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页

古田县绿洲学习成长小组第二期作业分享

7年前 [11-21 11:13 周二]

家庭教育的奠基作用

古田县教师进修学校 吴明

2012年6月,我开始学习家庭教育指导师专业化课程,整整五年过去了,致力于家庭教育的推广与普及的我,问心无愧!但越来也越觉得,自己所学所知还是太少太少了!这周开始,我们有同样感觉的指导师们,重新拿起教程,一起从头学起。

这一周学习的是第一学科“家庭教育基本原理”的第一章“家庭教育基本概述”,我最有感悟的是“奠基”二字!无数的事实表明: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环境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的形成。而我们家长,就是这“奠基人”。仅仅从这一句话来理解,就可以明确,家庭教育绝不是找几个方法来对付孩子,而是要修炼家长自身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不会将目光紧紧仅仅盯在孩子的身上,而会转而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做好自身,再努力塑造和营造一个适宜孩子成长的环境,对孩子进行耳濡目染的熏陶,这样的隐性的持续性的家庭教育,才是最有效的教育;日常的家庭教育中,再按基本内容来强化:重德育,培养良好行为习惯,身体和心理素质提高,智能开发;这样的教育应该就是良好的教育了。

修炼自身、营造环境、明确内容,让我们一起成为孩子一生幸福的奠基人。

 

生活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古田县教师进修学校 江承杏

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途径,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的一种社会活动。”我的目光聚焦在“生活方式” 这个关键词上。

什么是“生活方式”?词典里这样表述:是指价值观念影响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我尝试着罗列出脑海中浮现的生活方式的场景:每天早餐喝一杯牛奶?坚持体育锻炼?早起早睡?父母偏食?父母生活朴素?不吃垃圾食品?坚持阅读……那么,究竟哪些生活方式可以较直接地影响孩子呢?

我决定搜索爸爸妈妈的生活方式在我身上留下的“印记”:

妈妈的生活方式对我的影响:每天早起认认真真地为家人准备早餐;热心肠——愿意尽自己的能力为他人排忧解难;爱分享——家里有了好吃的,马上想起要大家都尝一尝;孝敬长辈,大方,从不斤斤计较;家里比较凌乱,东西没有及时归位等

爸爸的生活方式对我的影响:善良——对人以诚相待,没有任何心眼;勤劳——每天早出晚归,家里粮食果蔬很富足;责任心强——做事尽善尽美,不做完不罢休;爱钻研——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却是种庄稼和木工的能手,大到家具,小到锅刷,甚至我上学用的算盘都出自老爸的巧手;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印象中与我交心的沟通只有临终前一次在病床上的短暂谈话。(心痛)

尽管知道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的生活方式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经过盘点,自己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原来父母对我的影响居然如此之多,有的甚至已经深入到骨髓……我也第一次深刻地领会了顾老师的观点:“家庭教育中生活方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而且常被许多父母忽视了的。在生活方式中的表现,是最能体现出父母价值观和人生观,而生活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恰恰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没有一件是小事。”

我在思考:我的生活方式哪些是正面的值得坚持?哪些负面的及时修正和修复自己呢?想从闺女那得到一些提示,闺女笑而不语。我也自我盘点吧

正面的:早起认真地煮早餐、吃早餐;坚持阅读和锻炼;热爱生活、愿意付出;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充实自己;做事有始有终;懂欣赏,会宽容……

负面的——丢三落四,东西经常没有及时归位,需要整理时工程巨大;不够理性、处事不够果断,容易焦虑;财商缺乏,不会理财,买东西时经常“跑题”,有计划开支的约束能力需要提升……

学习、实践、反思、修正,坚持健康优良的生活方式,做更好的自己,尽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感谢学习成长小组的伙伴们的陪伴和相互督促,感恩。

 

生活方式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古田县教师进修学校 江承杏

重新审视家庭教育的定义:“家庭教育就是家长有意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身传言教、生活方式、情感、交流等途径,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继而家庭成员彼此相互影响的一种社会活动。”我的目光聚焦在“生活方式” 这个关键词上。

什么是“生活方式”?词典里这样表述:是指价值观念影响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生活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我尝试着罗列出脑海中浮现的生活方式的场景:每天早餐喝一杯牛奶?坚持体育锻炼?早起早睡?父母偏食?父母生活朴素?不吃垃圾食品?坚持阅读……那么,究竟哪些生活方式可以较直接地影响孩子呢?

我决定搜索爸爸妈妈的生活方式在我身上留下的“印记”:

妈妈的生活方式对我的影响:每天早起认认真真地为家人准备早餐;热心肠——愿意尽自己的能力为他人排忧解难;爱分享——家里有了好吃的,马上想起要大家都尝一尝;孝敬长辈,大方,从不斤斤计较;家里比较凌乱,东西没有及时归位等

爸爸的生活方式对我的影响:善良——对人以诚相待,没有任何心眼;勤劳——每天早出晚归,家里粮食果蔬很富足;责任心强——做事尽善尽美,不做完不罢休;爱钻研——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却是种庄稼和木工的能手,大到家具,小到锅刷,甚至我上学用的算盘都出自老爸的巧手;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印象中与我交心的沟通只有临终前一次在病床上的短暂谈话。(心痛)

尽管知道自己的原生家庭和父母的生活方式对自己有很大的影响,但是经过盘点,自己还是被深深地震撼了,原来父母对我的影响居然如此之多,有的甚至已经深入到骨髓……我也第一次深刻地领会了顾老师的观点:“家庭教育中生活方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而且常被许多父母忽视了的。在生活方式中的表现,是最能体现出父母价值观和人生观,而生活方式对孩子产生的影响恰恰就是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没有一件是小事。”

我在思考:我的生活方式哪些是正面的值得坚持?哪些负面的及时修正和修复自己呢?想从闺女那得到一些提示,闺女笑而不语。我也自我盘点吧

正面的:早起认真地煮早餐、吃早餐;坚持阅读和锻炼;热爱生活、愿意付出;善于利用零碎时间充实自己;做事有始有终;懂欣赏,会宽容……

负面的——丢三落四,东西经常没有及时归位,需要整理时工程巨大;不够理性、处事不够果断,容易焦虑;财商缺乏,不会理财,买东西时经常“跑题”,有计划开支的约束能力需要提升……

学习、实践、反思、修正,坚持健康优良的生活方式,做更好的自己,尽量给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感谢学习成长小组的伙伴们的陪伴和相互督促,感恩。

 

        帮孩子养成良好的作业习惯

第2次作业——彭能波   2017.10.29

    今天心情很不好,一是因为忙,二是因为儿子。

中午出门时交代他,晚上要上奥数了,有几道作业需要按要求订正,然后提交到平台,结果没做。于是心情开始不好了,破口大骂:“丢脸,彭能波的儿子作业最慢完成!以后外面不要叫我老爸!”

一个晚上,我都没有给儿子好脸色,回到家,用一张纸,写了三个他今天没有完成的事儿给他,做了两件,剩下一件不肯做了,洗完澡穿着睡衣,也不顾冷,就那样在沙发上坐着。

叫了他过来,想和他沟通下,不说!显然是对我的处理表示不满。我也硬了心肠,小样儿,今晚你要是不把这个做完,你就不要睡觉!

恨恨的看着我,去了。继续躺在沙发上,不肯做。

一会儿,自己盖上一件衣服,睡了。

这不行,我得把你拉起来。

“写不写?做不做?”。不答,眼里似乎要喷火。

哼!今晚跟你扛到底!我心想。

小子,坐沙发也能睡。

不行,我搬了把椅子,让他坐到上面。

“有本事你就这样呆着,我也陪你呆着,到天亮!”发狠了我!

这小子还真能扛,居然坐着睡觉,我是不是该给他个台阶下呢?心疼啊!

妈妈出来了,问问为什么,他哭了,但是依然发狠:“冷死都不做!”还摔了作业本,胆够大呀。

哎,如果我是对的,理由是什么?这本来就是他今天下午要完成的作业,他没有做完,于是我让他做完再睡觉,就这么简单,合理吧。

如果我是错的,错在哪里呢?没有事先约定好:没有做完的事情必须做完才睡觉。

这会儿,我相信,他心里是恨老爸的。

如果我妥协了,往后还能管得了他吗?老爸在他心目中还有威信吗?他会以为,嘿嘿,经过我的抗争,我的冷死也不做,老爸屈服了,不再逼我做我不喜欢做的事情了,以后,只要我不想做什么,就是死也不做,他又能拿我怎么样?老爸又不会打我。

如果我不妥协,最终,他是否会过来求饶,说再也不敢这样了?说让他去睡觉了?才三年级的孩子,有这么强的心智与老爸对抗啦?

12点了,他斜眼瞪着我,眼中似乎还有怒火。

刚好前些天进行孩子DAP测评,家长的已经完成,剩下是孩子测评,我主动拿着手机过去让他做,他居然接受了,语气中已经不再有怨恨,老实做了,而且还老爸老爸,这是做什么?做完测试,我们一起看结果。

手机看完,拿了过来,看着我不走了。

“要抱一下吗?”

儿子红着眼睛爬到我的怀里,拥了许久,我希望他能说点什么,但是没有。只是不断看时间,看来,小子是有点紧张了,有点开始软了。

我柔声说了些不痛不痒的道理,比如:如果你愿意做,应该10几分钟就能完成。等等。一会儿,他果真去做了,捡起被他扔到一旁的作业本,写了起来。

时针指向1点,终于做完。

“老爸我眼睛都快睁不开了,你有没有这种感受啊”

终于可以睡觉了。

我不是非常确定,这是不是一次正确的教育方式。但是我想儿子应该知道,事情不能含糊的去应付了事。该做的事情,今后是不是要认真做完。

 

但是,对于孩子作业习惯的培养,这些原则要把握:

1、作业是他自己的事,由他自己决定何时完成,父母不能先急;

2、父母表面不管,暗地引导,比如:及时表扬他某次认真写作业,创造机会让孩子感受作业先做完的好处与坏处等等;

3、偶尔作业没有及时完成或者没完成,后果由他承担,父母可以不予以评论,更不可幸灾乐祸,事后诸葛;

4、适当的提醒。

学习家庭教育专业化教程——家庭教育的定义及性质有感

罗华小学 翁钰瑰

2017年1027日晚上七点半,我参加“绿洲成长小组”学习,再次捧起《家庭教育专业化培训教程》,我对“身传言教”这句话感受颇深。常言: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孩子是家长的翻版”,有什么样的父母,就有什么样的子女。

我想起了我教育孩子过程中的点点滴滴。我孩子学习较努力,在浙大信电学院读研究生,担任班长。他自学能力较强,从来没有上补习班。我本人也爱学习,每周都会逛逛书店。每天都会看书。我的孩子对客人不热情,现在有所进步。反思自己,本人也是如此。孩子的优点与不足,本人身上似乎都有。为了孩子更好,我要努力学习,不断成长。

同时,我也想起了我从教以来的家长们和身边的人。我接触过不少家长,有的德行高尚,有的行为不端。而他们的子女也像他的父母。我记得我刚入教师队伍那年,我到非常偏僻的一个山村任教。我教五年级毕业班,班里有个叫杨千栋的孩子,他的学习成绩很优秀。他的母亲是个很优秀的母亲,母亲虽然识字不多,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他勤劳,能干,对婆婆非常孝顺。婆婆年纪大了,每天给婆婆洗脚,每天都是轻声细语的从不生气。对邻里也非常和气。但别人有困难时,总是主动地帮助。有人向他借钱或多或少都会借一些,还说:“你有什么困难和我说,我能够帮得到的尽力帮助你。”哪个灾区需要捐款,都是主动捐。而她收入不多,自己省吃俭用。夫妻常常去山上砍些竹子买些钱,被太阳晒得脸黑黝黝的,穿得很朴素。父亲也很善良,识字也不多。正是有这样的父母亲,他的孩子那么优秀。两子一女都考进重点大学。孩子对父母,对奶奶都非常尊敬。杨千栋很爱他的弟弟妹妹。杨千栋是那个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是安徽科技大学。另一个学生叫优优,他的父亲品行不端,常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诈骗、抢劫样样都干。优优的父亲常年在外,只是偶尔回家。孩子由爷爷带,母亲在外打工赚些钱养孩子。优优的学习成绩本来也很优秀,我教他时只读小学四年级,但他也会偷东西,比如:烟,糖果之类。由于母亲不在家,爷爷年纪又大,人家只能向我告状。我只能给他说一些道理,并告诉他:学习用品没有了,跟老师说,不能拿别人的东西等等。他有时没有来上学,我去他家里家访。他对我也很有礼貌,他也觉得老师爱他,几次家访后,他不再缺课。小学毕业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学。几年以后,我听说优优被判十几年的有期徒刑。他读初中时偷了人家的母鸡等被学校开除,父亲带着儿子到处偷东西,后来因为一起比较大的抢劫案父亲被枪毙,儿子判刑。讲起此事,我的心阵阵的痛,我曾经是他的老师,我似乎有一份推卸不掉的责任,作为老师的我是多么无奈。

从两位学生不同的命运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是多么的重要。当然,很多家长是不懂得如何爱孩子,自己也不懂得自身存在的不足之处,认为老祖宗都是这么教育他,他也就理所当然地这样教孩子。所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在教学生的同时也要教家长。

总之,不论做为孩子的母亲也好,还是教育工作者也好,首先要不断学习,先成长,降低育人错误率,再带着他们一起成长。

揣摩“孩子不是你的私有财产”深刻意涵

古田县明智学校 陈先锦

孩子是属于其父母和家庭的,但更是属于社会的,每一个正常的孩子都要完成从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转变。。我们通常说的一个人有没有“素质”,除了涵盖个人的文化修养外,更多地是指其品德修养。我们的很多家长“单纯”地以为孩子什么都不懂,并一厢情愿地将孩子视为私有财产,忘却孩子在人格与尊严上的独立与不可侵犯,更是不假思索、自作主张地抛弃了“孔融让梨”、“黄香温席”等传统式的道德教育,代之以“目中无人”、“自高自大”、“唯我独尊”的个人至上主义,在我们周围,消极、懒散、骄横、叛逆的未成年人处处可见,再不加以教化,不难想像他们未来会变得多么自私、颓废、堕落,甚至充满欺诈、卑鄙或猥琐。可是,我们的很多家长却意识不到这一点,还觉得自己的“如此教育”是为了强化孩子的竞争意识,以便孩子在未来社会立足。

    试想,人与人之间如果连最起码的道德、良知、诚信都没有了,如何与人交往?如何获取信任?又凭借什么在社会上立足?每一个孩子都是社会建设的生力军,被自私的父母教育出来的孩子注定不会不自私。这样的孩子何谈心系民生?胸怀天下?又如何能担当起建设祖国的重任?

所以切莫把孩子视为你的私人财产,请尊重他独立的人格,赋予他“无私”的关爱,培养他博大的情怀,塑造他成熟的思想,并尽可能地让他拥有真诚、善良而又坚强、勇敢的个性!也请所有富有爱心的人们,尽可能去真诚关注那些需要关爱的孩子们。因为,我们要时刻记得,所有的孩子都是属于社会的,属于祖国的!而和谐的社会,美好的未来是需要依靠他们来打造的!

                     

                            



本博客转自中华家庭教育网,原文地址


石宣家庭教育

返回

您尚未登录系统