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往“落地”的三种方式
除了自觉修习家庭教育以外,区域化地推行和普及现代家庭教育循着三条路径,也可以说是“落地”的三种方式。对应不同对象应分别着重相应工作思路。
一、政府层面。项目化。
二、学校层面。主题化。
三、社区层面,生活化。
三者地位不同,作用不同,工作方式不同,工作主体结构亦应有所差异化。顶层设计者必须仔细留意这种区分,对应采取不同策略,同时形成合力,方能不断取得新进展。
根据现阶段客观情况,政府层面只是起态度上的肯定和工作上的支持作用,如要形成长期可持续的合作关系,则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地方政府阶段工作重点,向政府提供项目化的工作成果,某种意义上还需向“政绩”需求做良性妥协。
学校层面是三者关系的中转和中坚。比较理想的情况是,在和地方政府形成合作意向拟定项目化的方向以后,首先通过学校达成初步推广局面,对学校现有师资进行再培训比较有利于进一步推广。但是,这里也需要搞清楚的是,任课老师有教学组织经验,但和家庭教育涉及不同主题,专业素养的提升方面不一定比普通家长来得深刻。如果依靠他们来“落地”,对于在职教师来说,短时间内怕是难以满足初衷。所以,学校层面推行家庭教育,以“幼小衔接”、“小初衔接”等关键转折期的家校合作等主题化的方式来进行,会比较符合校方的期待。
个人离不开家庭,家庭存在于社区。社区环境就是“社会教育”的缩影。然而大多数城市近些年新形成的社区都是商品房新移民社区,邻里之间比较隔膜,从家庭教育层面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构建和谐社区,理应是非常好的切入点。但是社区干部多是直接服务于民生,往往难以满足家庭教育专业化的需求。学校教师以志愿者的角色到“学区”相关社区承担家庭教育公益活动初期发起人和组织者,辅以先期自行学习家庭教育专业化课程的家长,逐渐过渡到以本社区受过专门训练的家长为主,教师逐步退出,以这样的方式启动真正意义上的家庭教育落地,是否可以说是打开“绿海战略”最终的正确方式呢?
在国外,这种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早已探索多年,并且有详细可借鉴的成果,为什么不实行“拿来主义”结合不同地区实际,加以大力推行呢?
您尚未登录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