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代家庭教育区域落地实践的再思考
魔鬼就在细节中,点滴改良和积累即可开创新局面。
“启蒙”(世界观有了)以后,方法论便上升到更重要的位置。
闵行区理应走在现代家庭教育落地区域实践的时代前列,不断总结经验、敢于创新,为其他区域进一步深化开展家庭教育工作趟出一条新路。
一、换一个角度看问题
我们实际开展工作的模式,背后隐含的思维模式是系统思维还是网络思维?
系统思维的一些主要特征:高度尊重自然——单就个体来说,家庭教育素养的提升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同时面临着家庭其他成员的协同性等问题;就区域来说,有工作方式的选项搭配以及逐渐推进的时间序列等问题。系统思维是过程思维,工作局面随着结构(时间、空间、条件)过程的变化而变化。系统会有相对固定的内部结构,也会有边界。对于区域家庭教育的推进来说,系统思维可能会比较扎实,但也有可能缺乏弹性,因此在尊重和发挥它在合理范围内应有作用的同时,需要补充和完善。
网络思维的边界和结构都是可变的,在社会和信息开放度大于封闭度的情形下,网络可以自由延伸,结构和功能可以自我更新。如果说系统更侧重于状态的话,网络则兼顾到了联结,更强调处于学习状态下人与人之间互动模式的延伸。
二、盘点现有的学习模块
入口一:志愿者研修班。
入口二:读书沙龙。
入口三:学校讲座。
以上这些主要的入口,对于初次和前几次接触现代家庭教育的老师和家长来说,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客观的定位和作用:启蒙。
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大致分为两条线:一,没有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存在问题的,学习者有这个意识了。二,先前已有初步认识的,意愿更加迫切了。怎么办?
处理的方式在过去不外是:研修班“复训”;坚持参加读书沙龙;像追星族一样跟进方便参加的下一次讲座;更进一步的参加了指导师课程的学习。(其他方式虽然也有,但由于参与者不多,故暂不考虑讨论)
好处就不说了,这里约略反思一下存在的不足:
关于研修班。讲题的设置,主要围绕预先设定好的相对集中的题目展开,对学员的个性化需求知之不详。由于主讲老师的教学经验或者个人魅力、授课技巧等,学员在现场也会乐于参与,但后续的跟进和服务却无从谈起。由此而积累下来的客观事实是,研修班办了30多期了,累积下来各场合活跃的也就那么几个人。主要问题是:准备工作不够扎实细致(曾经有采取调查问卷,但没有坚持并形成系统性的工作方案,这个工作指导师大有文章可做)、后续工作没有研究落实(针对每节课的课程评价反馈、学习效果评估、家庭教育个案问题搜集和类型归纳等,这个工作也有大量文章可做)。
学校讲座也大抵如此。
关于读书沙龙。坚持参加读书沙龙当然是好事,对于解决“陪伴”、“情绪管理”等常见问题有一定帮助。但是这件事同样也需要进一步做细做实,一方面增加对一般家长的“粘性”,对有需求的家长要有指导师跟踪服务,另一反面为探索设置更有针对性更接地气的课程进行积累和储备。有条件的,读书沙龙的形式可以进一步探索,进行多样化的尝试。
关于指导师课程学习者。就学科框架和知识技能体系来说,课程本身非常完美,可以毫不客气的说,代表着中国大陆在该领域的最高水平。但问题是,怎样学习?原来一直坚持的定期线下集体活动,其最初的出发点就是要大概的掌握普遍的学习状态,探索更有效的学习方法,在不远的将来能够在不断积累的基础上锻造出一批项目带头人以及相伴而生的创业团队。种种原因下,后来的指导师线下活动演变为对课程知识体系的梳理,忽略了指导师个性化的成长需要。
志愿者研修班、公益读书沙龙、指导师课程等之间的无缝衔接和家长个体学习身份的转化,以及后续创业的孵化和支持,都需要进一步探索。
三、关于公益普及与创业落地的关系
公益有边界。可能在现代家庭教育落地这个问题上,它的边界就在于圆满完成启蒙的目的和任务。有针对性的、个性化的、个别的指导和跟踪服务,需要做大量细致的连续性的长期的工作,则需要纳入创业和有偿环节。
二者并不冲突。关键在于,要制定和遵循一定的规则。最终目的是,落地的形式和供给要和广大家长日益增长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技术实际需要相适应。
四、具体的路径选择
(一)切入点
以指导师课程学习者中的时间自由支配者和强烈创业意愿者来落实,立足比较扎实全面学好指导师课程的基础上,做向上和向下两个方向的同时延伸。向上,启动EMBA选项,以研究项目为导向的再学习。向下,围绕确立的项目,积极参加志愿者行动,设计适合本区域家长实际情况的工作方案,完善子课题,形成系列化的研究成果和具体的指导成果。
(二)和现有资源、路径的衔接
不断完善《中华家庭教育网》的调查问卷,使之更体系化、更有针对性、更具亲和力,适时结合利用相关移动终端等技术体系建立属于自己的第一手的数据库。
充分利用既有研修班、读书沙龙等广大家长群众基础对调查问卷的反馈,开发后续公益课程,对有进一步需求的提供针对性服务。
(三)指导师作用的有效发挥
在现代家庭教育区域落地这一语境下,如果说绿海战略作为顶层设计,读书沙龙作为底层设计,那么中间关键的一环即要突出“人”的因素,扮演这个角色的就是指导师群体,或者说是指导师发展战略。就闵行区过去的探索来说,做了一些非常有益的尝试,其早期设计的一些关键因素包括:
由指导师带领读书沙龙。读书沙龙是个动态的过程,读书内容的选择,读书现场的把握,读书秩序的引导,读书活动的可持续经营,等等,我们尽量提供机会,使每位指导师课程学习者都能得到锻炼,作为一名合格的沙龙主持人,实现其社会价值。
每月一次的指导师线下集体活动。以《指导师教程》为蓝本,通过在线自学,在紧密相连的相关课程内容中结合自身学习情况,进一步挖掘内涵梳理线索,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形成大约三十分钟的一个课件,利用集体活动的机会进行演练。一方面促进指导师对所学内容的提炼和升华,另一方面通过讲解输出的方式使所学内容深刻融化到指导师的意识深处,还可以通过对同样内容不同人表达之间的差异来让所有参与者多视角观察和思考课程内容体系。
在此基础上,为使指导师的角色和价值得到进一步确认和发挥,以研究和项目为聚焦,以应用和普及为导向,充分调动和发挥指导师课程学习者的积极性和能动性,广泛参与,团结一切有志于在现代家庭教育道路上走地更远的有识之士共同为在新的十年里,将公益的现代家庭教育事业开拓新路子、推向新局面。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