾斜的。只要我们做一些小小的调整,亲子关系就会平衡、就会和谐。
      家庭教育不难,难的是如何与孩子平等相处,把孩子真正当人看待。我们对孩子勉强说一句“谢谢你!”或许可以做得到,但发现确实是因为自己错了或者疏忽,伤害了孩子,要真诚的对孩子道一声“对不起!”就不再那么自然了。没有平等,你的爱,在孩子的感受体验中就要打折扣,孩子就会“缺爱”,缺爱的孩子就要想方设法“补爱”,偶尔生气、发脾气就容易理解了。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心理健康4”《表达自己和拒绝他人都是我的权利》:
在家庭中,如果孩子可以真实地表达自己的,需要、思想或感受,父母就能够及时准确地了解孩子;如果孩子可以自然地拒绝父母的,要求、建议或命令,孩子就能够回归自然成长的状态。然而,现实却不是这样,很多孩子既不会(或不敢)表达自己,也不会(或不敢)拒绝他人。为什么呢?孩子表达自己和拒绝他人的权利被剥夺了。失去了表达和拒绝权利的孩子, 内心就会产生怨愤,如果长期被压抑对孩子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损害,反之孩子无法忍受而一旦失控,就会转化为猛烈的对抗,形成亲子之间的对抗。被剥夺了表达和拒绝权利的孩子,为了确保成为“以别人开心”主流价值中的“好孩子”,变得要为了讨好别人而活着。于是,再也无法表达自己的需求,因为它是自私的、羞耻的,要迂回、要回避、要假装没有需求;也不能拒绝别人,因为拒绝他人也是自私的、伤人的,于是痛苦地挣扎在困扰之中,不管自己内心是否愿意都不能安心。我们很多父母始终被一个简单问题煎熬,自己到底为谁活着?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同样的问题也困扰着我们的孩子,自己到底为谁活着?学习为了父母,为了父母而学习,再苦再累只要父母高兴。一旦这个问题被混淆,一切都要乱套,家庭关系也会乱套。父母太想成为“好父母”,子女太想成为“好孩子”,结果我是谁?我要做什么?全都糊涂了!每个孩子都有表达自己诉求的自由,也有拒绝父母、老师或其他人的权利,甚至,可以不要考虑是否合理,因为,孩子是为自己活着!父母爱孩子、教育孩子,首先是自己好好活着,活出好状态,才会有爱自然的流淌,教育也就自然而成。让孩子坦然表达自己、拒绝他人,这是孩子的权利。父母也是一样,只要心平气和地好好说话就行!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27卷“能力提升4”《儿子勇于承担失误源于有爱的陪伴》: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成人尚且如此何况孩子?孩子犯了错,父母怎么对待孩子?怎么对待孩子的错误行为?对于孩子的成长必将产生深刻的影响。本文作者紧紧抓住“儿子丢失停车卡”这样一件小事情,就如何培养孩子的责任观念作了详尽的分析。作者认为:孩子“犯错”以后,要让孩子知道并承担责任,了解这种责任意味着什么,但不要让它成为包袱,不能总背着,承担后放下;要让孩子感受到,不因为他的过失而失去父爱,不因错误而丧失安全感和归属感。(原文详阅《不输》27卷179页)。孩子“犯错”以后,父母该如何正确对待?恰恰考验着父母的智慧。第一、孩子“犯错”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受限于孩子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在孩子的生活学习中,必定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必定会经历无数的失败,孩子就是在经历了无尽的失败而后才得以成长,跌倒了爬起来,再跌倒再爬起来,而后就学会了走路,从摇摇晃晃慢慢地到健步如飞。父母如何看待孩子的“跌倒”、“再跌倒”,是不是认为孩子错了?我想没有父母会这样认为的吧。因此,成人眼里的“错误”未必就是孩子“犯错了”。这样我们就能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错误”行为、允许孩子“犯错误”。因为,孩子就是孩子;我们的孩子就是这样的孩子。第二、不要非得让孩子认识错误、承认错误,承担责任。如果孩子做了成人认为的“错事”,一定要让孩子去承认或者承担所谓的责任,实际上都是在强人所难,是在为难孩子,强迫孩子做超越认知和能力范围的事情。所以,孩子的行为应当让孩子自己去感受,体会行为的后果,让孩子有勇气去探究、去摸索,而不是让孩子觉得“错了”,而后感觉到后悔自责、恐惧害怕,乃至畏缩放弃成长。规则教育就是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是正确的,而不是不允许孩子“犯错”。因此,父母爱孩子,就是无条件的接纳孩子、接纳孩子“错误”行为,尊重孩子遵循成长规律和个性。不要纠结于“对与错”、“好与坏”,孩子的一切行为都是合理的,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相信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