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感悟精选(一百六十八)

7年前 [08-17 09:15 周四]

何瑛(上海)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心理健康7”《知道了这五点,你还忍心骂你的孩子吗?》:
当孩子遭遇语言暴力攻击的时候,受到的伤害有多严重,你知道吗?1、身体伤痛和情绪伤痛的大脑回路是相同的。密西根大学伊森克洛斯实验发现,情绪和身体伤痛在大脑区域反应非常相似,“心碎”在神经系统的体验与同级别的疼痛几乎相同。2、言语侮辱会改变孩子发育中的大脑结构。哈佛大学医学院马丁泰彻博士发现,言语侮辱会造成孩子大脑“损伤”。言语暴力最容易影响的大脑区域是胼胝体、海马回和前额叶。当环境充满压力,并且需求常常被剥夺,发育中的孩子大脑就会调整状态去适应环境,会转向“求存模式”。3、言语攻击造成的消极后果,难以用“爱意”抵消。父母一方暴力、另一方充满爱意,或者时而和蔼时而暴力,充满爱意的和蔼是不可能抵消暴力形成的影响,也就是讲语言暴力一旦对孩子形成伤害是无法疗愈的。4、故意的情绪伤害,影响效果更久远。刻意的侮辱对孩子的伤害,远大于无意中的伤害,这与持续殴打孩子没有太大的区别。5、言语攻击会造成“内在的批评声音”。孩子经常受到言语侮辱、批评,会存在于孩子的大脑中,会内化为自我否定和批判,形成“反自我”,会让孩子越来越自卑,越来越苛责自己。可见,在孩子受到语言侮辱的时候,感受到的伤痛程度,丝毫不亚于被暴打,而且,其伤害之持续性远比体罚更久远。现在知道了,你还忍心口无遮拦地骂你的孩子吗。我们爱孩子、与孩子相处、陪伴孩子、教育孩子,就是要与孩子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最为重要的事情莫过于接纳孩子的情绪,与孩子共情、帮助孩子处理各种各样的情绪,让孩子保持良好的心情。所以,在这之前,父母必须把自己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状态,面对孩子的时候,像阳光一般温暖,像雨露一样滋润!我认为,这就是父爱和母爱。


20170802安晓琴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
《认错重要还是改变重要》
        许多家长提到孩子犯错时的教育:忍着脾气不发火,耐心地和孩子讲道理,可是孩子不听话、还生气,甚至离开;或者听了,说明白了,也认错了,并保证以后不会再犯了,可就是依然故我。
[疑问]思考分析:什么是“错”
        我问家长,孩子做错事,这个“错”是你的宣判,还是孩子的判断?家长们都沉默了。他们似乎没有想过这个问题,错就是错,跟谁判断的有什么关系?    
        当然有关系,家长判断孩子做错事,是因为大人都有一种习惯性的思维:这件事必须这么说、这么做,当孩子说的话、做的事,和大人期待的不同,就是错。
        但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却是另一回事,因为他们小,认知能力有限,缺乏人生经验,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不能那样,难道是孩子故意和你对着干?有些家长确实是这么认为的。
        对于认知能力有限,缺乏人生经验的幼儿,即使你跟他说过了,但是他没有体验,即使做了违反常规的事,他也没有“这个不能做”的感觉。所以,孩子在没有是非观念之前,他想做怎么做就怎么做。你的对与错,有的孩子会强迫自己服从,但是在探索认知阶段的幼儿,“不听话”才是本真,也才合乎常理。
        如果家长不站在孩子的角度,总是按照自己的习惯性思维,动不动就指责孩子犯了错误,对孩子而言,不只是觉得“莫名其妙”,还会因为需求不能实现,行动总是被否定,而使自尊心受到伤害,并对家长的“教育”产生抵触情绪。



20170805方柳红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
 《骂过孩子如何雨过天晴》
*道歉+拥抱,让孩子找回安全感;
*各自冷静反省后,再交流;和孩子沟通,应该建立在双方都准备好的状态下进行,如果双方的情绪都处于失控状态,任何沟通都是无效的,甚至会带来更大的麻烦。
*纸条传情,沟通更顺畅。
用纸条传情,可以避免很多尴尬;同时也能传递我们的思想。因为面对面交流时,我们经常容易情绪高涨,而纸条却能够让我们冷静,思考会更理性,情感会更细腻,甚至很多不愿意当面说的话,也可以通过纸条传递。


何瑛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感悟分享,《家庭教育普及读本》(小学版)P51《缺少父爱的孩子出现的心理障碍》:
      一是情绪不稳定,常伴有忧郁、恐惧、紧张、焦虑;
      二是自卑心理严重,女孩不自信,男孩少阳刚,而导致胆小、怯懦;
      三是极易与母亲闹僵,极易偏执任性;
      四是意志薄弱承受不了一点挫折;
      五是拙笨无能,生活上的事一窍不通。
      男性是力量的象征,但这种力量不仅体现在为家庭提供物质保障上,更应体现在父亲对孩子的精神支持和行为引领上。
      孩子健康成长需要父母配合、优势互补。
      父亲无论工作多忙,也要多亲近孩子,尽量坚持每天与孩子共享一段时光。与孩子聊聊自己的工作,让孩子加深对父亲的了解和理解;聊聊孩子的学习、生活,说说自己的心里话;以大朋友的身份与孩子游戏、带孩子外出办事等等。通过这种持续有效的亲子互动,孩子能从父亲身上接受潜移默化的影响,为身心发育补充必要的养分。


何瑛每日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分享:《家庭教育普及读本》P68《家庭教育的六个误区》(1)
        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许多家长最直接的想法是:人家的孩子都那么优秀,我的孩子怎么这样?同时会怀疑孩子的智商是否低下,而不是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有问题。这时候,家长就已经进入了教育的误区。
△完美无误型
        很多家长难以容忍自己的孩子犯一点错误,认为这是孩子有了“毛病”,并开始指责、打骂,甚至用体罚方式让孩子“长记性”,造成孩子过分紧张、焦虑,没有安全感。一旦想到自己可能要出错,部分孩子的大脑就一片空白,间歇性失去应变能力,导致心理障碍。
        有关专家说,对新事物的研究都是以错误的方式开始的,孩子需要在错误中成长。
△过多干涉型
        孩子玩的时候,一些家长不断地提醒甚至大声喊叫:“这样玩不对,那样玩也不行”“玩的时间太长了,该停下了”“坐地上太凉,要拿个垫子垫上”。如此一来,导致孩子注意力难以集中,上学后,孩子就不能专注地听讲、不能专注地做作业,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以至厌倦学习、讨厌父母。



何瑛每日读不输26卷《成长烦恼2》:《当今的孩子真的幸福吗》
        当今的孩子幸福吗?如果单从物质富裕而言,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但是如果从环境和精神层面去考察,其实罩在他们身上的幸福是假的。在我们那个年代,虽然物质贫乏,但是精神自由,且目标明确;而现在的孩子,虽然物质富足,但是精神紧张,且目标渺茫。所以,现在的孩子比我们那个时代更痛苦,这种痛苦源于精神压力。《当今的孩子真的幸福吗》中上述两段论述,恰好就是当今孩子烦恼的写照,也正是很多孩子自杀、跳楼、杀人、抑郁等恶性事件发生原因的归省。
        现在的孩子看上去享受着富足的物质生活,实际上要承担无可回避的过强的精神压力。来自学习的压力是每一个孩子都要面临的最大压力,学习本来是人类的一种基本需要,但是当读书被赋予特殊的使命,与升入好学校挂钩、与找到好工作挂钩、与社会地位、乃至结婚生子、生老病死等等,凡孩子的一切都要与之挂起钩,那么,就有上不完的课、写不完的作业、考不完的试、排不完的名次,读书不再是乐趣,反而成为孩子负担和烦恼。茫然的有之,敷衍的有之,厌学的也不在少数。教师着急,父母忧虑,反过来又去强制、逼迫孩子,把分数看成检验孩子价值的唯一标准。孩子的生活不能自理,独立思考能力缺失,社会交往限于虚拟世界,孤独和恐惧始终与孩子形影不离,你说孩子还有什么“幸福”可言。
      我们不要总以为孩子都很快乐、很轻松,所以肆无忌惮地加压再加压,“压垮”了孩子,一切都不可挽回,其实孩子有孩子的无奈和烦恼,我们给不了孩子幸福,但是我们不能妨碍孩子追求幸福,要“安耐”住自己的躁动,静下心去感受孩子的感受,真正“懂”孩子,给孩子更多的理解、信任和鼓励、支持,让孩子有信心、有能力、更自由、更勇敢地去面对现实成就未来,让孩子去创造、去享受属于孩子的幸福。


何瑛每日读《不输》26卷“成长的烦恼5”:《如果真爱孩子请收回展开的手》
        本文作者尹建莉老师是著名的教育专家,撰写的著作《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是一部家庭教育原创作品,该书从专业性、实用性、深刻性及可读性方面,都显示出卓越的品质。尹建莉老师熟悉学校教育,对家庭教育有精深的研究,并且自己培养了一个优秀的女儿。她的女儿品学兼优,曾跳级两次,2007年1 6岁参加高考,取得了超过当年清华大学录取线22分的优异成绩,被内地和香港两所名校同时录取:在个性品格方面,表现出超越年龄的成熟,自主自立,乐于助人,被评为北京市市级三好生。 
        在《如果真爱孩子请收回展开的手》中,尹建莉老师就孩子的“不自立”和“啃老”现象,从家庭教育角度,做了深入细致的剖析。文章认为,孩子独立能力差的原因,是家长与孩子没有分离意识,从小到大事无巨细一直包办不肯放手,孩子失去了自理和自立锻炼机会;孩子长大以后成为“啃老族”,也是由于父母迟迟不愿放手,同时还不断指责和鄙视孩子,是双重作用的结果。呼吁广大家长作为赠与者要保持羞愧之心,不要再为“啃老”的孩子推波助澜;反省自己的教育观念,调整自己的教养方式。留出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把成长的自由和权利真正还给孩子,让孩子有机会体验感受自我;给予孩子更多的认同、鼓励和信任,让孩子有信心、有勇气、有能力发展自我。担心摔跤而把孩子始终紧紧搂在怀里,孩子就永远学不会也不敢独自行走;如果真爱孩子请你收回展开的手。



20170814安晓琴读《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摘录分享:《家长应该尊重孩子的努力》
        我们常常认为,我们让孩子做的事情都很简单。我们还会鼓励他们“试试看,很简单。”如果他做成了,他会觉得做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没有成就感;如果没做成,他就会觉得连“简单”的事都做不好。
       换个说法,如果我们说“这不太容易”,或者“这可能有点难”,他们传达给自己的信息:如果成功了,他会很自豪,因为自己完成了一件难事;如果失了,至少他知道这个完成起来比较难。
        有的家长可能会说,这有些虚假。但是如果你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你就会意识到任何事情的第一次都会很难。(避免说:“这件事对你而言有些难。”孩子会想:“为什么对我而言难,而不是对别人而言难?”
        有的家长抱怨,他们不能忍受自己站在那里,看着孩子挣扎而无动于衷。这个时候,我建议你可以给孩子一些提示,而不是替他做。
        “有时候,把拉锁头撑直,拉锁会容易拉一些。”“有时候,捏东西的时候先把粘土揉成软球会好些。”用“有时候……会好些”这样的表达,即使不管用,孩子也不会觉得很失败。
        那么,这是不是意味着,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为孩子做我们能做的事情?相信每个父母都能感觉到孩子很累、需要特别关注或想撒娇的时候,希望我们帮他们做事情。同样,在某些情况下,即使我们完全有能力自己做,但是如果有人帮你梳一梳头发,就会带给你一些安慰。作为父母,我们培养孩子的基本原则,是让孩子有责任感,但是偶尔我们也非常愿意“替他们做事”。



暖阳心语:早上看到一则新闻,一个18岁的孩子被送到一所戒网瘾机构48小时后离奇死亡,父母在看到孩子遗体时,发现孩子全身伤痕累累。母亲痛哭流涕,后悔自己为什么要相信机构老师说的“不打骂孩子,只是进行心理辅导和军训。”,后悔做出了这样的选择断送了孩子的生命。
很心痛,为孩子,也为孩子的父母,更为那些不尊重生命、不敬畏生命,只为挣钱的非法教育机构。
每一个教育机构要生存需要钱,每一个老师要生活也需要钱,人都不是神仙,当然可以用自己的劳动和智慧去收获应得的利益,但是,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钱有所得有所不得,做为教育的引领者,一定是站在中正的立场,心怀对生命的敬畏和对自身的尊重去做事的,这才能构筑一个良性的教育大环境。
做为父母,在自己教育孩子无望的情况下,就会到处寻找能教育孩子的机构、专家、老师,却从没想过孩子到底是为什么成为今天的状态?一味地往外求的时候,其实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或者是不相信自己能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而明智的父母不是把孩子送出去学习,而是让自己开始成长学习,通过学习去发现孩子问题的出处,通过成长增长教育孩子的智慧与能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
因此,把孩子送出去改造也好、学习也罢,看似是一条近路,实际上大多会治标不治本,因为孩子问题的根本原因在父母自己的素养上、在孩子所处的家庭环境中、在父母不当的教育方式中,根的问题解决不了,只从枝叶上下功夫又能起到多大的作用呢?
所以,邀请所有已为人父母或即将成为父母的朋友们,一定要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用自己的成长解决孩子的教育问题,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自己孩子的人生导师。


 【晓岩收集整理】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